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阅读经典书 ——致常春藤读书会朋友的一封信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虽然我们常常逛公园,但内心也仰慕攀登珠峰的勇士,渴望远足登山。常春藤读书会近期就开始“登山”——阅读牟宗三的《圆善论》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只是因为我们长期习惯于在公园、人造景点散步,当直面真实的高山,没攀登几步就感到步履艰难,大脑缺氧了。

我常常想,我们的决策通常是非理性的,即做出了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比如,知道跑步打球有益,但还是蜗居在家;知道沉溺网络信息无异,但还是忍不住拿起手机。为什么?因为未经训练的大脑倾向及时的快感和短期的满足,而忽略长远的考虑。所以,即使知道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有价值,但因为读起来困难,所以浅尝辄止。其实,长远的考虑需要对自我思维有深刻洞察,而要将这种洞察实践出来,需要严格的自律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

很多时候,读不懂经典书,不是你不勤奋,不是不愿意读,而是阅读方法不对。我们习惯的是悦读,而不是啃读;习惯碎片化阅读,不习惯研究性阅读;习惯浅阅读,而不习惯深读阅读;习惯消遣性阅读,而不习惯专业性阅读。

拿普通的“菜刀”,哪能剁开“骨头”?

我认为领会一个知识三阶段:说出来,写出来,活出来。

阅读一定要与书写结合起来。阅读是吸收,书写是输出。书写,让思考慢下来,让逻辑更清晰,让思维更深刻。在朋友圈每天记录阅读心得,是很好的办法。

我即将出版的书《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实质就是三本教育学、心理学经典书《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笔记。

如何读懂皮亚杰,如何读懂《儿童心理学》?对于很少接触纯理论,缺乏相应知识背景的老师,仅仅靠读《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是很难读懂的,很多时候,硬着头皮读上几页,就因感觉枯燥而放弃了。

如何才能读进去?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

对于重要且有难度的书,我的经验是:1,列为近期阅读计划,用一年或几个月沉潜此专题,坚持每天读半小时;2,在微信搜索关键词,阅读相关有质量文章;3,在知网下载相关论文阅读;4,网购相关书籍。

 这样阅读,的确很慢。但好处是,这样读过后,这个主题就基本上明白。要真正通透,还需要把知识当成工具一样运用。

记得去年阅读《传习录》,虽然这本书大部分是对话体,比较好懂,但通读完后,只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观点,而没有系统的观念。于是,我先在微信上搜索相关文章,读了二十多篇,虽然读起来不费力气,也了解了一些与王阳明相关的逸闻趣事,但基本上是心灵鸡汤,没有价值。后来,我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了一些相关论文,对王阳明的心学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只是学院派文章虽然论述严谨规范,逻辑性强,但往往为写而写,有点不“接地气”。

于是,我在网上购买了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等书籍,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就更深入一些了,但依然没有建立起对心学的系统透彻理解。

我想,要读懂王阳明,必须看谁来解读,于是我从找书籍转向找作者,找大家。后来寻觅到钱穆的《王阳明心学述要》,大家就是大家,寥寥几语,就深入浅出把核心问题讲清楚了。在常春藤读书会精读这本书后,才搭建起对心学(当然,钱穆并不认为是简单的心学)的框架。读完钱穆这本书后,再读《传习录》就犹如看了整体地图,深入到具体的景点旅游了。

当然,后期我们开始阅读《中庸》《圆善论》,都是在不断与《传习录》打通,让理解一步步深入。

本周,我事不能参加常春藤读书会,早晨起来快速敲下这些文字,算是与朋友们共勉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