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37)|万物互连时代,如何运营“学习群”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智能手机、在线平台、APP、小程序,虽然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制造很多干扰。

干扰主要为“四多”:

1、平台多。就我来说,手机上有微信、QQ、钉钉、cctalk、超星学习通、高德导航等各种离不开的APP。每个平台又建有不同的群,可以说你有多少种角色,就有多少群:单位群、部门群、家长群、老乡群、同学群、读书群、小区群、父母兄妹家人群、岳父母家人群,父亲家族群,母亲家族群等,还不说新网师各种群(学员群、教务处群、讲师群、附属学校群、高研班群等)。这还是我退掉了许多购物群、会员群、课程群......如果都浏览,每天会花费掉大量时间。

2、无价值信息多。大量低价值信息,妨碍了对有价值信息的提取。有三种情况,尤其为重:一是“接龙”,发了一个通知,群里开始接龙。接龙只有名字,没有通知内容。结果为了查阅通知内容,在群里划啊划,把接龙名字一条条划完,才找到通知的内容。接龙也不是不能用,最好是接龙时把公告本身也加入。二是“收到”,一则通知或公告后,跟着一长串“收到”,很多时候,不看吧,担心遗漏信息,打开吧,百分之九十内容是“收到”。三、点赞、表情包。成员转发一张照片或文章,后面一连串大拇指。

3、闲聊多。本来二人之间可以在单独沟通,却要在公共群你一言我一语漫谈,就好比村里用来发布重要通知的大喇叭播放起两个人的闲聊。当然,这种情况又分多种:单位群基本不会有闲聊,亲友群是长辈或亲友的闲聊,可以理解。需要警惕的是有的学习群,大家不是交流学问,而是闲谈:发一个搞笑段子,会有各种点赞,表情包;真正提出一个知识困惑,鸦雀无声,无人接应。慢慢地大家从探究学问,转移到人际关系。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多少学习型组织就是这样“堕落”的。

4、建群多。同一组织在各个平台都建群。发现一个APP,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先来安营扎寨,圈个地。岂不知重复的内容在不同的平台发,徒然消耗他人时间,增加管理内耗。如果都是重复还好,只关注一个平台就可以。怕的是有的信息在这个平台发,有的信息在那个平台发,你得“左顾右盼”,切换来切换去,不断寻找,唯恐丢失重要信息。

以上种种干扰看似是小事,但日积月累,或者放在紧急关头,就是大事。

对于购物群、同学群等不太紧急的群,可以设置“信息免干扰”,也不至于影响生活和工作。主要有许多如家长群、单位群等,你必须随时关注。如果这些群如果没有清晰的规则,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文化,成员也没有自觉的认识,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干扰。

一来,浏览各种无效信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心浮气躁,稍有时间就想拿起手机看看,总担心误了什么重要信息,不能专注于有价值之事。

二来,各种无效或低效信息,冲淡了重要信息。结果是,不必看的关注了,应该看的反而忽略了。

新网师一直在努力创造一种文化:

1、“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微信之父”张小龙在研发微信时,就严格秉持这一原则,删繁就简:极简的注册方式,极简的界面,极简的功能。有一次,微信的“摇一摇”功能推出后,马化腾给张小龙发了一个邮件:“摇一摇”,真的很好,但要防止竞争对手抄袭,张小龙回复说:我们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最简化,极简是无法被超越的。

新网师也要提倡这种极简模式。不提倡讲师、组长随意建群。比如,“学习通”上有一个课程群,就不要在微信或QQ上再建立。用一个建一个,不用就不建。决定不用的群,就解散。

昨天有一名学员,在课程群发起倡议:能不能建一个共同体,方便学习交流。对此,我是反对的。课程群就是共同体,就不需要另外再建,除非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是为了请教学习问题,发在课程群,大家都会商讨解答;如果是为了请教技术问题,询问组长也会告知;如果是为了聊得更轻松一些,还是不必了。学习共同体,要警惕消磨在人际关系中而稀释了对学问和真理的探究。

也是因为目前平台太分散,消耗学员精力,新网师才决定逐渐向钉钉转移。

2、能私下沟通,就不在公共群提问。很多学员到了新网师,还是依照日常随便的习惯,一遇到困惑,也不管群里人多人少,就直接提问。如果是一两个人还无大碍,但上千人,如果许多人都如此,会让其他人不胜其烦,最终自己也是受干扰者。不在公共群提问,不等于不让提问,新网师留了专门提问的通道和方式,教务人员、组长和讲师,就是专门解答学员的困惑。

3、除非穷尽全力,否则不求他人。求助他人固然省力省时间,但求助本质上是把自己的麻烦转嫁给他人。频繁地询问,也不利于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很多问题通过百度都能解决。新网师有一个口号是“有问题,找百度”。很多时候,他人请教我,我也是先百度一下。当然,也不是任何问题都不允许求助,对于学术上的知识,对于阅读中的困惑,欢迎提问,可以随时问。

4、发言要有质量。不要想起什么就发什么,尽量让表达的文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要完整地表达完一段话再发送,避免写一行,发一次。发了七八行,连起来读才能看明白。特别是减少一般应答性的话,如“好的”、“明白”、“收到”。一般客套的话,如“谢谢”,也不必了。一个共同体中,总把“谢谢”固然是礼貌,但也显得见外。

当然,在新网师,既要警惕各种寒暄闲谈,也要避免课程群“死气沉沉”,无人问津。这两种情况,都是偏离学习的表现。

很多群的无序混乱,主要是管理员的原因。管理员缺乏清晰的界限,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持久的引导。

作为新网师的教务管理员、讲师和组长:

一、发通知、公告尽量考虑周全。避免内容有歧义、自相矛盾、语意不明,给成员造成困惑,给自己带来麻烦;避免朝令夕改,随意改变,给成员带来麻烦,削弱自己的可信度;避免政出多门,一个喇叭,谁都能吆喝,吆喝的人多了,就容易带来工作上的“打架”“冲突”。

二、沟通要有策略。比如,对于成员在公共群的提问,如果是三言两语能解答的,除了解答,再附一句:类似问题请以后私下询问,以免打扰他人。如果是三言两语回答不了的,就回复:请私聊。对于学员重要的信息要通过“群公告”发,确保让每一个人看到;对于一般性的告知,在末尾加一句“收到即可,不必回复”;当然,对于特别重要的内容,比如要求几点参加开会,就要明确要求回复“收到”,对于没收到的,要及时去电话。

这样的答复,既解决了问题,又对其他人进行了培训。

很多管理员常有的不足是:缺乏培训意识,只是批评,或者私下埋怨他人素质低。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人不了解。对于一个开放性组织来说,要把“不正常”当做“常态”。学员不遵守规则是“不正常”,但这会是一种常态,因为总有人会违反规则,而且许多人不是有意违反,是无意违反。违反规则之后,如何引导、培训?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引导和培训需要持久有耐心。因为习惯的培养,规则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当一个组织中,大多数人都把规则内化为不言自明的行为准则时,组织就从混乱期、规则期,进入到文化期,就可以自动运转了。

三、不能把发了公告,当做工作做好了。管理员的责任是告知,发公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去年,某地曾经发生高铁列车把养护工人撞死,就是因为管理者只是在微信上发了通知,但养护人员并没有看到,导致施工期间,高铁列车飞速驶来,酿成了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

四、尽量少发通知、公告。正因为发布公告太方便了,所以要少发布公告。每次发公告,就要精心思考,一次表达完整、表达精准,表达周全。生活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正因为沟通太方便了,所以要尽量少沟通;正因为资讯太多了,所以要精选资讯;正因为看小视频太舒适了,所以要少看小视频;正因为淘宝购物太方便了,所以要少网购;正因为叫外卖太方便了,所以要少叫外卖......

5、尽量不要让成员填表。现在大家对各种填表、交材料非常厌烦,我们就尽量不要给添麻烦了。即使要填表,也要在程序、流程上考虑周全,尽量一次性统计好,避免反复填写重复的内容。更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方便,顿辄就让大家填表。管理员也是服务员,学员报名时,已经填写了基础数据,能自己统计的,哪怕多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也要自己做。其实,很多时候发一个填表通知,后续各种解释,各种催促,迟迟未能交回。有这时间,自己可能也做了。

 四

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的班级的家长群出现矛盾和混乱,与教师自身缺乏运营微信群、管理微信群的意识有关。

在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能有效运用学习群,不断去研究沟通策略,管理制度,组织文化,在每一个细节上思考推敲,既是参加新网师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

相关链接:

 网师一周观察(36)|虽然是“游戏”,但我们是认真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