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读懂中国经济?从3个方面入手|置身事内

楠悦读
2024-11-25

本文字数5575,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置身事内》

本书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兰小欢老师,已经出版两年,销量达到一百多万本。它同时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图书奖、豆瓣年度最受关注图书、《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好书、微信读书图书总榜前十名。

兰老师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度之深,影响力之大,所承担的责任之多,在全世界都是独具特色的。所以,兰老师说“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读懂中国政府”。

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了经济发展,政府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在哪儿,弊端是什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理解身边的世界,从热闹的政经新闻当中看出些门道,从乏味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出些机会。”

01读懂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和政府行为的起点在哪儿?经济发展都需要什么?土地、资金、人力成本。大部分用于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都是国有的,而土地、资金和一部分的人力资源都是国有的。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发展。

也就是说起点是我们国家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当然,在农村还有集体所有制,这片地谁也不是,是集体所有制。

那什么叫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什么事都由政府计划好,什么事都归政府管。

比如,工厂今年生产多少双袜子,在年初,政府就下好了指标。这些袜子卖给谁,卖到哪些地方去,交给哪些商店,政府全都计划好了。

由此造成的一切社会规则和生活安排也都由国家去完成,后来才开始双向选择。改革开放,我们的政府才开始把调配这些资源的权利逐渐地交给市场,但不是全部的权利,市场只能去调节它可以调节的那一部分资源。

1. 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关系

我们经济发展都需要什么?从哪儿来?如果我要盖厂房,生产汽车,地从哪儿来?政府划拨来的。我要买设备,但是钱不够,我们可以从银行贷款。

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行。它们是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听政府的。

兰老师说:“总的来说,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地方政府几乎都有很强的干预能力。其中土地直接归政府所有,资金则大多来自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政府控制的其他渠道,比如国有投融资平台。对于劳动力,政府控制着户口,也掌握着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的供给,还掌握着土地供应,直接影响住房分配。而生产中的科技投入,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公立大学和科研院所。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有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工具,都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你看,企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再由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经济发展。而企业要想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因为政府管着这么多生产资料。其实,在我国,想脱离政府来了解经济是不可能的。

比如,第一,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我们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脱胎于计划经济。

所以,我们不能用西方发展了几百年的经济现状去倒推中国经济,这些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你用西方的经济理论就无法解读中国经济,就走不通了,就没法理解中国经济了。

02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分税制改革

那政府在什么地方有求于企业呢?

1. 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

什么是公共服务?比如,国防,我们不能挨打,我们的国家要安全,不能被外敌所扰。还有教育,我们的孩子得有书读,在义务教育阶段得有学可上。这些都是公共服务,这些都是政府要承担的责任。

政府怎么干这么多的事呢?兰老师这本书里边还有一段话:“要真正理解政府行为,必然要了解财税。办事得花钱,如果没有钱,话说得再好听,也难以落实。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所以财政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

政府要干这么多事,政府有这么多事权,钱从哪儿来?从税收来。谁在缴税?企业和个人。以前,我们是没有个人所得税的,只有企业在交税。后来,我们开始交个人所得税了,很多人会觉得“我交的税那么高,有点心疼”。各位,如果从统计数据上看,在2021年全国的税收总额里,个人所得税只占8%,剩余92%都是企业在交税。

事权和财权相匹配,这是总规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钱挣得少,花得多了,个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叫入不敷出,政府遇到这种情况,就叫财政赤字。如果个人入不敷出了,该怎么办呢?就得借钱过日子,而个人和政府都一样会借债。个人借贷叫什么?信用贷、消费贷,或者私人之间的借贷,也就是借款。政府也一样,政府花得多,收得少,它也得借钱。如果是地方政府借贷,就叫地方债。如果是中央政府借贷,就叫国债。

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政府要干这么多事,国防、教育、医疗等都是政府的事权。政府还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它们的事权一样吗?当然不一样。

比如,国防就不归地方政府管。而且,即便都是事权,全国统一的事和地方的事也不一样。全国统一的事就归中央政府管,跟地方有关的事就归地方政府管。

举个例子,我们所在的城市要建地铁,这件事跟别的城市没关系,所以这事就归当地的地方政府管,这就是事权的区别。

还有,有些政府部门不归地方政府管,比如,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银行这些部门,它们直接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

为什么有的部门是垂直管理,有的部门归属地管理?当一套体系里的规则相对明确,全国一盘棋统一标准的时候,这样的政府部门就更容易采取垂直管理的办法,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身边的现实。当这个政府部门管理的事项的地方属性更强,事情更具体、更复杂,信息特别多,层次又多又复杂,无法垂直管理,而且跟地方更相关,那就归地方管。这也是很多政府部门划分垂直管理和属地管理规则的原因。

那财权呢?财权也要随动转向。财权经过什么调整?之前我们国家是用财政包干的方式,这个方式是来自土地包干(包干指一个主体“一般称发包人”委托另一主体“承包人”负责按规定的条件承担完成某项任务)。以前的土地都是集体的,所以大家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后来,安徽的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产量一下子就翻番了,解决吃饭的问题了。

所以,土地包干能解决积极性的问题,那么财政也包干。那会儿,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财政包干的方式跟中央分账,还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

以1988年的北京市为例,它怎么给中央交财政款呢?中央给北京市设定一个增长指标:北京市财政收入比1987年增长4%,超过4%的部分(比如,财政收入增长了5%或6%)都归北京市,如果没有超额部分(财政收入增长刚好4%或低于4%),中央和北京市五五分成。也就是说,北京市财政收入增长在4%及以内,财政款项与中央五五分成;如果财政增长超过4%,超额的部分中央一分钱不要,都给北京市。这是为什么?这是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就跟承包土地一样,多的都是自己的。

大家可能认为,中央政府太轻松了,坐等地方上解财政,其实并非如此。还有欠发达地区,你就别说它增长了,它每年那个定量的额,它都交不上。那怎么办?就得依靠中央政府补贴,这就叫转移支付。

比如,欠发达地区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亿,可是这一年它得花1.2亿,怎么办?谁支付2千万的差额?由中央政府拨付。2千万哪儿来的?是由北京、广东这些发达地区交给中央政府的。

中央后来发现自己要管的事越来越多,中央的财权和事权就不匹配了。那不匹配到什么程度?中央财政收入在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到最后都不到30%了,也就是说,70%的财政收入都在地方政府。

财政收入不归中央管,支配也不归中央管,所以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就觉得中央财政的力量太薄弱了,中央想干什么事都干不成,老得看地方政府的脸色。

兰老师说:“在任何体制下,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的资源是指刚才我们说的土地、资金,还有更直接、最显性的资源是税收。

03土地财政

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土地财政。

1. 土地财政

什么叫土地财政?政府的钱来自税收,有企业缴税和个人缴税,个人缴税是小头。那企业缴税就是大头。那企业为什么在地方政府这儿交税?那就是招商引资。政府在企业的哪个环节收税?在生产环节收税,这就叫增值税,在利润环节交税就叫所得税。于是,地方政府就开始招商引资。

政府依靠什么招商引资?低价给地。而且,政府可能会承诺给企业一段时间之内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当然,各地减免的方式都不一样。反正,地方政府有了好处,企业也有了好处。

招商引资并不是卖地换钱,土地财政也不是卖地换钱,政府算过账。兰老师也有统计数据,他说:“政府卖地的收入,和为土地平整,把土地变成厂房,土地周围再建上道路,包括下水这些市政工程,全部支出,大致相当。”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没有直接依靠卖地挣钱。地方政府看重的是什么?其实是这块土地建设好之后,就能引进企业,企业在这儿经营,就得在这儿交税,就得吸纳地方上的劳动力,还为地方解决了就业问题。

而且,如果是高科技企业,它还能聚集其他高科技企业,于是就能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比如,我们附近几块地就是政府便宜卖给开发商的,而且这家开发商是做电子芯片的,那政府把这些给他们就是为了让他把企业引进来。

也就是说,政府看重的是企业来到本地之后,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后续贡献。所以,招商引资对政府来说是重中之重。没有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就没有足够的税源,那么,地方政府手里就没有足够的钱去办该干的事。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土地财政的动因之一是政府需要把土地变成厂房,于是开发区就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出现了。

所以,土地财政不是卖地,而是以土地为杠杆,让资源汇集,它是一种撬动经济发展的手段。

2. 时代契机:城市化

土地财政带来的另一个时代契机是什么?城市化。什么叫城市化?简单来说,城市化就是把农村种田的地用来修建房子、修建厂房,形成城市。

为什么要搞城市化?根据经济学模型的测算,在资源集中的地区容易产生经济规模效应,不光是指生产规模,也包括生活规模。资源集中的地方,规模效应就更大。

比如,华为为什么把三万研发人员都集中到西安,因为集中在一起,这样大家的智慧火花才能互相碰撞。

3.地方债本质上是金融风险

以前的厂里和单位会给员工分房。后来,我国就取消福利分房了,都变成货币分房了,也就是将钱发给你,自己买房。当大家都开始买房时,而土地的规划权在谁手里?政府。每个城市每年有多少土地,谁说了算?政府。每个城市可以把多少农地变成建设用地,谁说了算?政府。土地上是先盖工厂还是先盖住房?根据刚才我们描述的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路径,政府会选择先盖工厂。

所以,这时土地就开始值钱了,这就叫土地财政。最典型的、最直观的表象就是土地开始值钱,卖地就会有钱。

兰老师说:“再穷的国家也有大片土地,但土地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土地之上的经济活动。”土地开发的收益,而且都留在地方。土地是国有的,土地开发的收益,中央政府不收走,土地开发的收益可都是留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缺钱,就有动力去开发更多的土地。

地方政府为了卖一块地而建厂房投入的成本和卖地挣来的钱是大致相当的,卖地获得的钱就是直接收益。土地一旦值钱,还能抵押贷款。政府有一块地,这块地值多少钱,银行进行评估。银行凭什么评估这块地值多少钱?银行就看这块地旁边的地曾经是哪家企业买了、多少钱买的、哪一年买的,再加上通货膨胀和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预期值,综合评估这块土地值多少钱,然后把钱贷给政府,这就叫地方债。

如果我们从个人发展来看,我把我们家房子抵押给银行,贷出来一部分现金去做生意。如果我的生意赚钱了,我就还上了贷款,我个人的经济就发展了。如果我要赔了,房子就归银行了。

如果换成是地方政府呢?地方政府把土地给银行做抵押,土地开发后,企业来了,地方政府收了更多的税,就还上了银行的贷款,地方经济也就发展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地方上来设厂,地方政府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地,于是土地就越来越值钱,也就能贷出越来越多的钱。那么,地方政府就有钱开发、平整新的土地,将老旧城区改造成新厂区,盖新楼、学校、医院等等大众都需要的设施。

当土地值钱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这么干。当土地不值钱的时候呢?银行也不愿意再给地方政府贷款了,那地方政府这钱从哪儿来?我还要干这么多事,我就是没有钱呢,怎么办?土地值钱不值钱谁说了算?受制于企业需求。

那企业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为什么会如此集中地表现出来呢?是由于宏观经济周期。在一段时间里,企业都对未来预期很好,就会对土地有更高的需求。比如,企业要扩大产能,再上一条生产线,需要更多的厂房,所以就会需要更多的地。企业需要招更多的工人,需要修建更多的公寓,所以就会需要更多的地。如果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很差,也不投资生产线了,还要减两个车间,所以也就不需要土地了。那么,银行也无法将土地评估出那么高的价值了,地方政府也就没钱了。

这本书里说:“地方债务的风险本质上其实就是金融风险。”而金融机构主要是政府管理的。

所以我们就经常能听到这句话:“清理地方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因为地方债是金融机构给政府贷款,最后是政府欠债。

当政府把经济发展重心更多放到企业和招商引资上时,政府还会面临一个压力:如果企业招本地人,本地人的收入变高,也会有更高的公共事务需求了,要修建更多的公园、医院、学校。可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压力由此也来了。

比如,北京有很多人是没有北京户口的,上海有很多人是没有上海户口的,但他们对地铁、道路、医院,学校的需求和有户口的人没有区别。

确实,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预算是基于户籍人口作出的。一个地方的户籍人口有多少,地方政府就按照户籍人口为基数,编制来年要投入多少财力来发展公共服务。

4. 土地财政的弊端

重企业,轻民生,地方政府不是招商引资,用大量土地去建企业吗?因为建了企业,地方政府才有税收。既然投资拉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那是谁投资?是政府和企业。但是,让钱生钱的不是政府,是企业。所以,地方政府就会重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而轻民生。这是兰老师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得出的第一个分析结论。

同时会带来什么问题?环保压力。为什么环保局现在是由中央政府管理,而不归地方政府管?因为地方政府管不了。本来要查封污染企业的,结果地方政府来了发现它是纳税大户,全县老百姓钱袋子在这儿呢,大家靠它活着呢,这环保局局长能不能扛得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环保压力会越来越大。

地方政府只是发展经济,只是关注国民生产总值高还不行,还要反腐。

官员腐败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系吗?有关系。因为地少,那把建设用地挪一点行不行?建设用地便宜,因为地方政府看重的不是这一次性的土地价格,而是企业之后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持续的税收收入。

住房用地地价贵,就有人可能会动个歪脑筋,先拿到建设用地,然后变更用地用途,变成住房用地。如果有人低价拿了一块地,盖了楼,是不是就赚得更多?我们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贪污腐败案例,有些人帮助企业变更土地性质,谋求暴利。高房价导致的腐败是不是就这么来的?

还有,银行给谁贷款?银行贷款要求的条件挺高的,因为政府对诸多经济要素有决定权,或者很高的参与度、很大的影响力。还有,地方政府减免企业的税收,到底减免多少、减免多少年?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有些政策都是一对一地谈,一事一议,这里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腐败不就出现了吗?有寻租的空间,自然就会带来腐败。这就是它的弊端。

这本书讲了很多内容,比如还有城市化、高房价、产能过剩的问题等等。由于篇幅问题,无法分享给大家,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下本书,这本书很有意思。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4个方面看懂小我与大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脉络

如何告别内耗、焦虑的生活状态,让自己活的更轻松?|松弛感

如何做到清晰思考?掌握3条关键原则|哲学思维

什么是市场逻辑?为什么说市场是利人利己的规则?|市场的逻辑

AI 时代,我们会被取代吗?|失控与自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