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红书这次被骂惨了

数字力场 鱼眼观察 2022-10-02

入坑不忘种草人。



撰文 | 佘宗明


8月13日以前,搜「龙漕沟」,网上会出现大量种草笔记,显示它是夏日秘境、宝藏耍水地、避暑好去处。


8月13日之后,你再搜「龙漕沟」,山洪画面会陈于眼前,后面可能还会连着问题:那对被山洪卷走的父子获救了吗?


这中间隔着一道深沟。


深沟里埋葬着7条生命。


▲这对父子被冲走的一幕,让无数人倍感揪心。最终结果是,父亲获救,儿子遇难。


覆没深沟的舆论洪流,眼下正淹过「国民种草机」小红书的头顶。


小红书被卡在种草模式的「结」与「界」之间,动弹不得。


01  

都知道,安全如今已成互联网企业的命门。


出了事故,平台很容易被推上舆论烤架——只要事故跟平台之间八竿子内打得着。


资本嗜血、蒙眼狂奔……诸如此类的评价,会点中涉事平台的中脘穴。


随着种草模式在彭州龙漕沟「栽了个跟头」,小红书就隔着老远被点了穴。


看着「7死8伤」的伤亡情况清单,不少人顺着「种草笔记推荐—用户前去拔草—遭遇山洪惊魂」的逻辑链,将矛头对准了种草平台:


明明是泄洪渠,偏说成是野游胜地……要不是那些种草帖瞎推荐,哪会有这么人跑过去拔草?


专栏作家刘远举对此不太认同:


「谷爱凌冰上运动得了冠军,央视转播了,但没同时播她训练的摔昏迷、住院的镜头。很多人跟风玩滑雪,进了骨科,央视要负责吗?」


在他看来,现场有铁丝网围栏,有很多警示牌,有广播喊话,对成年人来说,这些安全提示已经足够。这时候仍选择下水,本该自甘风险。


▲尽管有警示牌,但很多人仍铁丝破网而入。


我认同他说的90%。信种草帖不信警示牌,这本就是自己把自己拽到野游的风险敞口下。出事就归咎于外界欠自己一个永久牌安全罩,是巨婴心态。


但也得看到,扒开铁丝网跑到立牌提示「禁止下水」的泄洪渠和水源地里玩水,跟滑冰终究有些不一样——它属于不守规则。


也就是说,许多相关种草帖都是把别人往「破窗效应」里拽。


从实际情况看,种草帖的选择性呈现,会导致很多人风险感知钝化。


跟坐在屏幕前就能感知到滑雪的高风险系数有别,很多网民是到了「龙漕沟风景区」现场看到警示牌后,才知道那里有山洪爆发的风险。可他们好不容易才驱车来到「景区」,谁又甘心无功而返呢?


就此看,种草平台背不动全部的锅,也甩不掉该有的锅——这口锅分量确实有限,却又没法忽略不计。


02  

说白了,这起悲剧是多因一果。在责任分配上,该承担主要责任的,恐怕还是那些罔顾多重安全风险提示的游客。


对舆论批判的流行趋向——惯于回避「屋子里的大象」、只敢在安全射程内放炮,放炮时恨不能将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打倒锤爆,没必要助长。


但舆论将炮口对准种草平台,也挺容易理解:大家需要靶子,比起指责那些遇难者,骂平台会更安全也更「性感」,只需要端起「主体责任」的机枪就行——即便它们的责任比重很轻。


而就目前看,有两个情节确实让种草平台很被动——


1,在种草笔记中出现「由于山里天气不稳定,龙漕沟被当地禁止进入,只有翻山越河才可以」之类的表述后,平台方面没有做出必要的安全提示。


关键词筛查过滤技术的失位,连着的是风险把控意识的缺位。


2,有博主曾晒图举报「小石河野炊攻略」视频,称小石河流域汛期禁止露营、禁止游泳,但首次举报并没有成功,平台表示「暂时无法判定举报对象存在违规」。


这表明,举报受理人员对于这类涉安全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之前平台上的一篇关于龙漕沟的种草笔记。


倒不是说,要让平台尽到无限责任、背起它们背不动的大锅——平台们又不可能派人到各个「野景区」蹲守着。


但推荐在山洪高峰期去泄洪渠玩水的种草帖,确实不宜出现在内容池中。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在超高敏感度与选择性归责倾向下,舆论在安全维度的高要求,已超出平台安全保障义务的涵盖区间。


在此背景下,平台除了以安全保障层面的加码去做出回应,别无他法。


滴滴的前车之鉴就很典型:在2018年遭遇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事故后,滴滴采取了很多整改措施,包括司机端人脸识别、乘客端偏航提醒、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等。


种草平台也没有别的选择。它只能在「安全」上下更多工夫。


03  

某种程度上,龙漕沟山洪事件也标示了种草模式的「结」与「界」。


作为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的小红书,已验证了种草模式在商业上的可能。


野餐、露营等短程休闲游蔚为风行,就离不开小红书的种草。


而今,用内容影响用户消费决策,也成了很多平台都在复刻的路径。


「逛逛」之于阿里、「拼小圈」之于拼多多、「可颂」之于抖音、「企鹅惠买」之于腾讯、「珍箱」之于美团……都是在发力种草模式。


种草的本质是文字或视频模态的「带货」,着重的是推荐安利,真实是其生命线。这意味着,它得抵御那些虚假内容和误导性信息。


可这些年来,滤镜照骗跟水军搅局,成了种草类内容治理的两大痛点难点。


针对笔记代写、数据造假等乱象,小红书反作弊中心曾披露,2019年共处理作弊笔记443.57万篇,封禁涉黑产账号2128万,拦截了14.23亿次黑产作弊行为。


但乱象依旧难止。未必是平台不努力,而是营销号太用力。


去年十一假期后,因为被曝小红书博主种草的粉红沙滩、糖果小镇、天空之境是「照骗」,「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等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小红书官方回应称,在网友们搜索某个景点的时候,会提供更丰富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作更多展示;还会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时至今日,种草模式面临的现实环境明显更复杂:当它的种草触角伸向某些长尾场景容错率较低的领域时,「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会悬于头顶。


比起一般的虚假种草,安全风险有时候会来得更致命。围绕安全风险而成的死结与边界,会将种草模式困于其中。


▲网民传的对照图。


就露营野游来说,这两年,小红书带火了露营野游。平台自然会鼓励对更多的野外秘境种草,满足人们的野趣,但这伴生的安全风险很难清零。尤其是野外探险,出事是概率性事件。就算这次不出问题,下下下下下……次可能也会出问题。


更别说,很多野炊露营,是跟生态保护要求抵牾。从网民搜索结果看,很多饮用水源地或生态涵养区都明令禁止野炊露营,可仍有些种草帖子称可以「私奔」「偷渡」过去,这也越过了边界。


这些很可能让平台遭遇舆情飓风与深层压力。


说这些,不是否定种草模式,只是说种草也有它的「结」与「界」——它终究脱离不了现实环境。


04  

吃水不忘挖井人,入坑不忘种草人。

对小红书来讲,种草把人带到坑里是大忌。


尤其是可能要命嗜命的坑里。


否则的话,纵然平台责任较轻,「安全为重」的棒子落下,照样会砸得很重。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须经许可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rabgogo88
或手机号:17682324259


 往期精彩回顾 


大佬们争当「二舅」


 ©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