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常春藤读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演讲| 在阅读与行走中重建心灵世界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中转了两张图片,很多朋友都留言哈哈大笑。图片是这样的:一个人拿着他的雕塑作品(一个英俊的西方男子的头像)去参赛,作品雕得非常好,结果在路上就给摔了,脸部鼻子嘴巴都塌陷回去,临近评选,没时间重新做,他就给自己的作品起了一个名字:《挤地铁》,没想到居然获奖了。

当我看到图片时,想起我近来一直思考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这句话也有另外的表述: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不是处境,而是对处境的理解。
事实是什么?是我们观念的建构、理解。人的改变,就是对原有观念的重新建构。
这句话使我对生命和自我的理解有了新的改变。这也是我近十多年来的深切体会。
1
最近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12月8号,我在山东组织了新网师阅读与写作高研班,长春师范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影作报告并对话。参加完活动没几天,孙影老师就遭遇了车祸。12号到18号,我都没有看到她更新微信,19号她发了一条微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问她什么情况,她回复:出了车祸,刚拆了线。
没过几天,她发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整个出事的过程,我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警觉,警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整个感官呈现着一种开放的觉察。全然接受着各种事件和疼痛,似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的观察着自己,给手术中的自己、疼痛着的自己打分,真实地体验着疼,体验着舌头变硬,体验着鼻子不能呼吸,体验着嘴四分五裂,体验着肚子疼,体验着上身疼,体验着看到镜子里鼻青脸肿的的自己,体验着一切的一切。”
其实,这就是一种理解,对身心遭遇痛苦所引发反应的理解。
一般人遭受到飞来横祸,身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往往会卷入这种痛苦当中很难抽身。而孙影与我说,“整个过程一身正念”,能跳脱出来观察,与她这么多年的读书是分不开的。整个治疗过程,她始终保持一种反观自我的状态,不断理解处境、疼痛,以及自己的反应。
人能从事件中抽身出来对自己的痛苦以及遭遇进行理解,对生命状态进行冷静审视,非常不容易。
既然重要的是对事实的理解,那么,是什么影响一个人的理解呢?是什么在限制着我们的观念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井蛙不可语海,空间的局限性;
第二,夏虫不可语冰,时间的局限性;
第三,曲士不可语道,认知的局限性。
因蛙困井底,故其不知道有大海,此为空间局限性;夏虫从来活不到冬天,故其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冬天,此为时间局限性;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现象,无法理解形而上的道,此为曲士认知的局限性。
空间、时间和认知的局限性影响了每个人的理解。
如何去突破呢?
我有三点深刻体会:丰富阅历,增加阅读,扩大交往。
2
使人成长的是阅历
我先讲几个小故事:
一百多年前的1883年,一个婴儿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他15岁辍学,到自家在县城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这个经历跟同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没有什么稀奇。19岁,他考上了山西省武备学堂,在当时社会这也只意味着从乡村进了城市,能谋得一个相对不多的职业。20岁之后,他到日本留学,这个阅历就非同小可了,从此他进入在民国波澜壮阔的大潮之中,他就是阎锡山。
同样也是一百年前的1901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西五台的永安   村,他16岁时辍学当了一个学徒,18岁考上山西国民师范的速成班,20岁在五台县河边村当老师。这些经历,与忻州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小伙子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他23岁这一年,一段特殊的经历开启了,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他走上了时代浪潮的巅峰,他就是徐向前。
也是在一百多年前的1918年1月15日,北京发生了一件小事情,当时的华法教育会在北京华法教育事务所举行了一次会议,鼓励当时的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当时的人不知道,这次很小的会议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走向,因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这些年轻人因此而留学法国,接触到西方的文明。在这一年的年末,湖南的一个农村青年到了北京。一个湖南的小伙子到了北京不算什么大事情,但是他去了北大图书馆,接触到了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北大的这一段经历,也正是他革命的起点,是他传奇的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有怎样的阅历,对于一个人观念和人生是巨大的。
3
说完阅历,看阅读。
2019年,深深影响我的三本书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和王阳明的《传习录》。
暑假,我在河南汝阳与一群老师共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连续读了六天。读完杜威的教育之后,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前几天,我在北关小学做一个论坛的点评分析课程,就是运用杜威的理论。没有理论做支撑,关于课程的解释是很难深入到本质。前几天我去原平实验小学听课,听了一节作文教学课,我很多年都没有听过作文课了,之所以能对写作问题进行剖析,也与杜威的书有很大关系。
年底前,我在忻州师范学院成立了人文经典读书社,开始读《传习录》。《传习录》在我们常春藤读书会也读过,这次共读对于什么是良知、致良知等,有了真切的体会。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天理,我们知道许多道理,比如应该阅读、健身,但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致良知对我理解教育、理解自我、理解当下都有深刻的启发。
读书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读什么书。
最近,我知道泽伟、张虎明、朱变娥老师他们在定襄中学共读《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只不过大部分人往往急功近利,尤其是受实用主义文化影响,用什么学什么,而忽视其价值。其实,事物之间往往有复杂性的关联,看不见的东西影响着看得见的东西。
4
谈了读书,就要回到交往。
有四位老师深刻地影响了我。第一位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第二位是李镇西,第三位是魏智渊,第四位是今天的主持人郭小琴老师。
我从朱永新老师那里收获了两点:第一、做大事要有大的格局。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做了二十年,有一百多个实验区县参与,与朱永新老师的格局和胸怀有很大关系。第二、朱永新老师的勤奋,他事务那么繁忙,但他每天早晨五点起来学习、写作,数十年如一日,这就是卓越人物的品质。
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幸福比优秀重要。起初,我有质疑:优秀了不是更幸福吧!后来跟他接触多了,听他讲自己的经历,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幸福是自我感受,而优秀要建立在外在评价上。李镇西老师一辈子做教育,一辈子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他对于外在的职称、职位却不是很看重,只是按照自己的良知来当老师,带着学生郊游,与学生打成一片,假期旅游每到一处都要给学生写信......李镇西老师是破格上了特级的,当时领导都说不给李老师上特级都说不过去,因为他已经写了十三本书。之后,他上了博士,博士毕业后,他进了教科所,没几年,他又回到了学校当起了语文老师,他说,“我一辈子就喜欢当语文老师!”这就是他所说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第三个人是魏智渊。魏智渊说过一句话:大不了一死。如果连死都不怕,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他虽然不是什么博士、博导,但是他的学问和学识却是很少有人能比及的,他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对我的影响很深。
第四个人是郭小琴老师。郭老师对我的影响有三点:第一、行动力非常强,说干就干;第二、郭老师经常说:人呀,你只管付出就好了。我跟她在一起,每次吃饭都是她买单,朋友请她吃饭,她也是抢着买单。第三点、我经常听郭老师谈她回顾校长的经历,她说,校长也得终身学习,失去原有的平台后才发现自己并不一定真懂教育;曾经孜孜以求的一些东西,不过是过眼烟云。

与高人交往,对自己观念的重构非常重要。
5
一个人理解自己很难。
当顺利了、进步了、成功了;失败了、倒霉了、艰难了的时候,理解自己就更不容易了。
但是,失败和艰难在生活中时时会与我们相伴,而且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降临。一年来,我不断地读书,行走了20多个城市,不断地跟教育界的很多人士交流,不断理解自己、理解教育、理解世界。
2020年,希望更广阔地链接世界,理解生命。
与大家共勉,谢谢!
相关链接:
啃读经典,回归常识|常春藤读书会2018年年度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