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真新论 | 余潇枫:人类安全的“前景图”

浙大文科 2023-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启真新论 Author 浙江大学

地球既是一颗遨游在星际间美丽无比的“蓝星”,又是一艘飘浮在太空中岌岌可危的“救生艇”。

当下世界局势混乱焦灼,俄乌冲突再度撕开了人类灾难之幕,种种“存在性焦虑”与“前景性恐慌”一次次敲响警世之钟。

在此情形下,摆在人类面前的选择——“自救”还是“自毁”?如果说人类发展是人类活得“好与坏”的问题,那么全球安全便是人类能否“存与亡”的问题。



安全观是安全的一种理论化的体系性认知。“全球安全倡议”宣示了中国的全球安全观,给出了人类追求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总体方案与实施路径,勾画出了人类安全前景,即“六个坚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的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倡导的“六个坚持”,和合为本、向善求治,为人类自救于危难、发展于和平、成就于安宁,描绘了呈现和合共生、和合共建、和合共享的人类安全“前景图”。“全球安全倡议”所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是对国际无政府逻辑的超越。长期以来,国际无政府逻辑主导国际安全理论和全球安全治理实践。人类面对的是唇齿相依的共同命运,要求人们从“对抗型安全”转向“共生型安全”,即转向遵循共同安全原则。为此,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在全球、地区、双边等层面,分别提出了多种类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方案。中国的实践走出了新的安全共同体建构之路:结伴不结盟—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全球安全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安全倡议”界定的全球安全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性范畴,具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元点的“本体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都将建基于它,因而是一种呈现共生意义的本体安全。本体是指行为体生存所需要的根本性依托,是行为体作出选择的终极价值所在。

本体安全是指基于本体性要素构成的安全情景与安全态势,是行为体对生存方式作出终极价值选择的确定性认知。

若要对全球安全进行全面的审视和预判,便要以“类安全”的视野,考察自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全球安全情景与态势中,考察人类作出终极价值选择时处在何种“存在性焦虑”与“前景性恐慌”中。

本体不安全是一种“自我认同”难以稳定的结构性不安全,是面对生存境况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不可理解性、不被承认性、不可抵御性时所引发的自我失落感、渺小无助感、无可奈何感、不可预期感等“存在性焦虑”。本体安全的最大特征是其在安全结构网络中的共生性。

对国际社会来说,国家也是有着强烈本体安全需求的行为体,本体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设定。




全球安全的实践前提是“和合共生”,这就生成了国家间交往与全球安全治理的“黄金法则”。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的首要之举,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也是国际法的基本法则与国际关系得以确立的基石。中国明确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被认为是国与国交往的‘黄金法则’”。历史上,凡是这一“黄金法则”得到遵守和落实的地区和国家,就能保持和平;反之,则危机不断甚至战火纷飞。所以,国家间交往的“黄金法则”也是全球安全的“黄金法则”。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要素相互镶嵌、互构共建,全球安全是一个呈现国家行为体间镶嵌互构关系的网络。为能消解全球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共识,达成“安全互助”“安全互保”“安全共享”的“和合共建”策略,这是实现全球安全的最佳路径选择。为此,“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前提是“和合共生”,实现路径是“和合共建”,价值目标是“和合共享”。维护与塑造全球安全的共建策略是,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形成安全互助的良好态势,促成安全互保的战略环境,建成安全共享的治理体系。构建“安全共享”的治理体系,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多元多边主义”,即从全球整体出发的国家间平等互利的多边合作,不针对某一个或某些国家而是任何双边都适用的双边合作,以及辅之以体现广泛民主的“包容性外交”、强调求同存异的“结伴性外交”、预防隔阂冲突的“对接性外交”、促进互动互惠的“镶嵌性外交”、超越强制独享的“共享性外交”等的切实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具体化,是运用中国智慧为人类自救于危难、发展于和平、成就于安宁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全球安全倡议”作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框架设计,描绘的正是呈现和合共生、和合共建、和合共享的人类安全“前景图”,以保障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者介绍

余潇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非传统安全。




来源:转载自“启真新论”微信公众号,原题为《“全球安全倡议”:人类安全的“前景图”》,载于《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1期第4-25页,有删减。

图片:央视新闻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尔听斯聪 | 浙大文科近期学术活动概览[7.4-7.19]

欢迎投稿(六)

重磅!《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3版)》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