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减法》—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5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吧

本文字数6300,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减法》。


作者莱迪·克洛茨,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减法”原则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他关于“减法”的文章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封面。


从加班到996再到“内卷”,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越来越忙碌?


《自然》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时,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做加法而不是精简当前的事情。但事实证明,一味做加法并不是人生的最优解,如何抓大放小、提炼思维和行动范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因此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人们喜欢做加法的深层原因,并提供了一套减法思维法则,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在有限的人生中轻装上阵。


01看见“更多”


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时,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做加法而不是精简当前的事情。但事实证明,一味做加法并不是人生的最优解,如何抓大放小、提炼思维和行动范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1、认识减少的力量


作者说,“少”其实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作者陪儿子搭积木的时候发现,桥体两端的桥塔高度不一,桥没法架上去,于是作者转身抓了一块积木,想加到矮一点的桥塔上面。但是,他转过身时却发现,3岁的儿子正从高一点的桥塔上拆下一块积木。


面对高低不一的积木桥塔,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增加矮塔的高度,而看到儿子的做法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要搭建一座平稳的桥,降低较高桥塔的高度更快捷,也更高效。


所以作者说,这会不会是一个区别,会不会是小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区别?于是他拿着这套搭了一半的玩具,到课堂上找了很多学生来搭,作者在旁边慢慢观察这些人的行为。他逐渐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增加一块,只有极少部分的人会减掉一块。


作者说,积木这是一回事,我们换一个材料再试试。他拿了一个乐章,跑去找音乐学院的学生,让他们修改一下乐章,看看怎么让这首歌变得更好听。结论是,绝大部分的人增加音符,少部分的人会减少音符。作者用了很多方式来测试,结果显示想到增加东西的人数,是想到减少东西的人数的3倍。


比如,“栅格实验”。在一块板子上,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格子,两边各有格子做成图形,实验者问:“怎样让两边的图形对称起来?”让图形对称起来的方法,就是把缺少的部分填上,或者把多了的部分去掉,这两种方式都能实现对称。

但实际上,只有20%的人选择了减少格子来实现对称。其实题目没规定应该是什么图形,只要两边对称就可以,但只有20%的人想到减少格子,80%的人还是选择增加格子。


那人们这么选择的可能性是什么呢?作者做了一个可能性的预判,他说:“我们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喜欢自己制作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


又或许是因为删减东西就意味着要承认之前添加的属于沉没成本。”如果你要把家里的东西扔掉,心里会很难受。因为这意味着你买错了,而承认自己买错东西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


“或许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某个事物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失去比收获更令人不安。当然,摒弃错误理论,拆除一条碍眼的高速公路,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也没有失去什么,但事实证明,人们很容易把减少当成一种损失。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如果我们在加法和减法中选择了加法,那么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未必是一个问题;但假如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减法,那就说明我们对可能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也势必会造成错误和疏漏。那怎样才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做减法的可能性?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更深入地思考”。

第二,“有意识地想到减法”。

第三,“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


什么叫心智带宽?日本人曾经做过一个搞笑节目。据说一个人在打电话的时候,你在他手里塞什么东西,他都会接着。比如,别人先给一个人送一杯咖啡,过一会儿看到他还在打电话,又牵了条狗交到他手里,他接了,接了以后他继续打电话,一会儿突然发现怎么有条狗在手里?这种心智的容量就叫“心智带宽”。


当我们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意味着我们不是凭着惯性在做决策”。


2、做加法是本能


人和动物一样,有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本性。有一种鸟叫园丁鸟。在求偶期间,雄性的园丁鸟就会搭一个特别夸张、特别漂亮的房子,如果有一排雄性的鸟,就会搭一排房子,都搭在一个地方,然后雌性的鸟就会过来看,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地参观。参观完了以后,雌鸟看哪个房子搭得最好,它就跟那只雄性的鸟交配。这就是它们求偶的过程。


雄鸟和雌鸟交配完了以后,没有一只鸟会住在搭好的房子里。意思就是雄性园丁鸟搭了那么奢华的房子,它们并不住,这只是为了给雌性的鸟看,看完以后它们俩结婚了,然后搬去雌鸟简陋的窝里住,而豪华的窝根本不住,这就是本性。


其次,“获取物品的本能”。原始社会,人们的生存条件很差,大家怕没有东西吃,会选择把东西都囤起来,尽量往家里放。这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获取物品的本能。


最后,感知相对数量的本能。一个小孩子没有学过任何加法,但是你给他两堆糖,他就能够知道哪个多,哪个少,这就叫感受(相对)数量的本能。而且人们对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感知还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给你80个糖豆,然后我再拿走30个。或者我先给你20个糖豆,然后再给你30个。你选哪种方案?绝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个。虽然这两个方案的答案都是50,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让我们知道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在人类历史上,加法定义了文明。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增加给我们带来了文明的基础,让我们觉得只有增加东西,才能够显示出文明的力量。所以也导致了人类的本性依赖增加,而忽略了减少。


比如,有一个心理学实验。作者找了一群人,把大家分成两组,然后每组每人给40美元。然后,第一组拿40美元随便买东西,买完之后大家聊一下,看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另外一组,也是每人40美元,大家可以花钱来免除一些工作。


也就是说,第一组的人要花钱买东西,但他同时要完成一些任务和工作,而第二组的人不买东西,但可以拒绝做那些工作。


两组人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花这40美元,结束以后,作者询问哪一组的人对这一天更满意。作者进行了很多次实验,发现花钱减少事的那组人心情更好,而花钱买东西的那组人心情并没有那么好。所以我们花钱购物,买了很多东西以后会觉得添堵,质问自己“怎么买了这么多东西,但你买的时候控制不住。所以,我们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减少事情才是更开心的方法。


02分享“更少”


作者说,人这一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减法思维,不是要求我们简单地摒除冗余的信息,而是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洞察真相,看得更透彻,活得更轻松。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做减法呢?


1、思维反转


“我没时间写出简洁的信,所以只好写一封长信给你。”这句话常常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名言。许多人宁愿多写也不愿少写,因为他们明白简洁的文字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哲学家、医生约翰·洛克说过的一句话:“实话说,我现在很懒、很忙,所以也不想做什么精简。”对质疑自己付出的努力的人来说,洛克的话是很有启发性的。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搞建筑,无论是思想还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我们都会发现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往往就是顺其自然。什么意思呢?


首先,作者提出了“满意度达成后的减少”。意思就是我们的减少不能建立在无所谓的基础上。


比如,自行车。标准的脚踏自行车与带有辅助轮的自行车相比零件更少,但是对一名新手来说,骑标准的自行车是不可能做到平衡的。这是满意度达成之前的“更少”,参照约翰·洛克的说法,可以称为“懒人简省”。

对新手来说,一辆自行车只要有脚踏板和辅助轮就足够了,因为新手可以稳住自行车而不会摔倒。但麦克法兰推出的新型自行车——平衡车,则不仅仅是足够好,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新手学习骑“自行车”。

这种超越了足够好之后的“更少”让我们很感兴趣,因为这就是满意度达成之后的“更少”。

再比如,让遥控器的按键变得更简单,结果功能少了一大半,那肯定不行。我们得保证基本功能都能实现,然后再把遥控器变得更简单,这才是一个有效的减少。而这个减少叫“满意度达成后的减少”。你首先得达成基本的满意度,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考虑怎样改变,怎样减少。


作者提出了一个比例,叫“信息墨水比”。信息墨水比最大化,指的就是我们传达出来的内容越短越好,最好能用最少的字就把这件事说清楚,这是简化的方法。


其次,“减至激发出喜悦为止”。生活需要减少到什么程度?减少到激发出喜悦为止。比如,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断舍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就是通过整理生活,点燃我们内在的快乐,然后产生心流。


第三,就是我们可以对减法进行转换。因为减法的词都带有“消极效价”,也就是减法的词只要出现,我们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一个事件、物体或想法对人的内在吸引力,这就叫“积极效价”;或者带给人们的厌恶感,这个叫“消极效价”。


在化学中,效价现在是心理学的一个既定概念,对心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我们要让一个东西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可以转化它的心理效价,把那些大家不喜欢的,变成大家喜欢的。


我们去4S店买车的时候,为什么卖车的人希望我们能试驾一下?因为一旦你试了,你就会觉得这辆车是你的了。一旦你觉得这辆车是你的,你就希望一定要拥有它,这时候跟销售讨价还价,就是为了成交。这就是厌恶损失的心理,来自效价这个概念。对于损失的东西、减少的东西,我们的心理效价就是排斥的。


2、减法清单


减法可以改变系统。这是从系统论和复杂体系的角度来看待的。比如,利奥·鲁滨逊在拒绝卸载南非货物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的影响有多大。没有人能够测算出来,说这就是远隔千里之外的种族体系崩溃的起点。


但种族主义就是一个系统,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系统会从哪里崩溃,因此当码头工人做出这个反应的时候,连锁反应来了,导致整个种族歧视系统崩溃了。所以,要看清一个系统的时候,我们需要看清它的细节。


库尔特·勒温启发过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我们经常会看到“费斯廷格法则”,费斯廷格就是库尔特·勒温的学生;另一个人就是丹尼尔·卡尼曼。这两个人都曾多次引用库尔特·勒温的学术发现。勒温讲过一句话:“消除系统内阻碍进步的力量,是最有效地改变系统的方式。”因此要改变一个系统,我们有一类好方法,有一类坏方法。


什么是好方法呢?消除进步力量的阻碍,这就是好方法,因为你所用的方式是减少。而坏方法就是增加,通过增加规矩和方法来改变这个系统。


比如,一个公司为了鼓励创新,就会不断地增加KPI(关键绩效指标),再给每个人增加一条规定:你所做的创新产品的比例必须达到多少。很多公司习惯用增加指标的方法来决定员工的行为,最后员工就崩溃了。


所以好的方法是,我们能不能通过减少约束来增加创新的行为?比如减少一个报销的流程、一个审批的流程、一个评委会的流程。在我们过去的系统中,人们不相信复杂体系,反而更相信机械式的掌控,导致我们产生了一个误解:掌控得越严密,这个体系越会稳固。


想要系统性地使用减法,得学会拥抱复杂,追求本质。作者说:“遇到复杂系统,我们要尽量避免超过工作记忆的负荷。一份含有上千件物品的清单,或许在进行法律诉讼时用得上。但如果我们既要记忆又要运用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就会变成一幅全尺寸的地图,大得可以遮住太阳。为了改变系统,我们需要找到系统的本质,这就意味着需要删去一些细节。


那么问题就是:留下什么,又删除什么?如果系统越复杂,做减法的难度就越大,那么做完减法后的收获也就越大。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细节,正体现了我们干预系统的方式和着力点。”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看你能不能够抓住复杂系统中最核心的事物。


比如,作者的表姐在急救室当主任。经常要面对复杂的人体系统。无论是窒息的幼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还是患有髋关节疼痛的老奶奶,在凯莉眼里,每一个新收患者的病例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不可预测的。


作者问表姐,她是怎样从容地处理急救室这么多事情的呢?表姐回答,只有三件事。三件事就能解决复杂体系的问题。


第一,叫“需要对该患者立刻实施救生干预吗”,就是你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不抢救就死了,这是第一条。第二,“该患者需要占用多少医疗资源”,也就是你要救助这位患者,需要调用多少医疗资源。第三,“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何”。在这么乱的环境之下,急诊科负责调配资源的人,考虑的就这三件事,从这三件事出发,每个晚上都能够平稳度过。


当我们面对复杂体系时,如果把每一个细节都想到,我们肯定照顾不过来,所以一定得抓住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少即是多。


比如,叠叠乐积木游戏的技术含量很低,就像国际象棋和纸牌一样,似乎是一种很古老的游戏。但事实上,叠叠乐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莱斯利·斯科特从加纳引入英国,然后再传到世界各地。后来,莱斯利·斯科特也成为一系列玩具的发明者。是的,在开发玩具的历史上,人类产生消除砖块的想法差不多就是从开发出俄罗斯方块那时开始的。


玩叠叠乐时,要先把积木块搭成一座稳固的积木塔,每层三块积木,方向与下一层的三块积木相垂直。玩家每次轮流抽走一块积木,然后把它放在积木塔的顶层。随着积木塔越搭越高,这座塔也越来越不稳定,玩家很难在不把塔弄倒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叠叠乐积木游戏中,将积木塔弄倒了的玩家算输,其他人则觉得自己是赢家。


叠叠乐和乐高正好相反。乐高是越玩,家里的碎片越多,因为你需要不断地买、不断地买,买完家里有一大堆乐高玩具。但是当你拼好一个完整的模型以后,你不会再玩了,因为乐高的特点就是这样。乐高是做加法的游戏。而叠叠乐能一遍一遍地玩,还可以玩很多年,你也不用再买新的了,因为它就是一直减少的游戏。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思路。


这也就是说,先做减法会增加改变的效果。“不仅仅是玩具,项目管理专业教科书也提醒学生和教授。若发生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结果变成了后期的条件,那么早期的变化往往会更具影响力,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低。”叠叠乐是减少游戏,但是越玩越刺激,越玩越惊心动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每一个改变,都是下一次改变的前提条件,这就是一个几何级数的变化。


所以我们在一个组织里,如果能学会做减法的话,它的效用是不断倍增的,而不是减少的。如果你用增加的方式来改变组织,每增加一个指标,它的边际效益是下降的,这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因此,当你找到想要改变的系统本质以后,你可以像玩叠叠乐那样,试着先减去一点,再减去一点,让少凸显出来,实现质的变化。


最后,对删除的东西进行重复利用。


比如,甜甜圈。甜甜圈最早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是炸油饼。1847年有一个叫汉森·格雷戈里的少年。少年的妈妈厨艺不太好,炸的油饼中间总是炸不透,少年就问妈妈,油饼为什么中间炸不透?妈妈说中间的面太多了,所以炸不透。于是他想,那我把中间的面团掏出来不就好了?于是他在油饼中间掏了一个窟窿,掏出以后,油饼很容易就全炸透了,变成了甜甜圈,还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食物。这就是一个“少即是多”的案例。


当然,掏出来的部分并不浪费,把它重新炸过后就变成了甜甜球。所以你发现甜甜圈店里,既有卖甜甜圈的,也有卖甜甜球的,没有造成浪费,而且大家的满意度都提高了。


因此,作者总结说,有效的减法清单有四个步骤。第一,在改进系统前删减细节,比如说急诊分诊的时候删减细节;第二,先做减法,就像玩叠叠乐那样,减少一点,再减少一点;第三,坚持让“少”看得见,实现质的飞跃,让少的部分能够被人们发现,带来好处;最后,重复利用删除的内容,就像甜甜圈的洞一样。减少的东西不应该被浪费,这就是用减法来改变系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