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惑之年——2017年度生命叙事(简约版)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写在前面的话:

从2009年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开始,就行成了年终撰写年度生命叙事的惯例。往年的生命叙事基本都在春节左右完成,这篇文章由于是应《中国教师报》约稿而写(原文已经于2017年12月27日刊发在报纸上),所以比往年来的早了些。

年度生命叙事是对生命中一个年轮的复盘、检视与豁亮,写起来颇为费力,要写好更不易。好的生命叙事:叙,应有历史深度;议,应有时代高度。

但12月初我从安徽开会回来,就紧锣密鼓,夜以继日投入筹备研讨会和迎新晚会的两大战役中。时间和精力都不济,所以先写了此简约版。希望时间充足时,再补详细版,但希望能否化为现实?天知道。

再过12个小时,就迎来2018年了。

就以此篇短文,纪念即将消逝的2017!


总感觉身体还流淌着年青的热血,但已到不惑之年;总感觉新春的鞭炮声还彻响在耳畔,一本日历就又快翻到最后一页。

又到了书写年度叙事的时节,之所以没有称作总结,是因为叙事不是对一年事务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思考。依据愿景而进行整理、反思和谋划,从而让叙事成为我们生活世界的无蔽显现。

2017年,我结束了8年带领大学生先后在海南岛五指山黎苗族山村与晋北农村实习支教的工作,回到学院上班的第一年。不管承认与否,人生的黄金年龄与实习支教已经密不可分,生命中已经烙印下乡村教育难以磨灭的痕辙。

日常工作大多琐碎而平淡,如果没有主动创造美好挑战自我,没有阅读经典滋养生命,没有外出远游享受自由,很容易滑向平庸而沦落为一枚中年油腻男。


通过创造挑战自我。

五月,我和几个好友联合发起了公益性质的“常春藤读书会”,汇聚了城区大学、高初中、小学、幼儿园热爱阅读的老师。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在每个周末之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书籍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深度研讨,“高峰”涌现。

六月,与好友发起组织了两期“翼起玩”户外研学旅行活动,择城郊山清水秀、凉爽宜人之所,携一群天真烂漫、童贞可爱的孩子,攀岩、绘画、读书、厨艺、手工、唱歌,诵读华章,弦歌悠扬,生命绽放。

七月,组织了“哲学共读营”,领一帮小学生每天共读六小时,连续共读20天穿越了《苏菲的世界》,在玄思中探秘,在探究中顿悟,领会哲学之曼妙,再次刷新对生命潜力的理解。

后半年,再次承担了网络师范学院的课程任务,讲授心理学名著《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多少个不眠之夜,通过网络与全国数百名教师深度研讨,创造生命中的明亮时刻。

一年来,定期驱车到原平市参加乡村老师教师读书会(《中国教师报》正版作了报道,研读《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倾听伟大的声音,品尝教育之源的清澈与甘甜;完成了实习支教展览、画册、研讨会中的文字撰写;开启了儿童读写绘课程;陆陆续续写了几十篇文章;科研课题顺利结题,又申请了一个更大的教改课题……

生命正是在一次次创造中与万物发生联系而被点亮。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内心如失去与万物的感应,也就“沉寂”了。伴随创造而来的困惑、艰辛、挑战与快乐、友情、价值感等都是滋养生命成长的养料。

然而我也深知,突破自我局限是何其艰难,不经寒霜、曝晒、碾压、脱粒,哪有芬芳的麦粒,没有彻骨的疼痛,哪有生命的拔节。正因此种领会,形成了不惑之年独特生命状态:

平和从容,相信因缘;争分夺秒,勤勉刻苦;谦卑而骄傲,紧迫而笃定。

沉浸阅读滋养生命。

而今,阅读已经成为如呼吸一样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正因阅读的滋养,才有岁月深处几抹光亮色彩。

这一年依然围绕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展开研究性阅读,读了《儿童发展》《0—8岁儿童纪律教育》《积极心理学》《统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几十本书。

除了纸质书,几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也每篇必读,比如“知教师”“知父母”“L先生说”“哈佛商业评论”等。

一年来阅读量虽然不小,但真正透彻领会的只有两本,即通过常春藤读书会啃读的《传习录》,和在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讲授的《儿童人格教育》。

王阳明临终前“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超脱与浩然,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深刻领会,阿德勒对人格建构的睿智见解,已经逐渐内化为自我的灵魂肤色和自觉运用的思维工具。

其实,阅读不在多,贵在透彻,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和精神底色,往往也就是由几本书积淀而成。

虽然如此,每每夜深人静,常惭愧万分,因为不论是阅读量还是品质都差强人意。这一点是建立在对自我要求的角度而言,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并不浓厚的小城市,与他人相比,很容易自我满足。

通过远游来享受自由。

年初与家人到云南昆明、丽江、大理,一年中又借助外出讲座、研讨会陆续行走了北京、江西、安徽等地。

我愿称远游为流浪,跳出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所和固定的生活程序,到陌生的环境中,体验完全不同的人情世故,品尝独特的风味小吃,会见未曾谋面但神交已久的各地朋友,感受流浪者的快乐和探险者的奇异,在远行中体味人生百态,在流浪中走进内心圣殿。

王阳明在教育弟子为学要从本源处用力时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对此深有体会,这一年,虽然“栽培灌溉”不够,但也陆陆续续收获了一些果实:

拿到硕士学位,推荐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完成了第二本书稿的创作,特别开心的是经过每日打球,脂肪肝也自然降下来了……

四十不惑,人到中年,但也恰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如果说人生前半场是走“必须走的路”,那么下半场就该走“想走的路”了。

想到此,不禁又热血沸腾,涌动青春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