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者

其他

2021年深刻影响我的三本书

【编者按】本文2022年1月5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第四版阅读周刊。荐读者:郝晓东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生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推荐1《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田洪鋆
2022年1月5日
其他

讲座实录|教师成长与专业阅读

编辑|裘兰编者按:相信大脑与肌肉一样,可以锻炼。专业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锻炼。新学情马上要开始,教师如何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8月11为新教育实验区、校做了“新教育·新教师·新学期”的线上培训。再次分享讲座实录,愿读者有收获,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讲座实录最近几年,关于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比较火热,为什么我们从师范院校毕业从事教师工作还要不断学习呢?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匹配中小学一线教学,师范院校毕业后还需经过岗中学习,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二,时代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新的要求;第三,教育本身的专业性不够,至少与医生、会计、律师等行业相比专业性不够。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提出后,不断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并对教师进行职业认证。“教师成长”而不是“教师专业发展”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新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之后,认为老师的成长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受限于职业认同。什么叫职业认同?就是在内心当中认同或认可教师职业,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一种内在的需求。一个老师如果没有职业认同,而仅仅强调专业发展是不够的,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专业教师修炼的道与术 |《高手教师》导读讲座实录

注:这是对七月份一次在线讲座的文字实录。感谢出版社编辑及米永丰老师、于红澎校长协助整理。大家好!非常高兴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魏智渊老师之邀,今晚对《高手教师》这本书作一个导读。在准备导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即“知识的诅咒”:你一旦掌握了一种知识之后,你就很难理解,那些没有掌握的人,他们是怎么思考这种知识的。为什么呢?一是这本书主要针对一线教师而写,所以写得通俗易懂;二是魏老师的书我从十年前就开始阅读,而且几乎所有的文章和著作我都不止一次地读过,正是特别了解,反而难以体会到老师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地方会读不懂。昨天准备课件的时候,我准备了如下三个问题:1.掌握哪些知识有助于理解这本书?2.当阅读后遗忘了书中的具体知识后,需要牢记哪些普遍适用的知识?3.这本书通俗且非常实用,我们可能读到每一章都有脑洞大开、醍醐灌顶之感,但在一次次怦然心动中容易忽视的是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思考,概括出以下四个主题:1.这是一本怎样的书?2.这本书孕育于怎样的文化基因中?3.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什么?4.如何读懂这本书?接下来,我将围绕这四个主题谈一谈我个人的粗浅体会。问题一
2021年7月30日
其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9][美]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著.杨彩霞译.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P203[10]朱伶俐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中国教育报》 | 乡村教师阅读的三大追问

注: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拙文《乡村教师阅读的目的地追问》,现将题目稍加修改,发于此。阅读是滋润教师生活的营养剂,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助推剂。黄伟杰在《基于经典阅读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中写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通过阅读学习,不仅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者。”当前,关于对教师阅读的意义、方法和路径的探讨已经很多,但乡村教师因为所处环境、面对学生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在阅读上也一些特殊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问题:不阅读似乎也能应付工作为何还要读书?现在的书很多我应该读什么?能读懂的书价值不大,价值大的书读不懂,怎么办?一、乡村教师为何读首先,为克服职业倦怠而读。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教师只有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乡村学校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缺乏活力,学习氛围淡薄。教师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人际交往圈子相对狭窄,缺少进修和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机会,容易消极倦怠,对教育感到迷茫、对自己失去信心。阅读,是自己点燃自己,是保持对人生、职业、知识持久热爱与激情的重要而简便的方法。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董艳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专业阅读进行专业自救,安抚我一颗躁动的心。”其次,为培养健康人格而读。与城镇教师相比,乡村教师所教学生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伤残儿童,是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缺乏关爱、内心自卑、习惯不良,到了少年期还有厌学情绪,叛逆心理。乡村教师的育人目标,首要的还不在于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而是培养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态阳光、习惯良好、充满自信且积极进取的人。所以,乡村教师除了提升学业成绩,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理解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第三,为促进乡村振兴而读。陶行知曾说: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链接,发现更精彩的世界 | 2019年度生命叙事提纲

注:这是2019列的年度生命叙事提纲,本来计划写,后来一忙就成了“烂尾楼”。2019是饱满的一年,全年走了28个城市,写了20多万字的文章。回头看提纲,诸多往事历历在目。粘贴于此,作为纪念。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新网师一周观察(50)| 学霸是这样修炼成的

写在前面的话:“新网师一周观察”每周末推出,是为新网师学员而写,透视新网师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之策。从2018年开始,至今已经写了50篇,6月份因备考而中断,近日重启。微信公众号修改推文机制,如果您长期不阅读,将不显示新发的文章。为了及时阅读,建议您打开“啃读者”主页面,点击公众号右上角三点,再点“设为星标”,就能第一时间读到文章。今晚是新网师本学期第二次授课。您的作业按时提交了吗?预留出晚上听课的时间了吗?从上周开始,后半年的课程正式开启。大部分学员按时提交了作业,但也有不少学员没有按规定完成。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看错日期,有的发错邮箱,有的忙于开学、扶贫等事务,还有的学员估计压根就没计划写(这种抱着轻轻松松能学一点就学一点的心态,不仅什么也学不下,还会助长浮躁的心态)......这学期每周一次授课,提交一次作业,任务密集。昨天,教务处商讨时,有老师建议延长提交作业时间。我认为不必要。为什么?1.通知一旦发出去,不必轻易调整,否则出尔反尔让学员无所适从,自乱阵脚,失去严肃性。2.教务处考虑已经到开学时间紧张,为了避免学员完不成作业,提前发布教材、预习作业和电子书。学员如果重视,是可以提前写好的。3.无论延长到多会儿,总会有学员不能按时提交。4.每周都有作业,一旦推迟,就会影响后面作业的完成。5.不能只在作业多与少、预习时间长与短、学习任务重与轻上考虑,还应该考虑培养学员管理时间、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总埋怨木材坚硬,而不是去磨刀。6.每周提交一篇不低于1000字的作业,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天写200字。真的难以做到吗?一为什么保证金都交了,却不能全力投入学习呢?对此我做了大量调查和长期思考。工作繁忙、事务繁多的确是一个原因,但事实远不是这么简单。暑假时间倒是宽裕,但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收获多少?如果因为工作繁忙就不能学习,朱永新老师每年能阅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又该如何解释?在新网师里有许多学霸,鲁正群、许钰梅、吴尧达、王立新、池俊玲、郭文红、张建娥、齐小艳等老师勇猛精进,每日阅读书写,她们(张建娥还是校长)是如何做到的?如果认知模式不升级,生活习惯不调整,学习方法不更新,自我管理不严格,在新网师就很难有真正的收获和实质性的成长。妨碍学习的因素,除了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上的:没有真正重视,不会管理时间,不会自我管理。更值得警惕的是观念陈旧,自我设限,二真正重视,总能到解决的办法;不重视,总不愁找到借口。过去,我经常对上课迟到的大学生说:假如今天上午是招聘面试,你会迟到吗?假如今天是你考研的时间,你会迟到吗?经常有学员说:没时间阅读,没时间预习,忘记上课时间,忘记提交作业日期,等等。因为不重视,才会忘记;因为不重视,才没有优先安排时间。什么叫重视?重视就是念念不忘,优先安排时间。过几天我就要去苏州上学。开学前,需要提前预定宿舍、下载APP、升级银行卡、交学费、转党组织关系等事务,这是重视的事,肯定不会忘记。即使耽搁了其他,这些事也不会耽搁。当然,有的时候,的确因为事务多而没时间,或者干脆就是忘记了,如何办?可下载一些时间管理的工具,提醒自己。比如,在开学前我需要每天填报健康信息,连续填写14天,结果昨天就没有填写,不是因为事务多,而是彻底忘记了。为了避免再次遗忘,我下载了一个自我管理APP——“时光序”,设置了自动提醒,相当于聘请了一个秘书,定时在手机上提醒填报。三许多人不会管理时间,习惯刷手机,或与人闲聊,无法长时间专注学习。时间浪费严重,导致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很低,稍有点强度就吃不消。看一会儿书,写一会儿作业,就想翻翻微信、抖音,看看“今日头条”,总担心错过什么重要信息,不知不觉荒废大把时间。我也有这种情况。为了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下载了一个APP——“不做手机控”,使用番茄闹钟,规定每25分钟提醒一下,休息3分钟。中间即使想打开手机,也被自动锁屏。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小技巧。要真正保持专注,关键是拿起“奥姆卡剪刀”,剪去不重要的、无关的、消磨时间的事务。一是剪去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事,专注教育教学。不要身在学校,心里还惦记着炒股,做代购,开微店......二是剪去心浮气躁,专注重要领域。挖十口井,没有一口挖到水,不仅无所得,还助长了浮躁的心态和执拗的偏见,不如深挖一口,掘井及泉。知识都是互通的,真正学通透后,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如果既在新网师学习,又购买了其他课程,报名了其他培训,这儿也想看看,那儿也想听听,貌似见识广博,但大多数为浅学习和假学习。三是剪去非重要项目,专注特定项目。如果你是普通老师,可选择一个项目,如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做一个班本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啃读一本书等。如果你教语文,可选择文本解读、作文教学水平、诗歌教学等。如果是开展新教育实验,可以选择“晨诵、午读、暮省”、缔造完美教室、每月一事等。总之,要聚焦一点,不要满面开花。人往往是越有能力越不容易专注。能力越强,兴趣越广,可做之事越多,这更要头脑清醒,有取舍意识,避免被过多的事务裹挟缠绕,心态浮躁,静不下来。四按照“二八原则”,真正对你有价值的人,只占20%;真正对你重要的事务,只占20%。成长的秘诀在于把“关键的少数”人和事筛选出来,投注时间和精力。我在原来的单位曾是办公室主任,工作主要是发通知、起草计划总结和各种材料,迎来送往、统计数据、整理档案、办会、开会等等。这些工作占据了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些工作当然重要,但真正改变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不是这些,而是另外的20%,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如果按照时间的四象限来划分,就是要优先完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专业学习、健身,与重要之人的联系,即要事第一。高效率做完“重要而紧急”的事,比如看病,备课,上课,提交新网师作业,处理突发事件。少一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比如参加例行会议,参加朋友的饭局。少做“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比如,闲聊、无目的的刷手机。事务彼此是有内在联系的,当减少“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时,就腾出时间给“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当优先“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时,“重要而紧急”的事也会越来越少。比如,长期健身,就会减少生病;海量阅读,备课的时间就会减少。五制约学习最大的敌人是陈旧的观念:工作、学习与生活是割裂的。陈旧的观念认为:上学时只有学习,没有生活;上班只是工作,没有学习;下班只有生活,不谈工作。这种观念深藏的潜意识是,学习和工作一定辛苦、繁重、乏味;而生活应该是轻松、有趣。不否认,这种观念也有合理性。但你想想马云、任正非是如何理解的?他们的生活模式是什么,有上下班之分吗?所以,重要的不是辩论什么是对的,而是你以谁为“自我镜像”,你想成为谁。在新网师沉潜多年后,会逐渐理解并践行这样一种观念:学习的生活化,生活与工作的学习化。学习的生活化,就是让阅读和写作像洗脸、喝水一样自然而然,随身携带书阅读,随手拿起手机速记。把刷微信、抖音和看网剧的时间变为阅读和写作,等车、乘车、陪孩子写作业、睡觉前都可以阅读,晨练时可带上耳机听书。生活与工作的学习化,就是能随时用书籍中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现象,用生活和工作中的现象来印证、质疑书籍中的知识。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刻着几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渐渐成熟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一些,我想去改变我的国家。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迟暮之年,我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和我的亲人,可是,我这才发现,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在我临终之际,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鼓励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说不定,也许我真的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2020年9月5日于山西忻州相关链接:新网师一周观察(49)|让义工更高成长也是新网师的初心网师一周观察(48)
2020年9月5日
其他

新网师一周观察(49)|让义工更高成长也是新网师的初心

新学期就要开始,新网师密集而忙碌的暑期也将告一段落,开始踏上稳定的授课节拍。每个寒暑期都是新网师最忙碌的时期:发布招生简章,审核录取,新学员入群,新学员培训,作业统计,清理不合格者,发放证书等,从拟定文案,到沟通、协调、落实,每一件事都有海量事务。这一暑期,尤其忙碌。除了常规工作,新网师还组织了每周一期的“榜样教师进网师”讲座,组织了40多节云课堂,举办了“清凉一夏,云端共读”附属学校云共读,策划了“清凉之夏”深度共读等课程和活动。这一切工作的背后主要是义工来完成,几乎是零成本运营。曾经一个知名教育公司的朋友了解新网师的运营模式和开销后,非常震惊。他说:同样的工作效果,我们得花费几十万招牌员工来做,而且还不甚满意。郭良锁、郭丽丽、马增信、杨茜、王小伟、郝志刚、刘凤娟、胡新颖、李海波、于宁......还有很多义工,无法一一列出。他(她)们在背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汗水。有的我知道,大部分我不知道。许多义工老师都在教学一线带班代课,除了日常工作还得做家务、带孩子等,都是用业余时间来做这些工作。新网师对品质、细节、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与义工老师们交流,注重工作结果忽略工作过程,注重表达内容忽略表达方式,注重工作不足忽略工作成绩,加之主要通过在线文字沟通,难免让有的义工老师感到不近人情,进而心生委屈:默默无闻付出那么多,还被批评......但正如小王子驯养玫瑰一样,在付出汗水的过程中也酝酿了深厚的感情。一位老师与我说,工作、家务、新网师集聚在一起,有时感受压力很大,萌生退出之意,但真要决定放弃新网师时,又割舍不下,甚至哭了一个晚上,最后还是决定继续来做。理想主义将始终是新网师的灵魂肤色,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始终是新网师的执著信条,背离了这些,我们所做的一切就黯然失色而行之不远。许多讲师和义工能珍惜、倾注、呵护新网师这个精神家园、心灵净土、淬炼熔炉,根本处也因为受益并认同这一点。这一点,也是新网师与许多教育机构或公司本质的差异之处。新网师高度珍惜义工的付出。这种“珍视”不能仅仅是内心的铭记和口头的表达,但也不能降低为赤裸裸的交易。新网师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义工既是驱动新网师大车行驶的推动者,也是与新网师同步发展的成长者,还是新网师发展后的直接受惠者。这样做,不仅仅是体现对义工尊重的道义之举,也是新网师未来良性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未来,除了课程学习和岗位锻炼,新网师将给义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比如,新网师寒暑期高研班将采取邀请制而不是报名制,邀请义工和讲师参加,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一些交通或食宿补助。新网师组织的线下培训,免费向义工和讲师开放;给义工组织专门的培训,不定期给义工赠送有价值的书籍......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成就每一个学员的同时,尽可能让每一个义工得到更多、更高的成长是新网师不变的初心之一。相关链接:网师一周观察(48)
2020年8月31日
其他

目标与目的 | 要击中靶,而不只是打靶

早晨,与郭良锁老师讨论新网师每月总结。每月总结是新教育为了让各机构彼此了解工作状况而建立的沟通机制。每月底,各机构汇总当月主要工作,列出下月计划,结集下发给新教育各机构的负责人,以便相互了解。这就要求全面、准确、精练地将新网师一月工作进行梳理归纳。既不漏掉主要信息,又不记叙繁琐。各机构负责人事务繁忙,不可能详细阅读,大部分是一目十行浏览,如果内容琐碎,就会影响阅读和吸收的效果。现在,我们的工作总结:1.缺乏归纳,只是按照日程流水账记录,而没有按照主题进行归纳;2.不精练,不重要的信息遮掩了核心信息,其实,遵循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写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不需要过多阐述;3.没有细心编辑,比如个人头衔前后一不致,不考虑阅读对象,简单把新闻中的内容复制粘贴过来,就不妥当。一表面看,这是如何写总结的问题,深层次是没有分辨清“目标”和“目的”。标,本义是树梢。目标,指的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的,本义是明亮,假借为箭靶的中心。目的,指的是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打靶,只是目标;击中靶,才是目的。写一个总结,仅仅是完成了目标;通过总结,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工作,才是行动和努力最终要抵达的目的。如果写了一份总结,但读者不喜欢读,或者没有读明白,就是完成了目标,但没有抵达目的。新网师中,不论是写总结、开课程,还是组织讲座、编辑微信公众号,都要增强“目的”意识,写了一个总结,开设了一门课程,编辑了微信公众号,都只是完成了目标,如果阅读的人少,上课的人少,参与的人少,目的就没有充分实现。新网师作为一个公益机构,核心目的是:实现教师生命的成长。当然,这需要在现实中把握一种平衡,如果曲高和寡,参与的人都没有多少,即使少数教师成长了,效果也很有限。但如果像其他机构一样,一味迎合老师而没有成长老师,人家是为了赚钱,我们热热闹闹又图什么?二分清目标和目的很重要。理想的状况是目标和目的的统一。比如,举办读书会是目标,通过读书会共读,唤醒文本,让艰涩的经典变得浅显,让疏远的知识变得亲切,参与者能破除陈见,吸纳新知,这就实现了目的。比如,学校文化建设是目标,通过文化建设,明确学校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重新梳理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凝聚师生、家长的共识,规范师生的行为;将理念呈现于视觉,美化了校园、楼宇、办公室和教室,这就实现了目的。但目标和目的分裂的情况经常出现。比如,读书会的目的本来是“读书”,但有的校长把其作为给来宾参观的文化装饰,给领导看的一个政绩,前期活动,既邀请领导、嘉宾参加开幕式,又组织新闻媒体报道;既组织参与者对话讨论,又要求写读书笔记,表面上看组织得轰轰烈烈,但只是完成了目标而忽略了目的。知识的魅力显现了吗?参与者从共读中真正有收获吗?许多读书会虎头蛇尾、如同鸡肋,最终不了了之,就是因为关注了目标,忽视了目的。有时,同一个目标,不同的参与者会有不同的目的。如果领导认识不清晰,就容易舍本逐末,导致事与愿违,怨声载道。比如,学校在招生季组织夏令营,从校长来说,可能真正的目的是借助夏令营扩大招生,所以,会强调对外宣传的效应;从家长来说,是希望孩子通过夏令营有所收获,所以,会关注夏令营的活动、课程和安全;从文化公司来说,是希望通过夏令营赚一笔钱,所以,强调的是多招生,少开支。当然,理想的结果是目标完成,目的实现:学生有收获,学校有美誉,公司赚了钱。但常有的情况是,学校一味迎合家长和学生,为了自己的目的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公司忽悠了学校和家长,为了自己的目的,忽略了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感受。夏令营,本来是主要为了学生,结果,最容易忽略的也是学生。三经常有一些校长与我交流开展新教育实验,起初,我是先给对方提供一些做法,现在,我是先理解他的目的。因为,说出来的目的与内心真实目的往往不统一。有的是为了招生有一个吸引家长的噱头,有的是为了取悦领导而有一个宣传的亮点,有的是为了短时间内出一些政绩,还有的切实是为了一种理想的教育,为孩子的终生发展而考虑。当然,很多时候是几种目的的综合。如果目的是为了招生、取悦领导或自己的政绩,往往俯不下身子,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追求短、平、快,要尽快有效果,而这恰恰是与新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的,我提出的建议,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前几天,一所学校想开展新教育十大行动中的一个行动。校长说,希望能办一所与传统模式不一样的学校,但我听了他的想法和做法后,我说:按照你的方式恐怕实现不了你的目的。因为新教育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有理论的支撑,每一个行动都需要放在系统中筹划,学校如果不注重系统升级(教师学习、课程开发、教学变革、评价改变、组织赋能等),而只关注局部的变革,效果就很难显现。久而久之,师生看不到实质性变化,就会埋怨抵触,这样往往走不进新教育,也走不远。有的校长长期在体制之内,没有招生、甚至升学的压力,就容易注重目标,忘记目的。比如,关注一年开展了多少场活动,举办了多少场比赛,听了多少节课,以为年终汇报时,能罗列出来就是完成了任务,岂不知,这只是目标,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学生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成长了多少?还有的领导是聪明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下属认为是做表面文章,但人家还稳坐中军帐,节节高升。因为人家的目的,和你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当然,现实社会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在实现主要目的同时,尽量兼顾其他目的,是符合现实的策略。只是要警惕一种现象: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四与教育相比,医院、部队要更重视目的,因为不重视目的,都是要死人的。许多民办学校的校长和投资人最终不欢而散,根源上,也是因为彼此的目的不同。投资人,往往看重的是资本,校长往往看重的是教育。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目的还是目标?相关链接:闲言碎语(1)|答朋友书兼谈我的一些教育观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47) | 阅读六问

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上
2020年5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世界读书日 | 这些年,我反复阅读的十本书(下)

在阅读与行走中重建心灵世界为什么热爱阅读的老师稀缺(全文完)
2020年4月25日
其他

世界读书日 | 这些年,我反复阅读的十本书(中)

注:昨天推出三本书的介绍(链接:世界读书日
2020年4月24日
其他

世界读书日 | 这些年,我反复阅读的十本书(上)

注: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朋友圈中有许多关于阅读的内容,想到日常有许多朋友让我推荐书,虽然过去曾经写过阅读史,有过介绍(相关链接:我的阅读史兼自评|天空没有鸟的翅膀)但那是十年前所写,近十年又有新体会。结合近十年来阅读历程和思考,梳理一下,选出深刻影响我的十本书,推荐给一线教育教学的朋友们。当然,每个人需要读什么书,除了与兴趣有关,更与当下的工作内容和未来的方向有关。吾之蜜糖,可能彼之砒霜,个人推荐,仅供参考。文章比较长,分三次推出。这十本书,之所以对我影响深,有四方面共同特征。1.每本书逐字逐句通读、批注了三次以上,近十年反复读,经常翻阅,都快翻烂了。之所以反复读,一方面是书有价值,需要经常用到;二是书有难度,一两次不容易读懂。2.每本书都开课讲授过,其中三本书的讲义出版为《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3.这些书都与解决现实问题相关,不是为读而读。4.围绕一本书,参读了其他书籍。一.《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也有心理学内容。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为中小学教师撰写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其中精华部分的选编。因为作者不是书斋里的理论家,所以,他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10年前,我在农村带大学生实习支教,在网师选修“给教师的建议”课程。根据讲师要求,我通篇批注。这是我第一次用批注的方法,也是首次整本书批注。学习后,深知其价值巨大,我就要求实习支教大学生每人必须购买这本书,每周六通过QQ群网络共读。书就放在我的车上,每到一所学校,听评完课后,就组织大学生联系实际共读。相关故事曾发在《中国教育报》(相关链接:在啃读经典中获得清明的智慧)(2011年,在五指山市南圣中心小学与大学生共读《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出了“两套大纲”“读写自动化”“思维课”“交集点”等一系列真知灼的观点,对教育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这本书,我明白了学生学习动机发生的内在原理,中小学阶段阅读的价值和方法,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课堂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知识。我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转变为指导大学生顶岗实习的大学老师,从职业浪漫期进入精确期,开启专业化学习之路上,这本书起了关键作用。然而,遗憾的是,中小学老师误读、浅读这本书的现象比比皆是。没办法,这也体现了目前中小学教师整体的阅读力。参读书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二.《论对话》这是一本旨在探讨如何交流和沟通的书,作者戴维·伯姆是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在50多年前,作者就敏锐地洞察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
2020年4月23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40)|愿你从优秀迈向卓越

年度生命叙事在新网师架构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只不过它的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诠释,大多数学员还没有完全领会,误以为是一份形式主义的年终总结。前段时间由于事务繁忙,只是大致浏览了2019年度十佳生命叙事,而没有认真阅读。但我在不太忙的时候,定会逐篇阅读学习。下午,再次阅读、欣赏周娟老师的2019年度生命叙事《2019,为爱行走》,并尝试通过文字理解、探寻文字背后的生命。一每个人源于先天的遗传基因,以及后天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经过从出生到青年期的浪漫阶段,进入中年的精确阶段,会越来越体现出一种稳定的生命气质,或者说人格。你可以说这是宿命之咒语,但也可以说是自由之源起。最终呈现如何的走向,本质上取决于个体的选择。虽然2019年的生命叙事只是周娟老师生命年轮中的一个横切片,但还是能隐约体察到她的生命气质:温婉沉静,追求完美。“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好好学习做名好学生,好好工作做名好教师”,在家里是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在单位是好老师、好下属、好领导,体现着古典的中庸与和谐。这也是许多人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学校想培养的理想学生。周娟老师在穿越了工作浪漫期之后,还能保持一种“空杯心态”,依然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当许多中年人开始厌倦、冷漠甚至油腻时,其生命还能如一眼清泉汩汩流淌,明亮而清澈;当中年女人刷着抖音、逛着淘宝,用美颜试图抵抗岁月的侵蚀时,她能主动走出舒适区,勇猛精进,在承担中给自己加压,在行动中拓展认知的疆域。周娟老师呈现的精神生命与新网师的文化之魂高度契合。人生短短,肉体脆弱。如果没有精神生命的充盈与丰富,人与动物有多少区别?孔子、孟子、王阳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今哲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其自然生命延年益寿,不是因为其社会生命封官进爵,而是精神生命的高度与自由。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庄严之处。我们无意评价哪种生命更有价值,哪种活法更有意义。但新网师还是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我们汇聚的是一个个能够发光的生命,或猛烈地燃烧,或静静地热烈,或犹如野火在地下涌动。在周娟老师的2019年生命中,我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明亮。二但是,我们知道,生命要持久燃烧,必须扎根于生活的田野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必须有伟大事物投注到生命之中。这正是生命成长的两种持久滋养:一种从实践中获得养料,一种从哲人大脑中获得智慧。生命是一种编织,如果网师学习与工作、生活没有编织在一起,如果日常工作和生活不能从新网师中得到启发与照亮,那么,当度过了与新网师相逢的浪漫期,学习热情就很容易减退甚至中止。这种现象在新网师中并不鲜见。从这个角度而言,周娟老师的叙事更像是网师学习叙事,而不是完整的生命叙事。网师学习是她2019年最明亮的部分,但不能代表生命的全部。完整的生命史除了学习还应包括工作、家庭和生活,除了鲜花与美酒,也不回避困倦、犹豫、痛苦、脆弱。有明亮就有黑暗,有惊艳就有庸常,有宏大就有琐碎,后者虽然不是我们聚焦所在,但也有其价值与意义。没有淤泥的滋养,哪有莲花的洁白。三周娟老师无疑已经抵达了优秀阶段:赢得了周围人认可,经验丰富,工作驾轻就熟,有一定的资历、职称和职位,富有成就,家庭幸福,生活稳定。这许多教师所渴求的。其实,生活的样式本应多种多样,每个人的生命气质、生活处境各不相同,没有什么统一的模板,更何况我自己哪有资格扮演“人生导师”去指点他人,但既然阅读了,总免不了谈一些个人拙见,或许能带去点启发。生命还可以从优秀走向卓越。这种卓越,不是职称、荣誉和职位的累加和进阶,而是生命存在的领悟;不是知识的高度,而是存在的深度;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持续修炼。生命在岁月中逐渐剪去那些曾经丢不下的枝枝蔓蔓,淬炼为一柄锋利而精纯的宝剑。从优秀迈向卓越,本质是英雄诞生的过程,是神学大师坎贝尔所说的“英雄的旅程”:听到召唤——启程上路——遭遇磨难——高人相助——走出困境——回归原来生活。如果说从平凡到优秀是不断汇聚和累积,那么,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重新打破和重塑的过程。从美学风格来说,优秀呈现的是“优美”,卓越呈现的是“崇高”,站在高峰之巅、领略旷野之风,天地静穆,月华如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对生命、世界有深刻的洞察。四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中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叙事的唯一主角。成熟者,将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书写者。任何一次抉择,都有可能改写整个人生故事的走向。不禁憧憬:若干年之后,回头审视这份年度叙事,会成为踏上征程的开端吗?祝福并期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阅读周娟老师的年度生命叙事)相关链接:网师一周观察(39)|新网师里的“拼命三郎”
2020年3月22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9)|新网师里的“拼命三郎”

我的微信朋友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网师学员。我这人,在记人方面很差,如果不是多次见,往往记不住(曾经有过多次尴尬)。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文章引起我的关注,所以对其名字留下了印象,知道是一个非常能写作的老师。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是在去年暑期,新网师专家在河南汝阳组织了一周深度共读。有一次聊天,她随口说了一句:“新网师高端而纯粹。”这句话让我心有戚戚焉,找到知音的感觉。因为这正是我对新网师的定位,以及努力的方向。然而,真正理解的学员可能不多。此外,她饮酒爽快,堪称海量,我是甘拜下风。后来,我对她在简书和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会多留意一些,渐渐发现独特与不同。有一次报纸刊登了她的事迹,县委书记看到都被感动,做了批示。不过,由于我日常事务太多,她的文章,大多浏览而没有详细阅读。今天,上午开会,中午读书,下午精力不够,就打开她的微信公众号,先读了几篇,读着读着,八十多篇文章不觉都读完了。通过这些凝固下来的文字,去感知、理解背后的人......一她的微信公众号签名是:“分享教育故事,记录成长历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文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工作相关的给学生、家长的信等,一类是阅读学习的记录。还有一些是写给孩子的信。微信公众号是2019年9月1日建立的(之前是在简书)。这天,她发出的文章是给学生的第一封信——《等风,也等你》。看得出,这学期她接收了新的初一班级,班名:君子兰班。在这封信中,她引用了作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当中的一段话:“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她接着写道:“孩子们,老师定会用我们的精湛的专业和全身心的爱来引领你们走向卓越!”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8)|时刻保持灵魂的自由与干净

屋外,春天的脚步已经近了:河水解冻,柳条发出了绿芽,油菜花黄灿灿的,一大片,一大片。有人说,武汉大学的樱花也开了,只不过,今年是“寂寞开无主”!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对新网师的运行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们完全依靠网络,早已做了十年在线“直播”。近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2020级新学员入学。由于平台等条件所限,每年入学都是一个浩大繁琐的工程,教务处团队成员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别学员还不理解,但这也正常。2、评选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从近四百份叙事中进行初评,选出50份进入复评,最后投票确定“年度十佳叙事”和二、三等奖。其中六名作者去年就进入十佳,这也正常,新网师中的“马太效应”。3、注册了新网师钉钉群。钉钉群是免费的,但单个群超过1000人需要付费才能扩容。我们第一时间缴了几千元费用申请扩容,没想到好事多磨,一波三折。缴费后将近一周,大量的学员还是加不进来,钉钉客服虽然热情,但联系不到相关工作人员也无计可施,最后,经过反复沟通,才得以解决。钉钉平台的启用,价值巨大,终于解决了新网师无法视频直播的历史。4、新网师学员入学培训。教务处邀请了不同身份的榜样学员做讲座,有一线教师王辉霞、何刚、周娟、方娇艳、马增信、孙红,有中小学校长田洪强、邱常培、于红澎,还有教育局副局长马青林。他们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从学习方法、课程介绍、技术运用、成长历程等各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相信给大部分学员(尤其是新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最让学员们激动的是聆听了新网师荣誉院长朱永新老师,院长李镇西老师的直播讲座,两位老师都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做讲座。李镇西老师讲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朱永新老师讲了新教育实验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一朱永新老师讲到的新教育实验价值观,其中一点是“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这是新教育实验之所以能感召、感染那么多人的重要因素,是新教育令几百万师生认可的重要原因,是我十年来所得到的恩惠,也是每一个新教育人精心呵护的精神肤色。今年,新网师在讨论不要收取学习保证金时,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让我们踌躇许久。不收,新网师运行遇到越来越大的困扰;收取,会让不了解实情的人产生误会。自己如何做是一回事,别人如何评价是另一回事,做法与看法往往并不统一。很多时候,看法比事实更重要。后来,果然有人在新网师微信号留言质疑:新教育也变初心了?也沾染商业味道了?等等。但想想也正常,只要做事,尤其是摊子铺得大了,总会有各种声音。老家办婚丧嫁娶时,总管经常宽慰东家说:“办事就是‘不是’”。要怕指责,最好不做事,而不做事也有非议。牵着毛驴走,有人说不对;骑着毛驴走,还有人说不对;背着毛驴走,更有人说不对。二说到公益,就想起最近网络上盛传的胡红梅老师事件。这件事给我的感受很复杂,看到最终处分结果,感到很惋惜。我对胡红梅老师虽然不是十分了解,但因为工作原因有过几次交往。2018年,我和她同时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颁奖时是同桌,所以认识。后来,我邀请其在新网师讲授儿童阅读课,她欣然应允并上了一学期。因为她工作很忙,授课只能是发出自己的讲义,没有精力参与更多的互动及批阅作业等,之后我就请了新教育顾舟群老师来授课了。一次,我在朋友圈发出同事家人出车祸的消息,没想到,平日没有联系的她,给我微信转来2000元,让我捐给同事。这件事让我对胡红梅老师多了一份敬重。再后来,我询问过几次关于儿童阅读的书单之类问题,她都是热情回答。有限的交往就这些。但对于抄袭侵权,我是非常反感的。新网师长期被抄袭困扰,每年入学,总有一些学员抄袭阅读史,教务处花大量人力来甄别。严禁抄袭,也是新网师反复申明的一条原则:一旦发现有网师学员抄袭作业,或拿别人的作业或者讲师的讲义发表,将会留下不良记录,踢出新网师不再录取,严重者将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过去,曾经有新网师学员因为忽视版权意识,在出版书籍中,没有充分沟通就采用了学员和讲师的文章或观点,引起彼此间的矛盾,多年很好的交情,结果不欢而散。有了前车之鉴,我出版第二本书时,就非常重视这方面。本来书中是要引用《教育人类学》《儿童的人格教育》等书籍的内容,我与相关翻译者、出版社进行了联系,后来因为担心在版权上有纠纷,就全部换为我的文章。对于文中引用的他人观点,我都加以注明,并在出版前发给本人,征求意见。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我能深深体会到码字的那份艰辛。我现在,每写一篇文章,几乎四五个小时趴在电脑前,一字一字敲出来并反复修改。为了写文章,几乎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为了写文章,熬了多少夜,腰酸背痛眼花,白头发这几年也是越来越多了。每一个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就像亲生的孩子,都很爱惜。哪怕文章质量不高,也是敝帚自珍。如果看到被他人抄袭,哪有不气愤的?不光是文章,包括讲课的课件也如此。我在网师或者外出讲课,课件一般是毫无保留给了听众的,但对于不愿留课件的老师,我非常理解。因为要做好一个课件,需要从构思到输入文字,到选图,再到编辑,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我对慷慨给我课件的朋友特别感激。三其实,抄袭之事也不是新闻,阿肯老师也撰文指出,中小学抄袭论文之风,与职称评审制度有很大关系。但为什么胡红梅老师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呢?因为反差太大,宣称公益的精神,有那么多光鲜的荣誉,却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守住底线,没有把握好边界。能不能把握好边界,对于做人和做事,非常重要。最近,我也因此而引起一些误会。疫情期间,每天在家看看书,听听朋友们的在线讲座。还应邀给一所中学做了一场在线直播讲座。看到朋友在线作直播讲座,感到新鲜,就用给中学作讲座的课件设置了一场20元的付费讲座。讲完后各方面的反馈还不错,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谈感受,“教师盒子”等几个平台的运营者联系希望入驻继续讲。反正闲着也闲着,等于整理资料备课,将来也能使用。于是我继续做了关于写作的讲座,抱着玩的心态,讲了4场近7个小时,设置了微不足道的费用。讲完感触最深的是,借助这样的讲座,逼着自己把一些想法系统梳理出来,看了不少书,且锻炼了讲座的能力。所以,在平台方的邀请下,我给自己规划,今年要多做一些在线讲座,借此机会形成一批关于阅读、写作、心理学等方面比较满意的讲座素材。但后来就发现有些不对了。虽然我的讲座只是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但有新网师学员关注到后,转发到新网师学员群。这就不妥了。因为新教育是公益机构,虽然是别人发进去,也会引发误会,以为我是在变相向学员收费。所以,我赶紧撤回其他人转发的消息并留言:新网师选修我课程的学员不要报名,我会在新网师免费讲;即使没有选修也不要紧,我将来还会讲,到时选修即可。更巧合的是,近期新教育正做许多公益讲座,有好朋友提醒:别人都在做公益,你还收费,影响不好。下午,我重新梳理,确定了一下边界:在新网师授课,学员一定是免费学习,这没什么可说的;自己与其他平台等合作的收费课程,不向新网师平台宣传,建议学员也不要宣传;在其他场合自我介绍时,不介绍有关新网师的身份。有人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把讲座全部面向新网师免费呢?第一,很多讲座或课程内容与新网师无关,新网师有自身的系统规划和课程安排。比如,我已经连续多年在暑期组织中小学生深度共同营,这都是与新网师没有关系。我在没有主持新网师前,就开始举办了。第二,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合作规则。第三,新网师只是我业余的兴趣所在,我是被朱永新老师感召而在新网师做义工。我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还是在学院的本职工作上。在学院,我除了本职工作,还主持“人文经典读书社”和“名师工作室”。业余时间,还管理公益性线下学术共同体——常春藤读书会,更不用说还有朋友邀请的讲学等。每个岗位,角色不一样,规则不一样。我不可能把新网师学员全部带到我的其他工作中,否则,边界就不清了。四在今天这样一个法治时代,做任何事,不论公益还是其他,都要有法治精神,规则意识,敬畏法律,遵守规则,严守底线。胡红梅老师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孙杨被禁赛八年,不也如此?十几年辛苦拼搏搭建的辉煌大厦,因为一个关键点的闪失,就轰然倒塌。“时光流转,做最好的自己,不进一寸,也不失一毫,内心中真正的体面,应该是崇尚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时刻保持灵魂的自由与干净,灵魂高尚,这才是最大的体面!”宁泽涛在微博上的这段话说得好。相关链接:网师一周观察(37)|万物互连时代,如何运营“学习群”网师一周观察(36)|虽然是“游戏”,但我们是认真的网师一周观察(35)|
2020年3月7日
其他

岁月流砂(6)|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

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是行动啊,或者说知行合一。你说得对,但基本属于“正确的废话”。如今有几个人是如孔乙己一样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有几个不知道做事?正是因为在行动中栽了跟头、撞了南墙才想起书籍,想从中寻求指点迷津的良策啊!有人会说,是写作啊!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输出影响输入。这道理也对,但除非你准备做职业作家,否则,作为一名教师,教室才是你的主阵地,家长和校长可不是喜欢每天阅读你的文章,而是眼巴巴地瞅着孩子跟着你成绩提高了多少,成长了多少。好了,言归正传。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见起色,或者进入倦怠期,如果你不愿意白白消磨生命,如果你不甘心如此平淡或平庸,如果你还能有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那么,我就给你再补充一点(注意,我不是否定阅读写作):找到高人,长期求学。近十年,对于我而言的确是阅读的十年,写作的十年,如果说有一点变化,最关键的还不是阅读与写作,而是偶遇高人,并持续十年向其学习。能持续的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遇到高人带来的变化。假如,没有这个前提,只是自己摸索读书,不要说能有多大变化,估计坚持不了几天,可能早就心浮气躁,半途而废了。就像郭靖练武也非常勤奋刻苦,但如果一直是跟着江南七怪学,估计也只是一个中等之才,只有遇到马钰道长和洪七公才真正奠定了江湖大侠的根基和气派。孙悟空如果不是东渡出海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能有后面波澜壮阔的历程,并迈向修成正果的巅峰?从做学问来说,找对真正的学术高人,长期向他学习,尽可能把他的书籍、文章全部读完,把他的报告全部听完。学习他的学习方法乃至生活方式,直至把他的全部思想、学问基本领会,才算扎下根基,才能一通百通。这儿听一点,那儿看一些,以为见多识广,自以为学了很多,其实很难在大脑中搭建起吸收、转化的知识框架,很难有根本的提升!找到真正的学术高人很关键。很多人也好学,但投错了师门,消耗了一大堆时间与精力,甚至钱财,只学了一招半式,而难有根本性提升。什么是真正的学术高人?他或者是学界泰斗、大咖,有的头衔也不多、职称也不高甚至没有(民间有高人呐!),但一定是在某一领域长期深耕浸润,视野广阔,真正通透;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思想或理论;在学术领域有奠基式、开创性、实用性的的著作、文章。为什么要通读其文章呢?因为这样的老师是一座巍巍学术高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通读其书籍、文章,相互打通,你才能整体性领会。为什么要长期学?一方面,精读其书籍文章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老师也在不断进化,你不长期学习,很难跟上他的脚步。为什么要学习其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价值观呢?世界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枝头绽放的鲜花,源于扎根的土地和阳光与水分。能取得不俗成就,除了个人禀赋与机遇,与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密不可分。如果在过去,就是明白此道理,也望洋兴叹,因为高人难觅啊!一般情况,你是读书买不到,找人见不着,但今天,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福利,带来了便捷,让过去的不可能在动动手指间就轻松完成。你可能会说,需要学的知识那么多,高人也那么多,我怎能只向一人学呢?第一,不要绝对化,向一人学习,不是只学一人;第二,一通百通,真正攀登上一座“山”,其他“山”也就容易了。最后,以今天读到的一句话结尾:“关系是不均衡的,带给你最多启发、最多收益的人,总是极少数。但问题是:你在这些人身上花费的时间远远不够。高质量的链接,需要遵循的不是二八原则,而是1:99的原则,我们应该把自己99%的社交时间,花在1%的人身上。去找到这1%的人。”相关链接:
2020年3月3日
其他

岁月流砂(5)|不要点赞

近期,新网师邀请榜样学员山东省武城实验中学田洪强、黑龙江省尚志市实验小学于红澎、重庆市城口县复兴小学邱常培三位校长和山东省庆云县马青林副局长在钉钉群分别给学员作了直播讲座。邱常培校长在医院刚做完手术,是拿着笔记本电脑在病床上作直播,田洪强、于红澎校长,马青林局长都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准备这次讲座。他们结合实际分别讲述了在新网师学习的体会,以及自己和学校发生的变化,图文并茂,真情实感,打动、感染了许多学员。每次直播结束,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许多老师的激动与热情。但我反复强调,在讲座结束的20秒内,可以点赞,之后欢迎发文字性的感悟或点评。我能理解老师们内心的激动和对讲座者的感谢之情,用点赞来表达内心感受也是人之常情。讲座者也能从这些反馈中了解讲座的效果,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但为什么不希望全部是点赞呢?一、点赞干扰了讲座流程。几个讲座之间,教务处要发布讲座的相关信息,但大量的点赞迅速就把通知“顶”走了。二、点赞影响了对有价值点评的关注。有的学员发出精彩的文字,但很快就被大量的点赞“淹没”了。三、大量点赞让听众内心不再宁静,来不及凝心思考和慢慢咀嚼。四、点赞只传达了对讲座者的肯定,听众无法从点赞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表情包式的点赞,只表明一种态度;文字性的点评,还抒发聆听启发。点赞只需要动动手指,而写文字就需要动脑筋思考。新网师学员表情达意,应该区别于其他群中常见的点赞模式,多用文字来表达细腻的感触、丰富的感发、炽热的情怀和理性的思考。让彼此在交流中不仅看到态度,也能有所启发,并提升写作能力。“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文化,应该弥漫在新网师的各方各面。像我随机摘录的下面两则点评就很好。高婕老师说:“聆听了三位校长的讲座,第一感受是谦虚,三位校长身为校领导,都能持有谦虚的心态,不断要求进步,加入新网师收获新知识。第二感受是亲切,三位校长对我们新学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伙伴和同事,亲切自然。这是新网师独特的学习氛围造就的。第三感受是榜样。普通教师忙,校长更忙,但是三位校长都能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从新网师中汲取营养与前进的力量。他们从自己加入新网师的心路历程,再到自身工作与学习的反思收获,毫不吝惜的与我们分享。这种精神大餐,难得一品。”李凤英老师说:“今天在在钉钉群里听到了马青林局长‘遇见网师,舒展生命’的讲话回放,深受感动。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马局长年龄已经50岁了,但是他对学习的孜孜以求的态度让我很惭愧。我也已年过不惑,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觉得如果自己早些年遇见新教育,也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看到他的学习态度我想到: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也像马局长一样,我是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也已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虽然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心理学知识帮助我进行班级管理,融洽师生关系,使家校沟通更顺畅。但是,在这方面开展的活动还比较少。另外越来越觉得,谁遇见新教育谁就遇见了幸福!一个教师结识教育,受益的是一个班级;一个校长认同新教育,受益的是一个学校;马局长加入新教育,而且还带动整个县开展新教育,作为一个局长对当地的教育影响会更大,这也是当地的一件幸事。愿我们都在新教育的大花园中汲取力量,挺拔身姿,向阳生长。”相关链接:岁月流砂(4)|我也上了一堂网络直播课闲言碎语(3)|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题目如何“亮”起来闲言碎语(2)|重新召回困难,是我们的事业和命运闲言碎语(1)|答朋友书兼谈我的一些教育观
2020年3月2日
其他

岁月流砂(4)|我也上了一堂网络直播课

一昨天晚上,我首次在cctalk平台作了90分钟的网络直播讲座:《中小学教师如何“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近500名教师报名参加。课后有多个老师询问,“类似的讲座以后还有没有”,“希望能持续听这样的课程”。今天早晨,旺苍县教育局向荣贵局长还将昨晚听讲座的感受写了一篇文章。课后的反馈整体不错,也在预料中。毕竟一年来我一直深度研究认知心理学,关注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为做好此次讲座,从知识内容到PPT形式,打磨了三四天。但上午回放听了一遍,发现还有需要改进之处:一是语言表达不够凝练流畅,口语、重复的话比较多;二是课件传到直播平台,动画播放功能失效,屏幕上文字一次性出现,干扰听众注意力;三是我的嗓子不舒服,一会儿咳嗽一下,影响听众思考;四是课件传到直播平台,原先的字体都失效,课件缺乏美观,下次应把课件先转换为PDF再上传。二说起网络授课,我并不陌生。在国内一线教师中,我可能还属于先行者和探索者,因为我从十年前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后,先是在线听课,后来就开始网络授课,每半月一次,连续十年基本没有中断过。只不过,十年前没有视频直播的条件,我一直习惯通过QQ群文字授课。文字有文字的局限,不如视频、音频直观形象,对讲师的文字功底、打字速度和反映能力要求更高。但也更能让学员沉静思考,更有利于深度思考、细腻表达。只要制定清晰的课堂规则,文字对话也很有效。十年来,每次授课,仅讲义我都要准备上万字。做到这一点固然有压力,但对个人成长有独特的价值和重大意义。我的第二本专著《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就是三门课程的讲义汇集而成。如果仅仅是视频直播,那么会积累一批课件,但绝不会出版一本书。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使用超星直播客户端授课,那是可以用视频直播的。使用几次以后,感觉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我口干舌燥地讲,学员主要是听,基本是灌输模式。虽然可以文字互动,但停留于浅层思考。授课中,学员很难真正静下来沉思、顿悟,我和学员彼此无法形成真正的深度对话。于是,我又恢复到文字授课。学员也感觉文字授课很好。
2020年2月18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7)|万物互连时代,如何运营“学习群”

一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智能手机、在线平台、APP、小程序,虽然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制造很多干扰。干扰主要为“四多”:1、平台多。就我来说,手机上有微信、QQ、钉钉、cctalk、超星学习通、高德导航等各种离不开的APP。每个平台又建有不同的群,可以说你有多少种角色,就有多少群:单位群、部门群、家长群、老乡群、同学群、读书群、小区群、父母兄妹家人群、岳父母家人群,父亲家族群,母亲家族群等,还不说新网师各种群(学员群、教务处群、讲师群、附属学校群、高研班群等)。这还是我退掉了许多购物群、会员群、课程群......如果都浏览,每天会花费掉大量时间。2、无价值信息多。大量低价值信息,妨碍了对有价值信息的提取。有三种情况,尤其为重:一是“接龙”,发了一个通知,群里开始接龙。接龙只有名字,没有通知内容。结果为了查阅通知内容,在群里划啊划,把接龙名字一条条划完,才找到通知的内容。接龙也不是不能用,最好是接龙时把公告本身也加入。二是“收到”,一则通知或公告后,跟着一长串“收到”,很多时候,不看吧,担心遗漏信息,打开吧,百分之九十内容是“收到”。三、点赞、表情包。成员转发一张照片或文章,后面一连串大拇指。3、闲聊多。本来二人之间可以在单独沟通,却要在公共群你一言我一语漫谈,就好比村里用来发布重要通知的大喇叭播放起两个人的闲聊。当然,这种情况又分多种:单位群基本不会有闲聊,亲友群是长辈或亲友的闲聊,可以理解。需要警惕的是有的学习群,大家不是交流学问,而是闲谈:发一个搞笑段子,会有各种点赞,表情包;真正提出一个知识困惑,鸦雀无声,无人接应。慢慢地大家从探究学问,转移到人际关系。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多少学习型组织就是这样“堕落”的。4、建群多。同一组织在各个平台都建群。发现一个APP,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先来安营扎寨,圈个地。岂不知重复的内容在不同的平台发,徒然消耗他人时间,增加管理内耗。如果都是重复还好,只关注一个平台就可以。怕的是有的信息在这个平台发,有的信息在那个平台发,你得“左顾右盼”,切换来切换去,不断寻找,唯恐丢失重要信息。二以上种种干扰看似是小事,但日积月累,或者放在紧急关头,就是大事。对于购物群、同学群等不太紧急的群,可以设置“信息免干扰”,也不至于影响生活和工作。主要有许多如家长群、单位群等,你必须随时关注。如果这些群如果没有清晰的规则,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文化,成员也没有自觉的认识,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干扰。一来,浏览各种无效信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心浮气躁,稍有时间就想拿起手机看看,总担心误了什么重要信息,不能专注于有价值之事。二来,各种无效或低效信息,冲淡了重要信息。结果是,不必看的关注了,应该看的反而忽略了。新网师一直在努力创造一种文化:1、“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微信之父”张小龙在研发微信时,就严格秉持这一原则,删繁就简:极简的注册方式,极简的界面,极简的功能。有一次,微信的“摇一摇”功能推出后,马化腾给张小龙发了一个邮件:“摇一摇”,真的很好,但要防止竞争对手抄袭,张小龙回复说:我们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最简化,极简是无法被超越的。新网师也要提倡这种极简模式。不提倡讲师、组长随意建群。比如,“学习通”上有一个课程群,就不要在微信或QQ上再建立。用一个建一个,不用就不建。决定不用的群,就解散。昨天有一名学员,在课程群发起倡议:能不能建一个共同体,方便学习交流。对此,我是反对的。课程群就是共同体,就不需要另外再建,除非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是为了请教学习问题,发在课程群,大家都会商讨解答;如果是为了请教技术问题,询问组长也会告知;如果是为了聊得更轻松一些,还是不必了。学习共同体,要警惕消磨在人际关系中而稀释了对学问和真理的探究。也是因为目前平台太分散,消耗学员精力,新网师才决定逐渐向钉钉转移。2、能私下沟通,就不在公共群提问。很多学员到了新网师,还是依照日常随便的习惯,一遇到困惑,也不管群里人多人少,就直接提问。如果是一两个人还无大碍,但上千人,如果许多人都如此,会让其他人不胜其烦,最终自己也是受干扰者。不在公共群提问,不等于不让提问,新网师留了专门提问的通道和方式,教务人员、组长和讲师,就是专门解答学员的困惑。3、除非穷尽全力,否则不求他人。求助他人固然省力省时间,但求助本质上是把自己的麻烦转嫁给他人。频繁地询问,也不利于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很多问题通过百度都能解决。新网师有一个口号是“有问题,找百度”。很多时候,他人请教我,我也是先百度一下。当然,也不是任何问题都不允许求助,对于学术上的知识,对于阅读中的困惑,欢迎提问,可以随时问。4、发言要有质量。不要想起什么就发什么,尽量让表达的文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要完整地表达完一段话再发送,避免写一行,发一次。发了七八行,连起来读才能看明白。特别是减少一般应答性的话,如“好的”、“明白”、“收到”。一般客套的话,如“谢谢”,也不必了。一个共同体中,总把“谢谢”固然是礼貌,但也显得见外。当然,在新网师,既要警惕各种寒暄闲谈,也要避免课程群“死气沉沉”,无人问津。这两种情况,都是偏离学习的表现。三很多群的无序混乱,主要是管理员的原因。管理员缺乏清晰的界限,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持久的引导。作为新网师的教务管理员、讲师和组长:一、发通知、公告尽量考虑周全。避免内容有歧义、自相矛盾、语意不明,给成员造成困惑,给自己带来麻烦;避免朝令夕改,随意改变,给成员带来麻烦,削弱自己的可信度;避免政出多门,一个喇叭,谁都能吆喝,吆喝的人多了,就容易带来工作上的“打架”“冲突”。二、沟通要有策略。比如,对于成员在公共群的提问,如果是三言两语能解答的,除了解答,再附一句:类似问题请以后私下询问,以免打扰他人。如果是三言两语回答不了的,就回复:请私聊。对于学员重要的信息要通过“群公告”发,确保让每一个人看到;对于一般性的告知,在末尾加一句“收到即可,不必回复”;当然,对于特别重要的内容,比如要求几点参加开会,就要明确要求回复“收到”,对于没收到的,要及时去电话。这样的答复,既解决了问题,又对其他人进行了培训。很多管理员常有的不足是:缺乏培训意识,只是批评,或者私下埋怨他人素质低。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人不了解。对于一个开放性组织来说,要把“不正常”当做“常态”。学员不遵守规则是“不正常”,但这会是一种常态,因为总有人会违反规则,而且许多人不是有意违反,是无意违反。违反规则之后,如何引导、培训?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引导和培训需要持久有耐心。因为习惯的培养,规则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当一个组织中,大多数人都把规则内化为不言自明的行为准则时,组织就从混乱期、规则期,进入到文化期,就可以自动运转了。三、不能把发了公告,当做工作做好了。管理员的责任是告知,发公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去年,某地曾经发生高铁列车把养护工人撞死,就是因为管理者只是在微信上发了通知,但养护人员并没有看到,导致施工期间,高铁列车飞速驶来,酿成了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四、尽量少发通知、公告。正因为发布公告太方便了,所以要少发布公告。每次发公告,就要精心思考,一次表达完整、表达精准,表达周全。生活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正因为沟通太方便了,所以要尽量少沟通;正因为资讯太多了,所以要精选资讯;正因为看小视频太舒适了,所以要少看小视频;正因为淘宝购物太方便了,所以要少网购;正因为叫外卖太方便了,所以要少叫外卖......5、尽量不要让成员填表。现在大家对各种填表、交材料非常厌烦,我们就尽量不要给添麻烦了。即使要填表,也要在程序、流程上考虑周全,尽量一次性统计好,避免反复填写重复的内容。更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方便,顿辄就让大家填表。管理员也是服务员,学员报名时,已经填写了基础数据,能自己统计的,哪怕多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也要自己做。其实,很多时候发一个填表通知,后续各种解释,各种催促,迟迟未能交回。有这时间,自己可能也做了。
2020年2月16日
其他

闲言碎语(3)|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题目如何“亮”起来

新网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质量很高,但在拟定标题方面一直不理想。新网师微信平台用户关注量大,但单篇点击率不高,与标题不亮有很大关系。早晨醒来,照例先浏览“新网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今天刊发的是两位新学员培训后的感受:《向着明亮那方,一起奔跑》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章篇幅虽然都不长,但都是接受培训后的真情实感,我就转发给学员阅读。同时,我也在教务群给微信编辑留言:“题目不亮、平淡,建议编辑关注研究一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的标题。”我有个习惯,探究某个问题,直接研究本领域最高水平的产品(作品)。比如,前几年写新年贺词,就研究《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这几年,写公文报告,就研究十九大报告。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我经常用几小时甚至几天琢磨一个题目。去年,我在山东武城新网师读写高研班的讲座中,专门就各类文章标题如何拟定作了分析。王晓娟在教务群留言:“除了《中国教师报》的文章,还有其他的学习途径吗。”我正准备明天的讲座,来不及详叙,回复:“微信搜索一下,也许有。实际上,经常阅读和写作,就会有一种敏感。”王晓娟又留言:“新网师公众号的两篇文章的题目不出彩在哪里,能讲一讲吗?说实话我觉得还挺好。”看来,她还是不明白。标题为什么不出彩,我可以用三言两语说清,但说清楚对方也未必能明白。于是,我将刚看到的一则新闻标题修改了一下,发到群中:“《深夜,武汉市中心医院主任发文悼念医院小卖部老板林军》和《朴素的话语,深切的哀思》,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吸引你?”孙红老师说:“喜欢第二个。”从个人角度喜欢第二个,无可厚非。但编辑拟定标题,不能依自己的喜好,而应该看如何能吸引读者。于宁是高中语文老师,她说:“第一个更能吸引人。一是时间特殊,大半夜的;二是武汉是现在大家关注的地方,医院主任更是新闻热点,大主任和小卖部老板,对比很强。”晓娟也能感觉到这种差异,她说:“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第一个让我感觉到想看下去,第二个虽然雅,但是读得欲望就要少了很多。”她能感觉到差异,但不代表理解背后的奥妙。一向很少发言的刘广文说:“这其实涉及到思考角度问题。第二个题目文学性强,对偶,形容词准确具体,挺文艺。第一题目个直接传达消息核心事实,充满细节、对比,从信息传播角度当然它更好,因为核心信息得以直接迅速传达,抓人眼球处在此。语言好不好,跟他的表达目的,表达语境,满足受众需求等有关。文艺青年就可能觉得第二个好。这里没有一个绝对客观的判断,第一个好,第二个不好。要看他们出现在什么语境下。”殷德静老师说得很好:“一篇公众号文章是否能让读者点击打开,就在几秒内,文章的标题要让读者有点开的欲望。”究竟哪个好呢?不是“随风潜入者,润物细无声”作为标题不好,是用在微信公众号上不好,如果是作为报纸上文章的题目,还是可以考虑。拟定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题目,一要精确表达主题,这句诗作为标题太虚泛了,写老师、医生、父母等的文章都能用。二要吸引人的关注(文章再好,别人都不点击,意义也就少了),要抓住眼球,题目要实不要虚,要有张力不要平铺,避免大众熟知的词语、诗歌,可以是活泼的口语。(这里本应展开详细描述,但依然高度概括了)当然,平台不同,标准就不同。如果是报纸上的题目,就不能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标准,报纸的题目要雅一些。如果是小说的题目,与报纸又不同。小说题目要更简洁,平实,比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穆斯林的葬礼》。为什么《向着明亮那方,一路奔跑》这个标题也不是很好?“向着明亮那方”出自金子美玲的诗歌,几乎所有的新教育实验区教师都会让学生晨诵这首诗歌。因为这句话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寓意美好,很多新教育人的文章或报告题目都应用这句话,导致“向着明亮那方”用的太滥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事物借语言而显现,许多语言在原初命名时是充满活泼泼的生机,能让事物本质显现。但用得太多后,就失去了生命力,久而久之,反而遮蔽事物的本质。新网师的语言系统,对许多首次接触者而言,也觉得新鲜而充满生机。这是因为,新网师的语言系统与学校日常的语言系统(如,“切实提高,加强落实,强化管理,严格要求”等)有差异。但在新网师待久了,又会对这些语言失去新鲜感,许多文章都是一个“味道”。是一个“味道”,也是对的、应该的,说明尺码相同了。但从写作者的角度,要有读者意识,要重新换语言系统,传递出生机与活力,并能吸引读者。为什么最近日本捐赠包上的诗歌能触动国人?就是因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那么贴切,又那么美好,更主要是人家引用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诗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熟悉。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老师,也是第一次知道。惭愧!所以,微信公众号编辑,一定要有读者意识,首先应修改题目。不能仅凭自己的喜欢。文章是给谁读?文章是发在哪里?这些都影响题目的拟定。相关链接:
2020年2月13日
其他

闲言碎语(2)|重新召回困难,是我们的事业和命运

今天,边读书边想,新网师在未来较长时间将存在一种现象:老学员越来越认同新网师;而新学员越来越难以在较短时间了解新网师,这个过程也必然伴随对新网师的误解,这是网师发展避免不了的代价。为什么老学员会越来越认同?因为新网师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坚持的学习路径,传授的根本知识等,将在其生命长河中逐渐发挥作用,并越来越凸显。而且,这种作用是在岁月中积淀而成,是他人很难通过技巧等方式短期而习得。为什么新学员越来越难以尽快理解呢?因为,要真正理解新网师的具体要求和知识,需要放在一个概念框架中。对这个框架的理解,需要时间。而且,新网师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物模型”(不是物理模型),这个框架也在不断丰富中。老学员会越来越清晰,而这就造成了新学员理解的困难。随便举一个例子。要理解新网师的课程、制度、规则、要求,需要放在以下概念编织的框架中: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王阳明的“致良知”,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杜威的教育思想,佐藤学的教学思想等。为什么知识必须在框架中才能理解呢?这是《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这本书提出了关于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三条原则:1,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2,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a、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b、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概念;c、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3,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关于这三个原则,我在授课中会详细讲述。这里只是联系第二点“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你要卖一幢房子,要理解房子的价值,仅仅观察房子是无法理解的,必须放在一个“概念框架”中,即房子在什么城市,城市的什么位置,所处社区周围的环境等。房子的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所处的位置,而不是其本身的面积和建筑材料。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话,强调了阅读打卡的重要性,一位新学员留言:“阅读与打卡真的有必然的联系吗?打卡者一定阅读?不打卡者一定没有深入阅读?”孤立地看,这位老师的疑问有道理:有的人不阅读,为了打卡而打卡是无意义的;有的深入阅读,也不是必须通过打卡显现。但这位老师显然没有理解了新网师对阅读打卡的认识,因为,她不理解背后的概念框架。阅读打卡背后的概念框架有三:一是“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认知规律;二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三是写作在学习中的价值。如何放在“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中理解阅读打卡呢?从专业阅读的培养过程来看:只读不写,是浪漫阶段;既读又写是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又回归到只读不写。对于新学员来说,大部分停留在“只读不写”的浪漫阶段,所以,就需要提倡“既读又写”(阅读打卡),进入精确阶段。如果大家都如李镇西老师一样的水平,那就不必专门要求每天阅读打卡了,因为阅读写作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其次,对于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来说,需要彼此了解,知道彼此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彼此对话,相互点评学习所得;需要相互鼓励,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需要有一种仪式感,每天固定时间做一件事。打卡,就是让彼此了解,彼此对话,彼此鼓励,进而克服惰性,增进对学习共同体对认同感。在其中感到温暖、信任、帮助和鼓励。第三,从写作的价值来说,写,才是精确思维的真正开始。读懂了但写不出来,就是不懂。写不清晰,就是思维不清晰;写得缺乏逻辑,就是思维缺乏逻辑;写得不条理,就是思维不条理。攻读硕士、博士能不能毕业,就是看你能不能写一篇论文。看似要求简单,但你要真正写好,就代表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对于大多数一线老师来说,读得少固然是事实,但不会写更是大问题。反过来说,写,也会促进阅读,为了写一篇硕博论文,背后得读多少本书啊?这只是以阅读打卡为例,说明要理解新网师需要放在一个概念框架中。那么,既然这个框架段时间难以理解,该如何办呢?很简单:空杯心态,接纳新网师的要求。怀疑是学习的最大成本。不要因为过去没见过就轻易怀疑,不要因为暂时不理解就轻易怀疑,不要因为短暂学习而没有效果就轻易怀疑。许多新学员刚加入群时,会不理解新网师的“繁琐”和“无情”(只给了厚厚的《一册通》,就没人指导了),这也是因为缺乏一个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就是:新网师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教师的独立学习能力,让每一个生命朝向自由(哲学意义上)。离开他人的指导,就无法读懂文本,这就是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没有外在的奖赏或惩罚,就不行动,这就是不自由。今天阅读刘冬敏老师的打卡,她显然就理解了这点,她说:“回想给《静悄悄的革命》过关作业进行格式处理特别是为引文做‘脚注’功能的过程,真的是一个自我解读、自我探索、自我提升的过程。当课程过关作业布置后,我先认真读了几遍直至读懂《课程过关说明》,明确完成这次作业的重点、步骤及注意事项。关于‘脚注’这个词,之前没留意过,第一次引起我注意的就是这次《课程过关说明》中的提示‘对引文进行注释,请利用word的脚注功能。’通过阅读,我意识到了对我来说完成作业编写后所进行的格式处理也是一项比较棘手的事,因为我不会做‘脚注’,并且对这项工作的难易程度一无所知。当作业编写完成后,我随之进行了格式化的编辑,但唯一这个‘脚注’不知道如何弄,我又不想因为这个技术的问题让这次作业前功尽弃。于是,我上网,从一些带脚注的文本样例中我明白了‘脚注’是什么,也想起了之前浏览过的一些优秀作业中就带有这个‘脚注’的。根据网上提示,我完成了第一个‘脚注’,可是却发现注码样式只有数字却不带圆圈‘○’或方括号‘[
2020年2月9日
其他

闲言碎语(1)|答朋友书兼谈我的一些教育观

注:上午,朋友谈教育孩子中的困惑,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受。答复如下,记录于此。一我越来越相信:人各有命。生在怎样的家庭、时代,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人生路上,遭遇怎样的环境(人和事),很多时候,也不是自己能完全决定的。有的人和事,你不想遭遇但遭遇到了,就要直面。什么是直面?就是不回避,不是一味哀怨,而是理性分析,哪些是自己能主宰的,哪些是自己不能主宰的。对于不能主宰的,无论好坏,就不考虑了。自己能主宰的,就要全力以赴。你母亲强势的性格和打骂的教养方式,那是她(或者说一代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造成的局限。你遇到了,没办法,这不是在你能选择的,你能选择到是如何应对。你也不要指望改变她,因为人各有局限,你也改变不了她。现在也不必怨恨了,唯有悲悯。她不是不爱,是不会爱。其实,真正的“受害者”是她本人,一辈子都被一种思维模式所束缚。但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对你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塑造,需要反思乃至警惕。这是自己能决定的,即自我进化。这种影响未必全部不好。比如,长期生长在受指责、缺乏关爱的环境中,一方面会有自卑(总感觉自我做得不好),另一方面,也会敏感,而过早独立自强。只不过,很多人到宿命是:在摆脱、抗争母亲的过程中,不自觉成为“母亲”,或者将母亲“复制”到自我身上,这需要警惕。二我们生下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潜质,遗传已经决定了一部分。也许,儿子的叛逆,总能在父母身上找到一点影子。遗传是不可能改变的,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这方面是可以改变的。至于说,什么样的环境一定对孩子有效,这没有定论。当初,你给孩子选择私立学校,也是努力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只不过,同样的学校、班级,有的孩子发展得好,有的就不理想。环境决定论,也有局限。因为人与环境是互动的:环境塑造人,人也影响环境。所以,教育,就是一种冒险。我是相信,对于大多数人,不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对于一生幸福来说,没有什么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根源处,要实现幸福的人生,需要持续进化,也就是终身学习。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但替代不了孩子。替代了,也不一定好。最终,孩子发展如何,也是他的命。只不过,我们努力在该作为的时候,尽量做出当前处境中最优的选择,避免将来后悔。三所以,自我的学习更重要。没有自我的进化,也难以正确指导孩子的进化。
2020年2月7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6)|虽然是“游戏”,但我们是认真的

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吧!一有几个年轻人住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他们虽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平素也不相识,但都有一共同爱好:打篮球。于是他们约定每周在固定时间和地点一起打球。日常大家各自忙自己的工作,在约定的时间,就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汇聚一起,享受篮球运动的魅力。游戏就有游戏的规则。在赛场上,每个人严格遵守规则,毫不留情,有时,甚至会争执的面红耳赤。赛场下,友情纯粹,彼此关心,球技高者无偿为大家讲解、示范,新手也谦虚聆听学习。时间长了,有几个热心者还主动无偿为大家提供车辆接送、购买服装、看管运动器械等服务。在这里,没有现实利益纠葛,没有职位高低之区分,甚至没有年龄大小之差异,大家都是平等的球友。球技高、球风好的人,自然而然者受到众球友的钦佩和尊重。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享受了篮球运动的魅力,提高了球技,还孕育了纯粹而真诚的友情,结成了一个篮球共同体。随着共同体名声越来越大,城里其他热爱篮球的人不断汇聚过来......慕名而来者中,有一些不打篮球,但经常在旁边看打比赛的家长。他们很欣赏这个共同体,回去就告给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也能加入,享受篮球运动,提升篮球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孩子不了解这个共同体啊。不过,大多数孩子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独自来参加了。虽然初到赛场,但耳闻目睹,也被大家的真诚、纯粹而感染、吸引。然而,个别孩子报名却想退却。可能他们过去经常被父母决定多了,这次也是碍于父母的权威,勉强来参加。篮球共同体是一群人基于纯粹热爱而汇聚的,这里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如:提前来到运动场,都参加打扫球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便爽约;即使你在单位是领导,在球场上,输了就得下场,等等。少数本来也不太喜欢打篮球,现在想退却的孩子,也许是想凑个热闹,图个新鲜,好给家长交代。没想到,这些篮球热爱者是认真的:要么你别来,要来就得遵守规则,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这里一律平等,大家只论球技,不会如父母一样宠着,惯着;你得独立理解、适应规则,他人不可能像老师一样,对你耳提面命,反复叮嘱。孩子本以为:打篮球嘛,不就是玩吗?何必认真。但这里恰恰相反,游戏规则非常严格,不可能打假球、吹黑哨。几个义工给他发了一纸规则,让先独自阅读,熟悉规则,加入游戏。几个内心不坚定的孩子,拿起来随便翻了翻,看到密密麻麻的规则,不由内心浮躁,心生厌烦:不就是一场游戏嘛,这么复杂?为什么不简单一些?回头想咨询义工,但义工也是来参加篮球运动的爱好者,不肯能如父母老师一样,随时贴身给你服务。看到这种情况,有的还是只是腹诽一番,独自嘀咕;有的直接在球场上发牢骚、抱怨:规则这么复杂?我不玩了,能退出不?看到这里,大家估计能猜出我要说什么。二故事是个隐喻。我说的是新网师的事。这几天,我陆续听到个别新学员对新网师入学流程的反馈,这在我预料中,因为我也对目前使用的平台不是很满意,过去新学员加入时,也有类似反映。但有一个现象是我首次遇到:还没有正式开学,仅仅因为入学程序有点复杂(其实不复杂,只是没有耐心阅读而已),几个学员以各种理由明确说“我不想学了”,甚至极个别学员现在就要求退出。这就如:本来是自由谈恋爱,刚领了“结婚证”还没入洞房,就要“离婚”。过去十年,我在新网师还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由此我联想到上面的故事。三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状况?心不诚。今年的新学员与以往相比,有一个区别:过去的新学员是基于自己的了解或者朋友、亲戚介绍而主动加入,这学期有部分学员是在校长或教育局要求下报名的,虽然是自己主动报名,但内心并不一定真正认同。这就尴尬了。这里本来是尺码相同者基于共同爱好而自愿汇聚的群体,而你是基于领导或上级的要求来参加。大家因为是自愿,所以遇到不足和困难,是躬身入局,共同想方设法来解决,而你是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加入,稍有不合乎意愿,就抱怨,想退出。然而你不知道,你的抱怨甚至退学,不仅没有达到校长和教育局的良好初衷和善意,而且让我们也很尴尬:批评你吧,我们没这个权利;指导你吧,我们没有这个责任;劝说你吧,没有这个必要;迁就你吧,又破坏共同体的规则。四教务处的老师都知道,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思考入学中的流程等事宜。近期新网师工作的目标是什么?让新学员按流程顺利加入并熟悉新网师。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三方面因素:新学员,工作流程和义工。从新学员方面来说,主要是能耐心细致阅读《一册通》,并按照要求操作。我在上一篇文章,已经对新学员进行提醒:静下心来,耐心阅读《一册通》,不要顿辄就提问;提问要单独问相关人,尽量不要打扰其他人;不应把义工当客服人员,随意使唤、指责。其实,就是面对客服人员,也应该礼貌、客气。不是吗?从流程方面来说,关键是要简化,让新学员少花费精力也能看明白。这几天,我反复在大脑中对流程进行复盘:哪个环节可以优化,哪种方式可以更简明。于是,我让郭丽丽老师对《一册通》进行了修改;上午,又结合一位新学员提供的流程图,制作了更加完善的操作指南流程;由过去随时审核,变为一天两次审核。估计新学员能够感受到变化带来的方便。从义工来说,主要看责任心、执行力和工作方法。义工团队的责任心和执行力是没问题的。一直以来,所有义工团队都是任劳任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背后付出的汗水和精力,有的我知道,大部分是我不知道的。尤其最近,防控冠状病毒型肺炎期间,许多老师还要完成学校的通知、填表等任务,疫情如此严重,每个人心情都很沉重。在这种情况下,能高质量完成工作,我很感动。我只是在工作方法上进行一些指导。截止今天,第一批录取结束了。未来几天,补录第二批,新学员培训、年度生命叙事评选等工作都会紧锣密鼓地展开。对我们来说,忙一点,累一点,都没什么,因为这是自己主动承担的,都在自己的预料和准备之中,也乐在其中,只要新网师的精魂能彰显,新网师的文化不沉沦。对于少数心生抱怨,甚至想退场的学员,我想说:不要急于退出“球场”,不要急于“离婚”。虽然幸福的婚姻通常是先谈恋爱,后结婚;但先结婚,后谈恋爱,也不见得一定不幸福。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如何选择,是你的自由。我只是想,你慢慢定会知道:在今天,纯粹基于热爱而汇聚的共同体是稀缺的;如能真正融入进来,未来定会发现一个从未预料到的新自我。既然我们先“结婚”了,不妨开始谈恋爱吧?——2020年2月4日凌晨于山西忻州相关链接:
2020年2月4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5)| 加入一个新网师,为什么流程这么繁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在扩散,这几天虽然呆在家里,但一刻也没闲着。从1月31号到今天,新网师2020年新录取学员开始加入。过去每学期一般招收500人左右,今年录取人数一下翻了三倍,工作量骤增。录取名单本来是1月30日公布,但因为统计量大,推迟了一天。教务处组织十多名老师30号加班到凌晨才整理完毕。三天来,QQ群不断闪烁,信息不断,我从早到晚,随时关注,除了解答学员的提问,更多是观察、思考、协调教务处人员应对临时发生的新情况:增补完善《新学员一册通》,调整批准时间,指导如何回答......一新网师是公益性专业学习共同体,不向学员收费(今年收的区区300元,不是学费,是还要退还的学习保证金),仅仅靠朱永新、李镇西老师等新教育人捐赠的经费维持着运营。公益性意味着什么?除了意味着学员可以免费享受高品质的学术资源;意味着维持运营的管理者都是兼职义工,她们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不能把大量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新网师;意味着新网师无法出资开发独立专用的学习平台(目前只能“嫁接”在超星的APP上);意味着学员在于新网师的“磨合期”需要让渡一些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不了解这些的新学员刚接触,难免不适应。在其他学习平台,一般是注册,入群,就可以收听、收看或者阅读相关音频、视频、文字资料。而在新网师呢?刚进入,下载到的是多达几十页的《新学员一册通》,对于已经习惯在淘宝、京东、喜马拉雅、樊登读书等平台亦步亦趋、不用动脑筋就能操作的人来说,犹如买了一辆车,没人培训,只是给了厚厚的一本《操作指南》,一看几万字的入门资料,估计头都大了,很容易浮躁而失去阅读的耐心。然后,就按照固有的模式开始行动:大概浏览一下《新学员一册通》,就开始操作,稍有不懂,不是回头查阅,而是动辄就在一千多人的学员群里询问:什么是邀请码,注册不了怎么办,注册错误如何做......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任意一句发言,都会打扰到上千人,都会消耗上千人的时间与精力。难道不允许问吗?当然不是,应该是单独私问。在《新学员一册通》就加黑强调什么问题,该问谁。但,不阅读,不按程序来做,你写得再清楚又有何用?二作为新学员,刚进新网师一般的期望是:1.加入流程简单,清晰;2.有人如客服一样随时指导。其实,也本应如此。但新网师目前还难以完全做到。原因:1.
2020年2月2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4)| 新网师学员的寒假应该怎样度过

昨天是新网师春季招生截止日期,早晨起来,联系教务长郭良锁老师询问报名人数,郭老师回复:有1556人报名。报名者来自国内25个省,3个直辖市,还有6人来自国外,陕西有730多人报名,高居首位。本学期报名数,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过去每学期招生,大约600人报名,录取约500人。今年,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促进学员学习,开始收取学习保证金,原以为报名会减少几百人,没想到报名人数翻倍增加。上午,我将新网师近期工作向朱永新、李镇西两位老师作了简要汇报。朱永新老师指示,“把公益性坚守好,同时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此次,新网师报名呈现三种新动态:1.大部分新网师附属学校组织老师集体报名;2.有新教育实验区教育局统一要求各学校教师报名;3.开始有教育局行政官员、校长报名学习。新网师能吸引如此多的一线教师、校长等参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1、得益于新教育实验在国内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2、朱永新老师、李镇西老师、陈东强院长等新教育实验领导、同仁在各种场合的大力宣传和推荐,扩大了新网师知名度,提高了新网师品牌美誉度。3、在各位讲师的努力下,新网师课程品质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员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成长,这是新网师散发吸引力的根本所在;4、有一批担任组长的义工,在教务处的带领下,于幕后默默无闻维系着新网师高质量运营,为讲师和学员提供了完善的服务;5、新网师公众号在微信几位编辑和校对老师的辛勤付出下,确保无论节假日还是寒暑假,每日发布文质兼美的稿件,从未中断。公众号关注量从4000多人增长到现在近2万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了解关注新网师。6、一年来,新网师线上线下互动频繁,高潮迭起,组织2次征文,举行2次高研班,召开了1次寒暑假深度共读,附属学校第二批项目启动......新网师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7、收取学习保证金,让外界的感到新网师的诚意和严肃性。一学员急剧增多,给新网师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此事。如果管理系统不升级,管理模式不完善,将无法适应由于人员急剧增加带来的变化。比如:选课流程、成绩考核与统计、上课制度、作业发放与批改、组长的职责、微信号的发布等都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流程化。最理想的状况,研发新网师APP。但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源与信息,期待有朝一日能实现。人数少时,船小好调头,管理还不是大问题;但人数增多时,每一个细节的漏洞,都会带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频繁地犯低级错误,既让学员无所适从,也浪费教务长、讲师、组长的时间与精力。更有损新网师的品质。新网师的文化是追求卓越,什么是卓越?“合格”的标准是,合乎规范地完成任务,而不出现大的漏洞;“优秀”的标准是,有创造性,让人眼前一亮,可供学习借鉴甚至推广,而不仅仅是执行任务;“卓越”的标准是,他完成的任务,除了具备高度的创造性之外,乃是一件艺术品。除了课程,一个通知的措辞,一份作业的排版,一个讲座的课件,微信号的美编等,都应体现出卓越品质。当然,更重要的是过一种朝向卓越的生活。二人世间的一切遇见,都是修行。通常意义讲,假期是休息放松之季,不是学习之时。尤其寒假正值春节期间,都忙着打扫屋舍,购买年货,探望老人,照顾孩子,人情往来,哪有时间阅读学习?但对于新网师来说,学习日常化,日常学习化,才是正常的状态。越是忙碌、浮躁之时,越是修炼学习力的契机。王阳明说:“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段话的意思是——陆澄问:“静守时,觉得自己修养状态还不错,但是一遇到事儿,又不行了。这个怎么破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而不知道在克制自己,磨练自己上下功夫。这样一遇到事,就会动摇。人一定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练,才能立得住,才能做到静也定,动也定。”事上磨,通俗地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闺女放假回来,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学习,拍照打卡。上午,自愿报名到学校上自习,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好。做行政,贵在知识广泛;做学问,贵在研究精深。学习的秘诀在于专注,专注的前提是长久沉浸于所学之物,这就需要保持一种节奏,一种状态。如果一放假,就晚上熬夜不睡,早晨睡到快中午,吃吃喝喝,松松垮垮。那么,这样假期就成了倒退的假期。有的人认为,平日学习就很苦了,难得放假,还不休闲一下?其实,这是一种将学习和休闲对立的错误认识,来源于自我过去经历中的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放假以来,我与常春藤读书会的一些朋友每晚3小时共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共用6个晚上研读完了这本书。有人觉得这是学习,而大家却感到这是休闲。我们常常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当国家领导人年终也在工作考察慰问时,我们认为正常,但如果一个小学老师假期学习充电,我们常常认为浪费时间,没有必要,甚至家人也不支持:教小学生,还需要研读那么深奥的理论书籍?岂不知,正是这样的偏见,造成了教育教学中太多的浪费,而且也让工作成了机械简单的复制,而很难在工作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意义感。三
2020年1月21日
其他

在常春藤读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演讲| 在阅读与行走中重建心灵世界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中转了两张图片,很多朋友都留言哈哈大笑。图片是这样的:一个人拿着他的雕塑作品(一个英俊的西方男子的头像)去参赛,作品雕得非常好,结果在路上就给摔了,脸部鼻子嘴巴都塌陷回去,临近评选,没时间重新做,他就给自己的作品起了一个名字:《挤地铁》,没想到居然获奖了。当我看到图片时,想起我近来一直思考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这句话也有另外的表述: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不是处境,而是对处境的理解。事实是什么?是我们观念的建构、理解。人的改变,就是对原有观念的重新建构。这句话使我对生命和自我的理解有了新的改变。这也是我近十多年来的深切体会。1最近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12月8号,我在山东组织了新网师阅读与写作高研班,长春师范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影作报告并对话。参加完活动没几天,孙影老师就遭遇了车祸。12号到18号,我都没有看到她更新微信,19号她发了一条微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问她什么情况,她回复:出了车祸,刚拆了线。没过几天,她发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整个出事的过程,我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警觉,警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整个感官呈现着一种开放的觉察。全然接受着各种事件和疼痛,似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的观察着自己,给手术中的自己、疼痛着的自己打分,真实地体验着疼,体验着舌头变硬,体验着鼻子不能呼吸,体验着嘴四分五裂,体验着肚子疼,体验着上身疼,体验着看到镜子里鼻青脸肿的的自己,体验着一切的一切。”其实,这就是一种理解,对身心遭遇痛苦所引发反应的理解。一般人遭受到飞来横祸,身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往往会卷入这种痛苦当中很难抽身。而孙影与我说,“整个过程一身正念”,能跳脱出来观察,与她这么多年的读书是分不开的。整个治疗过程,她始终保持一种反观自我的状态,不断理解处境、疼痛,以及自己的反应。人能从事件中抽身出来对自己的痛苦以及遭遇进行理解,对生命状态进行冷静审视,非常不容易。既然重要的是对事实的理解,那么,是什么影响一个人的理解呢?是什么在限制着我们的观念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井蛙不可语海,空间的局限性;第二,夏虫不可语冰,时间的局限性;第三,曲士不可语道,认知的局限性。因蛙困井底,故其不知道有大海,此为空间局限性;夏虫从来活不到冬天,故其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冬天,此为时间局限性;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现象,无法理解形而上的道,此为曲士认知的局限性。空间、时间和认知的局限性影响了每个人的理解。如何去突破呢?我有三点深刻体会:丰富阅历,增加阅读,扩大交往。2使人成长的是阅历。我先讲几个小故事:一百多年前的1883年,一个婴儿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他15岁辍学,到自家在县城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这个经历跟同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没有什么稀奇。19岁,他考上了山西省武备学堂,在当时社会这也只意味着从乡村进了城市,能谋得一个相对不多的职业。20岁之后,他到日本留学,这个阅历就非同小可了,从此他进入在民国波澜壮阔的大潮之中,他就是阎锡山。同样也是一百年前的1901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西五台的永安
2020年1月14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3)| 为什么要收取学习保证金

年终关头,不论是单位,还是家里,事务陡然多起来。单位有各种总结汇报,家里也开始擦玻璃、洗窗帘等,还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新网师的事情更多:统计课程,筛选学员,写新年贺词、招生简章、年度生命叙事征文,规划下学期课程,附属学校考核,等等。本来不准备写“一周观察”,但最近陆续听到一些对新网师收取学习保证金的反馈,其中有许多是误解或者不了解,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说明。一我从新网师微信公众号后台看到两则留言,大意是:新教育实验一直是做公益,新网师怎么还收费(变相收费)?是不是变了初心?留言比这难听。在此,我想说:新网师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机构,坚持公益的初心从未改变。新网师现在邀请全国的专家、名师授课,也是有一定成本的,我也不是没想过收费,但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公益的精神,所以,我们宁可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也没有向学员收费。一、新网师收取的是学习保证金,不是学费。二者的区别是,学习保证金要退还,学费则不退。而且退费的标准很低(不是变相收费):从入学起的3年内,只要累计有4门课程过关,经学员本人向教务处申请。二、有两种情况不退学习保证金。1、一个学期没有提交一次作业,留下不良学习记录,被新网师退学者;2、从加入新网师开始,三年过关课程累计不达4门者。三、对于不退的的保证金,也不是给了个人,而是捐赠给新网师,让其他学员受惠。四、学习保证金只是向2020年以后入学者收取,之前入学的学员不收取。过去没有收学习保证金,为什么现在开始要收取呢?原因是:每期都有许多学员旷课、不交作业,甚至不辞而别。不认真学习的学员,给新网师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而且严重侵蚀了新网师文化。按照新网师管理制度,一学期没有提交一次作业者,就要留下不良学习记录,将被请出新网师。如何统计不良学习记录者?流程一般是:1.
2020年1月10日
其他

我的阅读史兼自评|天空没有鸟的翅膀

注:这篇阅读史写于10年前,是作为网师作业而写。记录了自己从小学到参加工作10年期间的阅读历程。而真正的专业阅读,其实是近十年,希望有一天,能从容书写下来。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作为一个自诩喜欢读书的人,今天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时,除了羞愧没有其它词语可以概括自己的感受。(注:“羞愧”一是因为缺少真正影响自己的根本性书籍,二是患有阅读“浪漫期贫瘠症”,三是工作十年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研读)二十年来的阅读轨迹,仿佛一个倒置的抛物线,两头高、中间底,我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既要归罪于陈旧的教育制度,但也要感谢它。(注:“归罪”是因为时代的特点,“感谢”是指只有在这样的应试体制下,才得以让自己“蒙混”了这么长时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确如此,表面风光的时候,恰是精神空虚之时(注:大学时的黄金时期,满足于外在的虚名,错过了宝贵的读书机会,工作刚开始几年,忙碌于琐碎的年级主任行政工作,忽视了读书),孤寂冷落的时候,恰是内心充实之时。今天,已经而立之年的自己,回过头看看那段黄金岁月,遗憾大于满意,空虚多于充实,我知道,自己的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回首向来萧瑟处,不禁想起泰戈尔的这句诗:天空没有鸟的翅膀,但我已飞过。我的阅读史初步可以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工作以后五个时期。小学阶段说起小学的阅读史,不能不提我的家庭。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爸爸、姥姥、姑姑皆是老师,而是都是擅长文科的老师。(注:之所以提起,是因为对自己的读书有很大影响,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客观环境,提供了读书的条件)童年时期的读书主要是从连环画开始的,也叫“小人书”。记得最先接触连环画是放暑假时爸爸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回一大包书来,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有《岳家将》系列、《三国演义》系列,《水浒传》系列、《西游记》系列、《高山下的花环》、《烈火金刚》、《夜幕下的哈尔滨》、《华佗》、《海上侦察兵》、《地道战》、《鸡毛信》、《白蛇传》、《林海雪原》、《朝阳沟》、《赤胆忠心》等等,今天想起这些书名来依然是那样亲切。(注:童书中的故事,是后来自己喜欢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干干曾这样说,“故事,是童年最好的营养。是生命之基,是阅读之基。一定要记住:故事比认字更重要!……会影响儿童今后的阅读趣味,并因此而决定一个人的道德、文化倾向。”)在那个没有电动汽车,玩具枪、奥特曼、动画片的童年时期,正是这一本本“小人书”吸引着幼稚的童心,看到爸爸倒出一炕的小人书,翻翻这个,看看那个,崭新的图书,栩栩如生的画面,真想一下子全部装进脑海里,那种满足、新鲜今天想来依然很激动,那种感觉是后来很少有的。于是我一头扎进书里边,从早晨看到中午,从中午看到傍晚,连吃饭也要拿着看。那时到了很晚才能来了电灯,而即使有了电灯也是昏暗的15瓦灯泡,所以主要在院子里看,常常是爸爸说,不要看了,光线太暗,小心坏了眼睛。后来,只要到县城,唯一要求的就是到书店买小人书,当教师的爸爸在这一点上,给我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到三年级时,我的小人书藏书量在学校都是之最,估计当时有四五十本,全部被我整齐地码放在小木箱子里,等到村里唱戏时,我还拿出自己的书来,摆到集市上挣钱,看一本五分钱。今天想来,恰恰是那些在不经意间看过的一本本连环画竟然奠定了自己一生从事的职业,也正是这一本本小人书让一个无知、一片空白的幼小孩童引起了对这个五彩世界的好奇。(注:遗憾的是童年的读书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化故事,而没有接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西方营养,这造成了后来难以接受、认同西方文学的习惯,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今天回顾阅读史,童年的阅读倾向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除了童书带给我奇妙的幻想,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听爸爸讲故事。那时,每天晚上睡觉前或早晨醒来,都在被窝里听爸爸讲故事,牛郎织女、小马过河、乌鸦喝水、神笔马良等等,后来讲完这些独立的故事,接着讲《西游记》、《岳飞传》等,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在幼小的大脑中埋下了发芽的种子。(注:引用干干的话:“故事!民间故事!这就是为什么看似一个人天生喜欢阅读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会讲故事的母亲——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奶奶、爷爷,是多么重要!而没有故事或者说缺少故事的童年,就是贫瘠的童年。”正是在这些童书和故事的影响下,不仅埋下了阅读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对道德的影响,初步开始认识了社会的善恶美丑。)阅读从这儿开始了。(一幸:童年有故事、小人书)如果连环画带给了我对世界感性的认识,那么爸爸带回来的《青少年知识系列丛书》则带给了我对世界理性的认识。如果前边还是读图时代,那么,这时才是真正的读书时代。爸爸看到我爱看书,于是在暑假时,把学校图书馆一套近百本的《青少年知识系列丛书》借了回来。丛书包括了历史故事,自然科学,国际政治,日常百科等等,一个假期,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尤其是历史故事令自己更加着迷,而恰恰是这些不经意间的兴趣阅读,使自己在高中学文科时减轻了很多负担,课本搭起了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而童年的阅读记忆则填充了空白。(注: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弥补机会——由侧重于文学性知识向自然科学读物转变,但至今也想不起来这套丛书中自然科学类的少?还是自己偏重于文学类书籍。总之,留在现在印象中的是古代历史、当代政治等书籍多于科普类的书籍,导致造成了知识结构的残缺,直接的影响是在文科方面越走越近,而对于理科越来越遥远。(遗憾:童年没有埋下科技的种子)除此之外,阅读的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作文书籍了,小学生作文,中学生作文,最多的算是记叙文了,如痴如醉的阅读使自己在三年级第一次开始写作文时,没有感到丝毫的困难,那个作文题目是《我》,我毫不费力地写完了这篇文章。记得最好的一本作文是高中生作文选,很多作文独特的结构令自己耳目一新,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了高三毕业,记得最清楚的是一篇作文的结构,是介绍一个优秀中学生的,它分为若干部分,在每一部分的结尾顺其自然地点出了下一部分的小标题。高三一次作文时,我曾模仿这种结构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注:作文类的文章其实没有阅读的层次上得到提高,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作文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最高表彰——在全班公开当范文朗读,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写作的积极性。)(二幸:在读书的分水岭时,有老师的赏识、激励。)小学时,离经叛道的阅读有两本,一是《杨贵妃》,二是《射雕英雄传》,前者是暑期在家乱翻书,找出来看的,后来发现找不见了,自己到处找,终于在墙上挂镜子的后边找见了,估计是爸爸不想让我看,但还是偷看完了。后者是上五年级时爸爸从一个同事那儿借来看,我也跟着看的,刚看了几页,就被故事中那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住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而爸爸也好像没有限制的意思,于是经常是在吃饭时,边吃饭边看书,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招式怪异的武功,无一不在一个十二岁孩童的脑海中流下了深刻的印象,思绪飞扬,想象的空间是无穷的,也是充满魅力的。后来,看电视演《射雕英雄传》,惨不忍睹。(注:今天才认识到,其实正是这本《射雕英雄传》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一是在郭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成为一个隐形的坐标式人物,融进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中,二是打开了另一扇奇思妙想的大门,认识了在现实社会之外的“江湖”,三是影响了自己阅读武侠小说的品位,后来再也没有沉迷到粗制滥造的各种“金康”、“全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中。)初中阶段初中阶段是在一个乡镇初中度过的,没有接触更多图书的机会,后来转学到了另一个升学率极高的初中,那是升学的摇篮,但除了课本上必考的知识外,课外知识一无所获,老师把凡是不考的书都称之为“闲书”,这是绝对禁止看的。外界是知识的荒漠,而内心是渴求成长的绿洲,(注:一生中这样的感觉不多,可惜没有条件)所以,在有限范围内不加选择地读书,先是从同学那儿偷偷拿来武侠小说,那会儿男生迷武侠,女生迷琼瑶,看金庸的、梁晓生的、古龙的、温瑞安的,看到后来,自己感觉也能写一部武侠小说了。(注:很庆幸在此阶段看了个够,武侠到此打住,高中再没有看一本)《三国演义》看了一半,兴趣不大,《水浒》读了三分之二,读到后来,故事情节感到没劲,放弃了。没有书,把爸爸上师范的语文教材看了个遍,把家里一直放的《刘邓大军征战记》看完了,姚雪垠的《李自成》三部,看完了两部。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阅读的荒漠时期,唯一的收获就是后来再也不想看武侠小说了。此外,还陆续还看了《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十二寡妇征西》、《明英烈》、《三侠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注:依然停留在“听故事”阅读层次,在阅读层次上没有质的提高,由于琼瑶小说被认为是女孩子的专利,所以丧失了接近古典诗歌的机会,这种遗憾直到大学时读了《罗兰信笺》和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得以弥补,太迟了!)《高山下的花环》是令自己热情激昂的一本小说,另类风格的战争小说,使自己了解到了战争战火硝烟的另一面。(注:多年后,依然清晰记得文中描写靳开来对上级的牢骚,:“娘的!让他们执行战场纪律好了!枪毙,把我们全枪毙!他们就知道用尺子量地图,可我们走的是直线距离吗?让他们来瞧瞧,这山,是人爬的吗?问问他们,路,哪里有人走的路!
2019年12月27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2)| 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而不必看重分数高低

不觉间,已到年终岁末,晋北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万木凋敝,北风长鸣,寒风透骨刺。时间纷纷凋落,长空飘下片片飞花。晚上走在的空荡荡大街上,脸上冷飕飕的,不由缩起脖子,戴上帽子。不由想起白居易的古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2019年12月21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1)| 倾听王阳明穿越时空的洞见

这学期,单位工作任务骤然加重,其实几乎每天都在写,但“新网师一周观察”就被挤到边缘而减少了。没办法,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此外,因为另外的一件“紧急而重要”的事,除非特殊任务,准备暂停写作,封笔四个月。一“一周观察”虽然没有及时更新,但网师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门课程高质量如期开课;实行打卡员点评制度,进一步激活写作积极性;12月山东武城读写高研班筹备进入倒计时,报名已经突破原计划人数;新网师第二批附属学校招募已结束,22所学校报名申请,目前,正在审核中;新网师十周年征文已经截止,很快将揭晓评选结果;新网师专家徐明旭、王辉霞、龚保全等不辞辛苦奔赴各附属学校作报告,播撒火种;由侍玉苗老师担当的“家长智慧成长课程”项目也发出召唤,期待成为新网师的又一崭新名片;由马增信老师发起的杜威学习部落,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犹如一朵夜来香,正静悄悄地热烈绽放......我也利用周末时间到全国各地的新网师附属学校考察学习,近期分别到了内蒙古临河三小、郑州育林小学。昨天,又抵达重庆城口县复兴小学。昨晚,从太原乘机抵达重庆机场是半夜零点,连夜搭乘教委派来的车抵达城口县,入驻酒店已经是凌晨四点。八点多抵达复兴小学,考察参观,一直到中午。简单的工作餐后,开始作报告,从一点半持续到近五点。虽然有点疲惫,但每次到附属学校,感受到校长和老师们对新教育实验的热情,看到新教育对学校、师生乃至家长带来的种种变化,总是兴奋而感动,当然,也包括种种思考与担忧。二今天,给城口县全县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讲教师专业阅读,也有幸结识有教育情怀、爱学习的城口县教委滕远贵主任。对于专业阅读,电脑上已经有几个不同的相关课件。半个月前,在苏州大学国培班也刚刚讲授这个主题,如果仅仅是为完成一件任务,把上次课件拿出来即可。但我又不愿意重复讲完全相同的内容,近十年来,大大小小作了那么多讲座和报告,还没有完全重复过。更重要的是,我对上次在苏州大学国培班的讲座效果不是很满意。回来后,我一直深思其中原因。前几天,我在单位组建人文经典读书社,带着大学老师共读王阳明《传习录》,突然有所领悟。我之前所作的不就是王阳明批评朱熹的“道问学”吗?依循格物致知的路径,一味在方法上探究而忽视“尊德性”“致良知”,效果当然不理想。于是,我调整了原来的思路和内容,昨天下午重新做了课件:《读阳明,知阅读》。今天下午讲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滕远贵局长听完我的讲座后说,除了要动员全县教研员加入新网师,自己也准备加入学习。三朱熹认为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即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理”不寓于外物,而存在于人之内心。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教师来说,培训机会、学习平台、交流渠道非常多,然而为什么许多老师听了那么多讲座、报告,参加了那么多培训,而提升不大呢?王阳明破解了这一困惑。他的弟子徐爱曾与王阳明有一段经典对话: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假如王阳明活在今天,有老师问:“如阅读之法,有许多理在,恐怕不能不学啊。”王阳明一定也会感叹:“这种片面的认识误导人们已经很久了啊!怎么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让你领悟呢?如果心无私欲之弊,发之读书就是阅读之法啊!”对于教师专业学习来说?遮蔽良知的“私欲”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不热爱学习,不热爱教育,也不热爱生命。这里的热爱,只有在新网师的语境中才能避免误解。我们认为:真正热爱学习。是指对教育、生命等未知领域充满兴趣和好奇;将学习视为生命内在之需求,而不是外在强加的负担;有终身学习的认识和行动,能耐得住寂寞,啃读书籍,坚持书写;知行合一。真正热爱教育。是指虽然处于平凡岗位,但教育的理想与激情还没有完全被世俗与庸常磨灭;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职业,并把教育作为此生生命意义之寄托。真正热爱生命。是指对生命饱含激情,不愿挥霍生命,虚度光阴;渴求生命的内在成长,希望从平凡抵达优秀,从优秀抵达卓越;愿意通过专业学习,获得职业尊严。所以,许多教师虽然听得报告讲座多,外出考察多,之所以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是内心没有急切学习的渴望,并没有源于觉醒后的内在动力。许多时候其实是“被学习”“被培训”;虽然有的老师也意识到专业水平的不足和差距,也基本是停留在感觉认识上:说起来重要,但做起来就排到次要位置;即使偶尔学习,也是迫切寻求技巧和方法,求得立竿见影,一旦短期之内无效果,就认为学习无用;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看一些畅销书,而不是深研经典书籍。这些让王阳明看来都是内心遮蔽。只顾向外求,而没有“致良知”。设想朱熹和王阳明在一起讨论教师专业发展之理的场景。朱熹说:“欲求教师专业发展之‘理’,就应探究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厚植专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以求得专业发展。”王阳明听后,毫不客气地批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朱先生这种从事物中求理的思路是大错特错啊!欲寻觅教师专业发展之‘理’,不是在各学科中找,而应该向内心求。”如果把拒绝学习而整日冥思苦想当做向内求,显然是误解了王阳明,也无所获益的。从教师成长来说,向内求,主要内生三个热爱。热爱还是不热爱,核心看行动。四关于阅读,许多老师遭遇的一个问题是:能读懂的书价值不大,有价值的读不懂啊!很多老师因为暂时读不懂,或者读后没有明显回报,就忽视了长期阅读的价值。甚至,对书籍产生误解,对自我产生怀疑。读完一本书,自身却没有变化,根源不在书籍。有些书,读懂后让你成长;有些书,你成长后才能读懂。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你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读完《论语》,自我没有变化,你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啃完《传习录》,自我没有成长,你不能说王阳明熬的是鸡汤。一个人的阅读力的问题,不是片面的理智能力,更取决存在的深度。存在的深度,源于经历经验。惟其如此,才能以同理心同情心进入作者内心,感受和把握语言欲抵达而未抵达之处。读书读不懂,有什么办法?我们很希望找到一个策略、工具或妙招,就能读懂。却很少反过来思考:自己是如何读的?是大概翻阅还是逐字批注?是读了一次还是读了十次?是读了三天还是读了半年?对阅读的文章只是停留在知还是行的层面?朱熹关于读书在一段话说得极好:“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五不仅阅读,附属学校也有被“私欲”遮蔽的可能。新网师附属学校的本质是汇聚尺码相同的校长。所谓尺码相同,是指像黑龙江尚志小学的于红澎校长,内蒙古临河三小的杨百凌校长、重庆复兴小学的邱常培校长一样,自觉认同、追随并践行新教育实验,真正热爱阅读并亲自带动师生乃至家长亲近书籍,进行阅读。不过,在招募的选择中,发现有的学校校长对新网师并不熟悉,只是因为学校老师推荐或者其他原因而申报,这种学校要慎重考虑。一般情况,如果校长不是切身认同,真正重视,如果没有一往无前的决心,新教育实验工作很难持久深入,很难真正让学校真正发生变革。对于这种学校,也不要直接拒绝,最好的办法是先邀请校长走近新网师,加入新网师,等有了深刻理解,有了实在行动后,再考虑发展加入。附属学校要动态管理,如果连底线都无法达到,就要解除协议。有的学校加入后,校长并不真正重视;有的学校并没有履行协议等。马增信老师要调查研究,与相关附属学校及时反馈,对于确实无法达到底线的,就解除协议。六“私欲”,同样会遮蔽榜样学员。榜样学员是新网师专家库吸收的主要对象,也是重要的骨干力量。如何让榜样学员内在生长,持续成长,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我见过许多富有潜质、本应更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只因处境所限,缺乏广阔的平台和出彩的机会,成就感和自信心比较低,久而久之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前途不抱希望,成了习得性无助,失去抬首望苍穹的锐志。新网师不仅要为榜样学员提供高品质的学术支持,也要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搭建学术交流、参观考察的桥梁,让更多的榜样学员走出学校,到新网师附属学校作培训,通过报告讲座的形式,一次次梳理总结,升华自身经验,体会由知识而带来的自信和尊严,播撒火种照亮更多的教师。但是,声名是把双刃剑。可以成就人,也容易异化人。演讲时,为了达到效果,往往自动过滤掉教育现实中的痛苦、纠结、无力和失败,筛选出快乐、阳光和成功,会自觉或不自觉美化自我,会有意无意地迎合听众(观众),乃至把舞台展示当做学习主要目的和拥有成就的证明。一个舞蹈家,通过呈现优美的舞蹈来言说自己;一个诗人,通过创作隽永的诗歌来表达自我;而一个教师,主要是通过成就一批批学生来证明自我。教师的舞台主要在教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成就学生。若无此而作为支撑,我们的言说就可能是虚伪而空洞的,我们的行动也是迷路而行之不远的。用阳明的话来说,是被“私欲”遮蔽。新网师专家不可不察。——2019年11月17日夜深于重庆城口县
2019年11月17日
其他

为什么热爱阅读的老师稀缺

中小学教师读书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如果是少数人的特征,需要从个体找问题。如果是大多数人的特征,就要从客观现实找原因。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但据我所知,大多数县城以上学校的老师,工作量非常大,仅应付日常的备、讲、批、辅、考,就得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大部分女教师下班后还要做家务和辅导孩子,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加之考试排名,应付检查等,事务多,压力大,她们基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用来阅读。即使读,也是读一些手机微信上的浅显易懂的短文。不过,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老师不是这样。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少,考试竞争压力小,老师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但为什么阅读也少呢?与环境有关。农村学校缺乏阅读的氛围和环境,大多数老师都是集体办公,条件简陋,环境嘈杂,不利于读书。闲暇时间打球喝酒、追剧聊天,缺乏榜样带动。大部分校长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专业发展并不真正重视,更不重视教师阅读。但是,人不是被动被环境所限制。自己愿意做的事,总会创造条件去做。没有阅读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成了大多数教师不读书的借口。只不过,我们需要追问:为什么大多数老师缺乏阅读的动力和意愿?从教师自身来说,几乎所有的教师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小学阶段浪漫不够,童年缺乏海量童书的滋养,缺乏沉浸阅读的体验;中学阶段过度精确,主要是刷题应试,基本没有激发出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与兴趣。一个人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可塑性强的青少年时期,既没有培养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成年后,就很难喜欢阅读。大多数教师在成长中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到了工作岗位做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了,但我感觉应试教育是越来越浓了,尤其在中学。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教师不必研究“教什么”,不必开发课程,不必研究课题(除了上职称,应付几篇)只需收集考题,琢磨“如何教”即可。一个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老师只要严格管理学生,加之几年经验,基本就能胜任工作,满足家长和领导的要求。研究教育原理,研究认知发生,研究儿童心理,这些太复杂,而凭借强势作风,延长学生时间,“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简单快捷又有效,所以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不必阅读书籍就能成为所谓的名师。只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厮杀中,许多老师,尤其是教了若干年的教师,即使取得了优异的应试成绩,但总伴随着宿命般的“原罪”:一是能让优秀的学生考出好成绩,但很难大面积让学困生转变提高;二是因为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主要间接来源于学生的考分,而很少从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所以职业倦怠感与日俱增,挥之不去。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也开始抬起头来,重新拿起书本,希望从书籍中汲取智慧,获得点化。但为什么许多老师还是培养不起阅读的兴趣呢?主要是缺乏高人引领。在专业阅读中常有一个悖论:读懂的书基本没用,有用的书基本读不懂。高人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在另一个维度上居高临下审视教育和教师,所以,他能根据你当下的困惑,精准地找出你需要研读之书,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能在你不懂或者读后难以转化时,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避免教师的浅读和误读。在职业发展生涯中,遇到真正的高人、高师指引,是一个人的造化和命运。当然,你是谁,你的努力程度如何,会增加遇到高人的机会,否则,即使高人就在身边,也识别不出,不以为然。在校园里呆久了,大部分老师很容易有知识分子普遍的缺点:清高,自以为是,甚至傲慢而偏见。很少有老师能真正谦虚承认自己的不足。如果不是在工作中遇到危机,栽了跟头,很少能真正反省自己。从这个角度讲,缺少挑战和危机也是老师不读书的原因。在有的学校里,喜欢读书的老师有时会被大家不屑和嘲笑。情况有多种:有的是消遣性阅读而非专业阅读,有的偏好个人兴趣来阅读,有的死读书成了书呆子,他们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学成绩一塌糊涂。这就导致周围的人对阅读产生偏见和误解。当然,还有两种情况,也需要考虑:一是阅读与天赋有关,人的天赋是多元的,比如有的人天生好动不好静,就很难发展阅读兴趣。二是现在真正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人很少进入教师队伍当中,你从高考就能看出,高中真正优秀的学生,很少有报考师范院校的。过去还有一批优秀的中师生,从初中就提前选拔到师范,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教育部才实行公费师范生制度,提出“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相信缘分啃读者
2019年10月16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29)| 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国庆假期,估计很多人观看了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在挡风玻璃破碎的情况下,能够从万米高空艰难地安全迫降,挽救了飞机,挽救了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过程惊心动魄,结局化险为夷,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奇迹背后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团队的默契,有人认为是机长刘传建强大的心理、勇气、毅力、信念、自信心......这些都有关系,但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机长刘长健强大的专业素养。一所有奇迹,源于专业。刘传健是空军战斗机轰炸机飞行员转业,在部队曾担任空军飞行教员,由于在部队受过飞行特殊训练,无氧状态下一口气可以憋4分钟,正是这样特殊功力才能保证了在万米高空无氧状态下用意志将飞机下降高度。专业,来自于长年累月的技术打磨和积累,条件反射般的专业反应,源于对所有细节运行的了如指掌和熟稔于心。刘传健的妻子说,丈夫每天都坚持训练、认真学习操作,每次飞行、每个动作,“回家后还会不断总结反思”;即使做了教员,还是经常看书。刘传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飞过上百次该航线,有着丰富的“玻璃爆破”教学经验,对当时出现故障的飞机状况是较有把握的。专业来源于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刘长健的妻子说:“丈夫是个很自律的人,休息日都是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飞行员不允许的事都不干,每天都坚持运动。对于工作,刘传建是时刻做好了准备。”他家里做红烧肉只是用筷子尝一下汤汁但是不吃。即便具备了几十年飞行经验但床头一直是飞行技术类的书籍,脑海中经常演示若发生各类事故该如何去处理,正是这种军人出身的严酷训练造就下的刻板纪律形成的自我约束,才保证了他能在绝境下具备力挽狂澜的超凡能力。二自律,彰显人之自由,是生命庄严所在。历览古今中外卓越者,虽然工作内容、专业等千差万别,但无一利例外都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律。然而,知易行难。道理不难理解,能做到极其难,这也是卓越者稀少的原因之一。自律挑战的是人的本能,超越的是人性。睡眼惺忪但要起床学习,晚上头脑清晰却要熄灯入眠,看到可口的食物却不吃,克制智能手机的诱惑啃读深奥的理论书,心情烦乱还要平静下来阅读,上班累了一天还要打卡......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是与本能抗争。维特根斯坦说:“他人不是地狱,自己才是地狱。”确实如此。在一次次与自我的对抗厮杀中,大多人会败阵下来,泯然为常人。而且,为了保持内心平衡,遮掩自己的虚弱,往往会开启自欺模式:“这么大年纪了,还需要这样辛苦吗?”“比我不足的还很多呢。”“人活着就是为了幸福,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吧。”“周围有几个学习的?”而另外一些挑战者,在一次次与本能的厮杀中,抗干扰力、专注力不断提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体验到了原初没有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律就成为一种习惯。在别人看来很艰难的事,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三在新网师中,马增信老师就是高度自律者。暑期,新网师在汝阳县组织了一周深度共读,研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周的深度共读激发了马增信老师对杜威的好奇与兴趣。之后,他陆续购买了《我的教育信条》《我们如何思维》《平民主义与教育》(常道直老先生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译本)《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画传》《约翰·杜威》《伟大的思想家--杜威》《教育的经验诠释》《杜威在华演讲》《民主思想家--杜威》《偷师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等大大小小十几本。这就是专业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大量购买相关书籍,集中时间沉浸研读,将书籍相互打通,一个个概念逐渐清晰,对作者的教育观点有深刻领悟。许多朋友会疑问:这么多的书能读完吗?而且,这些可都是深奥的理论书籍啊!马老师开启了一场清单革命。他设计了《每日学习清单》,列了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四栏,记录每天固定时段的阅读、写作内容。从9月初开始到现在,马老师坚持每天打卡,结果一个月,就阅读了《教师阅读地图》《杜威画传》《伟大思想家---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四本书。要知道,对许多老师来说,常常是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专业书籍。马老师记录了他一天当中的学习过程:“在我的学习清单里,早晨是读书时间,我一般会在5点半左右起床(如晚上写作时间较晚的话可适当延迟),利用大脑比较清醒,光线也比较好的时段学习一个半小时左右。尤其是啃读比较深奥的书,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晚上主要是用来反思一天的学习,如果在一天当中,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晚上正好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上按照这个原则,早晨读书,上午编发美篇,下午处理一些应急的事务,晚上以编发公众号为主,辅助以读书学习。应该说《每日学习清单》的实行,的的确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月我学习四本关于杜威的书。”除了《每日阅读清单》,马老师还设计了《阅读记录本》。马老师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仅仅靠圈圈画画或者零星的批注,很多知识学习还是不系统,有些东西过后就忘记了。这可能与我的记忆力有关。于是,我又尝试设计了《阅读记录本》。记录本以A4纸为主设计,反正面都可利用。阅读记录本以天为单位,这里面能够详细记录读书的时间,读书的篇目,书的作者,甚至可以标注读书的起止页码,阅读时长。最重要的还是摘录笔记。通过手写的笔记,对阅读的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这种记录方便以后查阅。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每天做笔记,但几天的尝试下来,我觉得,学习的效果增强了许多。算是一个加强版的学习清单。”马老师这种阅读状态,让我回想起当年在海南五指山支教时如饥似渴的阅读状态。这种沉浸式专题阅读对思维的磨炼非常宝贵。当然,从马老师来说,要真正对这些书籍融会贯通,深刻领悟,还需持久钻研。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做学问如跑马拉松,需要调整好节奏,保持好耐力,重要的不是跑多快,而是看跑多久。马老师将要在新网师发起“追随杜威”共读部落,汇聚更多教师一起啃读。相信岁月,静待花开!四自律,还源于主体性的激活和内在的觉醒。没有内在的觉醒和主动的追求,很难持久在一件事上聚焦,很难对一件事精益求精。为什么许多人忙忙碌碌,但无所成就?为什么许多单位、团队貌似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却难见大的成效?个体活力被抑制是重要原因。上周讲《静悄悄的革命》课程,佐藤学提倡精简学校内部机构;开放教室,教师相互听课;开放校内教研,邀请外校教师参与;开放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洞察到在学校井然有序的表象下,掩藏着一个现实:学校内部僵化、机械,老师和学生的活力都不同程度被束缚,主体性没有被激活,生命缺乏内在的觉醒。佐藤学要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屏障,让学生之间对话,教师之间对话,师生对话,家校对话。通过对话,释放活力,解放压抑的个体。其实,觉醒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固有观念。在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时,许多老师一开始认为,“被动的能动性”“润泽的教室”“构建学习共同体”“简化机构”等虽然很好,但不切实际,而且许多是校长才能决定的事,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研室主任,学这些意义不大。这种观念就是一种禁锢。诚然,每个人的处境各不相同,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如果学习的结果是“我不能”,那么,还是被控制、被压抑的。虽然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研室主任,但还是可以积极的行动:主动请领导、老师听课;自主反思教学,总结经验.......肖川老师说:“我们总以为人生当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实这无不是我们自己设置的藩篱。我们总是被受挫、失败的想像吓住,并且害怕这种经历令自己蒙羞。我们总是把‘不可能’的圈子划得很大,‘可能’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五方娇艳、周娟老师在新网师激活了主体性。方老师和周老师本学期是《静悄悄的革命》课程组长,如果按照组长职责,只需要完成作业提醒、置顶打卡等制定工作即可,但她们做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邀请几位优秀学员自发组建了“啃读者联盟”,经常切磋讨论学习中的困惑和心得。联系榜样学员,在晚上授课前交流。制定了详细的课程组长职务细则和工作流程。招募小打卡点评员。“做好”与“做了”之间就差两个字:觉醒。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运转,如果各个环节的人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做工作,那么就会心心念念,琢磨着如何尽善尽美,如何有效果。生命通过工作而显现豁亮。如果只是满足于“做了”,内部活力没有唤醒,只是机械、被动地执行,那么,工作是僵化的,生命是沉沦的。六在新网师,有一部分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的内部活力没有激活、没有点燃。刘广文老师讲授“语文教学与设计课程”,非常专业且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然而,从作业可以看出部分老师应付差事,很不认真:提交作业的要求中,清清楚楚写着用附件提交,但有的老师偏偏是在正文提交;作业题有两个大题,但有的忽略了第一题;作业要求三千字,有的不足一千;第一大题有两问,有的只回答了一问;答案本来是结合理论加以自己的思考,但有的纯粹做摘录,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甚至复制授课实录;第三题要求设计教案,有的作业仅有简单的三个步骤。我以为,这些基本上是态度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如果是这种态度参加新网师学习,不说枉费了刘广文老师的苦心,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不如不参加!态度决定一切。作业可以不完美,可以不及格,但态度应该认真。在我了解的范围之内,周娟老师和方娇艳老师的作业堪称榜样,非常专业。两份作业分布都是七八千字,逻辑严密,考据详实,配以图表,基本可以作为论文发表。教书育人虽然不能与开飞机相比,但道理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日常的专业与否,严谨与否,认真与否,慢慢就区分出了不同的教学水平,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相关链接:网师一周观察(28)|
2019年10月15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28)| 新网师学员学习指南

加入新网师后,请在微信上搜索关注“新网师”和讲师的微信公众号(当然,不是每个讲师都启用),比如李镇西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是“镇西茶馆”,我的微信公众号是“啃读者”。“新网师”微信公众平台是新网师对外宣传的唯一窗口,也是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新网师所有重要通知、公告和重大活动的新闻都会在这里发布,网师学员的学习体会、心得和课程的相关信息等也会在这里展示。每天尽量点击浏览一下,哪怕只是看看标题,也能知晓新网师最新动态。经常阅读,就会了解新网师的最新动态,结识优秀学员,了解课程情况。为什么要关注讲师的微信公众号?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亲其师方信其道,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因素。人的行为是其整体人格的呈现,讲师能有所长,与其整体人格模式有主要关系。要学好一门课程,最好也关注讲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阅读范围,乃至生活工作习惯等。讲师的微信公众号就为你的了解提供了一个窗口。当然,你熟悉讲师很重要,让讲师熟悉你,也很重要。要认真阅读教务处、讲师和组长发布的各种通知。讲师和组长都有本职工作,大多数时候事务繁多,认真阅读后,就减少了不必要的询问和求助,减轻了组长的负担。比如,本来《新网师一册通》已经公布了提交作业格式,但有的学员不认真看,导致作业不符合要求,被组长判为不合格或退回。学员不知道格式是什么,之后一番反复交涉等,大费周折。也许,处理一两次类似情况,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一门课程有几十人都如此,组长就深陷其烦了。这就是把自己的不认真转嫁为他人的烦恼。新网师有一句口号是“有问题、找百度”。有困难,先独自寻找办法克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麻烦别人,实在解决不了再询问,这是一个成熟者的标志。有时候,学员问我一些问题,如某个字的读音是什么,一句古诗该如何理解,其实,我也很多时候是先百度,再根据相关信息来判断。换位思考,减少误会。讲师和组长不是客服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每发一句话都配个表情包或者发个“嗯嗯”等寒暄的话,往往直截了当,以沟通信息,说明情况为主。但缺乏实际交际场景,有时不能及时回复,交流中彼此看不到表情和神态,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就容易引发误会,误认为讲师和组长冷漠、高冷、不近人情、苛刻等。比如,组长于宁老师就是一位非常认真、平和,富有诗意的老师,但因为她非常负责认真,讲究原则,可能会让有的学员感觉很高冷,这就是文字交流造成的误会。包括我也容易被误解,如果仅仅是通过在线了解,可能感觉我严肃、高高在上,但线下交流,感觉恰恰相反。在新网师如何选课?新网师讲求学以致用。选课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结合自己的工作需求或困惑,而不只是因为兴趣;二是结合自己的时间,新网师没门课程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你要避免因为有晚自习等而无法上课;三是认真阅读《课程选修说明》等相关信息,了解课程要求,有的课程对打卡和预习作业要求非常严格,有的课程不需要打卡,有的选修课程对预习要求不高,有的课程是视频讲授,有的是文字讲授,等等。还可以向组长打听一下课程学习过程难度是否大。一般来说,郝晓东、刘广文、车晓义、冯美娣等老师的课程就需要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否则就跟不上;王子微课、电影课程、绘本课程可能就相对轻松点。学得透彻比学得多更重要。但凡选择,就要学透彻。如果不是时间特别充裕,一学期最好选择一门必修课。如果有精力,可以搭配一门选修课。选好课程后,把授课时间、提交作业时间都随时备注在手机日历中,定期提醒,以免忘记。每天浏览一下新网师QQ群。新网师的重要信息会以群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你的QQ邮箱。日常通知会通过QQ群的群公告发布,相关资料会发布在群文件。学习过程中如遇到提交不了作业、打不开文档等技术性困难,可以小窗与课程组长私聊,而不要在大群中发问,以免打扰其他同学。如果组长或讲师没有反馈,可以给教务处郭良锁和郭丽丽老师反馈。如果以上环节还没有解决困难,可以给我反馈。尽量保证参加每次的实时授课。授课就是对话,虽然课后也可以阅读课程综述或实录,但无法参与实时对话,感觉和效果还是不一样。当然,如果因为突发和重要事务,实在无法参加,课后一定要阅读课堂实录或课程综述。高度重视预习。课程收获如何,百分之六十取决于日常自学,百分之四十取决于讲师授课。每门课程基本上都有指定书籍和辅助资料,这些都要认真预习。预习的质量将决定授课时的学习效果,平常没有认真预习,没有认真作答预习题,那么,在参与授课时,可能就跟不上讲师的节奏,听不懂讲师与其他学员的对话,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从手机中解放出来。少看手机,少刷微信、抖音等容易吸引你的APP。卸载掉手机上那些眼花缭乱,对你有诱惑力却消磨时间的APP;取关那些影响你学习的订阅号,对于那些习惯在微信上发布旅游、美食、鸡汤、商品的朋友圈,取消关注,少一些点赞之交,少一些寒暄应酬。减少低质量的社交。把你现实中的朋友圈也过滤一下,尽量减少一些无意义的闲聊和应酬,饭局之交、闲聊之交就减少一些吧。认识的人不少,但知己不多,朋友关系也如种花一样,也是需要经营的,没有边界不加选择的交往,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还经营不好。不要担心没有朋友,而要担心没有实力。总担心被边缘化是没有实力的表现。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创造奇迹。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都会有不凡的成效。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至少安静阅读或写作一小时,日积月累,就会有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老师纠结于自己的作业成绩不高,或者不过关。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现在对作业的要求实际上是降低了,合格率有点高。在新网师历史上,作业的标准很高,能得到合格已经不易,真正能获得优秀的凤毛麟角,而且经常空缺。网师的标准不是优秀,是卓越,是面向少数人的学习。我们不会为了取悦大众而降低标准。否则,如果老师们收获不大,而获得一个合格的成绩或一纸证书,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不必在意作业是否合格,不必在意成绩是高是低,应该在意的是:通过学习,是否真正有收获、有提高、有启发。今年课程没有毕业,那就明年继续选修,继续学习,直到完全领会。甚至对于何时能毕业,也不必太在意。如果专业能力真正发展提高了,一纸证书还重要吗?如果没有多少收获,有一张毕业证又有什么意义?我知道,有许多学员,是准备一直待在新网师,不准备“毕业”的。当然,新网师也会规范管理,争取让更多学员顺利毕业。
2019年10月3日
其他

执守初心,开启未来| 庆祝新网师成立十周年暨2019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亲爱的新网师家人:晚上好!感谢朱永新、李镇西老师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们的殷切期望为新网师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们的谆谆教诲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两位老师的鼓励必将化为我们学习成长路上不竭的动力源泉。我谨代表全体新网师人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一老师们,同学们!九月的中国大地正是丰收的季节,硕果满枝、田野金黄。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再一次把孕育出的果实慷慨地献给人们:玉米、高粱、大豆、水稻、葡萄,黄梨,山楂、木瓜......我所在的黄土高原正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天,用漫山遍野的黄色宣告着自己的主权。今晚,在孔子诞辰的特殊日子里,新网师人再一次隆重汇聚,举行2019新学年开学典礼,同时热烈庆祝新网师成立十周年,创造属于我们的“高光时刻”。首先,我向本学期刚刚加入新网师的六百多名新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此时此刻,不禁回想起十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老师,在加入新网师那一刻,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不经意的选择竟然是此生之重大抉择。十年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学员成长为讲师,又由讲师转变为执行院长,有幸见证了新网师从“出生”到现在的十年发展历程。十年栉风沐雨,十年上下求索,十年奋斗不懈。十年时间,累计近万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新网师孜孜不倦学习求知,拔节成长。十年时间,新网师涌现出了王晓琳、孙静、蓝玫等一大批在当地区域乃至中国大地有影响力的卓越教师。十年时间,四十余名国内知名学者、大学教授、一线卓越教师在新网师无私贡献才华与智慧。十年时间,近百名义工默默无闻奉献时间与汗水,维系着新网师的正常运转和运行。新网师作为中国在线教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以完全公益的方式,长达十年时间,没有向学员收取一分钱,成就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师,探索出了一条教师成长的新路径,成就瞩目,意义重大。前几天,《中国教师报》以《中国教师成长的“新教育范式”》以整版做了专题报道。其实,由于新网师人一向以来的低调,今天的中国教育界还远未认识其在教师成长方面独特而宝贵的价值。在此,我谨代表新网师向为新网师发展做出贡献,以及关心支持的历任管理者、讲师、组长、学员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二从我个人来说,人生中宝贵的十年黄金时光深深地铭刻了新网师的烙印。新网师重塑了我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根本性地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方向。新网师让我领悟了终身学习的重要,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发了对教育的无穷好奇;在新网师中,学会了专业阅读,修炼了专业写作,扩大了专业交往,涵养了丰厚学识;是新网师助力我从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成长为大学教师。可以说,“嫁入王室”是我生命中的关键时刻、重大事件。在新网师的十年,重塑了一个新自我。我曾长久思考,新网师成为生命中重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想至少与三个主要因素有关。一是主动学习,长久沉浸。如果只是认为新网师是免费的蛋糕,不学白不学,这是机会主义者;如果是为了应付上级或学校的要求,或者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而获取一些灵丹妙药,这是实用主义者。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围绕教育这个原点,扩大视野,厚植学识,知行合一,道术并修,岁月终究给予丰厚回馈。二是学习与实践的打通。十年来的思考、阅读与写作,始终与实践贯通。带着问题学习,用学习来破解难题。不论我是教高中生,还是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乃至现在培训在职教师,我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核心目的,忌纸上谈兵,不为学而学。三是坚持写作。阅读固然重要,但读写结合才深刻改变人。加入新网师前,我很少写作,没有写过一篇学术文章,加入网师后坚持写作,在支教带队时,给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写信;承担讲师时,撰写讲义;作为执行院长,撰写“新网师一周观察”;工作之余给《教师博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撰写稿件......可以说,十年思考,十年阅读,十年写作。之所以谈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抛砖引玉,希望给您一些启发:瞄准方向,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不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平稳心态、沉潜求知。低到尘埃里,才能开出一朵花来。2011年,我在一篇文章《新网师,是什么吸引了我》中曾写道:“新网师是什么?它不是吸引“教室里失败者”聚拢起来相互取暖、自我安慰的“小火炉”,不是寄希望以攀附教育名人为目的的“名利场”。他指明了方向,但需要你去攀登;他指向专业发展,但前提是职业认同;他朝向卓越,但要以教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改变课堂,但慢慢你会感觉,其实影响了人生走向......”而今回顾,这些文字仍然滚烫,依旧触及我的内心。三新网师已经砥砺前行十年。如果把它比作小男孩,十岁的新网师风华正茂、茁壮成长;如果把它比作一棵树,十岁的新网师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几天,全国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在思考:新网师的初心是什么?新网师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如何守护新网师的初心和使命?新网师的初心,就是新网师的愿景——矢志探索创造中国教师成长的新范式,为中国教育贡献教师成长的“新教育智慧”,成为中国教师培训的一流品牌。新网师的使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既要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且要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要守护新网师的初心和使命,关键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牢牢坚持三点:一要坚持新网师的价值观——真正热爱知识:探求真理,求知若饥,愿意亲近那些穿越岁月的经典书籍,将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勇于不断否定自我,将专业修炼当做终身之事;对知识如婴儿看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与惊叹。真正热爱教育: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以成就自己的名利为目的,不热衷于公开课、发论文、做讲座,将教师职业作为自我实现的重要路径,以探究教育奥秘为乐趣,视学生成长为最高荣耀。真正热爱生命:领悟天命,担当使命,不愿虚度时光让仅有一次的生命碌碌无为,为生命而栖居、筑造,为生命而爱恋、歌唱、奔跑......二要扎扎实实践行三个方面——阅读。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新教育特别注重阅读的力量,特别注重在共同体中专业阅读、啃读经典。写作。朱永新老师说“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写作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我们提出提交作业、每日打卡、做批注、文字授课、写年度生命叙事、建立读写社等,都是为了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力,锤炼思维力。对话。新教育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从学习理论来看,学习的效果受三方面的影响: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专业互动。对话就是专业交往,专业交流。之所以强调批注、打卡、写作业,之所以倡导成立读书会、读写社等,就是引导老师们逐渐与书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三要彰显新网师的鲜明特色:高端而纯粹。这个特色是殷德静老师在今年暑期汝阳共读时提出的,我认为概括非常精准。如果把新网师比作开商店,新网师要打造成精品专卖店,而不是集市杂货铺。要继续高扬理想主义旗帜,汇聚“尺码相同者”,警惕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和成功学的侵蚀。四不忘新教育初心,新网师矢志创新育英才;牢记新教育使命,十余载砥砺前行谱华章。今天的新网师,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夫妻、兄弟、父子、母子一起加入,学校整体加入的现象越来越多;行政官员、大学教授、博士硕士和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多。新网师涌现出了马增信、穆勒滚、王辉霞、方娇艳、周娟、张海英、殷德静、张永平等一大批榜样学员;以郭建珍老师开始授课标志着新网师自身培养的第三代讲师开始登场。值得一提的是,新网师还有杨百凌、于红澎、李丽娟、胡太昌、田洪强等一批孜孜不倦学习的校长学员,他们的学习精神、学习品质和学习成果将产生比普通教师更大的效应,影响学校乃至区域教育生态,推动教师成长,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网师未来发展方向,新网师将贯通线上线下,优化学习平台,吸纳一流讲师,完善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品质,升级管理系统,对接试验区域,打造卓越品牌。五老师们、同学们!二十年来,新教育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在中国大地大变革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今天,新网师人将厚植发展优势,砥砺前行,我将和新网师团队勠力同心,全力以赴,服务每个学员的生命成长。更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再续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新的篇章。谢谢大家!相关链接:
2019年9月29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10)|一辈子学习写作

要克服写作的枯燥与艰苦,需要一定的奖赏。奖赏就是激励,激励带来成就感。回想我的写作之旅,老师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后来在报刊上发表,出版专著、公众号上点赞等都是一种奖赏。
2019年7月24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9)|暑期正是读书天

一个人的精神后花园,没有奇山异景,但也有一番山明水秀。
2019年7月6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8)|教师应成为演讲高手

当然,从根本上说,演讲的效果关键取决于“你是谁”而不是技巧。做得精彩,才能讲得精彩;做得精彩,言语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做得精彩,听众才愿意听你讲,才相信你的观点。
2019年6月21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7)|奖赏的弊端

有的老师说:我的学生习惯差、积极性不高,离不开奖赏(惩罚)啊!岂不知,恰是奖赏(惩罚)制造出你认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成了维持奖赏的理由。
2019年6月5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6)|成长的长久动力从何而来

如何才能在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事务中源源不断获得求知的动力,如何才能在人生的不确定性中始终保持昂首苍穹的姿态?是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2019年5月23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5)|教师应提高对教育的解释力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在众多原因中,有一点值得重视:学校的解释力不够。这也是许多中小学的共性:做了很多,但解释得不够;解释不够,实践缺乏系统、精致和深入。
2019年5月14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21)|学习当如方娇艳

又是周末。一看日历,已近六月。感觉春节才刚过,2019年就要过半。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每天总觉得还有好多事未做,就夜幕降临。你是否也有如此感觉呢?《南方周末》最近一篇文章写道:“为什么童年时光会显得如此漫长,而长大之后时间就越来越快呢?最新的解答是——随着人年龄变大,眼睛的生理特征出现退化,老年人一天之中比年轻人接收了更少的图像,所以会感觉时间过得更快。”答案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是自己远离青少年期,并渐行渐远,永无返回之可能了。一先说一说新网师的事。新网师最近除了正常的授课外,主要紧锣密鼓筹备两件事:一是本月底的构筑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二是暑期新网师专家深度共读营。构筑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筹备事宜正有序推进。本来准备接收100人,因报名人多,现在已经突破150。新网师没有专门的运营者,高研班会务完全由即将退休的郭小琴老师一人统筹负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报名审核,统计信息,购买胸卡、拖鞋、脸盆、笔记本、联系车辆等等,事务非常繁杂、繁琐。郭小琴老师反复与我说,这是新网师首次组织线下培训,来得都是“自家人”,一定要精心组织好、服务好。对于后勤服务,我也是从老师们切身角度考虑,尽量在舒适与实惠之间取得平衡,既想为自掏腰包的老师们省钱(虽然有许多老师是可以报销的),又想让老师们感到舒适愉悦。如果不是如此考虑,如果是为了盈利,联系外面的酒店更省心省事,更划算。能如此策划,也有赖行知宏实验学校武拥军董事长的鼎力支持和热情相助。当然,即使考虑再周全,毕竟是在学校食宿,与专业酒店相比还是简陋;虽然郭小琴老师已经力求每个环节尽善尽美,也难免疏漏。未考虑周全之处,请参会老师及时沟通,多多理解。二之所以要组织暑期专家深度共读,核心是为促进新网师专家的专业成长,学习培训都不收取费用。消息发布以来,冯美娣、龚保全、赵兴乐等许多网师学员热心联系共读的场地,经综合考虑,共读营确定在新网师附属学校、河南汝阳县实验小学举行。近一年来,新网师按照发展规划,搭建整体架构的近期目标已经实现,要进入内涵提升了。就像建造房子一样,房屋主体已经盖起来,下一步要转入内部装修、装潢阶段了。新网师要做精品专卖店,而不做集贸市场的杂货店。在新网师发展上,我特别警惕一种现象:摊子铺得大而杂,但维护跟不上。课程没有质量,学习没有收获,这等于自毁城墙,自砸品牌。对于新网师来说,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前车之鉴。曾经有朋友聊到到基层推销杂志,当地领导尖锐地说,你们的杂志文章质量太低,随便收集一些文章就发表,还不如我们自办的杂志呢。这,不得不深思。学员要胜任新网师专家称号,或者是在某一方面(领域)有独到、精深的见解;或者是能高效解决某一类问题;或者是在课程、课堂等方面长期实践探索,有丰富的经验;或者是像讲师何其刚老师一样,能在小技术上作出大文章。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不能仅仅有热情,关键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没有热情做不好,仅有热情也做不好。这就如没有哪个医生是仅仅靠热情就能治好病一样,没有哪个老师能仅靠热情就能培养好学生。现在,每一个专家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聘任为专家的网师学员更应该在学习上勇猛精进,长期修炼,更应该成为学员学习的榜样。新网师会持续为专家库的老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希望更多的学员成为专家库成员。当然,有平台、有荣誉、有赏识,会激发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没有呢?我想老师们都知道答案是什么。三有的朋友说,专家组里名师很少啊!我想说的是:我们随时都欢迎并真诚邀请认同新教育、新网师的名师参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太迷信“名师”,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身怀绝技,不论是否有头衔和荣誉,你就是名师。何况,名师也是成长起来的,即使是朱永新、李镇西老师,过去也曾是普通老师,新网师专家库成为未来名师的摇篮,这也是很现实的。重要的不是你处的位置,而是你朝的方向,只要你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和持之以恒的行,你也能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其实,能否成为名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在不懈探索和追求中,寻求到生命的意义,在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同时,为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增加光和热。正如朱永新老师说的:“我们原本卑微,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由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身怀绝学,新网师就会提供平台和舞台。新网师中刘广文、冯美娣、孙静等讲师,虽然不是头衔满满世俗意义上的“名人”,但他们精心备课,潜心授课,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解答学员困惑,授课质量非常高,深受学员的好评。学员李琳老师戏称自己加入新网师语文研课班级之后,彻底变成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她说:“孙老师的讲解那么专业,让我不得不以一年级小学生的心态来仰慕她;她给我们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打分数、分等级、并在讲课的时候分析作业成功和失败的地方,我们都听得心服口服......”四回到今天的核心话题:这学期,最让我佩服的是方娇艳老师。方娇艳老师初次给我留下印象是因为思维导图。她上学期选修了我的课程,每次授课结束,当所有学员还在回味授课内容时,她随即就发出一张将授课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发出。思维导图清晰、详尽地梳理了授课的主要内容,让我和许多学员叹为观止。仅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她听课之认真和专注。后来她的阅读打卡一再被置顶,加深了我的印象。她写作之勤、思考之深、表达之真,得到许多学员的关注和点赞。我粗布统计了一下:从上学期到现在255天,方娇艳老师画了几十张思维导图,每日打卡,写了255则打卡文章,共获得98次置顶,得到2727次点赞,做到了每天阅读,每天写作。如果每则打卡用平均1000字来计算,已经累计写作近30万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方老师每次作业字数达6千多字,学习之细致认真,实在让我钦佩。方老师也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一定也不轻,这样的学习品质她是如何做到的呢?从她的打卡中可以窥见原因。“Day160
2019年5月11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4)|专业学习要少听“故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校长和教师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通过考察、观摩、听讲座报告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启发思考。你会发现,作报告者和听讲者都喜欢故事。
2019年4月28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20)|做一只犟龟吧

一本应上周六写的“一周观察”延期到今天了。理想的状况是严格管理好时间,雷打不动每周六准时发出,我也努力想如此,但这的确是“理想”而不是现实。因为新网师只是我常规工作之外的一项额外任务,而不是全部。本职工作、意外发生的事情常常会打乱预设的写作计划。而写作又是一项与其他搬桌子、跑腿办事等不同的脑力劳动,花费时间和精力特别多,对内在状态和外在环境要求特别高。要写一篇满意的文章需要较长时间保持情绪稳定,心无杂念,精神集中,环境安静,某一项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思路,中断创作。我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从酝酿、构思、初稿、打磨,通常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如果是写标准更高的文稿,时间和精力会花费更多。上周之所以没有按时发出“一周观察”,主要是因为给单位写一份特别重要的文稿,几万字的文稿,写了15稿,整整一周写得昏天暗地,连续几天都是凌晨下班。中间还给《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师报》写了两篇约稿。这样的情况下,再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很难了。而对“网师一周观察”,我又不愿意应付,所以宁缺毋滥。计划好的事情不兑现,就像失约一样,有一段时间我还比较纠结。但这几天也释然了:非连续性、偶然性,也是生活的本质和常态,不应该把它看作可以避免的麻烦,而应该纳入考虑之中,这也是生命的养料。就以平常心对待吧。二五月底,在太原举办的“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报名已经结束,即将开展联系车辆、制作海报、购买物品、统计名单等一系列琐碎而繁杂的事务,好在有郭小琴老师的操持,节约了我大量的精力和体力。高研班与其他培训有一显著不同之处,其他培训会,参加者日常并不熟悉,而高研班则类似于同学相会,所以除了研讨的功能,还有汇聚的意义。作为一个网络虚拟的学习共同体,这种线下的汇聚意义格外必要,格外重要。关系先于教育。有效的教育建立在师生、生生润泽的关系之中,没有彼此的熟悉、信任和认同,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沟通和交流,就很难有深度学习。信任才有力量,新网师十年的发展证明:自身的收获、变化与对新网师的认同度、参与度和交往度成正比。这种认同,不仅仅是口头的态度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课程学习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如做新网师的各种义工,参与线下学习等;这种交往,是指与讲师、组长、以及其他学员的交流,没有交流,信任和认同就很浅薄而脆弱。只是参与上课,而不主动了解讲师,不积极通过讲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书籍来了解讲师,如何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是在屏幕前默默聆听课程,而不习惯与其他学员对话交流,建立润泽的关系,就只能是走马观花而很难深度卷入到课程学习中。当然,新网师也特别警惕关系的庸俗化,把为了有效学习而需要的信任和认同变为庸俗的人际关系:闲聊多探讨少,利用多支持少,表面的吹捧多真诚的批评少,考虑面子多探求真理少。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关系融洽?彼此认同、理解乃至欣赏,有共同的价值观,在一起有探讨不完的话题,有身心的愉悦感。只不过,有时能毫无保留坦诚自己的看法,毫不客气批评对方的观点,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也高度信任的表现;而一团和气,客客气气往往是疏远的表征。此次高级研修班对于彼此的了解和认同,既是一种顺带的测验,也是一次加深的良机。许多报名者也是日常在新网师参与度高的学员,如张海英、陈娥、方娇艳等。(为了回馈对新网师作出贡献者,新网师也邀请了微信编辑等部分义工全程免费参加,当然还有许多讲师和学员未能全部邀请,以后会在适当时机邀请参加。)很多时候,重要的事总有时间,不重要的事总有借口,不是吗?当然,我也知道,许多老师心向往之但的确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安排了网络全程直播,以弥补未能实地参加学习的遗憾。三近期,除了高级研修班,附属学校和专家组两个项目也进展顺利。本来想招募5所附属学校,没想到报名学校众多,而且很多学校校长非常重视和急切,多次与我和马增信老师表达加入的迫切愿望。我们再三斟酌,扩大了原定的名额,扩展到十九所。学校数量是增加了,然而加入并不等于就有了“免费的午餐”,可以“坐享其成”,以为像参加其他项目一样,本着有总比没有强,能免费获得一点算一点的“投机心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网师不是自动发光发热、普照众生的太阳,新网师是唐僧,召唤一起上路的取经者,无论你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俗念未了的八戒、还是禀赋平平的沙僧。所以,加入只是应召,是开启,是上路,是出发,是汇聚。天助自助者,没有自我持续的行动,没有自觉主动的创造,没有持久行动的打算,没有挑战困难的准备,仅仅想依赖外在的“输血”而让学校发生裂变,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入选专家组的学员来说,“专家”的头衔只是对过往的一种认可,更是一种召唤,是一种方向,一种期许。我们固然不必为这个头衔而感觉名实不副的惶恐,因为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专家,只要有内在的向往和坚守,岁月自然会慷慨馈赠。但更要认识到,我们的发展和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大部分入选者现在还远远达不到新网师的专家标准,需要修炼、修炼、再修炼,学习、学习、再学习。但如果你觉得,“等我修炼到专家标准再加入”,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加入专家组就是修炼,就是学习,就是朝向专家。做中学,如此而已。老师们!做一只犟龟吧,虽然路上会有蜘蛛的嘲笑讥讽,蜗牛的热情挽留,壁虎的不屑鄙夷,乌鸦的疑惑不解,但只要日夜不停地赶路,终会遇到狮王的庆典。
2019年4月25日
其他

在啃读经典中获得清明的智慧

(在五指山市南圣中心小学与大学生共读《给教师的建议》)注:此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一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2010年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选择了魏智渊老师的课程“给教师的建议”。那时我已经教了十年高中语文,大脑中整个思维完全被高考应试束缚,语文教学除了瞄着高考试卷中的修改病句、标点符号、阅读理解、话题作文等,不知还有什么目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许多困惑长期得不到满意的解答,职业倦怠感逐渐滋生并蔓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仿佛开了一扇窗,让我终于品尝到教育的芬芳。当时我很吃惊,没想到这本看上去不时尚的书竟然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和独特魅力,遗憾的是,不论是我上大学期间还是工作的十年中,竟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更没有人提到过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饱含激情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案例把育人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一一描述出来,仿佛一道闪电,照亮了内心。关于教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确实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关于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他一语中的:“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非常严格,要求学员必须批注原文。我根据讲师的要求逐段逐篇批注原著,每一段结束用红颜色字概括段意,每一章结束用蓝颜色字总结全文。以这种蜗牛般的速度,用一学期时间批注完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是迄今为止我批注得最认真的一本教育经典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章节之间逻辑并不严密,在讲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归纳出了几大主题:自尊心、信任、评分、两套教学大纲、自动化读写、交集点、思维课、直观性等。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这段学习对我影响很大,一是学到了阅读经典的方法,二是避免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浅读和误读。之所以说避免“误读”,是因为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国内许多中小学老师甚至专家对苏霍姆林斯基程度不同地存在浅读或误读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家,基本上思考了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所以,每一个教师很容易在其中发现自己原本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强化自己思想的倾向性。比如,能从《给教师的建议》中读到“爱心”“阅读”“集体教育”等,但这些不是决定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伟大的核心思想,不是让苏霍姆林斯基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根本之处。而且,如果一个老师仅仅从中学到这些,也很难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跨入卓越。真正处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核心的因素是他对儿童生命无差别的尊重、关爱,是对每一个生命潜力的发掘和内在动力的激发,即他反复强调的“自尊”“尊严感”“道德感”“成就感”。干国祥老师就此凝练出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灵魂,将其精确地归纳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觉(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这个理论成了影响我理解教育的一个根本观点。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他既拥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又有长达30年漫长而扎实的实践,他的作品堪称一座活的教育学宝库,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后人。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同时,我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2010年秋天,单位委派我带领23名大学生走下太行山远赴海南省五指山市,扎根大山中黎村苗寨开展实习支教,我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大学生在小学开展教育教学。那时,《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挥了独特作用:既是启发、鼓舞我的“启明星”和“加油站”,又是我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的“百宝箱”和“教科书”。如果不是因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而受到鼓舞,我可能只是像对待常规工作一样,停留于把工作做了、不出安全事故的层面,但那时我以苏霍姆林斯基勤于书写、勤于思考为榜样,一边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教学,一边随时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些文字后来成了我出版的第一本书《给青年教师的40封信》。对于课堂教学指导,我也不是按照常规泛泛听课、评课,而是注重把实践与理论打通,引导大学生深层次剖析教育教学现象,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尊严、成就感,培植他们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热爱。习支教大学生分布在五指山市不同的乡镇学校,我让每一个同学都购买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个周末,所有的实习支教大学生在各自的学校集体共读这本书。我开的桑塔纳汽车后备箱里随时放着《给教师的建议》,每到一所学校,上午听评课,午饭后就组织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共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来剖析课堂教学,解答教育中的困惑。比如,当地黎苗族孩子的学习文化成绩比较低,许多大学生既理解不了这种现象,也不知该如何应对。我就指导大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章节,从而明白孩子们学习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量小,大脑里缺乏足够的“智力背景”,读写没有达到“自动化”。为此,实习支教大学生专门开展“构建书香班级”活动,促进黎苗族孩子阅读。针对语文课堂老师所提的问题质量低、吸引不了学生,我们共读了书中相关“交集点”的章节,从而明白了如何提出有质量的“大问题”。通过共读,实习支教大学生不仅破解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而且领略到经典书籍的魅力,改变了对理论书籍的偏见。多年过去了,在青山绿水、椰风蕉雨、雾霭朦朦的乡村学校里,与年轻大学生们手捧《给教师的建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画面经常浮现于我的脑海,清晰而纯粹,温暖而幸福。因沉浸于书籍与课堂,五指山那段清贫的日子也铸就成了生命中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段经历也成了大学生一段难忘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习支教结束后的总结中,许多同学提到了共读经典活动,外语系韩文娟说:“每周五晚上,我们会一起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出解决教学困惑的办法。每每这时候,共读成了我们闲暇时的一场辩论,针对书中的教育观点,我们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通过辩论澄清了观点,梳理了脉络。每次共读,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中文系陈思思说:“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有爬木瓜树的新鲜,有周末煮饭的乐趣,有一起庆祝生日、度过节日的快乐,更有共读经典的精彩。”在五指山市带着实习支教大学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方面让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领会,另一方面使我不禁思考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问题,为什么不让师范生在大学里多阅读一些教育经典呢?通过教育原典课程,师范生可以在职业之初感受经典的魅力,领略教育的深邃,为未来岗位中专业发展埋藏一颗种子,引发一条自我发展之路。(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小学给支教大学生评课)有一些大学老师认为教育经典太深奥,大学生不喜欢读,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学生是否喜欢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对教育经典是否喜欢、是否领会、是否能学以致用。我从五指山市实习支教结束回到忻州师范学院,就应数学系领导邀请,组建了“海拔五千”大学生读书会,带着数学系大学生在周末共读《给教师的建议》,这些课外阅读量比较少的理科生也学得津津有味。2015年,我奔赴山西省原平市带领大学生在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大牛店镇联合校校长郝月柱是一个有事业心、热爱阅读、喜欢钻研的校长,他看到我指导大学生阅读,就邀请我指导当地农村教师组建读书会。随后,我们成立了大牛店镇教师读书会,在推荐阅读书目时,我首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认为,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作中小学一线老师必读的书目。前几天,哈尔滨市某学校老师殴打、辱骂、花式罚站学生,由于家长公开举报而被辞职,如果这位老师真正学习过苏霍姆林斯基,哪会出现这种结果?“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虽然已经是多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但每次读到书中这些话语,依然能感受到从文字散发的炽热与滚烫,依然内心如春潮涌动,依然有新的领悟,依然能给他人深刻启迪,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大牛店镇联合学校的任银贵老师已经快要退休,在共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深有感触地说:“回顾我的学习之路,老师和教育之于我,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似乎不大,因而我对老师及其教育的意义也便很有点看轻的意味。而我却因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从理性上改变了我的原有认识。原来这种认识的产生,不是从教育本质而来,而是施行教育的老师的教育情怀不足、教育理论水平不够引起的。由此,我进一步认为,教育学应该是人类社会中最精微最高妙的学问之一。”而今,我因工作关系,经常与全国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接触交流,李老师是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他对教育的满腔赤诚,对教育理想精卫填海般的追求,对教育真谛矢志不渝的坚守深深感染影响了我。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教育真谛,永恒寻求。今人因吸吮先哲的精神养料而充沛、发光,后人也必将滋养于今人的文化而生长、创造。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从自己来说,重温原典书籍,聆听先哲教诲,回归教育本真,努力成为一个以教育为终生使命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也许是纪念苏霍姆林斯基最好的方式。相关链接:网师一周观察(2)|有一种阅读叫“啃读”那段清贫而激情燃烧的岁月欢迎扫码关注
2019年4月17日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不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学生难以真实思考,根源是教师缺乏文本解读能力,提不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简单参照教学参考书或其他资料的解读,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真正困惑显得捉襟见肘,也只能照本宣科。
2019年4月14日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18)|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兼谈我的写作史

有学员留言,希望我能给报纸杂志的编辑朋友推荐文章发表,提高学习积极性。非常理解这种愿望,因为我也跋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十年前,我看到魏智渊老师经常被报刊编辑约稿,文章经常见诸各种报刊杂志,稿费甚至比工资都高,是多么艳羡而仰慕:我何时也能达到这种水平啊。那时在内心也特别希望能有伯乐能把自己的作品推荐给报刊编辑。时隔多年,当我的作品也能经常见诸报纸杂志时,终于渐渐领悟写作中真实的逻辑: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优秀的作品是生命成长的伴随品,是“额外的奖赏”。如果把作品比作水果,希望收获甜美的水果,不是一心想着水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培植果树上,果树繁盛,自然会生长出甜美的水果。我并不是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缺乏写作所需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知微见著的观察力等。所以,只能写一些散文而不会写诗歌,更遑论小说。如果说能写一些文字,也是兴趣与努力同在,必然与巧合交织。我的写作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小学到高中,第二阶段是大学期间,第三阶段是参加工作以来。一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我在小学到高中期间的写作主要是作文,读者只有语文老师,目的是获得一个高分数。在我记忆中,上学期间很少为写作而特别发愁过。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老师让写一篇介绍自我的文章,我就轻松地完成了,开头和结尾用了问答体,也算有创新。但从小学到初中,作文并没有多少突出之处。只是初中以前,我的阅读量要比周围的同龄人要大,这一方面归因于我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也归因于父亲是语文老师,他在匮乏的年代给我提供了不少书籍。我从小特别喜欢读书,每次到县城,最期盼的就是父亲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书,但农村条件所限,能够读到和买到的书籍并不多,不像今天我的孩子,家里有海量图书可供随时阅读。我在小学期间主要看了不少连环画,以及《十二寡妇征西》《隋唐演义》等章回体小说,初中读了不少武侠小说,高中订了三年的《语文报》《辽宁青年》等杂志,读了一些名人传记。小学四年级暑假时,当校长的父亲从学校借来几十本《少儿百科全书》,我用一个假期就都看完了。那时家里白天没有电灯,也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读,常常一直读到太阳落山,父母多次提醒才作罢。读这些书并没有对我的写作有直接的帮助,但无形中为写作积淀了比较厚实的“智力背景”。对写作有直接影响的是一些作文书,如《小学生作文选》《中学生作文选》,这些书构成了我最初作文模仿的范例。记得在高中时,得到一本《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作品选》,与其他作文集不一样,这本书中的文章,内容有深度,结构精巧,非常吸引我,我就有意模仿。记得有一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文章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都是承接上一部分结尾的一句话而成,我就刻意模仿这种形式,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二初中以前的写作,一直处于蛰伏阶段,记忆中基本是空白。初次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是在高中,这也要归因于教语文的赵兰舟老师。赵老师并没有教什么特殊的写作方法,但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周日晚自习会在班上朗读上周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我的作文经常被赵老师在班上朗读,而且作文本上常有赵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欣赏、激励的评语。每次听赵老师朗读自己文章,虽然表面装作平静,但内心幸福感和成就感爆满,这为写作增添了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因此,我每次写作文特别用心,希望能够被赵老师选来朗读。写得用心,被朗读的机会就多,慢慢就成了良性循环。而今回头来看,这种“被看见”“被肯定”成为写作的重要动力,贯穿了生命各阶段。高中的文章被老师朗读,大学时的文章发表在校报,现在的文章更是能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更远、更广。对于一个写作还不成熟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这种“被看见”,写出来的作品只是藏着抽屉里自己看,估计写作热情就慢慢熄灭了。其实,高中以前写的文章,只是略微比大多数同学稍微好一些,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这并不是必然,如果换做今天的时代,应该会更好。因为过去缺乏今天海量的书籍,也没有高人指导。我孩子今天的文章就比我当初写的好,因为她在中学阶段就读到林清玄、余秋雨、曹文轩等名家的精彩作品,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阅读《苏菲的世界》《批判性思维工具》等有深度的书籍。吃的“精神食品”就不一样,产出自然也就不一样。虽然我比女儿更喜欢读书,但她的阅读量还是比我中学时大,为什么?因为拥有的书籍多。时代会深深刻写一个人,谁都无法突破自己的皮肤。三大学我上的是中文系,写了不少文学类的散文、杂文等,写作动机主要源于在校报的发表。大二时在校报首次发表文章,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拾。高中写得好仅仅是老师朗读,而在大学里,第一次看到手写稿变成了铅字,非常开心,满满的成就感。有一段时间,每期报纸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那时对我写作影响比较深的是余秋雨、董桥等人的文化散文,记得有一次到北京游览了卢沟桥、北京大学,回来后就写了两篇散文,发表在校报上。后来我又成了校报编辑助理,开始写新闻、评论。也因为这段经历,参加工作后,做了几年校报主编。虽然如此,大学期间的写作还是处于自发阶段。究其原因,一是阅读量不大,质量也不高,二是缺乏高人的指导。大学期间大量精力消耗在课外社团活动上,除了《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乱世佳人》等给我留下一些印象,缺乏深刻锲入灵魂的书籍。回头来看,贯穿于高中和大学期间的,还有另一种写作:日记和书信。高中写了五六本日记,大学写了百余封信件,记录了一个少年成长阶段真实而隐秘的心路历程。日记主要写给自己看,书信写给同学或亲人读,因为属于私密内容,所以更真实、真切,甚至更有文采。从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来看,具备了“话题、情境、作者、读者、目的、内容、文辞”七要素,更能代表写作的真实水平。我也认为,这类文字反而比公开的文章要写得更好。四用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划分,上学期间的写作可谓是浪漫期,对写作充满好奇和兴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创作的内在规律。参加工作后开启了精确期的写作。准确地说,精确期写作是从参加工作十年后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开始的,前十年虽然教高中语文,但除了一些新闻稿件几乎没写什么有价值的文章,也没有阅读什么书。写作的黄金期是2010年到2012年在海南五指山带领大学生支教期间。从那时起,我的写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文学性创作转变为专业性写作,过去是风花雪月文青式创作,而现在是逻辑严密朝向专家型写作。过去阅读对象是文学爱好者,而现在的阅读对象是实习支教大学生和中小学一线教师。过去是为写而写,为了写作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现在是为实际工作而写,为表达观点而写,为剖析问题而写。加之当时因长期远离家乡客居遥远的海南岛,复杂感触时时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海南五指山,我一边在网师深度阅读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著作,一边在山清水秀的黎村苗寨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生活处境的变迁,支教工作的挑战,深度阅读的沉潜,几项因素结合起来,创造了写作最佳条件。我通过写作书信的方式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习作成了一种工作方式,甚至一种生活方式,一直影响到今天。存在的变化引发了写作目的、内容的变化。从2010年到2016年实习支教带队结束,我的写作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也就是在这一阶段,我的文章开始不断见诸于国内报刊,成为签约作者,直至出版专著。五为何能有一个写作高峰?归纳起来,原因有四点。一是有充足的时间。对于写作,时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充足且自由的时间,很难充分酝酿,反复斟酌。二是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魏勇,一个是魏智渊。他们两位都是中学老师,文章逻辑严密,富有文采,视野开阔,充满洞见,总能给我耳目一新之感。我收集购买了两位老师几乎所有的文章和书籍,反复阅读、推敲,确立了写作对标的样例。写作表面是推敲文字,实质与个人气质有关,不是任何人的文章都能模仿,你要模仿、学习与你气质相似、风格相近者的文章。对于阅读,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说:“读自己想读的书,且一本接一本地读......如果你觉得某个作者吸引你,就把他的作品全部读过一遍,这样会比你东看一点西看一点理解得更透彻,受益更多。读完这个作者的全部作品以后,你再进而读影响他的作家的书,或是读其他跟他有关的人的书。这样你的世界就会以一个有机的方式被构筑起来。”对此,我深有体会,深以为然。三是海量阅读和专业阅读,阅读丰富了认识,加深了理解,如果没有阅读为基础,所表达的观点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四是通过指导大学生工作,对教育教学达到了一种存在性领会,优秀的作品源于存在性领会,只有你深刻领会了,说出的话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回头来看,实习支教期间的写作虽然达到了一个高峰,但缺乏对写作形式的酝酿和打磨,只因身在处境中,写作如火山喷涌,文字的温度和力量弥补了形式上的不足。而今,写作正向精确期纵深处延伸,反而越来越感觉到不会写,对写作的文字也很不满意。当然,这也与处境,与存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我除了继续写教育类专业文章,还经常在单位写发言、致辞、总结、汇报等公文类文章,虽然这些公文都有比较固定的套路,但也引发了我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如何能把一篇文章结构化,如果能讲好一个故事,如何能把一个问题让讲透彻,让读者听清楚......虽然天赋有重要作用,但任何精湛的技艺都不是轻而易举拥有的,写作亦如此。写作只能在写作中磨炼,从去年开始,我开始给自己加压,每周写一篇《网师一周观察》,今年又受马朝宏老师邀请,在《中国教师报》开辟专栏,每半月发一篇文章,我的微信公众号“啃读者”也加快了更新的频率。无论如何忙,每周都在常春藤读书会与老师们啃读经典......对自己狠一点,就是期望能在写作上潜心修炼,早日进入第三个阶段——综合期,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回顾了我的写作史,还是回到网师学员留言的话题。希望文章能发表是人之常情,但要实现这一愿望,就要向下扎根,向内修行。成为一棵树,深深扎根于泥土中,历经风霜,潜滋暗长,在不经意的某一天,你定会发现枝头绽放,满树繁花。相关链接:
2019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