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 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揭示2017年台风卡努期间闪电活动与台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我国位于西太平洋沿岸,平均每年遭受约7个台风袭击,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管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强度预报的准确率仍然较低。以往的研究表明,对台风增强机制认知的不足是影响其强度预报准确率的可能原因之一,与深对流、强上升气流和强降水活动密切相关的闪电活动对于台风强度预报台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基于多源观测数据,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探究了2017年台风卡努期间闪电活动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演变的结果来看,闪电首先发生在距台风中心较远的外围雨带中,随后集中在台风内核区(100 km以内)。从时间上来看,距台风中心500 km范围内的闪电活动随着台风强度的增强而逐渐减弱,而内核区的闪电活动在台风最强时刻前11小时才开始发生,这意味着内核闪电的爆发与台风卡努最终的增强阶段相重合,内核闪电爆发的结束可能是台风增强阶段趋于终止的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核闪电主要位于最大风速半径以内,首先出现在下风切左侧象限,随着台风的增强,内核闪电呈现出气旋式(逆时针)旋转特征,闪电活动向上风切左侧象限扩展。结合前人研究可得,由于闪电活动是对流活跃发展的产物,闪电活动的这一气旋式旋转可能通过改变台风最大风速半径以内非绝热加热分布的对称性来促进热带气旋的增强发展。
图1 (a)台风卡努期间距台风中心500 km范围内逐3小时闪电的时空演变。(b)台风卡努的最大持续风速(蓝线)、最低中心气压(黑线)及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图(柱状图)。其中黑色柱状对应500 km范围内的全部闪电,品红色对应100 km范围内的闪电。(c-e)内核闪电爆发期间(14日20时至15日09时)逐小时闪电相对于垂直风切变的空间分布。
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9月发表在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上,题目为“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yphoon Khanun (2017) during Intensific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生刘甫为文章第一作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翰副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等的支持。
nfhy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案:南方海洋实验室
图片:南方海洋实验室
封面:南方海洋实验室
编辑:刘晓平
初审:杨 崧
审核:漆姗姗
审定发布:刘梅
往期阅读
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在湿地恢复与气候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09-20 科研动态
专访:超强台风“天鸽”五周年,我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王东海教授接受《Macau Business》专访
09-06 新闻速递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揭示台风初生位置年代变化的季节差异及成因
21-09-29 科研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