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教师成长与专业阅读

郝晓东 郝晓东
2024-09-08

编辑|裘兰

编者按:相信大脑与肌肉一样,可以锻炼。专业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锻炼。新学情马上要开始,教师如何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8月11为新教育实验区、校做了“新教育·新教师·新学期”的线上培训。再次分享讲座实录,愿读者有收获,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讲座实录




最近几年,关于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话题比较火热,为什么我们从师范院校毕业从事教师工作还要不断学习呢?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匹配中小学一线教学,师范院校毕业后还需经过岗中学习,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二,时代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新的要求;第三,教育本身的专业性不够,至少与医生、会计、律师等行业相比专业性不够。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提出后,不断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并对教师进行职业认证。

“教师成长”而不是“教师专业发展”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新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之后,认为老师的成长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受限于职业认同。什么叫职业认同?就是在内心当中认同或认可教师职业,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一种内在的需求。一个老师如果没有职业认同,而仅仅强调专业发展是不够的, 所以新教育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两翼”模式:教师成长=专业发展+职业认同。这两者之间也是一个相互辩证的关系,专业发展会增进职业认同,职业认同也会促进专业发展,两者是不同的领域,但是相互影响。

第二个原因,发展是从一个层面向前扩展,而成长是立体提升层次。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是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同水平基础上的延伸,所以新教育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归纳为“教师成长=专业发展+职业认同”。






关于教师成长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比如从时间角度把教师成长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探索期,没有明确发展目标,没有找到合适方向,在不断尝试。例如一个师范生刚刚从大学毕业,还没有进入教师行业就是探索期。

第二个阶段新手期,确定了职业目标,但处于初始状态,需要他人分配任务,在解决问题时依赖规则和指引。当那个大学毕业生考上了编制,有了岗位,就进入了新手期。一般在老师登上岗位的三年内,处于新手期。

第三个阶段胜任期,能完成大部分的常规任务,遇到困难,经过学习也能完成。

第四个阶段高手期,能完成复杂困难任务,积累许多模式和套路,许多工作能凭直觉自动化实现。

第五个阶段专家期,对工作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从更大背景思考工作,指导自己的范围和限制,能在更高层面替整个行业思考,能创新方法解决新的更复杂和更宏大的问题。

遗憾的是现实中大部分老师都停留在了胜任期,没有进入高手期和专家期。美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发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曲线图:在工作的第一年到第七年处于上升状态,在第七年左右,大部分开始下滑。这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在第七年左右职业生涯达到了顶点,后期职业能力开始下降,或者重复。只有少数老师还能继续上升,那是因为他们都开始科研。



关于教师成长,四大追问:






1.一个老师如何从胜任期抵达高手期?

2.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发挥作用?

3.专业阅读在教师成长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4.专业阅读与一般阅读有哪些差异?






四问四答

一、如何从胜任期抵达高手期?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先绕得远一些。有一本研究神话的书叫《英雄的旅程》,作者坎贝尔把古今中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神话进行了研究总结后,发现这些神话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他命名为“英雄的旅程”。一个英雄是如何诞生的呢?他归纳出了这样一个底层逻辑:一个普通人某一天受到冒险的召唤,但他拒绝,在导师的激励后决定跨越,在重重考验中遇到了爱人、盟友和敌人,在面临着最艰巨的挑战的时候,千钧一发之际他又获得了一线生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他带着改变回到了平凡的世界,获得了升华,于是一个英雄就诞生。他从平凡的世界到了非凡的世界,最后又回到平凡的世界,一个英雄就诞生了。

我们借以套用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美国电影《狮子王》,狮子辛巴原来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是娜娜求他继承王位,他都拒绝了,在狒狒和父亲的印象激励下,他与刀疤和土狼搏斗,伙伴们一直在辛巴身边,终于跟刀疤一对一对决。得知了真相的刀疤异常英勇,辛巴以为是自己顽皮导致父亲遇难了,实际是刀疤设计致死的,于是辛巴杀死刀疤,成为新的国王,世界回归了美好,这就又是一个英雄诞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核心的要素和规律呢?第一,一个凡人受到召唤而开启冒险之旅;第二,在旅途中遭遇了考验,伙伴和敌人一直伴随;第三,会有高人相助而克服困难;第四,遇见自我,成为英雄。套用《西游记》《绿野仙踪》《魔戒》莫不如此。

一个老师从一个平凡的老师成为专家型教师,也类似于这样一个英雄诞生的过程。我把它归纳为教师成长的基本循环。在关键时间遇到了关键事件,开始旅程,遭遇了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引起自己的反思,从而专业结构得以形成、改变或强化。如此完成一个循环。教师成长就是经历这样一个个循环。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2009年加入新网师,当时是一名已经经历了两轮高中教学的语文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非常不满意,职业生涯有了倦怠感,这就是遭遇到了关键事件。有了危机和遭遇,就容易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在同水平重复或者生活重心转移,热衷于周末旅行、和朋友聊天,或者用摄影等爱好转移,希望单位不要侵占休息时间,希望用最少的精力把工作应付好。另一种模式是提升自我,突破教育教学瓶颈,这是一个启程过程。自己比较幸运地偶然遇到新网师,在网师里遇到一批高人,他们就是我的关键人物,在他们带领下读了一些自己平常不读的书籍,即关键书籍。2010年为了上好一堂课,在网师的指引下读了《教师阅读地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深度语文》,发现这些优秀的老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师参考书,他们有自己强大的文本分析能力。文本分析从哪里来呢?我开始读一些文本解读的作品《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为什么叶嘉莹对唐宋词的理解如此通透呢?原来她背后站着《人间词话》,然后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学了。但是仅仅知道这些本体性知识还不够,这只是把学科知识的底子打扎实了,“知道知识”与“教知识”还是两回事。这个时候又读了《静悄悄的革命》,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哲学做基础,理解文本的高度、深度永远不够,所以开始读《中国哲学简史》《苏菲的世界》。把这些书研读之后,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成长循环中,无论是关键时间、关键人物还是关键书籍,都始终伴随着反思。这种反思是对自己专业结构的反思、知识结构的反思,乃至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专业结构就改变或强化了。这种强化之后一个循环就完成了。后面又有循环,例如去年我读博士后,又遇到关键事件、关键人物,读了关键书籍,又伴随反思。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胜任期到高手期就是反复循环。遇到困境能够遇到关键他人、阅读关键书籍,形成关键能力,而突破自己。

为什么是关键时间呢?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师的成长也是有时间段的,回想自己三十出头开始的专业学习,当时精力充沛,连续读书写作,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生命还处于旺盛的向前发展阶段。如果是在五十多岁遇到,也会有变化,但是与三十多岁是不一样的,人一般是年龄越大越封闭。

二、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在发挥作用?

我认为教师成长有三大关键系统:动力体统能源系统绩效体统。这三大系统的融合带来教师成长。

动力系统包括理想与信念,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是理想,内心中秉持怎样的信念?有没有一种持续向上的激情?这种动力从哪里来?很多时候是没有动力,不是没有智力。动力一旦没有,硬件再好也没有用,发动机没有了,轮胎再好也跑不远。

此外,仅仅有动力系统还不够,还要有能源系统。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这种意愿必须匹配相关能源,有发动机还得有汽油。这种“能源”对教师成长来说就是方法与习惯、环境与平台、知识能力。教师的成长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环境是否能支撑?如果环境不够,缺乏学习的机会,打不开与世界连接的通道,你再想优秀,周围的环境也会束缚你。如果没有平台的支持,动力也会慢慢削减。新网师也是给普通老师搭建一个平台。

绩效系统是指有了学习意愿并学了知识后的回馈,包括经济收入和荣誉头衔。如果持续的学习,如果没有一个正向的反馈,核心就是没有成就感,哪怕你很努力,如果缺乏正向反馈,天长日久也会懈怠。

成长就是三大系统的交集部分,而这三大系统又相互影响。动力系统积极向上的意愿会增加知识、培养习惯,而知识的增加、习惯的培养又会增加成就感,成就感又会带来新的动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恶性循环反之。

三、专业阅读在教师成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阅读在这三大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阅读对动力系统、能源系统起着极大的作用。

关于动力系统,我给大家推荐四本书:《我的教育理想》《传习录》《富兰克林》《打破自我的标签》。为什么自己在成长中有一种持续的动力呢?除了生活中遇到高人,渴望成为优秀的人,这些书的影响很大。

关于资源系统,除了学科知识,我推荐:《如何读一本书》《写作是门手艺》《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暗时间》,这些书告诉了我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对时间管理的方法,对自己的管理的方法。

四、专业阅读与一般阅读有哪些差异?

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感觉没有吸收?为什么有难度的书读不懂,读懂的书又没有什么价值?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到当老师,由读书到教书,关于阅读我们真的非常清楚呢?也不一定。我们先看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人对阅读是怎么理解的。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她是属于政治或宗教性的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常会受到大众欢迎。不如用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叔本华

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启蒙者,为数很少。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类一份最宝贵的财产。我们要感谢古代的少数作家,全靠他们,中世纪的人才能够从那种曾使生活黑暗了不止五百年的迷信和无知中逐渐摆脱出来。——爱因斯坦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误了。

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朱光潜

无论是叔本华、爱因斯坦,还是朱光潜;无论是哲学家、物理学家,还是文学家。这些人类历史上智慧的大脑,都说了一个关于读书的共同点:读书要选择,要读经典的书,要读一流的书。用新教育的读专业书籍叫做读根本性书籍。某种程度而言,我们专业知识的框架就取决于这些根本书籍,专业知识结构的不牢靠也是因为没有研读专业经典书籍。

这些书籍当然不好懂。我们看古人是怎么读的。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没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功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朱熹

不是对任何书籍都要用这样的阅读方法,朱熹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指对经典的书,对经典的书需要这样下笨功夫。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你什么都没有,只是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艾德勒

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提升,一个读什么?专业阅读要读经典书。二怎么读?要下笨功夫,要读得慢,反复读。

艾德勒认为阅读的目的分两个层面,一是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二是为求得理解而阅读。日常的阅读是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专业阅读是为求得理解而阅读。为获得资讯而阅读就像逛公园,求得愉悦;为求得理解而阅读像登山,是有挑战的阅读。从锻炼体力来说,是逛公园锻炼体力,还是登山锻炼体力?显然是后者。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拿到一本书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读。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快速通读——这本书在说什么,作者用怎样的框架来表达观点。

第三层次:分析慢读——追寻理解,咀嚼消化(阅读的重点)。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围绕一本书,阅读多本书。

第一和第二层次属于浪漫阶段,第三层次属于精确阶段,第四层次进入了综合阶段。下面我主要分析第二层次怎样进行快速阅读和第三层次如何进行分析慢读。

快速通读有两个策略。策略一,有系统的略读。拿到一本书有系统的了解,看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看序言和后记,研究目录,打开书调取部分读一读。策略二:粗浅的略读。从头到尾翻看一遍,遇到不懂之处也略过,不必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怎样才能避免读书的时候犯困呢?

阅读分为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我们在读书时要主动阅读。一方面,主动阅读需要主动思考问题,如,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作者细说了什么,是如何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另一方面,主动阅读需要做笔记,做笔记是对作者的最高敬意。让一本书属于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笔记。做笔记的方式有划横线、圈住重点词句、标序号、标星号或其他符号、批注。在书的页眉、页脚、左右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质疑做批注是网师非常重视的方式。

分析慢读需要我们在读某本书(文章)时试着回答如下问题。一、这本书(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写的?二、对这个问题,其他人是如何认识的?三、这本书(文章)提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四、这本书(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五、这个观点对自己(当下)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需要澄清这里的文章不是指文学作品,专指专业阅读。

书很好但读不懂是阅读中常有的尴尬现象。为何读不懂?一般情况两个原因,一是读得快;二是读得少。读得快要慢下来;读得少要反复读。如果心态浮躁,满足于尽快读完,就容易走马观花读不懂。下面推荐有难度阅读的5种方法:快速阅读,通读全书;放慢速度,动笔批注;围绕主题,挑选书籍;搜索主题,精选论文;间隔时间,反复阅读。




推荐阅读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郝晓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