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事刻刻 | 珠峰“大拥堵”,8848之上到底有什么?

敖之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0-11-16



一张照片让许久不被关注的珠峰再次变得“热闹”起来:一条长长的队伍拥塞在珠峰南坡攀登的道路上。有网友调侃:“这恐怕是海拔最高的交通拥堵了。”



交通拥堵的直接灾难是登山者的死亡。


截至六月初,今年春季攀登死亡人数已有11人(南坡9人,北坡2人),仅次于1996年的山难、2014年的雪崩和2015年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



“大拥堵”造成的南坡死亡中,有8位是因为拥堵时间过长引发的缺氧和一系列身体原因造成的。


年平均气温零下20度左右,海拔八千米以上含氧量仅为海平面三分之一,这里的每一步身体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在夏尔巴人眼中,“8000米以上没有道德”,只有死亡的气息,就算是专业攀登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成功登顶的人数也几乎为零。



中国境内对攀登者的资质审核十分严格,需要提供自己相关登山经历的资质才会被批准。但尼泊尔有关部门却做得并不规范,只需交够许可证申请费用,就可以进入。


这导致了攀登者身体条件的参差不齐,许多没有高海拔攀登经验、未接受专业训练的业余爱好者也纷纷加入攀登队伍。


一位因长期拥堵无法及时下撤被冻伤的攀登者抱怨,自己在途中遇到过许多连基本登山技能都不会的人,完全依赖夏尔巴人。


除了拥堵,攀登珠峰的报价也在随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有媒体报道,目前珠峰团队攀登报价中,中国境内攀登约每人约45万元,尼泊尔境内每人30万到33.23万元,这还不包括团队中个人需要自费的部分。


如此高昂的费用,自然成了有钱人的奢侈游戏,难怪流传这样一句话:“只要有钱,夏尔巴人把你抬上珠峰。”


“抬上珠峰”的说法虽然夸张,但夏尔巴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帮穿登山衣、登山鞋、准备果汁等“保姆式”服务却真实存在。这些行为在八千米上无疑增加了危险系数。


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花费巨额资金,8848之上到底有什么,让他们如此贪恋,舍命攀爬?



按照尼泊尔使用的传统高度,珠峰海拔8848米。


六十多年前,埃德蒙·希拉里作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证明了人类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伟大精神


五十多年前,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登顶成功,代表了中国人在世界登山运动事业上的骄傲和荣誉


夏伯渝,中国第一位尝试攀登珠峰的残疾人,历经四次失败,2018年,在没有双脚的情况下终于在第五次登顶成功,是他对梦想的热爱支撑着他四十三载的勇敢坚守



长久以来,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们始终不变的信念,征服自然带来的成就感推动着历史的前进,革新着人们的认知,也塑造着人类不断追求更高挑战的强者精神。


作为世界最高峰,登顶珠穆朗玛意义自不待言。


可是今天,当8848遇上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浓郁的商业之风刮过雪山晴空,强烈的炫耀味道弥漫世界之巅,这些曾让我们感动与震撼的力量还剩多少?


有人说,并不是我们征服了高山,而是山峰接纳了我们。一个追逐梦想的人,一定是敬畏生命的、心怀虔诚的人。


夏尔巴人面对自己心目中的神山,每次带领攀登者出发前,都会祈祷平安归来,与家人郑重告别;业余爱好者却在内心的好奇与渴望加入强者行列的目的驱使下,不经专业训练便蜂拥而至,不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也为夏尔巴人增添了更多危险。


“会当凌绝顶”的气概恐怕只剩下金钱挟裹而来的盲目征服欲望和刺激冒险游戏。


毕竟,全世界70多亿人,从1924年到今天,将近一个世纪,成功登顶的人也不过五六千。对于现今许多的业余者来说,即便被“抬上”珠峰,也是一种“荣耀”。


夏伯渝第四次即将登顶时突遭暴雪狂风,最终放弃攀登,回忆起当时身边只有二十几岁的夏尔巴人,他说:“我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去牺牲他人的生命。”宁肯放弃苦等了四十多年、眼看触手在望的梦想,也不愿意让他人牺牲。



没有人会真正敬佩“躺赢”的人,即便有些人凭借物质力使身体成功登顶,但精神上,他们在出发的那刻就已经输了。


珠峰之下,高原之上,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无限向往。


在一期《非诚勿扰》上,聊到旅游,一位女嘉宾对西藏表示出深深的执念,她虽然从来没有去过,但认为“那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


孟非听后告诉她:“你那颗心如果真的很肮脏,去哪儿都没用。”


快节奏的生活,机械而流水般的日常规划,常常让人们倍感疲劳和孤独。物质的压力传递出生活的焦虑,得不到纾解的庸常内心渴望自由的清风吹拂,但这并非西藏的“锅”,西藏何以“净化心灵”?


心灵的“肮脏”并不来自别处,而是自我设置的内心枷锁。何处不能有诗和远方,何处不能有理想生活呢?新的地方确实会带给我们暂时的新鲜刺激,但激情过后的沉落与平凡才是伴随我们最久的状态。


我们总幻想别处的美好,到了却发现别处不过是生活的另一个旋涡。


即便到了诗和远方,有多少人是来真正享受片刻的美好?无论是拉萨街头的青年背包客,还是攀登珠峰的中年企业家,拍照打卡、朋友圈社交、微博感慨,越来越多人开始为了旅行而旅行。


读几本大冰的书就想去丽江开客栈;听一首朴树的《平凡之路》就想“跨过山和大海”去流浪;在八廓街摆地摊,怀揣一瓶拉萨啤酒,就觉得自己回到了“拉漂”时代,这恰恰是对旅行的最大误解。这也不是在净化心灵,而是为躁动的内心寻找刺激和逃避的借口。


“这世上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世上没有空中楼阁,生活中也没有不劳而获的享受和安逸。无论是登顶珠峰,还是执念“诗和远方”,对于朝九晚五,栖居在城市中的人来说,永远都是生活的调味品。


或许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话值得我们回味:“如果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刻便可获得宁静。”


书籍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敖之

图/网络

精彩推荐

时事刻刻 | 这个时代,好好聊个天到底有多难?

时事刻刻 | 降解时间:1000000年

时事刻刻 | 贫穷真的能保护我们吗?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