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张杰、闫新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新动态:基于扩大开放视角

CUEBJOURNAL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02-0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新动态:基于扩大开放视角

作者简介

张杰(1973—,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闫新宇(1997—),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要

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以服务业扩大开放这一视角,从多个层面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不断深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也趋于升级;同时,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但扩大开放对制造业高端需求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应深入推进北京全域服务业扩大开放,发挥北京科创、金融优势,构建产业融合链条,推进高端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融合;扩大开放;投入产出分析

投稿网址:http://journal.cueb.edu.cn一、问题提出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两区”建设在北京快速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进入新空间。在此背景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迎来新契机,因为这对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北京新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北京是全国典型的服务业主导型城市,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3.8%,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在全球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2015年开始,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后获得国务院4次批复,旨在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新活力。其中,2015版试点方案重在顶层设计、构建开放基本格局,2017版方案重在探索模式、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框架,2019版方案重在四个中心、新经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2020版方案重在聚焦重点优势产业,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关系最紧密的服务部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改善北京制造业企业不合理形态、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推手。对于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学者们以北京为研究样本开展了相关研究。郭向阳(2011)通过产业关联分析得到北京的产业融合状况优于国内整体水平的结论。李薇和陈阵(2014)、周伟和马碧云(2016)认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融合,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性质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融合水平还不是很高。李杨和程斌琪(2017)基于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理论,通过实证证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总产值。而在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融合深化发展、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显著趋势,但鲜有学者从服务业扩大开放这一视角切入进行研究。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否在服务业扩大开放中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二者之间相互拉动和提升的作用以及融合的最新动态如何?未来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点方向在哪里?基于此,本文拟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重点关注服务业扩大开放前后二者融合发展的变动情况,并提出在“两区”建设新格局下推进北京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上述问题的研究,能够深层次反映北京的产业融合及发展状况,为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服务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参考。二、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1966)提出,指为其他生产或服务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产业。它是从制造业内部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其内涵与生活性服务业相对,是作为中间性服务投入用于继续生产其他商品或服务而并不直接形成最终消费,它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却贯穿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全部环节。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方面,学者们展开了丰富的讨论。根据顾乃华等(2006)的综述,主要有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与融合论四种观点,其中,前两种观点均片面强调某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互动观点认为产业链的逐步延伸与相互渗透将使两个产业之间呈现为双向的互动,融合观点则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二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加深并最终达到融合的最高状态,这一观点由伦德瓦尔和博拉斯(Lundvall & Borrás,1997)提出,并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周振华(2003)较早提出产业间相互融合发展新产业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观点。有研究指出,当三产比重达到60%以后便开始出现产业融合现象。杨仁发和刘纯彬(2011)从多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生融合的原因,并指出这一融合将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王晓晓和杨丽(2019)、夏杰长等(2020)均探讨了二者产业融合的影响,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价值链的延伸,降低生产成本,还将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获得更大的服务需求,实现价值链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外学者也以不同的空间区域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与融合状况。国外的研究开展较早。帕克Park,1994选定太平洋地区8个国家,研究服务行业快速增长的原因,认为这主要来源于与制造业的联系。圭列里和梅利恰尼Guerrieri & Meliciani,2005以经合组织六个典型国家为样本,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认为国家服务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制造业结构。赵放和成丹2012基于投入产出表研究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关联状况。国内研究方面,黄莉芳(2011对国内三大经济带、姚星等2012对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情况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张晓涛和李芳芳2013利用MAVAR模型对产业的融合互动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张亚军等2014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技术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并考察内部子部门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姚星等(2012)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认为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金梅和何莉(2016)运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仿真西北五省服务业开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指出,要想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开放。可以看出,由于资料获取的限制,已有文献多基于2012年及之前的数据开展研究。立足北京最新发展动态,服务业扩大开放自2015年开始施行,作为“两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这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能够吸引大量优质外资服务业企业进入本国市场,有利于技术溢出效应与行业引领作用的发挥,同时为本国制造业企业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为加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营造有利环境。

本文立足北京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格局,基于融合理论,通过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服务业扩大开放视角,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动态进行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多对服务业扩大开放前不同空间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或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鲜有研究将这一关联或融合状况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相结合。当前,“两区”建设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事关北京产业升级与转型需要,更是北京融入和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署,因此本文是立足北京最新建设与发展动态对现有研究做出的有益补充。二是在研究结论上,研究发现随着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显著提升,其中间投入表现出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中的趋势,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但服务业开放对北京市制造业高端需求的带动作用还未完全显现。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两区”建设新机遇下推进北京产业发展、加快新格局建设的对策建议,这些结论可以丰富现有研究成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发展向国际接轨以及构建服务业开放新格局提供发展思路

三、结论及发展建议“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旨在融入和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服务业扩大开放作为这场改革的重要抓手,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契机,也为推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本文从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视角审视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服务业扩大开放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均得到较大程度发展,但服务业比例结构主要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待提升与发展。第二,从融合度测算结果来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性较强,而得益于服务业扩大开放,产业的关联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深化。第三,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有力推动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结构投入结构趋于升级。具体来讲,其对传统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有所减弱,而趋于向技术性和专业性更强的部门集中,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批发和零售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融合在服务业扩大开放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融合的有效性并不高,这应是下一步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点方向。第四,从中间需求角度来讲,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提升。服务业扩大对北京制造业提升高端需求的带动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提升制造业对金融、科技、文化等的中间服务需求是当前北京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从产业间波及与影响效果来看,服务业扩大开放以后,北京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主动融合能力显著提升,但制造业对这些产业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此外,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制造业的整体融合能力较强,应当成为北京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在“两区”建设新机遇下推进北京产业发展、加快新格局建设的发展建议:第一,立足海淀、朝阳,加强全域合作开放。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北京全域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利于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有利大环境。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等指标来看,海淀、朝阳凭借国际高端要素的集聚扮演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头羊”,未来应进一步借助北京自贸区的建设发展强化其服务业扩大开放引领作用,利用自贸区各片区之间的联动建设搭建北京各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从而推动国际资源在北京各区甚至京津冀全域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打造辐射北京的优质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融合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协同发展。第二,通过要素引入和服务外包,构建产业融合链条。

从北京各区的产业分布特点来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因此加强二者深入融合的路径应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的融合。具体来说,在北京“两区”建设的有利机遇下,应立足国内市场、充分发挥国际资源优势,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市场,通过国际高端要素的引入进一步提升服务供给质量,从而促进产业间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渗透,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引擎功能;同时,鼓励制造业企业以服务外包为抓手,积极借助国际市场为其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劲动力,切实培育、提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借助服务业扩大开放及自贸区建设营造的良好国际氛围推动产业融合新格局,深化产业间融合发展。

第三,发挥科创、金融资源禀赋,推进高端产业融合发展。针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仍处于深化加强阶段的最新动态,未来阶段北京应当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势尤其是北京的科创、金融资源优势,优先重点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由点及面逐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融合,而加强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及相关产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融合则应当是当下的重点任务之一。从空间区位来讲,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主要集聚区域与自贸片区的重合为深化产业融合提供了极大便利,未来应充分借力中关村科学城、亦庄、北京CBD、大兴机场及其他产业园区的资源优势,破除产业发展的技术空间壁垒,强化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技术、知识外溢,同时,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注入国际高端要素,逐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融合与互动,打造高端产业融合新格局。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18—31页。


往期回顾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精华版)张杰、闫新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新动态:基于扩大开放视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