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刘淑丽《山东戏剧史》
点击上面的“古代小说网”可快速订阅
序
第一章 山东戏剧的孕育和形成——先秦至宋元戏剧
第一节 山东戏剧的孕育和无曲戏剧的形成
第二节 山东戏曲的形成
第二章 山东戏剧的成熟——元代戏曲
第一节 元代山东戏曲概况
第二节 彬彬东平
第三节 郁郁济南
第四节 元代山东戏剧演出
第三章 山东戏剧的发展与演进——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山东戏曲概况
第二节 李开先及其传奇
第三节 明代山东杂剧
第四节 明代山东戏剧演出
第四章 山东戏剧的繁盛与转型——清代山东戏曲
第一节 清代山东戏曲概况
第二节 孔尚任及其传奇
第三节 奇幻超怨,慨慷悲愤——清代山东杂剧
第四节 参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清代山东传奇
第五节 清代山东戏剧演出
第五章 独具慧眼,高屋建瓴——古代山东曲论
第一节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第二节 李开先《词谑》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批评
第四节 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
第六章 山东戏剧的转型——山东地方戏曲剧种
第一节 山东地方戏的兴起
第二节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简介
第七章 近代山东戏剧(1919~194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前后山东戏剧运动与演出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戏剧运动与演出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戏剧运动与演出
第四节 近代山东剧本文学创作
第五节 近代山东戏楼与旧戏班
第六节 近代山东戏剧教育与戏剧刊物
第八章 “十七年”时期山东戏剧(1949~1966)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山东话剧创作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山东戏曲创作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山东戏剧艺术特色
第四节 “十七年”时期山东戏剧演出
第五节 “十七年”时期山东戏剧教育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戏剧(1966~l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戏剧创作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戏剧艺术特色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戏剧演出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山东戏剧(1976~2010)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山东话剧创作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山东戏曲创作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山东戏剧艺术特色
第四节 新时期以来山东戏剧演出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山东戏剧教育与刊物
第十一章 山东戏剧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节 山东戏剧的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山东戏剧的艺术特征
结语 溯渊源于既往,昭轨辙于方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山东戏剧史》,刘淑丽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山东戏剧史》后记
刘淑丽
2003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烟台,一直任教于烟台大学。
工作伊始,就想写一写山东的戏剧史。起初只是想写山东古代戏曲史,2005年硕导许金榜先生撰写了《山东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为了让山东戏剧史更完整,遂想到补充现当代山东戏剧的内容。需要阅读的剧本浩繁芜杂,要进行取舍,还要具备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我颇为踌蹰,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2012年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于是再也不犹豫和担心,将这几年断断续续写成的作家作品分析融会成本书。
本书共十一章。从作家作品、舞台演出、理论建设等方面对山东戏剧史进行了阐述。古代戏曲史分起源期、元、明、清三代,地方戏单列一章,近代以来的戏剧分为近代(1919-1949)、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文革时期(1966-1976)、新时期以来(1976-2010)三个阶段。先秦至宋元是山东戏剧的孕育和形成期,元代是山东戏剧的成熟期,明代是山东戏剧的演进期,清代是山东戏剧的繁荣期。清中叶后地方戏兴起,进入山东戏剧的转型期。古代戏曲史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撰写,近代以来的戏剧则以戏剧运动、戏剧团体、戏剧创作、戏剧演出、戏剧教育与戏剧刊物为阐述的中心内容。同时也突出了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近代以来的山东戏剧戏曲与话剧并重。此外还有两章是元明清戏剧理论、山东戏剧的创作特点与影响。
书中对古代戏曲史的阐述既关注了名家名作,又关注了戏剧史上所未提到过的作家作品。元代曹元用、白寿之,明代桑绍良、清代叶承宗、赵进美、孔继涵、孔广林、曾衍东、许鸿磐、孔昭虔、丁耀亢、路衍淳、孔传鋕、孔广林、纪圣宣、龙泉山人等在通行的戏剧史中未见介绍。对作品的介绍求全求细。相关名家残作也有所涉猎,如对曹元用、白寿之、武汉臣、岳伯川、孔尚任的残曲进行了分析;努力将戏剧作为案头与场上并重的综合艺术进行阐述。除了作家作品外,还关注了演出场所、演出主体、演出剧目的特点;对山东戏剧特征的分析结合了地域文化,将齐鲁戏剧与燕赵、三晋、中州、荆楚、吴越等地戏剧进行了比较。
在撰写的过程中屡次遭遇瓶颈,至今仍有许多缺憾与问题。比如田野调查部分还需要深入研究。建国以后大部分古戏楼拆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残存的戏楼、戏台也不复原来的模样;对近现代山东出现的剧种未曾进一步从艺术上进行详细分析,也没有加入各剧种的著名演员,如果补充上这些内容,那么地方戏的历史将更生动;新时期以来的戏剧详细的剧作分析在本书中只写到2000年,此后的著作列出了获奖作品,对当代的作品评价还需要时间考验;最后一章涉及到的山东戏剧与其他地域戏剧的比较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地域文化的影响多数情况下以1840年为下限,但是近代以来的剧作是否还有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个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自2006年起利用假期查阅了很多未公开出版的剧本,当时还没有出版《山左戏曲集成》和《齐鲁古典戏曲全集》,很多剧本都是托了朋友辗转阅读、抄录的,个中的无奈、艰辛记忆犹深。但是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收获,尤其是2009年在南京图书馆查到了《玉马珮银筝记》的下卷,在国家图书馆利用方志资料考证出了作者的真实姓名与籍贯,欣喜若狂。《〈玉马珮〉版本、作者与情节考》一文发表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2007年《山左戏曲集成》出版、2011年《齐鲁古典戏曲全集》出版,二书并未收录《玉马珮》下卷,作者姓名沿袭了诸种曲学工具书的说法认为是路术淳,其实是汶水人路衍淳。此外本书中相关内容还以《临沂乐舞百戏画像石中的戏剧因子》为题发表于《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只要能让山东戏剧的历史更为清晰与丰厚,我愿意倾听任何质疑与批评的声音。
最后,感谢一直关爱并帮助我的硕导许金榜先生与博导俞为民先生、感谢一直鼓励并支持我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领导与同仁、感谢无私地为我提供资料与帮助的师友们、感谢为本书的编辑提供诸多方便的北师大出版社的曾忆梦老师、感谢始终默默为我付出的家人们。
刘淑丽
2014年10月1日写于烟台大学
《山东戏剧史》作者简介
刘淑丽,女,1974年生,山东烟台人。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烟台大学,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史、元明清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3年出版专著《〈牡丹亭〉接受史研究》,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