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星事务所 | 一点不算总结的2019总结

haibaraemily 行星事务所 2022-09-06

算起来,写这个号已经有四年了。从最初开始作为知乎上回答的备份,以防被各种抄袭洗稿,到后来不知不觉越写越多(然而并没有能避免抄袭洗稿),自己都完全没想到。


又一年过去了,收获了新的读者和朋友,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瓶颈。在新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想和大家轻轻松松聊个五块钱的。(2019年的行业总结可能稍后也会写,emmm农历年之前都还是2019年不是…)



 2019年,这个号今年发了些啥?



科普文章有这些:01.03 着陆成功!嫦娥4号将代表人类首次实地探测月球背面!
01.07 您有一份来自“天涯海角”的礼物,需要查收两年01.11 兔二醒来,两器互拍!真正的探险才刚刚开始!01.20 童话之乡——小行星“龙宫”上的名字01.21 月全食了,会影响嫦娥四号和兔二工作嘛?01.30 JAXA隼鸟2号将于2月开展第一次着陆采样02.02 《科学》杂志:地球在近几亿年里遭受了更频繁的小行星撞击02.14 这个情人节,和一位老朋友说再见02.21 本来以为是颗花生,结果居然是块…煎饼?!02.21 2004-2019,机遇号火星车的十五年征程 | 视频03.02 终于,旅行者2号也进入了星际空间03.04 SpaceX龙飞船成功对接,人类载人航天进入新纪元 (太空精酿)03.06 旅行者号为什么没有探访柯伊伯带天体?03.21 《科学》杂志:隼鸟2号的“龙宫”探险发现了些什么?03.26 JAXA隼鸟2号科学仪器全解读 | 视频03.28 冥王号:辛辛苦苦飞过来,小行星突然变“彗星”了?04.02 电光火石,短兵相接!隼鸟2号第一次龙宫采样全记录04.04 先是冲我打了一枪,然后还要开炮…人类也太凶残了吧!04.08 在火星上看日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好奇号最近连看了两场!04.09 放大招,明天见!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正在“冲洗” (苟利军)04.10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为啥高糊?一文解答你最关心的8个问题(苟利军)04.11 亲爱的黑洞:第一次拍到你之前,我已经无数次描绘过你的样子(刘博洋)05.16 《自然》:月幔里可能有什么?嫦娥四号发现了新线索06.14  我国的第一个小行星/彗星任务,已经给安排上了!06.21 2018年SCI影响因子新鲜出炉(行星科学类)06.25 The first step on the moon | 阿波罗系列预告 (天才琪露诺)06.28 The first step on the moon | 土星五号·前传(天才琪露诺)07.01 The first step on the moon | 土星五号·动力核心(天才琪露诺)07.04 The first step on the moon | 土星五号·合金之躯(天才琪露诺)07.08 The first step on the moon | 飘上月球的不朽之船·前传(天才琪露诺)07.11 《自然》杂志:月壳幔缺“铁”之谜,有了新解释!07.13 The first step on the moon | 飘上月球的不朽之船·落月星舟(天才琪露诺)07.20 50年前的今天,月球上的24个小时07.21 阿波罗1号~17号大盘点!| EasyNight (EasyNight)07.29 阿波罗50周年,一场与乐高的邂逅09.26 《自然·通讯》:揭秘嫦娥四号的落月之路10.08 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行星科学拿诺奖…10.14 追赶数年,一朝超越,这是新任太阳系卫星之王的故事10.18 伽利略之前,有人发现过木星卫星吗?11.12 看过了水星凌日,你看过行星凌行星吗?11.20 隼鸟2号:被扔了“炸弹”的“龙宫”怎么样了?11.22 隼鸟2号:准备着,为第二次着陆采样11.27 “泰坦”真容亮相:首张土卫六全球地质图告诉了我们什么?12.10 3亿公里外,60厘米精度!隼鸟2号第二次龙宫采样全记录12.12 隼鸟2号:标记球和巡视器的奇幻环球旅程12.16 隼鸟2号:前方地球,再见龙宫!12.24 隼鸟2号的2019年:大展身手,满载而归12.27 胖五飞天:一发定全局,成了!(天才琪露诺)12.30 再见,龙江二号:全球无线电爱好者的共同胜利,中国航天版的“少年可期”
其他的偶尔也随意写了点:03.08 今天这个日子,说点什么吧05.17 再见《生活大爆炸》:愿有趣的灵魂终能相遇

括号里的是文章作者,剩下的没有标注的是我写的。2019年也感谢各位特邀作者吖,鞠躬!


2018年的文章列表在这里:《感谢你来到这里,遇到2018年的我》,今年发了51篇,比去年少发了7篇…emmm依然是意外地高产吖!吃惊…



 有满意的地方


今年最满意的,是深度跟进了几个任务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嫦娥四号、阿波罗50周年和隼鸟2号(其中阿波罗系列大部分是琪露诺主笔完成的,而且…我还没更完),一点一点完善起了公众号的「探测任务」专栏。


尤其是隼鸟2号,几乎完整跟进了从隼鸟2号抵达小行星龙宫到离开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前前后后写了18篇(其中今年写了12篇)


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全网最全面的隼鸟2号任务中文深度介绍,也陆续有很多读者告诉我,他们从我的公众号里得到了很多帮助,在他们介绍隼鸟2号的演讲、报道、讲课、科普文章里参考了很多我公众号的内容,这些都是很让我开心,让我觉得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有意义的事。


另一件很开心的事是完成了几篇深度报道,比如介绍嫦娥四号和龙江二号的文章。这样的深度报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这还不够,还需要联系参与任务的研究者和工程师询问各种细节,才能真正(在尽量不出大错的情况下)完成一篇涉及面很广的任务报道。


尤其是昨天发布的《再见,龙江二号:全球无线电爱好者的共同胜利,中国航天版的“少年可期”》这篇,更是从今年7月底开始构思、梳理资料、联系了龙江任务的学生团队,反复咨询和确认可能没理解的细节…一直到12月底才成文。但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有渠道了解一个探测任务的全貌,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而且这篇文章发布之后收获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嘻嘻嘻,开心~



 也有不少遗憾


限于我的时间和精力,今年很遗憾地错过了很多同样精彩的故事和进展,比如同时期正在大放异彩的冥王号OSIRIS-REx、洞察号依然在挣扎的“鼹鼠”、第二颗星际来客Comet 2I/Borisov等等等等。这也是我今年致力于深度报道的代价。


写去年总结《感谢你来到这里,遇到2018年的我》的时候,说希望今年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积累,把这个号耕耘得更好。


然而事实上是,有了更多追求,因此更加力不从心了 


想写的,可写的有很多,但时间上精力上都完全跟不上…基本上构思十个选题,最终能写完发出来一个吧…


原因有很多,从梳理资料到写文章,需要大量大块专注的时间,但我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很忙,尤其是开会出差什么的,会完全打乱我写作思路。


另一方面,我写的太深入细致全面,不确定的细节还会找相关领域的老师反复咨询和确认,导致每篇文章都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工作外的业余时间写作,很难跟上新闻热点的传播周期,等好不容易写完、改完、找相关领域的朋友审稿完,热点早就过去了,想想也就不发了。


很多人跟我讲过,其实没必要写这么深入全面,这样就可以快很多,还能有更多读者爱看。


我当然知道。


我当然知道花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但事实上却让读者面变得更窄了。


不是说不想内容更大众向一些,而是每次自己查了各种资料之后,就会不忍心让这些资料再次尘封——简单的介绍和科普,能写的人太多了。但深度细致介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如果我不去做,还有其他人会去做么?


可我真的希望更多人,更多想要深入了解这些细节的人,有机会、有渠道看到他们想了解的东西,而且是可靠的啊


但同样现实的是,以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写不完每年的这些大事件科普的。总有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最近有XXX事件,好想更多了解一些…我完全可以写,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允许我有时间去完成。


那能不能想办法提高一点写作效率呢?似乎可以。比如有些内容可以约稿其他作者来写,我做一些编辑和把关;或者雇一个助手来完成我写完文章之后的核对、图文编辑、视频压制上传、各个平台的发布等工作…这些细致的工作需要花费我不少于写作本身的巨量时间,但其实完全可以找有一定兴趣、认真负责的小伙伴来协助我完成。


然而,以我目前的写作内容和形式来说,这个号在目前是不具备盈利能力的(受众太少关注者太少),根本不允许我去约稿其他作者(除了少数友情稿)或者雇一个助手。


我也深知,这样一份长期的运营成本,不是靠一点点打赏可以维系的。一个号只有发布的内容本身能获得持续的盈利,支付运营所需的费用,才是健康的维系方式。


这么一想,又实在有点难。


唉…新的一年,除了继续努力让更多读者看到我的文章,喜欢上这个号之外,上面这些问题我也继续在迷茫中摸索。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一聊,给我一些建议~



 最后…终于改名啦!


在去年总结《感谢你来到这里,遇到2018年的我》的结尾许了个愿,说希望能给公众号改个好记好念的名字,然后…终于…在2019年最后一个月改了名!


毕竟…总有读者说原来的名字太长了想不起来干啥的…


改成啥名儿也是操碎了心掉光了头发骚扰了好多朋友…毕竟在微信公众号蓬勃发展了这么多年之后,大部分能想到的还算满意的名字…都已经被注册过了


不过…还是忍痛(并没有)否决了很多热心的建议…比如…


“相期云撩汉”啦…

“永结无情汉“啦…


你们是商量过么?


我琢磨着大家如此热衷于撩汉,可能还是咱这个号用户性别比的锅…


最后定下来这个新名字呢,是出于这些考虑:

1、能一眼看出公众号的领域;

2、尽量短;

3、有一些会心一笑的小心思。


于是就有了…行星事务所这个名字。


我常常想,行星科学这种至少在目前都还是主要依赖于探测器探查结果来做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其实和侦探事务所是差不多的,而且是那种,几乎不能亲身考察的侦探事务所。


或者说,探测器们的工作是不远千万里前往现场搜证,而行星科学家们的工作则是借助这些远程搜证的结果,抽丝剥茧展开推理和论证,试图解开搜证结果(探测数据)背后的真相。


所以呢,还有什么比毛利侦探灰原行星事务所更适合的呢

开张!


于是说改就改了。


虽说有点不习惯和不舍得,但还是向新年新面貌迈进吧~


感谢大家在过去这一年里的支持和陪伴,新的一年,愿我们继续一同成长~


你好2020年,

这里是「行星事务所」(haibaraemily_planets),

请多多指教!





关于作者

灰原哀博士(haibaraemily),蒙酱。

从事行星科学研究,本公众号主页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

知乎、微博、果壳:@haibaraemily



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