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青年教师的信|不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郝晓东 啃读者 2021-10-25


注: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10日《中国教师报》。


近期,我观摩分析了几节中学语文课,发现了几点共性不足:学生缺乏真实的思考,没有真正理解文本。课堂要么气氛沉闷,要么虚假“繁荣”——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或者猜谜一样随口回答,或者简单照搬参考资料上的解读。

 以《蒹葭》为例,教师让学生用想象的方法分析诗歌意境,这很难触及《蒹葭》的魅力之源。学习诗歌固然需要想象,但前提是准确理解。比如,在诗歌中“柳树”“月亮”“鸿雁”等意向都有特定的含义,如不理解只想象可能就是瞎想。想象还需要搭建“脚手架”,比如提一个“白露、霜、秋水与诗歌中寻求者的心情有何共同点”的问题,就比单纯要求学生想象更适宜理解,缺乏这样的“脚手架”,学生很难突破自身认知局限。

学生难以真实思考,根源是教师缺乏文本解读能力,提不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简单参照教学参考书或其他资料的解读,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真正困惑显得捉襟见肘,也只能照本宣科。

评课时,我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扎实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抛出了一系列问题。一个教师提出:教学要考虑学情,不能好高骛远,片面追求高度和深度。

 这个观点具有代表性,也有合理性,但需要进一步辨析探究。

 维果斯基曾有一段非常深刻的反思:“教学总是应该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是多年的经验所确定的,也是反复检验过的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只是在前不久才注意到,在我们试图确定发展过程对教学可能性的真实关系时,我们不能只限于确定发展水平……以已经完成的发展阶段为目标的教学是无所作为的,它不会带来新的发展过程,自己只会在发展的尾巴后面爬行。最近发展区学说和老观点不一样,它使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相反的公式: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然而,语文教学滞留在学生发展的后面,教师主要教的是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学都能学到的知识,是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索然无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学要着力于“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开辟出来的。维果斯基明确说:“儿童在成年人指导和帮助下演算的习题的水平,与他在独立活动中便能演算的习题的水平,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可知,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通过有价值的提问、核心知识的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开辟一个新的认知领域,使得一个仿佛原本不存在的领域全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不能教太深的知识”,这句话隐藏的潜台词是:教师理解的深,只是担心学生接受不了。而真相是,许多教师本身就没有透彻领悟。教师通透了,学生就容易明白。我曾带领一群小学六年级孩子,每天6小时、连续20天共读《苏菲的世界》,孩子们读得兴致盎然。有教师问我有什么妙招,其实,关键是教师对这本书有透彻的领悟。你真正领悟后,就知道如何把抽象的哲理与儿童生活融会贯通,让其领会。近年来,我曾在运城国际学校观摩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不加标点的《世说新语》,我曾带领一帮小学生10天时间共读《批判性思维工具》……学生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度。

教师要警惕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从我个人成长来说,从教前10年基本只阅读参考书和浅显易懂的教学类杂志,结果越读越糊涂,越教越困惑。如果不是10年前“脱离学习基础”开始沉潜研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科理论书籍,对教育的理解和认同都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面对充满变化、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优秀人才,就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与协作等社会技能。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视点|阅读无用是因为缺乏专业性

欢迎扫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