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这些年,我反复阅读的十本书(下)
七、《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这本书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从2003年至2013年历届新教育年度研讨会上所做主题报告的结集出版,是新教育共同体十余年来丰富经验的集中呈现。
书籍语言流畅,充满激情,深入浅出,记录了新教育众多专家、学者、校长、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操作引领,针对当下诸多教育难题进行了解剖并提供解决方案。
网师学习的十年,也是不断学习主报告的十年。从2009年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以来,我就特别关注收藏每年的年度报告,至今仍然记得初读时的那份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犹如在重重迷雾中突然投射的一束光,照亮前行之路。
不论是在网师主持语文研课,还是实地指导缔造完美教室等,都是践行和依据年度主报告中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新网师本身就是年度主报告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具体实践。
后来,我把年度主报告中的理论运用到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中,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的价值和巨大力量。只要掌握了理论的精髓,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如果不掌握理论,机械模仿,往往会沦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学习这本书,我的收获主要有五点:一是进行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构筑共同体的实践和探索;二是掌握了六个维度和三重境界的新教育理想课堂;三是清晰了教师成长的方法和策略;四是明白了学校文化的使命和意义;五是领会了缔造完美教室的意义和构建。
这本书适合一切教育工作者阅读,尤其应该成为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重要的必读书籍。
参读书籍:《新教育》《新教育实验》
八.《批判性思维工具》
这本书是我所见到的批判性思维类书籍中最好的一本书。全书用17章的篇幅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意义,如何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以及一个好的批判性思考者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因为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关注这类书籍,从网上购买了相关书籍近十本,发现这本书更有价值。
荣格说:“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影响着你的生活,然后你说那是命运。”
对于从应试教育中成长的我来说,有一些惯性思维,如盲从权威、懒于思考、缺乏理性、等待标准答案等已经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影响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过去虽然有所觉察,但不是很清晰,看到这本书才透彻理解。
书中许多论断一语中的,直抵本质,发人深省。我还是摘录几段吧。
人类心理通常是目光短浅的、不自由的和从众的。与此同时,它又是擅长自我欺骗和合理化的。
人在本质上是高度自我中心、社会中心和自私自利的。人们的目标不是获取事实而是获取好处,不是通过理性过程来获得自身的观点信念,而是反感理性批评。
盲信、担心、偏见和自利是人类思维的主要特征。自我欺骗和缺乏自控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特点,这些破坏了人们思维的完整性。如果你指出大多数人的错误,他们可能会暂时沉默。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就像橡皮筋一样,这是暂时的拉伸,不久后还会回到原样。
个体在生活中需要重视两大类型的决策:(1)那些或多或少有明显长期影响的决策(基本的职业选择、伴侣的选择、价值标准的选择、人生观的选择和基本的教养方式选择等)。(2)那些对我们生活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慢慢显现出来决策(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经常思考:1)如果我重新过这一天,我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为什么?2)我今天做了哪些对自己长期目标有益的事情?3)我所做的事与自己的价值观相一致吗?4)如果我以今天的方式生活10年,最终,我能够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吗?每个问题花上一点时间是很重要的。时常或每个星期回顾一下这些问题是很有用的,并且将你的答案写成日志。
我阅读完这本书,感觉其有价值,2015年就在支教队与团队老师共读,2017年在常春藤读书会共读,2018年夏天,又带着一帮中学生进行共读。每次阅读,常读常新。
学习这本书对我有两大影响,一是增强了元认知能力,开始警惕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思维,避免非理性思维;二是能增强了逻辑分析能力,有助于分辨日常思维中的逻辑漏洞。
本书适合中学生、大学生以及一切教育工作者阅读。尤其是对于容易感性思维的女老师,更需要阅读。
参读书籍:《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
九.《教育的目的》
此书是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关于教育的经典著述,成书于1929年,全书每个篇章都是精品,可谓字字珠玑,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2011年,我在网师选修教育学经典课程,开始学习。为了彻底学懂,我就开始讲授这本书,在网师一直讲了三四年,终于通透。课程讲义也出版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一书中。后来,我在常春藤读书会又组织共读。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收获最大的有四点:
一是怀特海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是课程观,“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统一于生活的整体,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对科目之间相互对立。
三是知识观,“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
四是认知节奏论,智力发展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循环上升的周期性过程。只有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从属的循环周期中去。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可以说,怀特海的教育理论成为自己理解教育教学的根本观点。
这本书有一定难度,适合所有教育工作者阅读。
参读书籍:《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
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我在高中时就听说了这本书的魅力和价值,但一直没有读懂。直到加入网师,选修了这门课程,才逐渐领会其妙。围绕这本书,我又阅读了一系列哲学书籍《中国哲学简史》《哲学的邀请》《西方哲学史》《哲学导论》《大问题》等哲学书籍。
支教带队时,带着团队老师共读《苏菲的世界》。2017年暑期,我带20多名中小学生共读这本书,每天6小时,连续读了20天,孩子们还读得兴致盎然。从此颠覆了我对中小学生阅读潜力的理解。
这本书对我的价值主要是,粗线条了解了西方哲学史,为阅读其他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和支撑。
有没有这个背景,是大不一样的。
此书适合作为哲学入门书籍,适合中学生、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参读书目:《西方哲学史》《哲学导论》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在常春藤读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演讲| 在阅读与行走中重建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