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前言
编完手中的这部书稿,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还是先说一下本书的书名吧,《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里面包含三个关键词,其中“明清文学”和“解读”很容易理解,带有这两个词或有类似内涵的著述可以找出不少,而能将本书与它们区别开的,就是“青春”这个词了。这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自然也是一个亮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作者既不是学养深厚、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不是学有专攻、初出茅庐的研究生,他们是一群血气方刚、充满朝气的年轻大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也许会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但更多的人则要走上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或许是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的公务员,或许是在电视台、报社奔波忙碌的记者编辑,或许是投身商海、日进斗金的企业家,对他们来说,未来的人生充满变数,一切都还在憧憬中。是他们,以年轻学子特有的视角和锐气,对明清文学进行了别致的解读,那种带有青春气息的解读。
《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如果要为这本书加上一个副标题的话,那就是“南京大学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业集”。两年前的今天,我给这一届学生讲授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个版块——明清文学。作为任课教师,很希望这门课在系统讲授基本的文学知识外,还能让同学们有一些切实的收获,让他们回到文学,还原历史,走进作家们的内心世界,让那些作家作品变得生动鲜活,而不再是一个个干瘪的历史名词。于是就让每位同学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认真阅读其作品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自己的独到感受,要求他们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些最能打动他们的点来写,而且希望他们写得感性一些,介于学术论文和散文之间。
为了让同学们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体验思考和写作的快乐,我采取自愿的方式,也就是说,文章的写作并不和他们的课程成绩挂钩,而且可以随时退出。起初表达写作意愿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但最后交稿的只有二十六位。对于一些同学的放弃,我能理解,毕竟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交出初稿之后,让同学们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时候各修改一次,这里收录的是各位作者最后的定稿。从起意写作到最后定稿,前后持续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为了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写作的能力,我没有干预他们的具体写作,只是提出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和修改意见,让他们独自阅读作品,查阅资料,修改完善。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有些同学写得相当认真,反复修改,其文章达到相当的水平,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文字的表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文学院的同学,还有几位其他院系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参与了这部书稿的写作,他们的加入使本书书名“青春”一词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也更具代表性。
青春意味着朝气和活力,当然也意味着不成熟。整体来看,与研究明清文学的那些专著相比,这本书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中有些篇章写得不尽如人意,但我没有藏拙,还是全部收录进来,以反映同学们思考写作的真实状态。本书固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鲜活和锐气则可能是一般的专业著作所缺少的,何况原本就不准备让大家写成一部学术著作。编一部研究生的论文集肯定更容易,学术质量也更有保证,但它无法取代本书。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书,一本书能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和亮点,也就够了。至于能否让人印象深刻,是否具有特点和亮点,各位读者最有发言权,我们也期待着来自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同学们起初写作该书的时候,还是稚气未脱的二年级大学生;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即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的青年才俊。大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一起听课,为了这本书的写作,一起努力。全书收录的文章不管水平高低,对每位参与的同学来说,都是一份难得的人生记忆,一份对青春、对文学、对母校的珍贵记忆。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大家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份纪念或礼物。青春是同学们年龄的标记,它更应该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一种昂扬向上、永不停歇的精神状态。这话是说给大家听的,也是说给早已没有青春的自己听的,大家一起共勉吧。
苗怀明
2016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