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左鹏军:岭南文献与文学考论

2016-12-23 左鹏军 古代小说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关于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历史转折之际、关键时刻的岭南文化精神的探究,通过宋元之际的厓山战役与记忆书写、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及其创作著述、明清近代以来东莞遗民文献的个案研究,从精神传统与文化记忆角度揭示岭南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和思想谱系;二是对岭南近现代多位杰出人物、众多著述及相关史实的考察,通过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吴趼人、陈融、詹安泰、黄咏雩等创作与思想的专题论述继续拓展或推进岭南文献、文学、文体、思想、观念的研究;三是关于岭南文化研究方法与岭南学建构的学理思考,通过反思岭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史经验,从学术观念、研究立场、思想方法等方面探求深化岭南文化研究、建构作为地域性人文学术专学岭南学的可能性。

目   录


“岭南学丛书”缘起……左鹏军(1)

序……钟贤培(3)

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3)

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的发生……(28)

屈大均的广东情结与遗民情怀……(41)

屈大均《广东新语》的诗性精神与岭南情怀……(53)

东莞遗民文献与岭南遗民精神……(62)

黄遵宪的诗歌创变、诗学观念与文化选择……(72)

黄遵宪的文化姿态与思想经验……(96)

丘逢甲的台湾情结与广东认同……(109)

康有为的诗题、诗序和诗注……(130)

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及其文体意义……(144)

吴趼人的小说观念与《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162)

论诗绝句的集成与绝唱

——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的批评史和文体史意义……(177)

詹安泰的诗学观念与文体趣味……(196)

黄咏雩诗歌的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213)

近现代岭南文史考辨六题……(224)

近现代香港文献考论三题

——兼及寓港学者的文献意识与文化情怀……(242)

岭南近代戏曲史实文献考辨四题……(263)

岭南文化研究的学术立场与现实情怀……(280)

从岭南文化研究走向岭南学构建……(287)

岭南文化研究与岭南学构建

——就研究方法与学术构想问题答友人问……(295)

后记……(308)       


《岭南文献与文学考论》,左鹏军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岭南文献与文学考论》后记


左鹏军


算起来,我是从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开始才比较自觉地进行一些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至今已有二十七八年了。这对于一个按照常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这样的时间并不能说很短;而对于这个研究领域所具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来说,则不能说时间已经太久。特别是对于我这样资质平平、基础未牢且不够勤奋、时有怠堕的人来说,在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方面所体会、所获得的实在数量无多、乏善可陈。每忆及这种境况,则有内未能惬于心、外颇觉愧于人的惶惑之感。

如今这种境况和心绪,并不是我的有意为之。还记得2007年整理有关文章辑为《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一书的时候,我就分明感受到自己在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方面存在研究范围较小且欠缺深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且缺乏变化的问题,那时也曾经下过比较大的努力寻求突破、改变现状、继续提高的决心。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七八年,再次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研究经历,检点其间撰写或发表的那些文字,却又一次令我陷入出乎意外的困窘之中。也就是说,几年来我在这个自己已经浸润多年的领域虽然不能说没有任何进步与任何收获,甚至有的方面还取得了那么一点被高明的研究者注意或赞扬的成绩,但总的说来,自己当初的决心和希望并没能随着时间的无声推移、年华的平静老去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虽然这给了我又一次下决心的机会和必要,但并不能保证我需要多少时间、什么条件、如何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或者说学术理想。这样说,并不是想给自己制造一个停顿或逃遁的理由,而是想表达现在比先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术道路上前行的缓慢和遂人心愿的艰难,只是想再次提醒自己应当在这条道路上、在这个领域更加努力、继续探索。

辑入本书中的这20篇文章,大体都是关于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陆续产生于最近七八年间。除此之外,近年来及多年前写成的关于近代戏曲文献与戏曲史、近代文学与学术史的主要文字,已陆续结集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2011)、《近代曲家与曲史考论》(2013)、《近代文学与学术史观》(2015)等书并获出版。本书中这些文字,有的纯粹是自己阅读和研究兴趣的结果,比如关于厓山记忆与岭南遗民精神、屈大均的岭南情结与遗民情怀的考察就是。我总觉得,在众说纷纭、林林总总的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对于岭南文化所长期蕴含并在历史关键时刻所迸发出来的正义与崇高、善良与忠诚、操守与担当、果敢与血性、信念与理想,今天的研究者应当有意识地唤醒、继承和弘扬。这是非常值得珍视的思想禀赋和精神遗产,决不应该因为种种眼前的是非和世俗的认识而被轻视甚至淡忘。也有的是为了某个会议或活动而急就,比如对东莞文献与遗民文化精神的考察、对丘逢甲的台湾情结与广东认同的探讨就是。这些论题本来就是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研究题中应有之意,只不过是借着某个会议或活动的机缘而形诸文字而已。这对于我,不仅仅是由此获得了参加会议或活动的资格,也有着某种急切中补课、匆忙中用心的味道。这虽然颇有些不得已,但还是让我在受到约束的同时也得到了在直接要求下努力学习的机会。由此也可以证明外在环境、客观条件对于像我这样的学习者、研究者的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尽管我不知道这样的影响究竟应当怎样评价。还有的是自己思考的问题与某些外在机缘相结合的产物,比如关于詹安泰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的论述就是由于参与编辑并亲自点校《詹安泰全集》之诗词集的机缘,对于梁启超小说戏曲中运用粤语现象的考察,是由于自觉延续或努力深化对这位杰出人物关注的结果,而对于黄遵宪诗歌理论、文化态度、思想经验的再认识,则是主要是出于纪念黄遵宪逝世110周年的触发,而深层的原因则仍然是想把这个从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就开始涉及的论题做得尽可能丰富全面一些,也希望能在旧领域中获得一点新认识和新想法。因为我觉得,对于岭南文献、文学与文化研究来说,新领域的开拓、新问题的提出固然重要,而对于已有核心领域、关键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可能更重要,更能反映学术的进展和研究的动向。另有一些文字的写成,或是由于自己对于岭南文献、人物、史实的好奇,将一些稀见文献公之于众、对一些冷僻史实考察描述,以期引起同道者的注意,对拓展或细化岭南文献研究有所裨益;或是出于努力把一般意义上的岭南文化研究向作为地域文化专学的岭南学推进的需要,希望通过几篇文章把这种学术意图及其面临的艰难、有待深化拓展、突破创新的方面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既是给自己一个提醒,也可供其他研究者参考或批评。无论这些文字的水平如何或者他人的看法如何,我都对它们怀有一些感情。这可能主要不是敝帚自珍或顾影自怜,因为我早已过了可以这样任性的年纪,而是内心里对于自己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的尊重。因为我觉得,就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来说,尊重他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思想结晶固然很重要,而对于自己和自己的思考历程,也不是不需要予以应有的尊重。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我主持完成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岭南近代稀见文学文献调查与研究”的(06JDXM75004)最终成果,有一部分还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岭南遗民文学研究”(09J-05)的研究成果,也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成果。我应当对资助此项目的各有关部门表示感谢!这些文字或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在某些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过,我从中也获得了来自学界先进、同道和年轻朋友的许多教益。我应当对为这些文字提供发表交流机会、使之面世的刊物编辑、会议主办者表示感谢!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也应当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特别是编辑嵇春霞女史。她不仅是《岭南学丛书》第一辑的编辑策划人,而且一直是学术集刊《岭南学》的责任编辑。为了编辑这些书稿,嵇老师和她的同事们花费了难以想像的精力,而且表现出难得的敬业乐业精神和出色的专业水准。《岭南学丛书》第一辑出版后,除了获得省级出版奖励外,其中的四种还被台湾的出版社引进,中文繁体字版即将面世。非常明显,假如没有嵇春霞老师的精心安排和高效工作,不可能产生如此令人欣喜的结果。

每当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最应该感谢的仍然是我从上高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做博士后研究等不同时期的老师们,特别是我处于求学、就业、教学和研究困难之中甚至危急之际主动向我伸出援手、给我精神力量、巨大支持的老师们。前几天,我把这份书稿基本编定、打印出来送呈业师钟贤培先生指教并请序,就像当年读书时的有求必应一样,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过了几天接到钟老师的电话,告诉我序已写好,可以去取了。等我到钟老师府上看到那一笔一画写在白纸上、经过反复修改的字迹,竟有13页、将近3500字,实在出乎我的想像之外!虽然钟老师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我早已知道的习惯,但已经82岁高龄的他竟用了几天的时间通读了这本30万字的书稿之后,写下了这么长一篇于我多有鼓励奖掖的文章作为序言,还是令我感动不已甚至于心难安。细想起来,时间过得真快,快得甚至有些残酷。遥想二十七八年前我有幸得到管林先生、钟贤培先生和陈永标先生的青睐、来到他们身边求学的时候,老师们的年龄恰与现在的我差不多,而今他们都已是八旬上下的老者了。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吴国钦先生年轻些,也已经77岁,恰与我父亲同龄,比我的母亲年长一岁。我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黄霖先生是最年轻的,也已经过了73岁。看到老师们一年年变老,作为学生的我,心中总是涌起难以抑制的伤感。不敢说这本稚嫩粗疏的小书是送给老师们的合适礼物或是多年后呈交给老师们批改的作业,作为一名人到中年的老学生,只想借此机会祝愿倾心尽力培育我、教导我、改变了我的命运的恩师们健康幸福,也祝愿给了我生命、含辛茹苦将我培养成人的父母双亲安康平安!

时间过得真快!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经十年了。遥想当年奉命申报时,我们对于文科基地的认识了解几乎一无所有,有的就是一张学校的通知、一个基地的名称,再有就是前一批基地的申报材料可以作为参考。好在当时有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相关院系同事们的理解配合,更有申报组三五同道的全力以赴和二三学生的倾情帮助。还记得2004年秋季开学之初,几名同事团结协作、夜以继日地奋斗了十六天,硬是把全部申报材料给完成了,当材料交出去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突然感觉到一种失落和惆怅;还记得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当许多人已经沉浸在节日气氛里的时候,学校文科楼四楼中厅那间狭窄的房间里仍然亮着灯光,仍有两三名教师和学生在吃过盒饭之后,根本顾不上窗外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而持续工作到深夜。在随后十年基地的建设发展中,我们既遇上并抓住了一些机遇,做了一些被认可甚至被高度评价的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中或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无论如何,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的初衷我们一直不肯放弃。当政策和环境比较适宜的时候,我们希望积极进取、多做实事、有所贡献,当许多可以理解和不可思议的困难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的选择仍然是坚韧不拔、不离不弃。每当回想起这些,我不敢说“十年辛苦不寻常”那样自诩的话,因为我们从中也得到了锻炼成长、发展进步,但想想从一张通知到建成一个基地、从人财物一无所有到形成一支队伍的这十年,心中确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可以感动别人,只知道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和经历,足以感动我们自己。因此,当2015年9月我们举行会议纪念基地成立十周年的时候,选用的名称是“十年心迹十年心”,既不是为了摹仿古人,也不是为了追求时尚,只是想表达那么一点情感和心境。

我不知道对于自己年龄的更多注意、对于的时间更多敏感是不是年纪增长带来的必然反应,但从这种变化中我却比以往更加分明地感受到,应当以自己喜欢且恰当的方式对一些特殊事件和人物表示敬意或怀念,对一些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去年是甲午年,我们曾主办了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高峰论坛”,算是了却了一桩学术心愿。今年是乙未年,3月28日我们又主办了“黄遵宪与近代中国——纪念黄遵宪逝世110周年高峰论坛”,算是对这位杰出思想家、外交家、爱国诗人的纪念。这些当然都是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名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有意为之甚至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但是今年这个乙未年里不应当忘却、值得纪念和追忆的远不止于此,至少还有彻底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中日关系的《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更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切,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也不可以轻易忘却,而应当刻骨铭心地记住。此刻,我想起了陈寅恪先生的《乙酉九月三日日本签订降约于江陵感赋》:“梦里匆匆两乙年(乙未、乙酉),竟看东海变桑田。燃萁煮豆萁先尽,纵火焚林火自延。来日更忧新世局,众生谁忏旧因缘。石头城上降幡出,回首春帆一慨然(光绪乙未,中日订约于马关之春帆楼)。”这样的忧思感慨、入世情怀,不应当以种种糊涂无能的借口和虚假苍白的推托被有意无意地淡忘或回避,而应当予以更深刻的唤起和更充分的尊重;这样的忧国忧时、爱国情深,不应当仅仅属于整整120年前那个乙未年和70年前那个乙酉,也应当属于更久远的过去和更长远的将来。倘若这种精神和情怀不死,我们就会离那理想的目标和美好的境界渐近。

左鹏军

2015年7月23日

2016年1月24日修改补充

作者简介


       左鹏军,1962年生,吉林梅河口市人。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近代文学、中国戏曲与戏曲文献、岭南文学与文化。已出版《近代传奇杂剧史论》(2001)、《近代传奇杂剧研究》(2001,2011)、《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2007)、《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2009)、《近代曲家与曲史考论》(2013)、《近代文学与学术史观》(2015)等著作,在国(境)内外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其他奖励。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