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习惯,建立积极、健康、快乐的家庭|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本文字数7631,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柯维博士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赢得国际声望的领导才能权威和导师,也是柯维领导才能中心的创办人。他是世界500强企业众望所归的新智慧学家,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他是哈佛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杨百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杨百翰大学任商业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教授长达20年。
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销量过亿册并被翻译成28种语言出版。他的另外两本书《要事第一》和《领导者准则》也是超级畅销书。
唯有家庭的圆融美满,人们才能享有真正的快乐。美满的家庭,甚至伟大的家庭,有90%的时间是处于轨道以外。关键在于:他们知道目标何在、“轨道”何在,并能一次次返回轨道。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将7个习惯应用到家庭建设中,帮助我们在成为高效能个体的同时,也能拥有幸福、美好的家庭。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7个习惯在家庭中的作用。
第一个习惯叫积极主动。积极是一种态度,主动是一种行为,它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1、设置暂停键
史蒂芬·柯维发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这样驱动的,就是刺激与反馈。什么叫刺激?就是你一进门,看见两个孩子在地上打架,这时,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就会带给你综合的刺激。
什么是反馈呢?就是你看到这个场景做出的反应,比如跑过去拉架,还是关门走人。这就是反馈。
他发现,刺激和反馈不是必然联系的,我们做出这些反应的过程,需要我们思考,而思考可以调动我们的天赋能力。作者列出了四种天赋能力,分别是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识。
首先,自我意识。就是注意自己的行为。作为人类,我们可以与自己的生活拉开距离并对其进行观察。我们甚至可以观察自己的思想。然后,我们可以开始参与,实行变革和改进。
比如,两个孩子在打架,哥哥再欺负弟弟,这个时候我们做出的反应是跑过去拉架,训斥孩子一顿,这个时候是我们的杏仁核在起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按下暂停键,把自己从这个场景中跳出来,看看这儿有一个愤怒的父亲和两个冲动的孩子,家里一团糟,这个时候你作为父亲要做什么打算?一旦你想到这儿,你就调用了自我意识。
接着,良知。良知就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家庭的成员,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严厉的,苛责的,慈爱的,宽容的?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然后,想象力。想象力就是说,你得凭空想到一个方法来应对这个问题。
最后,独立意志。独立意志就是,你采取行动的力量。你在想到方案以后,你知道你有没有能力去执行这个方案。
史蒂芬·柯维说,我们还有第五种天赋,叫做幽默感。如果你能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再加上一点幽默感,你一定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作者和儿子在一家乳制品店买冰激凌。一位女士冲了进来,匆匆忙忙地从我们身边跑过。她抓起两瓶牛奶,跑到收银员面前。慌乱之间,冲力使得沉重的瓶子撞在了一起。瓶子碎了,玻璃和牛奶溅了一地。整个商店里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她,看着她湿淋淋、窘迫不堪的样子,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怎么说。
突然之间,小史蒂芬尖声说:“笑一笑,女士!笑一笑!”她和其他所有人马上爆发了一阵大笑,整个事故圆满收场。
作者说,幽默感能够缓解紧张的气氛,促使大脑分泌出内啡肽和其他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会使人感到愉悦并减轻疼痛。幽默感也是人际关系中促进人性化和平等化的因素。
所以,作者就告诉我们,在这个时候,暂停键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它把处理问题的权力从杏仁核挪到了前额叶,让我们有调用这几种天赋能力的时间和机会,最终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影响圈和关注圈
什么叫影响圈和关注圈呢?关注圈是一个大圆圈,包括了你在生活中可能会关注的一切。影响圈是关注圈中的一个比较小的圆圈,包括了你可以实际施加影响的事情。
影响圈和关注圈是什么关系呢?影响圈是关注圈的一部分,你能影响的事一定是在你关注范围之内的,但它又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产生转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态度指导下的努力,把一些关注圈的事划到影响圈来。
比如,你在楼下看到两口子吵架,你一边走一边抱怨,现在两口子吵架都吵到大街上来了。这就是你的关注圈。但如果你一看到两口子吵架,就过去劝了劝说:“别吵了,别吵了,什么事过不去?”通过你施加的影响,你对事情产生了干预,你就把一个你曾经关注圈的事变成了影响圈的事。
史蒂芬·柯维说,我们要在影响圈里多努力,而减少投入在关注圈里面的精力,因为人的精力是固定的。就是你与其花时间去看新闻、去抱怨、去看八卦,还不如想想怎么利用这些时间为你能够起作用的事做一些什么。
3、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体现了你与他人关系的质量。这就像是一个银行账户——你可以“储蓄”(积极采取在关系当中增加信任的行动),也可以“取款”(通过消极被动的方式降低信任程度)。
比如,如果想要孩子听你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爱,而不是你的权威。
因为,如果孩子感受到你爱他,那么你就是在情感账户里面存款,当你有什么建议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愿意听你的,而不是被迫接受。这就是所谓情感账户上的余额,情感账户上的值越高,就说明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好,那么你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就越有效。而这些余额是通过行为换来的。
比如,你下班回家,看见家里一团糟,碗也没洗,地上乱七八糟,这个时候你安安静静地把家收拾好,当妻子回家以后,你说:“亲爱的,你最近肯定很忙,很累,我今天把家已经收拾干净了,你赶快休息一下。这个时候,你们的情感账户肯定是加分的,余额也增加了。
也就是说,遇到问题不要互相指责,而是应该体谅对方,能够按下暂停键,能够选择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慢慢地情感账户的余额就越来越充盈了。
而孩子有两种情况。情感账户上有一种是天然的固定资产,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这是天然的,这件事就有一定的余额。但是,这个余额其实并不多,为什么?因为小时候,孩子的这种爱更多的是依赖,是因为你对他好,你给他吃的,你带他出去玩。这也是因为行为带来的,所以,这个账户的余额是因为行为。
比如,一个再婚家庭的父亲,他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儿叫塔拉,女儿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有青春期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特别冲动的阶段,跟家里的关系越来越糟糕,跟家里的家长讲话非常不礼貌。但是,这个父亲学了情感账户以后,他就想,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一定要好好存钱,好好经营这个账户,他找到女儿并跟女儿讲述了他学到的这些:
他问女儿:“你怎么样?”女儿草草地回答说:“你管得真宽。”当时,他就假装自己没听见,微笑着回答说:“我只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努力地信守自己的诺言,把提醒自己的贴纸贴得到处都是,包括汽车的后视镜上,他继续躲避她经常性的刻薄言语,而这对他来说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他已经习惯反唇相讥和适当地反抗,每次经历都让他了解到他们的关系已经变得多么可悲。他开始意识到,他过去经常指望女儿有所改变之后,他再来改变自己,以期改善局面。
随着他致力于先改变他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他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塔拉,他开始觉得女儿是多么渴望得到爱,随着他继续躲开她恶言相向的语言,他感受到了一股不断增强的力量,当他躲避这些言语的时候,他内心没有任何愤恨,而是增加了许多爱,他发现他开始自然而然地为女儿做一些小事,一些他不知道是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女儿学习的时候,他会轻轻走过去打开灯。如果女儿问:“你干吗?”他就说:“如果光线比较好,你会看得更清楚。”
最后,大约在两周后,塔拉好奇地说:“爸爸,你有一点不一样,出什么事了?”他说:“我意识到,我身上的一些东西需要做出改变,仅此而已。我很高兴现在我能够用一向应该采取的态度对待你,以表达我对你的爱。”之后,他们开始花更多的时间一起待在家里,只是谈话,或者聆听对方的话语,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他们的关系大有改观,而且深入了许多。虽然目前还说不上是完美,但是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痛苦已经消失,信任和爱与日俱增。
这都是由于一个简单的观念,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坚定地执行自己的那个策略,这段时间只存钱、不取钱,不做一点影响她的事,只做那些他认为对她好的事。最后一直积累,终于把负值变成了正值,从而改善了他跟女儿的关系。
作者在这儿列出了五个教大家攒钱的方法。第一个叫善意,第二个叫道歉,第三个叫忠于不在场的人,第四个叫做出承诺并信守承诺,第五个叫原谅。
首先,善意就是我们要让自己是真的出于善意来说话、做事。真正的善意是什么?是你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对他好,不要老打着对孩子好的旗号去做很多孩子不接受的事。
道歉,就是如果你做错了,要主动去跟孩子道歉,你错了并不会减分,但是你错了不认错,就会减分了。因为如果你错了,你不承认自己错,那说明你是在挽回自己的颜面,这个就影响到了他们的爱了。
其次,忠于不在场的人。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不要互相批评并说闲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家里就会变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接着,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也就是说,你答应了对方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因为这是对家庭影响更大的储蓄。
最后,原谅。作者说,在做到原谅之前,你始终都是受害人。在你原谅别人的时候,你一下从受害人变成不是受害人了。那受益人是谁呢?是你。所以,你通过原谅这个行为,不是便宜了别人,而是自己受益,是你从受害人变成了受益人。作者史蒂芬·柯维说,我们通过善意、道歉、忠于不在场的人、做出承诺并信守以及原谅就能够充盈家庭账户。
这一步是建立家庭的使命宣言。做飞行计划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有目的地,没有目的地是不行的。所以,这个就是叫以终为始。那什么叫家庭使命宣言?就是说你要跟你的家庭成员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愿景,我们要把我们的家庭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一次创造而成的。首先是产生想法,或者说精神上的创造。然后才是现实本身,或者说物质上的创造。在建房前人们总要先画出图纸,演戏前先要创作剧本,飞上天前先要造出飞机。这就好像木匠信奉的信条:“量好尺寸再动手。”而对于家庭也一样。比如,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家十年以后会怎么样。
那怎么制定宣言呢?最重要的一条准则是,要全家人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比如,问孩子们,你们真正希望我们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你们喜欢邀请你们的朋友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来做客?你们对家庭感到难堪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你们在家中感到舒畅?是什么使你们希望回到家中?是什么令你们觉得,作为父母我们对你们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愿意接受我们的影响?是什么让我们愿意接受你们的影响?你们希望被别人记住些什么?
当你真的跟孩子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会很认真、很投入地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具体有三个重要的元素是我们在探讨家庭愿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的,一个叫时机,一个叫气氛,一个叫周期。
1、三元素
首先,时机。什么叫时机?就是谈话的时机,如果家里正在吵架,这就不是一个好时机。
其次,气氛。比如,孩子跟你探讨,我长大以后想要成为一名宇航员,那么这个气氛就很好,你就可以跟孩子深入地探讨。
最后,周期。你要意识到,宣言不是你坐在这儿进行一次谈话,二十分钟就能写出来的,它是需要你拿出充分的诚意和耐心,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不断完善、不断补充来完成这样一幅愿景的图画。所以,你不要今天回去想跟他们谈,他们没人跟你谈,你就觉得这招根本不好使。
2、三不要
史蒂芬·柯维说,在设计家庭愿景宣言时,有三件事不要做。
第一,不要单方面宣布。就是没有跟家庭成员商量,单方面告诉妻子和孩子,我们家将来要建设成这个样子,咱们家就照此执行吧。这样没用,因为一定是要全家人都认可,而且是全家人一起参与讨论达成一致的愿景才会有效。
第二,别仓促。而是要今天谈一点,记一点,明天谈一点,记一点,慢慢地不断来完善。
第三,别忽视。一旦你们有一个大家达成共识的家庭愿景蓝图,比如说孩子们和其他所有家庭成员都认为,快乐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或者说快乐在家庭的重要元素里面是排在第一位的,当别的事情与它发生矛盾的时候,你就要知道我们家庭愿景里面快乐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不要忽视。
什么叫要事第一呢?要事第一就是,一定要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而且是始终放在第一位。
比如,有一个在职场的父亲晚上在家点灯熬油地去梳理一个名单,这个名单是他近期要拜访的客户,在那儿一个一个地写,而自己的女儿就在旁边玩。女儿一会儿过来看看,爸爸还在那儿写,过会儿来看看,爸爸还在那儿写,后来女儿就过来问说:“爸爸,你在写什么呢?”爸爸说:“爸爸在写一个名单,名单上面的这些人爸爸最近都要分别找时间去拜访,要跟他们聊聊天、见见面。”这个时候女儿说了一句话:“爸爸,那上面有我的名字吗?”这个父亲马上心里就咯噔一下。当他去梳理客户名单的时候,他在想着要怎么搞好跟客户、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的时候,他有没有付出匹配的精力来给自己的家人、孩子?
其实,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史蒂芬·柯维看来,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没什么需要平衡的,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
比如,农场法则。咱们上大学的时候,考试之前,提前一周或者提前一天、两天啃一啃,仔细看一看,临时抱佛脚一下,可能这科考试就能通过。但是,这样在农场就行不通,你不能说马上要收获了,那赶紧下个种子,赶紧摘摘草,来不及了。所以,农场法则是要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做到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就需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家人。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有效时间投入到家庭这个事项里,你就不要指望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双赢思维主要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博弈或者说有一种结果叫双赢。你在家里的时候,家里不是竞技场,你不要老想着赢,因为有人赢,就有人输。作为一个家庭来讲,输赢都是家里的人。所以,最好能够采用双赢的思维,而不是输赢的思维。
这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基本模式,或者一种“黄金法则”。它是产生理解和加强合作的潜在动力和有教养的态度。另外,不是说赢的对面就是输,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你一定应该能够想到一种办法让大家都一定程度地满意,要找到那种双赢的、没有输家的方案。
这是方法,是通向荣辱与共的相互影响的道路。这也是一种摆脱自我,真正打动别人的能力。很多的矛盾都是因为误会产生的,那误会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因为没说清楚,就是因为没听明白,都说清楚、都听明白了,那就没有误会了。所以,要么就是因为不知彼,要不就是因为没解己。
知彼就是要认真地、诚心诚意地听别人说,而不是别人说两句,你就开始反驳。史蒂芬·柯维在这本书里说,人的大脑有一个反馈机制,就是通常当别人说到第三句的时候,你就开始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反驳他。而且,在第三句以后,不管他说什么,你都沉浸在自己设定的这个情境当中。然后,一旦找到对方的话的砌口,你马上就把自己想好的这套说辞和盘托出。这样你就没有做到认真听,你没有真正地做到知彼。
解己也是,也要诚心诚意。什么叫诚心诚意?就是你要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充分地解释自己,直到他听懂了,真的理解你。而且,作者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叫顺序非常重要。他说,顺序的重要性不亚于这些概念本身,就是要先知彼,后解己。你得先听人家说,当一个好的听众,然后再来说自己要说的话。
大家齐心合力来创造一个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用身体做比喻是理解统合综效的一个好办法。身体不仅是手、腿、脚、脑、胃和心堆在一起,还是每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的神奇综合体。
比方说,双手合作比一只手单独工作做的事情多。双眼一起看东西,可以看得更清楚。双耳一起听声音,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两只耳朵分开听可不能有这种功能。全身可以完成的工作比所有单独器官独立行动要多得多,单独行动时,这些部位只是叠加在一起,而没有联系。因此,统合综效处理的是双方之间的关系。
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是组合起来的。那 为什么说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是一起的呢?作者用一个例子进行了非常生动的阐释,这个例子被称为遗产风波。
当这个主人公的父母去世以后,他和一群兄弟姐妹面对着把自己家里的遗物进行分配的问题。要分家里的遗物,这些遗物通常都是具有纪念意义或者情感价值的,比如说一个茶杯、一个画框、一架钢琴、一对沙发,是这种量度的。但是,当大家来到家里挑选遗物的时候,他意识到,这可能就会遇到矛盾,因为可能有两个人都想要这个沙发,或者三个人都想要那个在家里五十年的闹钟。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首先,按下暂停键,然后,他开始用双赢思维说,分这些遗物,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多得到一些东西,为的是更好地把这个家庭维系下去,留下这些做纪念。大家都同意了。这就是知彼解己。然后,他说,咱们不如这样,过一段时间再来分这些东西,这段时间大家每个人写下五样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只写五样。然后,你同时要想,你觉得谁可能特别想或者他特别应该得到那样东西?你也把它写下来。我们要预防有些人非常想得到,但是没好意思写。
在这段时间,大家不仅写下来,而且还私下里有沟通,比如有人问:“哥哥,你写的什么呀?”有人答:“二哥,我写的这个。”经过这一段时间沟通以后,大家再坐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把清单拿出来,就会有人说我为什么想要这个?因为关于这个闹钟有这样一个故事。
最后,他们把这样一个分遗物的略带悲伤的环节变成了大家一个其乐融融、温暖的、有爱的追思会,产生了更大的功效。知彼解己、双赢思维和统合综效就在这一个事件里面形成了非常好的效果。
史蒂芬·柯维说,有必要定期检查家人的四个需要,包括身体的需要、社会情感的需要、精神层面的需要和智力的需要。
比如,身体的需要,可以多问问家人,你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需要看医生的?或者有没有需要我能帮忙的?我需要怎么照顾你?社会情感的需要,你可以问问家人,你会不会最近觉得郁闷?会不会觉得孤单?精神的需要,你可以问问,你是不是需要我多陪伴你?还是你需要我给你更多独立的空间?智力的需要,可以问问,我怎么能帮帮你?这个都是有可能会不断地更新迭代的。
这些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呢?可以通过一些仪式定期来完成,比如说你们的节假日、纪念日。在储蓄账户里面不断地存储,这样一个家庭就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提升自己的价值?你需要掌握这个模型|活出你自己
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让日航得以重生,他如何做到|稻盛和夫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