特别推荐 | “六艺一心——马一浮学术思想及其世界意义”展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江大学 Author 请收藏
提起马一浮先生,你会想到什么?标志性的大胡子形象?浙大校歌词作者?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其实在他的传奇一生中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标签。如何更好认识马一浮先生?在马一浮诞辰140周年、到浙大讲学85周年之际,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马一浮书院、档案馆承办的“六艺一心——马一浮学术思想及其世界意义”展览不能错过。
展览共分“国有成均、在浙之滨”“直接孔孟、羽翼六经”“树我邦国、天下来同”三个单元,分别以马一浮与浙大、马一浮的六艺论思想、马一浮的文化观为内容展开,5月18日起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二号展厅展出。
在浙大的讲学
汇编成博古通今的《泰和宜山会语》
《泰和宜山会语和刻》 1940 年 浙江大学档案馆藏
六艺统摄于一心
诗是最好表达方式
马一浮是现代重要的书家,书法直接钟王、该摄篆隶,这次展览中就有题跋、书稿、诗稿、书信、扁联、立轴等多种形式的墨迹,不仅体现了马一浮深厚的学术功底,也是其与六艺相融合的修习方式。“书以明道”,他对书法不仅重视其笔势和笔法,也重视其体现时代精神的功能,尤其推崇其变化气质的教化作用。可以说,马一浮是二十世纪儒家书论和书法实践的集大成者,在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马一浮留给浙大的另一精神财富,便是他应竺校长之请撰写的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浙大校歌,被一代代浙大人学习传唱。
第一眼见到浙大校歌的歌词,很多人都觉得“深奥难懂”。“难”的背后其实是马一浮“以诗说法”的展现,通过情感的共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诗与乐在一起,可以细读,可以歌唱。校歌是其礼乐思想和人生理想的寄托,是诗教与乐教的结合,展现了马一浮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洞悉他思考大学教育使命的一扇窗口。
马一浮是浙大的大先生
更是世界的大先生
马一浮不到20岁时便与谢无量、马君武在上海创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译介西方文化。随后他又游历美、日,搜集、翻译西方哲学和文学著作,并带回德文版《资本论》。回国后他寓居杭州外西湖广化寺,饱览文澜阁四库全书。
英文的《社会平权论》《民约论》《种族起源》……从展览中的一份书单,可以看出学贯中西的马一浮阅读之广、用功之勤,可谓“网罗天下、无书不读”,这也奠定了他思想体系世界性视野的基础。
马一浮在江西泰和讲授国学时,竺可桢校长曾多次到教室听课并作笔记,竺校长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听马一浮讲西方近代科学出于六艺之说,谓诗书为至善,礼乐为至美,易春秋为至真。”马一浮认为:六艺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但可以推行于全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若使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的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
从展厅中的《感物》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根源的分析和对处处从利益出发的思想的反思,马一浮曾说:“分中国与夷狄,不可专从地域与种族上计较。须知有礼义即是中国,无礼义则为夷狄。夷狄尚知礼义,则夷狄可变为中国;中国人不知礼义,中国即变成夷狄。” 在诗作《滤风行》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一浮以滤酒喻滤风:“去彼慓悍,渐就清醇。” 他认为现在弘扬六艺之道,并不是狭义的保存国粹,单独的发挥自己民族精神而已,而是要使这种文化普遍地影响全人类,革新全人类习气上的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
来源:转载自“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文字记者 | 柯溢能 吴雅兰 摄影记者 | 卢绍庆)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