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什么?——致常春藤读书会朋友的第二封信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虽然我们翻开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阅读,但为什么潜意识总是抵触甚至拒绝,而且感觉在阅读中很难体会到乐趣呢?我曾长久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因为缺乏背景知识,与我们的生命气质有关系。

相对而言,常春藤读书会(乃至整个教师群体)喜欢阅读的大部分是文科老师,偏向于阅读小说、散文、诗歌这样感性类书籍,而《儿童心理学》属于认知类,理性、严密,逻辑性强,适合理科老师阅读。

一向适应于阅读文学常兴发感动的大脑,在猛然接触逻辑严密的认知类文章(还比如学术论文)时,就会感到“水土不服”。用皮亚杰的观点分析,大脑中的图式无法同化新的知识。

此时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放弃阅读,回到舒适区;一种是调整认知认知结构(提升阅读能力),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顺应”当大脑中的图式经过“顺应”而重新调整后,就又恢复平衡再次阅读就能轻松同化,阅读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阅读的作用是什么?大部分人认为吸收知识,但忽略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的:升级认知结构。忽略认知升级而只注重吸取知识,固然会在某一领域专研精深,但也会造成精神思维的“偏食症”,进而影响到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在根本上,每个人都无法看到世界的真实,而所谓的真实,是由个体通过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比如,同样看一棵柳树,在诗人、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眼里各不相同。所谓的现实,是由个体构建起来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本质上就是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具体指什么,是如何发展的。


教师职业本来是一种专业,但被许多人淡化了,连许多老师自身也默认这一点

越是学段低,专业性越弱,所以很多小学老师学生的学习指导与辅导转移给家长。

如果家长能承担起大量的指导责任,说明教师的专业性就弱化了。什么是专业性简单地说,就是能说出大部分说不出的道理,能发现大部分发现不了问题,能解决大部分解决不了的难题。

相比而言,医生的专业性就强,就在于他能说出你说不出的道理,发现你发现不了的病症,所以很难想象医生会把治病的责任转移给患者家属。为什么在运城国际学校,老师不需要、不要求家长参与孩子的辅导?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其中一点是担心“负责任”的家长经常会把孩子给带偏了。

我总认为专业阅读是一件严肃的事,要警惕漫不经心的学术态度。因为这样的态度,不仅让我们取不到“真经”,还会在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心理中形成影响更深的错误判断:

我读不懂理论,理论是没用的。

本周,因为要到北京参加一个活动,很遗憾又无法参加共读,写下以上的话,与大家共勉。





荐书




(长摁打赏,感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