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宋美喆、胡丕吉|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
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研究
作者简介
宋美喆(1986—),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胡丕吉(1977—),男,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职员。摘要
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现实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导,具有逐年递增的特征,且呈现异质性,在高创新水平、高人口规模、高人力资本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公众消费需求、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渠道发挥积极作用,但也会弱化政府征税能力、造成税收流失,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投资冲动的影响效应不显著,使得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强化投资冲动作用于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机制被中断。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性,能够带动地理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城市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据此,从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搭建财税领域的智能网络平台、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发挥先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地方财政可持续;智慧城市试点;产业结构;消费需求;财政支出绩效;征税能力;投资冲动
引用格式
宋美喆,胡丕吉.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25(5):20-35.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问题提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和调节器的功能,而功能实现的前提在于财政自身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逐渐放缓。与之相对应,财政运行的环境也在改变,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较大挑战。一方面,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起效,加之土地财政难以持续,财源基数有所缩减,这在客观上对财政收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社保、医疗卫生等支出持续攀升。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使得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财政疲劳”现象凸显,财政风险加速集聚。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进中国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引擎。数字基础设施优化了创新环境,催生了大量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加速了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影响政府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居民消费等作用于实体经济运行与财政收支关系,从底层末梢改变地方财政基础,直接影响其可持续性。
智慧城市发轫于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前沿科技,涉及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业态。数字基础设施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本末,并为城市创新的主体及对象赋能,通过互联网将城市公共资源联系起来,利用大数据精准分配资源,实现了云计算的集约化、规模化应用,以此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和服务的质效大幅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基础设施推进的顶层设计和实践工作高度一致,被视为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一项先行探索和有益尝试。那么,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其中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为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本文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外生冲击,通过双重差分(DID)法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机制及效果。二、创新之处
本文试图揭示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效应和机制,并用实证方法加以检验,以丰富有关数字基础设施影响效应和财政可持续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在政策层面上,本文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财政体系良性运转、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证支持。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将数字基础设施与财政可持续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前者对后者的多重影响机制,打开数字基础设施与地方财政可持续之间关系的黑箱。同时,从创新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水平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城市类型下影响的异质性。第二,为缓解内生性问题,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外生冲击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代理变量,构建渐进DID模型评估政策实施的财政效应,识别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机制。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显著为正,正面影响效应超过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且这种正面影响呈逐年递增的特征。
第二,从异质性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正向作用在高创新水平、高人口规模、高人力资本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
第三,从机制来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刺激公众消费需求、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渠道发挥积极作用,但其也会弱化政府征税能力,造成税收流失,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投资冲动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不显著,使得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强化投资冲动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机制被中断。
第四,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溢出性,不仅有利于当地,也能够带动地理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城市财政可持续性提高。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顺应新一轮数字化浪潮,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步伐,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一轮投资的着力点,建立健全数字生态系统的核心架构。同时以地方资源特点和财力承受能力为出发点,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在建设过程中防止出现“一窝蜂”“一刀切”等现象,避免形成地方债务过度膨胀、预算执行软约束等问题。地方政府还应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吸引市场力量广泛参与,循序渐进、统筹协调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对地区创新体系的赋能价值。
第二,搭建财政、税收等领域的智能网络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到财税管理的各方面、全流程。健全财政资金动态监控体系,打破数据壁垒,使公众低成本参与到财政治理中,直观地跟踪财政支出的去向,提升财政支出效率。以数字基础实施为抓手,对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决算等业务场景进行多维分析,提高财政决策的靶向性和针对性。利用区块链技术收集涉税信息,实现多主体的信息交互与联通,优化数字经济下的税源管控和征收方式,并基于大数据精准监测潜在的偷逃税行为,减少税收流失。
第三,依托数字基础设施积极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为财政可持续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将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化、精细化发展,为产业优化升级注入数字动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加大数字技术的普及力度,减少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障碍,减轻数字鸿沟对于公众消费升级的束缚。培育线上消费新增长点,创新商品与服务的供给模式,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充分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第四,充分利用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因地制宜,分步骤、分批次推动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大高创新能力、高人口规模和高人力资本地区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形成区域数字经济核心带,以此带动相邻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同时,发挥先行地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补齐落后地区优质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领域的短板。另一方面,推动地区间要素循环和流通,实现地区间智能网络共享,形成区域智慧治理的分工和协同体系,注意避免陷入数字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第20—35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