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欣:人民的子弟,人民的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春央广 Author 陈欣








广播年华

朝夕相伴的时间标尺

记录时代的声音档案

属于广播人的青春和绽放,忧思与担当



编者按

和平年代不是没有流血牺牲,不是一直现世无忧、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守护这盛世安稳。


逆流而行,迎难而上的,总是那些和平年代的超级英雄们。


人民子弟兵,时刻为人民。


台风“利奇马”造成数百万人受灾,数万名消防指战员参加抢险救援。我们在此借这篇由央广主持人陈欣写于2016年的文章,向所有战士致敬。



这篇小文,献给当代最可爱的人,人民子弟兵。


从2004年军校毕业当上一名军事记者,十多年来我在采访他们,报道他们的同时,更是他们在感动我,教育我。


虽然,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是,从象牙塔迈进中央台军事宣传中心,身上一直偏多一丝书生气,少了几分军人味。


所幸,军事记者的生涯,让我能够频频走进重大演习的沙场,甚至一睹我军官兵和外军精锐一较高低;报道了数十位全国、全军的重大典型,红色基因沁入骨髓;也多次跟随参与抢险救灾的部队,逆着人流,迎着危险,向着灾区,挺进!


这不,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刻,我又是刚刚从东北抗洪一线返回北京……


话题回到官兵身上。


今天,只写写中国军人众多侧面中的一个(世界军队中独一无二):人民的子弟,人民的兵。


在中国,军队有两种叫法,正式些的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亲切点的叫做人民子弟兵。


子弟兵,是人民母亲在轻声唤着这支队伍的乳名,让人想起血浓于水,让人感受到母子深情……


在舟曲救灾一线采访军民


写下这篇小文,源于我刚刚在抗洪一线的一段采访。而这段并没有体现在报道中的采访,又串联起了我在历次抗灾采访中的一幕幕回忆……


今年入夏,先是南方,随后西部、东北,频遭水患。


7月24日,我赶赴辽宁,报道驻地官兵参与抗洪。


鸭绿江畔的丹东,山区倾泻而下的雨水和涨潮渐高的海水迎面相撞,漫堤险情随时可能发生。


丹东下属的宽甸县,数百条河流在群山中蜿蜒,山洪和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就在瞬间。


整个丹东,近万群众紧急转移,全市军民备战洪魔。


抗洪的报道,在我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国防时空》节目中,已有体现。在中央台的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的平台上,更是图文并茂。


而有一段无意中、闲聊式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


我问丹东武警某部的政委:河北因为洪水发生的伤亡,太过沉重,疏散群众,太重要,也太关键了。


政委:除了预警要有足够的时间,转移群众也一定要克服困难,难度再大也要做。这一次,丹东做得很及时,也很坚决。


我:最难的是什么?


政委:最难的是有的群众坚决不走。


我:哦?


政委:和你说个真事。上一次防汛转移,村里一名80多岁老人坚决不离开自己的家。民警上去反复劝说,得到的是一个巴掌。


我:巴掌?


政委:不错。扇在脸上的巴掌!老人撂下一句话:谁也不能让我丢了自己的家!


我:这咋办?


政委:政府和派出所也没有办法,找到了我们。我带着几个小战士,去了老人那儿。第一句话,我说,大娘,今年您80多,算是我妈。您看,我这身后的战士,按年龄,按辈分,算是您孙子。要是儿子请您出个门,孙子接您到他家住,您还能给扇嘴巴子吗?


我:老人啥反应?


政委:老人看我身后小战士的眼神,就是奶奶看孙子的眼神。我顺势招手,来,来,你们两个孙子,好好扶着奶奶,走!我来给家里再上个锁,双保险。


我:搞定?


政委:对。和对自己的妈、自己的奶奶一样,有啥搞不定。村里的干部和民警,也是看得一愣一愣的,哈哈哈哈。


听了政委的描述,我和所有人都是哈哈一笑。


是笑话吗?肯定不是。就是这段对话,不知道勾起了我的多少回忆……



在冲锋舟上采访抚州转移群众


2010年,江西抚州抗洪。6月21日,唱凯大堤发生决口。


6月24号,抚州唱凯镇古港村已经被决口的洪水浸泡了3天。然而,100岁的老人姜晚女依然滞守在她那栋两层老楼里。


瓢泼大雨中,镇上的工会主席找到了抗洪的官兵。当我们驾舟、涉水来到老人家中时,看到了老人和她的儿子、儿媳。


儿子:妈,出去吧,家里真的危险。


老人:不,我要守着我的老屋,人走了有偷儿咋办?


儿媳:妈,雨还要下,再呆下去会生病。


老人:不,到外面住我不习惯!


工会主席看着我们,两手一摊,摇头低语:已经三天了,谁劝都不听。


谁劝都不听!连儿子、儿媳都劝不了,谁去劝,老太太还会听呢?


小战士胡建走上去了,帽檐滴着水,裤腿沾满泥,一双手握住了老人的手:奶奶,我们是子弟兵。我们接您来了!


老人的语气竟然温和起来:伢子,人走了有偷儿。


胡建:奶奶您放心,我们有战友会留下巡逻,会给您看好家。


老人:伢子,出去了我不习惯。


胡健:奶奶,政府已经给您安排好了,出去了我们也会来看您。


这时,老人握着小战士的手,竟然点下了头,说了一声,走!


后来,我看着小战士胡建为老人收拾换洗的衣物,看着他淌着泥水把老人背到冲锋舟边,看着战士们用雨衣包着救生衣给老人设了冲锋舟上唯一的软座,一直看到官兵们把老人送到安置点。


这一路,老人的儿子、儿媳不停地说感谢,工会主席连连地感叹不可思议。而被深深震撼的我,一直沉浸在思索中。


为什么?为什么一位经历过多少世事变幻、人间沧桑的百岁老人,一位连至爱亲人都劝不动的倔强老人,会如此地听从一位18岁小战士的话呢?他们一共才有两句对话啊!


信任,只有绝对的信任才能有这样的情节发生。老人也许不会信任一个和她孙子一般大小的年轻孩子,但是,她信任这个孩子身上穿着的这身绿军装。


江西是老区,小战士胡建的那一声我们是子弟兵,一定唤起了老人对红色队伍的深刻记忆。她信任这支队伍,所以她信任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信任子弟兵给她说的每一句话。


思绪里凝聚的镜头,远远不止这一个。


2008年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某红军师的官兵们冒着路滑坠崖的危险把发电机送到贵州铜仁灾区的中学里。高三学生的家长们满面泪痕,他们的孩子终于不用点着蜡烛复习了。一名学生对我说:我爱解放军,毕业了要当兵。


5·12汶川抗震,我们在武文斌烈士灵堂前采访群众。大嫂、大婶哭声一片,一位老伯捶着心窝说,丧子之痛,丧子之痛。那一刻,我感觉在场的所有人都是武文斌的兄弟姊妹,父母双亲!


采访云南抗旱官兵


2013年云南抗旱,战士们背着50斤的水桶为楚雄偏远山区的群众送去救命水。几位70多岁的老大娘竟然扑通一下跪在了官兵们的面前。大娘们摸着官兵们发紫的肩膀说,儿子们在外打工,孙子们在外读书,记得她们这些老人的,还是当年的恩人解放军,还是现在这些亲人子弟兵。


彝良地震抗震救灾,跟随采访彝良群众感谢、慰问救灾解放军


再想想我在福建报道抗洪。当驰援的官兵完成抢险,准备撤离灾区时,老乡们知道了消息。一时间,男人们准备宰牛杀猪,女人们张罗着煮蛋熬汤,拿出家底要为子弟兵们送行,谢恩。最后,部队把启程的时间定在了凌晨四点,悄悄地离开了营地。


人民的子弟兵人民爱,人民的子弟兵爱人民。放眼世界,中国军队也许还不是世界军队中的NO.1,但是他们是ONLY ONE,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子弟,人民的兵。


我想,我的广播年华,应该就是军人那身戎装的颜色吧:鲜红的帽徽展示着战士的血性担当;金色的纽扣刻画着军人无上的忠诚;他们用一个个绿色的身躯,为祖国和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作者:陈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主持人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以上内容选自《我的广播年华》

图源:央广


往期推荐

李峙:央广一梦二十年

八 · 一  |  建军节的由来

荐书 | 《退役了 怎么办》

哪吒 | 中二又热血,纯情又倔强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