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书者 | 是什么让鲁迅弃医从文
言书者
言书者第22期 之 度尽劫波(二)
1902年,鲁迅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拿到两江总督颁发的毕业证。
正在这时,两江总督决定派遣五名矿路学堂学生去日本学习的奏折获得朝廷批准,鲁迅入选。
十天以后,鲁迅到达东京,进入宏文学院补习日文,被编入普通江南班。
在宏文学院,鲁迅结识了许寿裳,并与之成为好友。
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租住的“伍舍”,曾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住宅
许寿裳回忆说:因为身在异国,刺激多端,……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许寿裳与鲁迅回国后在同一个学堂教书,又同在教育部工作,经常见面或通信,探讨学问,交流思想,互相提携,友情终生不渝。
留日时期的鲁迅和周作人
宏文学院毕业,鲁迅面临升学的选择。有老师建议鲁迅学医,说日本医学的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相当高,而且医学校多,容易考取。当时留学生以学习法政和军事居多,学工的也不少,但学工的名额有限,中国学生没有竞争优势。鲁迅正是公派学工科的,原定宏文学院毕业后进入大学冶金科。
医生救死扶伤,是高尚的职业,而且,医学研究可以推动科学发展,加速中国的进步。
鲁迅一直以为,自己那三十多岁病逝的父亲,是被庸陋的中医断送了生命。中医不重人体解剖,不可能对症下药;相反,西医则实事求是,不弄玄虚。
于是他决定学医。接下来的问题是,入哪个学校呢?选择医科的其他几位同学留在东京。鲁迅的选择让同学们吃了一惊:到仙台去。
鲁迅在仙台医专的课堂笔记
在仙台医专,鲁迅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解剖的藤野严九郎先生。藤野先生年轻的时候接触过中国的文化,认为日本从文化上深受中国的恩惠,应该报答。他见鲁迅只身来到仙台,人生地疏,就想办法给予帮助。他要来鲁迅的课堂笔记,细加批改,连语法错误也不放过。
当一些心怀恶意的同学污蔑鲁迅时,藤野先生站出来为鲁迅申辩。
鲁迅对藤野先生心怀感激,终生难忘。有一段时期将藤野先生赠给他的照片装框挂在北京寓所的东墙上,用以激励自己勤奋工作。
藤野先生赠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后来,他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末尾,深情地写道:
在我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鲁迅在仙台医专的第二学年,发生了“幻灯片事件”。
这让鲁迅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思考的结果是: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遇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要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他决定回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写作和翻译。
鲁迅译矿石名称手稿
周作人来东京后,因为需要有正式学籍领取官费,他选择了法政大学特别预科,学制一年,学的是日文、英文、算学、历史等比较浅近的科目。
周作人在语言学习方面似乎比大哥更有兴趣和天赋,他这时开始了古希腊文的学习。西方文明有两大源头,即所谓“两希”:一个是古希腊文化,一个是希伯来的《圣经》。在西方,修习文学、哲学、历史等科的学生,先要掌握古希腊文或者拉丁文。
周作人选择了美国人开设的教会学校立教大学。先用怀德的《希腊文初步》打基础,接下来读色诺芬的《进军记》。他对正统的古希腊文并不热心,倒是经常去与立教大学有关系的“三一学院”听古希腊文的《福音书》讲义,那是古代希腊的白话文。
兄弟俩和几位好友打算出版一本主要登载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
他们合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成绩不菲。鲁迅多译短篇小说,作者有俄国的安特莱夫、迦尔洵等;周作人则偏重长篇和中篇小说,计有《红星佚史》和《匈奴奇士录》《炭画》和《黄蔷薇》。
鲁迅、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
鲁迅回国探亲时,三弟正为自己的前途忧虑。他曾与南京水师学堂的叔祖说好去投考。就在准备动身时,母亲知道了,对他说:“你们都往外走,那我怎么办?”小舅舅知道这件事后,来劝母亲放行,但母亲执意不肯放老三走。建人只好听从母亲的安排。
现在听两个哥哥讲外面世界,南京、东京,新奇有趣,建人又有些不甘心了,于是向两位兄长提出了自己去南京读书的想法。
两个哥哥都沉默不语。建人已经看出来,两个哥哥已经知道自己的心思,并且已经同母亲商量好了。鲁迅说出了他的想法:你可不可以留在家里,一面自学,一面照料家务,陪伴母亲?这样,母亲可以安心,我们两个在外面也可以放心。他接着又说:将来我们学成,赚一个钱,大家合用。兄弟几个生活在一起,永不分家。
看来,两个哥哥主意已定,建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以鲁迅三兄弟的生活思想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勾勒出三兄弟从早年的兄弟怡怡,到中年的动如参商,到周建人独以高寿终老的恩怨离合,劫波度尽,恩仇未泯,令人唏嘘。
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战到新中国,从启蒙到革命,行文叙事以风云激荡的百年时空为背景,带出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姿态和命运。
作者数十年来从事鲁迅及新文化研究,材料宏富,选取精当,文字间更寄寓了深沉的体悟和感触。本次大幅度全面修订,充实材料,标注引文,增补插图,图文并茂。
以上内容选自《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
图源:网络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