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个步骤重塑亲密关系|关系的重建

楠悦读
2024-11-25

本文字数7260,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关系的重建》


阿米尔·莱文(Amir Levine)博士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脑科学家。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主要研究神经科学方面的课题。他在求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了相当多的大奖,包括美国精神分析奖学金。这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与一位享誉世界的精神分析师——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理事长雅各伯·阿洛合作。


他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都颇有建树,这让他的思想、观点更加全面、敏锐。特别是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于其依恋理论的构建以及临床治疗的成功率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蕾切尔•赫尔勒(Rachel Heller)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与心理学领域一些杰出的学者一起学习、研究。她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有着丰富的临床咨询经验。


在《关系的重建》一书中,阿米尔·莱文与蕾切尔·赫尔勒阐释了他们对于成人依恋关系的理解,这也是迄今前沿的亲密关系科学成果。


他们将依恋倾向分为三类:


焦虑型:他们常常沉迷于亲密关系不可自拔,常常怀疑自己的伴侣是否能回馈与自己同样的爱。

回避型:他们将亲密等同于失去独立性,因此常常试着削弱亲密感。

安全型:他们喜欢亲密,往往温暖而有爱。


通过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倾向,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真爱,并且将亲密关系经营有方。莱文与赫尔勒在书中详细指导了人们应该如何确认自己和伴侣的的依恋风格,为人们与爱人之间,建立一段稳固、充实的关系进行了导航。


01什么是依恋关系


依恋是个体与他人之间发展出的一种强烈、紧密、持久的社会情感联系,这是一种学术上的说法。


1、依恋他人的原因


本书的作者引用了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创性提出的依恋理论。


比如,童年的遭遇会影响婴儿对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心理和情感的联结。只有学会在一段信任的关系中重建心理和情感联结,才能为婴儿提供安全感和安定感,从而使其建立受益一生的安全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型的依赖,那么孩子在心智、情感还有社会发展上都会相对迟缓。所以鲍尔比就认为,人对亲密关系的这种需要是植根于人类的基因中的,是进化使得我们会在生命当中选择少数的几个个体来视为自己的真爱。我们必须要依赖一位重要的人,而这种需要从生命开始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止。


鲍尔比说,是基因选择令人们变得更有依恋性,因为如此一来人们就更有生存优势。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定要找几个比较信赖的人一块儿出去打猎,共同去面对自然界里更加高大凶猛的生物对他们的袭击,让他们在彼此配合与帮助下来获得所需的食物,来获得更强的生存技能、更大的生存概率。


所以,是基因选择让我们变得更有依恋性,人们必须依赖着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才能让自己更有生存优势。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就会进化出一种生物性的机能,而这种机能专门负责构建我们与依恋对象,也就是父母、子女、爱侣之间的链接。


比如,在职场,某些职场女性显得特别干练独立,让人觉得她在世界上不依赖任何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某一天听说她结婚了,她就完全变了,从说话的语调到待人的风格都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有了这样的依恋和连接,一种新的行为范式就会产生,而这种行为范式会以势不可挡的方式来出现。


而好的依恋方式可以给人提供所谓的安全基地,它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无条件给予我们支持,从而让我们集中精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2、依恋的影响


鲍尔比强调,人对他人的依恋是贯穿一生的,不是说只有婴儿时期、孩童时期对父母依恋,成人与恋人之间表现出的这种依恋的范式,与孩子向父母表现出的依恋范式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说,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怎样的依恋范式,长大以后在恋人面前就表现出怎样的依恋范式,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自己对下一代的养育。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大致分为三种风格,即焦虑型、安全型和回避型,这三种风格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决定的。


比如,如果父母总是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需求,能够让孩子感受得到回应得非常及时、到位,孩子就会觉得幸福,觉得安全,觉得温暖;如果父母的回应是时有时无的,让孩子觉得是不确定的,让孩子处在一种不确定性当中,孩子就会觉得焦虑;如果很少回应,甚至回应是冷淡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一种冷漠回避的倾向。


02三种依恋风格


既然成人依恋与孩子对父母的这种依恋的方式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依恋风格?


1、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风格,就是过度敏感。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确实对于他人的情绪化表现得更加警觉,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有着事无巨细的洞察力。


他们很容易从伴侣的肢体语言当中觉察到消极与抗拒,进入到一种激活状态,从而触发他的依恋机制,这些人通常都拥有过度敏感的依恋机制。依恋机制即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于大脑的那种生物化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专门负责构建与依赖对象的一种连接。


比如,书中提到艾米莉还是一个精神病学实习生的时候,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学院的课程开始之前,她应要求接受为期至少一年的个人分析,每周要进行四次治疗,也就是躺在诊疗椅上畅谈脑中所想。开始的时候艾米莉表现得很不错,事实上她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以至于她的分析师认为顶多两年她就能够完成分析,这可是前所未有。通常来说,精神分析至少需要做四到五年。

但是后来,她与大卫相遇了,并且迅速地迷上了大卫。大卫是一名有抱负的演员,他抛出了各种求爱的暗示,也的确让艾米莉心潮激荡。她当时工作的时候,寻呼机和手机寸步不离身。她会每隔几分钟就翻一遍寻呼机和手机,生怕错过打进来的电话。在工作当中,她也要花上几个小时使用在当时还很新颖的英特网去追踪大卫的动向。


她的分析师完全没有办法想象,艾米莉渐渐从一个适应力极强,十分独立自主的人,开始变成了一个带有边缘性受虐狂人格特质的人。其实,艾米莉并不是有什么边缘性人格障碍,她做的这一切行为只是因为激活了她的依恋机制,一旦激活了她的依恋机制之后,她就会做出很多让人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个依恋机制一旦触发,她就会去思考与伴侣间的亲密关系,伴侣在脑子当中就会长时间挥之不去。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安抚,就不能恢复到冷静、正常的状态,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就会长时间地进入到这样一种思考状态。作者将这种思考称之为激活策略。


焦虑型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只记得伴侣的优点,而且还很容易妄自菲薄。他不会去想是不是伴侣做得不好,他首先想的是,我有什么不好吗?难道你真的是不喜欢我了吗?我有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吗?我是不是配不上你?


另外一方面,他还会用到一种防御机制,就是我故意冷淡你,故意跟你闹别扭。因为你没有给予我有效的回应,没有满足我对你的亲密感的需求,我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你,我不满意了。这里用的就是他的防御策略。


一旦依恋机制被激活,并且他还不断地使用到防御策略,对于焦虑型的人来讲,他是很难平复下去的。当然如果你及时回应了他的需求,让他确信你仍然一如既往地存在,对方是可以恢复到冷静的理性状态的。


2、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特点,就是距离感。


比如,一个叫苏珊的人,她就是一个回避型依恋风格者,她说自己是一个自由的灵魂,她与男人的恋情有时也能维持一年多,但是最后还是会以厌倦收场,而且她很难长时间地在一段感情当中稳定下来,她将需要感视为一种缺陷。她非常鄙视那些依恋伴侣的人,恋爱中的依恋会被她戏谑地称为“服刑期”。也就是说,苏珊无法长时间跟人保持恋爱关系,保持依恋关系。她对独自一人的自由的需要,与他人保持距离的需要,大过对别人依恋的需要。

研究者做了许多实验来观察回避型依恋者,结果发现,回避型人群也害怕分离,但是这种害怕的情感,只有在精力有所分散或者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你是感觉不到的,因为回避者是有刻意压抑自己情感表达倾向的。


那么回避型人群到底是如何抑制自己的情感,并且在恋爱当中疏离对方的呢?作者提到了“去激活策略”,就是我不激活自己这种机制。也就是说,回避型人群不是没有亲密需求,而是下意识把这种需求遏制下去,他用的是去激活机制。


比如,即使在一起好几年了,还是常常感觉到没有准备好和伴侣走下去;他们总是会将伴侣的小缺陷扩大,比如对对方的说话方式、穿衣品位、吃相等都不满意;常常表示在分手以后总忘不了前任等等。


回避型人格有过度自我的倾向。过度自我也会令回避型人群忽视伴侣的需求,因为他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回避型人群还有一个固化的思维,那就是对伴侣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所以他们永远都在挑剔对方。


3、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能够让孩子一生过得更满意、更幸福;而且有助于他们完善身份认同感,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在学业与职业上更成功,甚至还能让他们失望的大脑得到最好的发展。比如,自尊水平更高;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更善于应对压力;更强的领导力;自我能动性更强等等。


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在恋爱中带来最高的幸福感,他们非常可靠、稳定,也值得信赖。他们在恋爱当中既不会回避亲密感,也不会为爱失去理智。他们对伴侣的情绪和身体语言有着很强的理解力,也很清楚如何回应。他们的情绪机制不会像焦虑型那样太过喜怒形于色,也不会像回避型人群那样将情绪完全抑制下去。


比如,书中提到珍妮特,每到早上醒来,一想到上周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工作要做,珍妮特就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她承认自己对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一点办法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点没用。她的丈夫就睡在她的旁边,珍妮特突然转过身对丈夫说“你的生意,我非常失望”,并担心他的事业不会有起色。

丈夫被她这个举动吓了一跳,但是对于珍妮特突然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他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可见的恼怒。而是回答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担心,而我要是跟你一样担惊受怕,可能你会好受一点。不过你要是像往常一样想鼓励我更努力地工作,你就直接说好了,或许比这样更妥当。”

珍妮特就有点愣住了,因为她承认丈夫说得在理,她的确是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了。看到泪汪汪的妻子,丈夫就提出要开车送她去上班。在车上的时候珍妮特就道了歉,表示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情绪失控,她担心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了,在这样的失控情绪之下才说出那些气话,并不是对他的生意表示失望。


像珍妮特丈夫这样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的确是有着出众的优秀品质,但是他并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他们对伴侣的爱和责任都是出于本能的,并不担心会失去伴侣的爱。他们在亲密关系当中也非常从容,并且有着出众的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通过很好的沟通来了解伴侣的需求。


那么这些特质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作者引用了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话,他认为依恋风格是生活经历使然,特别体现在早年与父母的交流上。如果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特别敏锐,而且积极回应,那么孩子就更可能发展成为安全型依恋风格。


作者表示,依恋风格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基因的影响,但是后天环境、生活经历以及自身是否有意愿改变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说,如果你希望获得幸福,你不如跟安全型的人去构建更安全的依恋关系。因为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关系,安全型的人同样也享受亲密关系,他不会把你推开。


另外他也会提醒焦虑型的人,你要尽快辨别出哪些是回避型的人,并且将他们排除在你交往对象之外。一旦你发现这个人有回避倾向,你就不要跟他开始,因为进去之后很可能是苦海无边。


作者说回避型人群要学会识别“去激活策略”,千万不要冲动行事。与人交往要尽量少地触发彼此的依恋机制,对焦虑型的来说不触发他的依恋机制,对于回避型的就是不触发他的去激活策略,从而从建立安全感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改善彼此的关系。


03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作者说,如果善用有效沟通,无论对哪一种依恋风格的人来说,都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找到合适的伴侣。作者提到,直截了当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无疑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1、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对安全型的人来说这种方式很平常,但是对于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人来说却相当不易,甚至有违他们的天性。但越是如此,向伴侣直接表达需求和期望,对这两种人就越重要。


尤其在恋爱的最初阶段,如果你需要一再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那就勇敢地说出来,而不要因为自己表现出的依赖感而有所顾虑。因为将自己的依恋表达出来,你就不会成为弱势,你反而可以建立起自信,因为你更加安心了,不用犹豫,这样你会更加自信。


而且你这样做也给对方做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就是你看我很坦诚。对方在你的影响下,很可能也会跟随你坦诚的步伐,尤其是焦虑型依恋的人,你与其怀疑对方对你不忠,成天玩防御策略,倒不如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跟对方真诚交流。


作为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在一开始的调情阶段,你就应该适时地表露出你对独立空间的需求,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一旦你感觉到两人关系太近的时候,你就要学会及时把这种诉求表达出来。作者也提到了,哪怕是在性爱关系上,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都会有回避的倾向,他们都会比其他的依恋风格的人有更少的需求。


那么关于这些,你事先都要向伴侣加以解释,当你感到关系太过稠密的时候,你特别需要一些时间来独处的时候,你向对方说出来。你要告诉对方,“这并不是我们两人关系当中出现的问题,而是我有这样的需要,请你理解”。这样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2、沟通法则


第一就是保持内心的坦诚。因为有效沟通需要你真挚、诚恳地袒露自己的情感。


第二是要关注到自己的需求。就是你要向对方坦诚你自己的需求,把你的需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第三,要学会强调重点。你要把你最在意的东西说出来,比如说当你夜不归宿的时候,当你整天置我于不顾的时候,当你说完爱我又反悔的时候……你看这些重点你都表达出来,对方就会注意到。


第四,不要一味地责怪。千万不要让对方感到你很自私、无能甚至愚蠢,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无限放大对方的缺点。一味的责怪只会让你偏离原来的主题,让事情陷入到第二次僵局。


第五就是立场坚定,不要步步退让。因为亲密关系当中的需求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周期性,虽然不同依恋风格的人也不一定会觉得所有的需求都一样合理,但是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双方的关系和谐。所以,表达的时候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对于对方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你也不能步步退让。


作者说,你的亲密需求是合理的,不要因为自己依恋亲密的人而感到不安,这是你的基因使然。从依恋理论来看,一段关系应该让你变得更加自信,给予你内心的宁静。


一定要保持真实的自己,不要玩一些情感把戏,无论是对焦虑型的还是对回避型的人,这都是一个友善的提示。因为这样只会让你距离终极的幸福目标越来越远,同时也会让你错过真正对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如何做到美食和身材两不误?掌握“十个原则”|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

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不再做老好人?|不去讨好任何人

一本书教你科学吃盐|被误解的盐

为空闲时间赋能,让你过上有价值的人生|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

掌握4个步骤,让别人心甘情愿帮助你|如何正确求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