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本质》—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4461,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后台回复【思想本质】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思想本质》。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蒂芬·平克,他入选2004年《时代周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人名单”,以及《外交政策》的“世界百名思想家”名单。平克是当今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也是实验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他最善于透过语言这扇窗户,结合人类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来解读世界和人性本质。
这是一本通过分析语言深度剖析人类思想本质的革命性的学术著作。全人类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焦虑:人性如果有规律,那么,人的思想和情感就没有办法逃离这套规律的束缚。这种规律也被一些哲学家叫做:人类的心智洞穴。《思想本质》这本书,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人类始终身处在自己的心智洞穴,而揭露这个真相的路径就是语言。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语言所揭露的三种社交关系理论,第一种的礼貌理论、第二种叫冲突博弈,最后相互知识。
1、礼貌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研究出一种礼貌理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因为要维护面子而感到焦虑。每天,我们说的很多话都可能威胁到别人,这样就会伤害到对方的面子。比如向别人发号施令,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挑战了;或者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如果对方回绝,他会落得一个自私的坏名声。所有的话语都有可能伤面子,在这个方面,人类是真的很脆弱。
虽然人类脆弱,但又充满智慧,为了顾及大家的面子,我们发明了礼貌来补救。语言学家安布罗斯曾经说过,礼貌是“最可忍受的伪善”。比如当你问候一个人,“今天心情好吗”,你并没有真的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你甚至不是真的询问了一个问题,只是常规地走了礼貌这个社交形式,保全了彼此的面子。不过,礼貌理论只能解释关系融洽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那么当两个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又会怎么思考呢?平克给出的答案是,人会自动进入一个冲突博弈模式。
2、冲突博弈
比如,一个男人闯了红灯,被警察拦在路边,然后他想贿赂这个警察来逃掉这张罚单。那么他可以选择说,“放我走,我给你50美元”;当然他也可以把驾照和一张50美元都递过去,然后说“这件事我觉得在这解决就挺好的,不是吗”。很明显,第二种方式要比第一种好。
这个小小的话术就牵扯到了博弈论。博弈论所有的实践中都有一个共同基础,就是行动者并不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比如驾驶者不知道他遇到的警察会不会徇私枉法。如果他用第一种方式贿赂,他所面临的风险系数就会增加,因为万一他遇到一位刚正不阿的警察,就会面临闯红灯以及贿赂两项指控。如果用第二种方式,法庭无法判定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术是否在贿赂,所以最多他就是付闯红灯罚款而已。第二种话术明显让这位驾驶者的风险下降了。
如果仔细观察,每天人类都在大量使用这样的间接语言。间接语言有一个直接功能,就是极大地降低了贿赂成本,让贿赂变成了一个很日常的事情。
比如,家长送老师礼物,想让孩子更受重视;病人送医生好处,希望有特殊照顾。间接语言让贿赂从台上变成台下,收受双方都能容易抵赖。可以看出,人性本质会自动规避法律和道德上的风险,追求趋利避害的最佳途径。
关于为什么人会很相信间接语言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逃避惩罚,平克总结出了很多的语言上的规律,其中有一个最有代表性,叫做相互知识。
3、相互知识
比如皇帝的新装,小男孩最后说了一句,他没有穿衣服,引得哄堂大笑,但实际上小男孩并没有说出任何人不知道的事实,但是,他张口的那一刻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事实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中国人熟知的面子就是相互知识。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大老板,你意外听到了别人在背后抹黑你,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如果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一般也就觉得算了。然而,一旦你发现了“大家都知道你其实清楚有人在抹黑你”,你反而不得不去做些什么。因为如果没有任何反应,那就会威胁到你的面子,因为你知道所有人都知道了。
相互知识,不仅能带来面子的纠结,还可以凝聚力量,比如集会。集会的时候,为什么一些平常很软弱的人会突然大声呼吁?那是因为在集会中,每个人都对一个社会事件有意见,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大家都对这个事件有意见,这样的相互知识可以让人更有力量,更容易团结一个群体。
从平克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揭露了人在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时的一些固定思维,通过分析间接语言,我们认识到,人总是下意识地要降低道德和法律成本,同时也追求保护彼此的面子。此外,由于人不知道他们和对谈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什么样的距离,也不清楚对谈者的价值观,所以大脑始终处于冲突博弈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游走在个体知识和相互知识这道光谱之间,在个人空间和社会关系之间苦苦挣扎,尝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语言让我们发现了这些本质,也同时是人类在光谱之间保持平衡的重要路径。
先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2003年的金球奖直播, U2 乐队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奖。当歌手 Bono 代表 U2 乐队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他太过激动,以至于用了一个F开头的脏字。这个举动遭到大量观众投诉,但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作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评判,说:这个F开头的词,在这个语境下并没有描述“性或者排泄器官和行为”, Bono 把这个粗鄙的词当做副词用,目的是强调惊叹的程度,并不构成实际上的污言秽语。
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喜欢某些特定的词汇?电视剧里面我们常常听到人们会骂混蛋、傻瓜、丑八怪,但就是不能骂和性以及排泄物有关的词。在自诩言论最自由的美国,最高法院也规定了这一类的“猥亵言辞”不受法律保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脏话会强迫刺激人脑产生负面情绪。脏话作为一种禁忌语,可以直接刺激到人类大脑中的大脑杏仁核,而杏仁核协助大脑管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研究显示,如果人接触脏话,这个人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被立即点燃。
这里就要提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叫做斯特鲁普效应。这个实验很简单:实验人员要求实验对象迅速观看一个单词列表,然后让他大声地说出每个词的印刷颜色。这个实验有意思的点是,这些词的印刷颜色和它们的意思都不一样。
比如,绿这个词会被涂成白色,黑这个词会被涂成红色。这个时候,实验对象阅读的速度会变慢,这证明了,当词义和图像含义有冲突的时候,人不自觉地会受到词义的冲击,而没有办法简单地把一个词只看做一个图像。然后,心理学家把所有的词换成了脏话,并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实验对象的阅读速度也极大地减缓了。这就证明,即使我们有意识在控制,脏话本身的含义也会对人的情绪造成极大的影响。
那么,脏话这类语言揭露了哪些情绪规律呢?语言学家分析了很多样本,然后发现,人类的负面情绪和宗教、疾病以及性紧密联系。因为平克的研究基础是英文社会,而英文社会大部分都是宗教社会,所以能总结出一个“宗教脏话”的类别,宗教引发的负面情绪主要有震慑、敬畏等等。
除了宗教,疾病也可以快速引发负面情绪,比如我们嘴上常说“你有病”,或者美国人开玩笑会骂别人“你得了梅毒”。然而,社会进步了,人类已经广泛使用抗生素,所以,疾病类咒骂语的杀伤力已经下降了很多。这说明脏话的威力在不同的年代也不一样。
与此同时,有一种类别的咒骂语,它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一直到现在,都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情绪,那就是身体排泄物。在排泄物为什么能成为“经久不衰”的脏话?平克给出了一种解释:最恶心的身体排泄物往往是最危险的疾病传播源,这能引发我们大脑无意识的联想,所以在想到排泄物的时候会马上觉得厌恶。或许,随着卫生环境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没有那么普遍的时候,人对于排泄物的敏感程度也会和疾病一样下降。
平克说,人类大脑中有一个“直觉物理”,人根据这个直觉物理来理解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一下。
1、空间
平克发现,我们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物理世界,跟实际的物理世界是两回事。比如,我们都走过地下通道,人明明是“被地环绕着”,为什么不叫地中通道,要叫做地下?因为,人的大脑里有一套认为世界是怎么运转的物理体系叫做直觉物理,而这个物理体系和现实的物理体系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是三维的,而人的大脑会自动把物体分为一维、二维或者三维。
一条线无论多细,它在真实的世界中还是3D的。但是人类用介词去形容跟这条线的关系时,会说沿着这条线,但绝对不会说沿着这个球。那是因为,人类大脑里面默认一条线是一维,而一个球是三维。无论我们长大后学了多少物理知识,也很难打破人类大脑本能的物理认知。所以,我们会说地下或者水下,这是因为水和地面在我们大脑中被设想成二维表面,而不是三维实体,我们会把物体的边界当成物体本身。所以一旦突破了地或者水在我们脑海中的二维边界,我们就自动判定该物体处于水和地之下。
2、时间
人究竟是怎么思考“时间”这个概念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对时间的理解要复杂很多。像英语中的时态。英文里面有明确的时态来表示现在、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事情。当一个人用过去时讲述一件事情,除了表示“这事情发生在过去”,但同时也暗含了“这件事是事实”这个意思。在英文语境下,如何辨别一个犯罪嫌疑人是否杀人,有时候可以凭借这个人对于死者的形容是否不经意间使用了过去时,就能盘问出来。而人类在谈到将来时,除了表示这件事“会发生在将来”以外,更多的是暗指了意愿和可能性。
比如,你在一家高级餐厅抱怨意大利面怎么还不上来,领班出来解释时一定会说:我们马上去催,餐马上会到。实际上,西餐厅出餐的顺序和时间都是固定的,领班用了未来时态并不是在讲上菜这件事立刻会发生,而是礼貌地表示“我们有催促的意愿,以及它可能会马上发生请你别担心”。
所以,在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心智秒表”,它动不动,并不完全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而是当人们心生愿望,这个秒表就开始运行;当人们如愿以偿,秒表就停下脚步。在人类的思想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来就不只是简简单单一条笔直的时间轴。
3、因果关系
平克告诉我们,人类大脑中的因果关系实在是太简单,完全无法匹配在真实世界中复杂的逻辑层面。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比如,两个刺客在一次公共集会上合伙刺杀同一个独裁者。他们达成协议,谁先瞄准谁就先射击,后瞄准的刺客就混入人群。如果1号刺客一枪击毙了那个独裁者,那么很显然,他的行为就是导致独裁者死亡的原因。现在的问题是,假如1号刺客没开枪,那么这个独裁者就不会死,这种情况却不是真的,因为如果1号刺客没开枪,那么2号刺客就会击毙那个独裁者。那么到底,谁造成了独裁者的死亡?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因果关系,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起事件引发了另一起事件,所谓因果,是一个纵横交叉的组织。然而,当人们思考因果关系的时候,相信的不是事件的关联性,而是事件中隐藏的力量。
后台回复【思想本质】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