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016年度生命叙事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我想,再过若干年,回顾2016,就像今天回顾十年前的2006年一样(那一年,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职业生涯“浪漫阶段”的结束),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为期六年的实习支教带队工作画上句号了。


只不过,今天的结束,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有待在未来岁月中慢慢显现、证实。



记得前几年刚调到师范学院时,一位朋友在听了我的工作经历后,惋惜地说,“可惜饶了点弯路”。从某个角度而言,可能如此,但从一生来说,无所谓弯路、直路,一切都是路,路就是你,你就是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秀容中学的六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宽容下,一路爬坡,意气风发。与许多刚毕业就分配到偏远乡村学校的年轻人相比,没有进城的急迫,也没有闲散的浪费;与刚毕业就分配到城里优质学校的年轻人相比,没有论资排辈的逼仄与压力,也没有“侯门如海”的矛盾与纠葛。弥足可贵的是,在涉世之初的六年保持了与大学校园生活一致的丰富、充沛与不含杂质的纯粹。“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对自我认识的影响。那段丰富又纯粹的时光刻写了青春早期的自我镜像,为后期的探索与“冒险”提供了勇气与信心,以至于在那些“寒冷的冬季”里,生命的种子没有沉寂、腐烂。


但那种丰富和纯粹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生活与工作一体,是用全部生命卷入其中,但也是“不觉醒”的。当时领导对我很认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学生喜欢我,或不喜欢,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从六年前只身“漂洋过海”到海南,到三年前再次重返原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使人成长的不是时间,而是岁月。实习支教的六年是将时间酿造为岁月的六年。六年中,有幸遇到了诸多领域的高人,而更难得的是,高人成为了“贵人”、“重要他人”。 这在我的一篇文章《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中有部分描述,另一些,现在还不是书写的时候。正因有贵人相助,高人引领,才使自己在岁月流沙,地域变迁,人事更替中,始终坚守了一个主题——成长。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教师专业、职业修炼、团队管理、人际交往……


当然,说成长是与六年前相比,今天看来,远远不够,这不是谦虚。


六年多,带过的大学生近三千名,在实习支教点最多,生炉子最多,预防煤气中毒安全压力最大的情况下,没有出现过一例安全事故,没有给领导“添乱”,没有让领导烦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地方诸多领导、战友,特别是校长们的齐心努力。也离不开一点点运气。


六年来,除去两段时间属于适应期而未编辑《简报》外,其他时间,在五指山每周一期、在原平半月一期的《简报》从未间断。五指山两年出了41期,原平三年半出了54期,共计35万字。


六年来,团队共读从始到终没有中断。共读内容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非理性的人》《苏菲的世界》《动机与人格》《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目的》《批判性思维》《卓越人物的七个优秀习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或许很多战友当时就没听懂,或许已经遗忘,但读书学习的意识,坚持学习的习惯,我相信对每个战友都有深刻的烙印。


六年来,作了二十多场大型的实习支教培训讲座;举办了近百次岗中教学听评课活动;完整听大学生的课近三百节,听课记录陆续整理了几万字;深度研讨了小学六册语文课本中大部分重要文章;围绕实习支教写了三十多万字的文章……我经常对战友说,在成长的前提下做好工作,在做好工作中实现自我成长。没有上面这些点点滴滴,所谓“成长”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六年来,收获了弥足珍贵、诚挚深厚的友情。不论是在海南,还是原平,诸多兄长真诚相待、倍加关照,默默支持,因工作结缘而成为值得一生珍惜的好友。


在原平三年多来,老董、老张、瑞哥、小白、小马、国栋等一批批战友一起共读、一起下乡、一起听课、唱歌、郊游……成为彼此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如何看待上面这些岁月中的痕迹?


故作谦虚妄自菲薄也是一种虚伪,以为了不起而夸耀则是一种狂妄。


不免遐想,在未来白发苍苍之年回顾起黄金年龄这些痕迹时,一定还会说:不后悔,无遗憾。


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意义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机缘巧合,因2009年栽下新教育和实习支教的两粒“种子”,2016年也就仿佛成了收获时节。


2016年,在朱永新老师的支持下,我的第一本书《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朱老师亲自撰写了序言。10月份面市后,陆续收到亲朋好友和读者的好评,学院领导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和肯定。前几天,书籍被湖北教育出版社评为2016年度“十佳图书”之一。


这本书中大部分文章是因工作而给实习支教大学生写的信,还有一少部分是“网师班会”。因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是在网师学习最投入、思维力最活跃的几年中而写,所以虽然逻辑性不强,系统性也不够完善,但文字中能散发出一种刚健的生命力,这也许是受肯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如此,我深知书籍内容还比较浅薄,如果因此就得意自满,那就更是无知了。期望在未来的岁月深处能开出更美的“花”,写出质量更高的文字。


2016年,在大象出版社梁金蓝老师的热情相约和鼓励下,我将过去主持的《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两门课的讲义进行了整理结集,后因体例需要修改,所以推迟出版。希望2017年再写几万字,能够出版面市。


九月份和十二月份,受民进中央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邀请,在安徽芜湖和江西弋阳作了大会发言,分别讲述了在海南五指山带领大学生实习支教和在原平市大牛店联校组织教师读书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故事,均得到好评(在安徽芜湖的发言稿被《中国教师》杂志发表)。


跳出长期生活的晋北和熟悉的实习支教领域,到江南水乡和陌生的知识领域,领略异样的风光,倾听“他人”的故事,于生活是一种丰富,于头脑是一场“风暴”,而且为理解当下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民进中央“2016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我还只是遵规遵距地念发言稿,且没有制作课件,而在中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上的发言不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而且流畅地脱稿“讲故事”。公开演说不是我的长项,能站在如此高级别的论坛上,面对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和全国各地的校长、学者作演讲,过程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2016年,如果选择关键词的话,“读书会”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月初在原平的“时光读书会”作了《哲学与人生》的讲座,颇受赞誉。支教队的“相约星期五”共读,虽然时间上不如过去那样规律,但从未中断,前半年共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半年共读了魏智渊老师的几篇文章和《批判性思维》。在共同体中更能促进阅读学习,成为战友们的深刻感受。


令自己满意的是,这一年分别在大牛店联校组织了教师读书会,在数学系组织了“海拔五千”读书会,组织乡村教师与数学系学生进行共读,对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挑战。虽然两个读书会进行的时间并不长,但效果已经显现,且超过预期。对我而言,其意义远不止于读书会本身。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信任:对他人的信任,对自我的信任。


然而我也知道,如果不能守住初心,不能保持品质,不能耐得寂寞,不能促进实践,读书会很容易异化,异化为一种装饰,一种交际,一种消遣,一种浪费。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这一年,在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和南明网络师范学院同时主持了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课程。之所以主持,主要源于想学习阿德勒的教育理论,通过“教”达到学的目的,同时也是感恩与回报,甚至是一种责任。


一年来阅读数十本书,基本上没有一天不阅读,但回头来看,在脑海留下的很少很少,大部分书仿佛没有读过一样(这当然是一种错觉),也就对《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最为深刻。如果没有对这本书的领悟,2016年的阅读就非常苍白。


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关键在于是否提升了理解力。这几年来,最深刻的领悟是——拒绝悦读,提倡啃读;拒绝畅销书,亲近经典书。我偶尔会对亲近的朋友、战友说:要耐得住寂寞,选中一口井,深挖出水来,而不是到处掘坑,但都是浅尝辄止。能听懂并真正做到的并不多,这在“情理之中”。何况,懂与不懂,又何妨?


这一年,收获不少,甚至看上去“收成不错”,但我深知没有多少值得自豪的,因为这些“果实”都是过去“种下”的,还是在吃“老本”。关键的是,今天为明天种下多少“种子”?未来能收割什么?


这一年一个亲人又离去了,那么年轻,眼睁睁看着病魔一天天侵蚀,直至吞噬掉最后一个健康的细胞。再一次警醒,人生虚无,生命何其偶然、脆弱,健康是多么重要。今年体检后,遵照医嘱,酒也基本戒掉了,晚饭少吃,尽量迈开步“建设新中国”,坚持得还不好,但重要的是提上“议事日程”了。


这一年,为了彻底康复,爱人做了一个小手术,已经逐渐痊愈。孩子们都上了理想的学校,学习成绩也在慢慢提升,重要的是保持了信心与勇气,需加强的是习惯于坚持。父母年事增高,身体虽然不是完全康健,但欣慰的是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春节的钟声即将敲响。乡村没有雾霾,天空清澈而高远,闲云缥缈,远处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煎丸子、肥肉的味道。大街上干干净净,偶尔走过几个穿着时尚回家过年的年轻人。白的是墙,红的是瓦,家家大门上已经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和对联。楼房里呆惯的孩子,象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在院子里挥舞着木棍,一会儿爬上玉米堆,一会儿堆个雪人,一会儿放个鞭炮……


上午打扫了院子,贴了春联,调好了饺子馅。


手机中的微信、短信祝福不时响起。年来了!


在猴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敲下这些文字,算是画上一个句号,也是为来年祈福。


一年后的今天,又会书写下什么文字呢?


我期待!

                                   丙申猴年农历腊月三十


春节快乐HAPPY NEW YEAR

延伸阅读

《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

作    者:郝晓东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9月

 

郝晓东

微信:haoxiaodong2016



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