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涧湫:关索岭

周涧湫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编者按

 这个学期给大二学生上古代文学史课,讲到《三国演义》,我提醒他们注意关索这个人物。周涧湫同学说,他去过贵州安顺的关索岭,不仅看到相关遗迹,还听到一些传说,我让他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又约他写了这篇文章,今特为刊出,一则为大家提供学术信息,二则意在鼓励和提倡。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是一种人生理想,更应该落实为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


关索戏剧照

贵州的冬天是寒冷而潮湿的。从安顺驱车到关岭,高速两侧的山峦上云生雾绕,一路上都是淅沥沥的雨。

来贵州看望亲人已经好几天了,今天是和小姨一家人来关岭的三姨妈家打粑粑。打粑粑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无从得知——我起得晚了,赶到关岭的时候,粑粑已经打好了。蒸笼放在楼下,在细雨中吐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气。老人们在楼上围了架着茶壶的小火炉,打起麻将,洗牌声稀里哗啦的,和窗外的雨声一样好听。小孩子们则在一旁的房间里嘻嘻哈哈不知做着什么,只听见“啪嗒啪嗒”的跺脚声。

我既不属于老人,也不属于小孩子,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吃过午饭,二舅公和三舅公就带着我还有弟弟妹妹们出了门。

《花关索传研究》

关岭全名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群山之中的一座小县城。一条小路蜿蜒在山上,相传是古驿道。踏着用砖石和水泥整修好的台阶,我们一步步往山上走去。老人们不时采摘着生长在石缝中的野花,听说可以泡茶。弟弟妹妹们在台阶上跑来跑去,把小脸跑得红红的。山路的两旁有红砖砌成的小屋,更多的则是山里人的坟墓。那是一个个土丘,在外面围一层灰色的砖石。一些在冬日里枯黄了的植物长在露出的土堆上。山里人住在山上,也埋在山上。

“关岭这个地方的得名和关索有关,关索是关羽的第三个儿子。”二舅公和我说起这里的故事。这位老人对贵州的文化颇有研究,知道很多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我来贵州的这几天,他一直带着我四处行走,听了不少从未听过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青岩屯堡的守军是朱元璋派来的南京卫戍部队,他们在那里定居,因此现在的很多贵州人其实是南京人的后裔。

《花关索出身传》

“关索这个人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吧。”我轻轻说了一句。

“唔,是不存在的呀。”二舅公听了,顿了顿,接着说,“当时诸葛亮南征孟获,关索就驻守在这道岭上,确保整个征南大军的进退。由于关索治军有方,秋毫无犯,百姓们都到此处做生意。为了纪念他,此处便称‘关索岭’。前面有个峡谷也称‘关岭大峡谷’。这些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嗯。”我有些漫不经心地听着。关索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我从小学就知道了这件事。

我们一直往前走,路的左边探出一座石门,像是通往一个山亭或者寺庙。石门的位置有点高,门前的台阶不知去了哪里。迈开腿踏上去后,我把下面的弟弟妹妹一个个抱了上来。走进门,里面几乎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堆断壁残垣。

远处是一座曾经的小关隘

“这原先是一个关帝庙,后来毁掉了。”二舅公说。可谁能看出这曾经是关帝庙呢?四周都是滋蔓的野草和散落的塑料垃圾,把躺在地上的砖瓦遮了起来。挺得直直的电线杆旁边立着唯一一堵残存的石墙,墙的正上方斜拉着黑黑的电线。从那堵墙后面眺望远方,有一座小小的关隘挤在两座山中间。关口很窄,估计最多只能容四个人并排通过。

我用手抚摸着那堵墙,粗糙中有一种“真实”的感觉。那座关帝庙是存在的,而且就在我的手掌间,我的手告诉了我这真实。

“传说这座山上有两口井。”二舅公说,“一口叫‘马刨井’,一口叫‘刀把井’。相传是关索在此统帅军队时,天气炎热,山上没有水源,人马都口干舌燥。关索的赤兔马用蹄子刨了一口井,就是‘马刨井’。关索又用青龙偃月刀自己刨了一口井,就是‘刀把井’。这两口井解决了军队的饮水问题。”

关帝庙的庙门

“唔。”我听着。二舅公接着说,山上还有个双泉寺,两口井就在寺中。可惜寺庙毁掉了。

出来的时间挺久了,弟弟妹妹们也累了。我们没有去看那两口井就原路返回。路上仍旧飘着雨丝,关岭的古驿道上弥漫着一股雨水和泥土的气息。虽然是在冬日,但是遗迹中的野草却还是深绿色。它们仍在不停地生长着。

野草会越长越多,越长越多,最终把这座山里的断壁残垣一一覆盖。后来经过的人,还能看见它们吗?今天二舅公和我讲的故事,在很多年以后,会不会被遗忘呢?

我们传递一个传说、一则故事或是一段历史的速度要快过野草生长的速度才行呀。不然它们就真的会“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了。

关帝庙仅剩的一堵墙

我们总说中国的都市同质化,一律都是高楼和大马路填充起来的。用眼睛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然而真正重要的东西,还是得用心灵去看。关岭这座小小的县城,正是有了关索的这些传说,有了那些断壁残垣,才能和这个国家数以万计的城市区分开来。关索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如果关索真的“不存在”,那关岭这座城市的存在也会变得非常可疑。

我在南京住了整整二十年,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还是与许多街巷很是生疏。想来也就是来贵州前的几日,潘志强老师带我们从明故宫一直走到东南大学。途中所遇,哪怕只是十字街的一个拐角、一座小楼,只要有一段历史或是故事存在,他都能向我们娓娓道来。

《花关索贬云南传》

潘老师是一个真正在南京生活的人。

一座城市应该有它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不是“真实的”。有了这些故事,城市就能真实地证明它自身的存在,并让它的居民和建构起城市的钢筋水泥保持一种特殊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温情。而这座城市的居民,有了这些故事,也就有了家乡。

2017.5.8 雨 南京



附录:

作者整理的二舅公钱永泰口述相关传说与故事


三国时期,西南以苗王孟获为首的七十二家部落在他人挑唆下反叛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今贵州省安顺市一带。

火烧藤甲兵就在今镇宁县沙子沟乡(距安顺市区六十公里),其中少数逃脱的藤甲兵就躲藏在今安顺西秀区幺铺镇歪寨(此处走小路距沙子沟乡五十公里),今歪寨还留有不少藤甲,这些藤甲兵的后人(布依族)还在叙说当年先人翻山越岭逃脱的故事,这些藤甲兵来自广西,为当时的百越人(即壮族),其中精美的一套藤甲已为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里关岭、镇宁交界处木城河沿岸至今还保留“孔明塘”、“孟获屯”地名。

《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

安顺西秀区(市区东面)夏官屯旁有一山洞,因当时为孟获屯粮所在,称为“粮仓洞”,为孟获之弟孟优镇守,南征平复后,诸葛大军返川后,此洞为当地土匪夺走,后在杭州两位武僧惠聪、惠明帮助下夺回,孟优感其恩,将此洞作为佛教场所,洞内塑有数百尊佛象,洞口横匾,曰“清凉禅院”。

安顺有名得道高僧昌明法师(江苏人)曾在此修行,因思想进步,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洞口有石碑刻证。后洞旁大石崖下有人工垒就的七个大灶,相传为诸葛大军的炊事班所为,这个村寨就叫“七眼灶”。此洞位于山腰,内有泉水流出,颇有景观。

《花关索认父传》

诸葛大军向西突遇一座大峡谷,两面皆是峻岭,高如云霄,四处悬崖峭壁,左右逶迤,不见首尾,只有山垭口能翻过去,烈日下,大军爬山饥渴难耐,山腰处,赤兔马用蹄子一刨,竟出清泉,骑在马上的大将关索(关羽义子。作者注:这点我感觉有些奇怪,有的传说是义子,有的是亲子)一见,心想,马能办到,我更能办到,用青龙偃月刀刀把一扽,立即喷出泉水,比马刨出的泉水更甜,解决了大军的饮水,这两口泉水至今还出水,一曰“马刨井”,一曰“刀把井”,后在此处建有寺庙,曰“双泉寺”。

关索驻守这岭上,确保整个征南大军的进退。由于秋毫无犯,百姓们都到此处做生意,此处便以关索名称“关索镇”,此处便称“关索岭”,这条峡谷也称“关岭大峡谷”,这个县也称“关岭县”,地名沿用至今。

《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关索戏》

这里古驿道(上下需四小时)是通往云南的要隘,清康熙大帝亲书“滇黔锁钥”四字匾额悬挂在此。对面晒甲山就是因征南大军晒衣甲而得名,山腰处一块红色的崖壁上留有28个似形似字的符号,相传为当年诸葛南征记事,无人可解,称为“红崖天书”,为中国无人能解的四大天书之一。

到关岭县城走以前的320国道公里,上下需四十来公里,现在修通高速公路,只需几分钟。这座桥下就是高达四百多米的滴水滩瀑布流下来的河叫“坝陵河”,这桥称为“霸陵河”大桥。只两个桥墩,相距一千一百米,为亚洲孔距最大的桥梁(距黄果树大瀑布三公里)。

【相关阅读】

许振义:关公(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六)

沈伯俊:张飞字“翼德”还是“益德”?

纪德君:说哭说笑说三国(读稗琐话一)

沈伯俊:关于赤壁之战主战场所在地 (接受央视采访提纲)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