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需要超高层?建造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

2018年9月27至28日,第二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在深圳成功举办,近5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与500余位嘉宾围绕“高密度核心区与超级总部”这一峰会主题,共同分享和探讨超高层及人居环境产业链的趋势与未来。

现场嘉宾合影

本次峰会由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组委会共同举办,中国建筑学会、香港建筑师学会及澳门建筑师协会担任指导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承办,多家单位及媒体支持合办。

中国建筑学会、香港建筑师学会、澳门建筑师协会、深圳市规土委、深圳市住建局、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徐州规划局等行业协会及政府领导参会,华润置地、恒大地产集团、京基地产、宝能集团、绿地控股集团、复星地产、中信和业、平安不动产、世茂集团、金茂集团、华侨城集团、融创地产、远邦地产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开发建设企业参加。峰会共设1场主论坛、3场主题论坛及1场沙龙,内容涉及超高层从规划、建造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角度,为政府、社会及行业搭建了高层建筑产业链的沟通交流平台。

会议现场照片

原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出席峰会并致辞,他提出了当前超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需要密切关注并认真对待的问题。包括要摈弃野蛮生长,理性选择高度和体量;不要搞花拳绣腿,要切实绿色低碳;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超高层建筑率先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徐荣致辞,他表示深圳在短短几十年发展为超级大城市,高层高密度建设已经成为深圳高效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有更多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建议,推动深圳和全国的超高层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孟建民致辞,他提到城市设计有高度、密度、精度和尺度的问题,要适度把握进行城市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孟建民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致辞,他提到超高层的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随着建筑高度的突破,对于建筑业以及信息技术、设备制造等方面都不断提出更新、更好的要求,可以说,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建设水准不断提高。

澳门建筑师协会会员大会主席梁颂衍致辞,他认为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如何建造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高层建筑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要尽可能减低对环境的冲击,并为人类提供更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首先发表了题为《中国高密度城市与高层总部发展之路》的开幕演讲。根据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规律来看,高密度核心区是城市经济、文化等功能聚合的区域,它的形成与价值重塑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区域内积聚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配备高效率、大容量的立体交通与高品质的生活设施与环境,在有限的城市面积下实现单位土地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俊杰

张俊杰表示,高密度的人口与高质量的经济又进一步为区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教育与文化的加入,让区域越积聚越丰富,成为城市活力与魅力的发源地,并不断促使城市规模与能级的提升,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以深圳超级总部为例的中国高密度核心区将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文化、文明成果,亦是未来深圳城市的形象窗口。从国际最新的实践案例及开发经验来看,高密度核心区的改造和升级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并且在国内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势在必行。

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伍仁发表了题为《中国尊ECPO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在一个建筑物全生命周期里,30%的费用发生在建造时,70%的费用发生在运维时,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和建造者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全生命的周期要求。王伍仁提到,能驾驭工期才能真正节省投资。关于外界认为中国尊的开发建设速度是已建成的同类超高层的1.5倍,他剖析说,压缩的并不是施工的工期,而是在对建筑高品质的需求下,压缩了审批的周期,优化设计管理环节也是提高建设速度的方式之一。

Aedas主席及全球设计董事Keith Griffiths(纪达夫)发表了题为《超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和通透性》的演讲。高密度城市可能导致很多问题,如行人流通困难、城市被基建分解等等,如何能从建筑设计和规划层面改变这一局面呢?他提到高密度城市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和行人通道,而且是不同层面的公共空间和连接方式,空中花园和高层平台亦能还城市在地面层丢失的公共空间。高层塔楼的底层与高孔隙率、高通风性、自然采光的多层级公共平台、公园和设施无缝连接,可提供一种更少污染、简洁、智能且低能耗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Aedas主席及全球设计董事 Keith Griffiths


现代城市枢纽将通过其渗透性、多功能性和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激活并连接整个城市


由Aedas设计的珠海横琴铁建广场

PCPA(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高级董事及联合创始人Fred Clarke发表了题为《城市的胜利: Salesforce塔楼及客运中心》的演讲,介绍了旧金山最高楼、美国西海岸第二高楼的Salesforce塔楼及被称为“西部的大中央总站”的客运中心。Fred Clarke认为以交通枢纽为导向的建设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项目作为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象征性项目,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体现人的价值以及城市的宜居性。其中,在客运中心的屋顶上设计了具有社交功能的大型公园,使其成为了整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景观门户,吸引人流,支持周边发展。

PCPA建筑师事务所高级董事及联合创始人Fred Clarke

Salesforce塔楼及客运中心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城市中心区研究所所长杨俊宴的演讲题目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国际城市中心区的动态结构》。在城市的发展中,正是大量中心区集聚造就了城市的腾飞。从1980年代开始,城市中心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替,城市中心区也在全球范围要素集聚的推动下,向着空间尺度巨大化、空间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国际中心区的集聚体现出城市中心区人流形态的快速迁移与高频交互;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裂变;城市中心区产业形态的聚集和多元混合;中心区空间研究的深化趋势四大特征。 杨俊宴用大数据来阐述国际中心区的案例研究,有效针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进行洞察、预判、引导,为城市设计和高层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城市中心区研究所所长 杨俊宴


城市中心区的演替


动态结构研究价值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发表了题为《城市立体化趋势背景下的站城一体与城市缝合》的主题演讲。随着铁路建设与社会发展,我国铁路客运站场已经进入由以广场为核心的单一功能客运站到功能复合、站场一体再到站城一体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站与城的融合。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构建以其为中心的集聚型开发,不仅是高密度发达城市的经验,也已经成为高密度轨交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本演讲通过对比国际、国内的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优秀的站城一体化设计实现缝合城市,形成集约、高效、舒适、绿色的城市空间。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曹嘉明

日建设计执行董事陆钟骁发表了题为《浓缩的城市——涩谷未来之光项目的启示》的主题演讲,重新诠释了站城一体化在区域密集的城市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涩谷未来之光”是整个涩谷街区开发的引导项目,基地和周围落差达20多米,空中有高速铁路环绕,人流和交通形成颠倒。日建设计将建筑打造为一个立体的城市,把代表涩谷的多种功能结合起来,下沉式广场连通地铁和其他交通设施,地面建筑分层设置了商业、餐饮、画廊、展厅以及2000人的百老汇剧院,成为浓缩城市的典范。

日建设计执行董事 陆钟骁

KPF总监Claudia Cusumano发表了题为《哈德逊城市广场——重返河滨》的主题演讲。哈德逊城市广场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开发项目,位于曼哈顿西区,包含办公楼、高级酒店公寓、休闲公园、商业综合体、艺术中心等。Claudia回顾了18世纪以来该片区开发、变迁、沿革的历史。作为高密度城市的践行者,KPF在哈德逊园区55号塔楼的设计中,力图透过设计实现塔楼建筑和所在片区的互动和联结,将其打造成为社区的催化剂。

KPF总监Claudia Cusumano


哈德逊城市广场

Farrells董事Stefan Krummeck和Farrells项目董事陈传智发表了题为《与时间对话:香港西九龙的演变》的主题演讲。香港西九龙区域在过去的25年里持续发展,片区南侧囊括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建筑和开发,其中包含香港九龙站及周边的综合开发,连接中国大陆的香港高铁站和西九龙文化区。演讲追踪了这一片区的变更,对比变化的文脉和既有的规划发展,整个片区总体规划演变的过程,以及关于最终城市形态、功能、链接、城市肌理整合的意义。

Farrells董事 Stefan Krummeck(右)和Farrells项目董事 陈传智(左)

九龙站开发项目及西九龙文化区

主会场精彩分享后,国内外知名开发商、设计施工及运维企业就“超高层发展趋势”“超高层创新技术”“建设运营一体化与智慧管理”等话题进行了分会场交流研讨。主题沙龙以“高密度核心区的价值再造”为切入点畅谈高层高密度核心区对城市的价值与意义。

沙龙现场研讨

截止2017年底,中国已建成和封顶的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达697栋,规划在建的200米以上建筑400余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200米以上高层建筑竣工面积最多的国家。高层建筑及高密度核心区的探索与实践将是中国一线城市实现精明增长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城市让生命更美好”的美好梦想。



 精彩阅读 

“深圳湾超级总部将建成未来城市发展的示范样本”

广东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新城天际线已显现

探访前海第一高楼,解密《国家地理》眼中的“超级工程”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为“大湾区高楼迷”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