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德君:端午节遐思

纪德君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过端午了,这正是仲夏风光清幽迷人的好时节,诚所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一想到今年的端午节连着双休日,居然又放三天假,就不免兴味勃然起来,觉得真应该好好地消遣一下这个端午节。可是,天公似乎不太开心,一大早就阴沉着脸,吹荡的凉风中还飘洒出几点萧疏的冷雨,好像是为纪念屈原而落泪似的。

不过,这种略带凄凉的感觉,倒是很投我的脾胃。很惬意地坐在书窗下,伸个懒腰,悠悠然地剥开粽叶,嗯,似乎还能闻到一股竹叶的清香呢!这可是我特意挑选的豆沙粽呀。

我一向不喜欢吃那些裹着咸肉、烧鸡、蛋黄、冬菇、叉烧、虾仁之类的粽子,可是广州人偏爱在粽子里塞上这些五花八门的馅料。其实,我只爱吃什么馅儿也没有的素粽子,就像从小在家乡吃的粽子一样,脱去一层层的苇叶,就是雪白的糯米糕,再蘸上点白糖,一股甜丝丝的清香,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家乡,除了吃粽子,有时还会蒸一些面做的老虎、龙、牛之类的东西。母亲手巧,做得动物活灵活现,还用桃红在老虎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见我咧着嘴傻看,就在我的额头上也画一个“王”字,说吃了“老虎”,就有力气了,不怕妖怪了。

那时,每家每户都在门檐上插一束艾草,艾草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据说这气味可以驱邪。有的家长还用碎花布裹着艾草叶为孩子们做香荷包。孩子们一边嗅着荷包,一边唱:“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或者唱:“五月端午不戴艾,死了变只老鳖盖。”女孩子胳膊上还缠着五色彩线,乐滋滋地跑来跳去。有的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用艾草煮水洗澡。至于喝雄黄酒,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俗话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不过,一想起雄黄酒,我就会想起大白蛇,心里瘆得慌!因为从小听大人说过,端午节这一天,许仙受法海哄骗,硬逼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为了消除许仙的疑心,就喝了几杯,结果变成了大白蛇,吓死了许仙。喝雄黄酒,还有插艾、戴艾、系彩线等,其实都是为了辟邪消灾。

后来,读过一些古书,才知道故乡的这些习俗其实由来已久,并且好多地方都有。如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这本书中就记载,杭都风俗,端午时节,家家都买榴花、蒲叶、粽子、菱角等物,街上“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现在想来,那不绝于耳的唱卖声一定别有风味吧。清人《一岁货声》记京城端午唱卖声,就颇有滋味:

供佛的哎,桑葚来——大樱桃,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来——哎……

这一连串的唱卖声,恍惚就在你耳边此起彼伏地响着呢!怎么样?流口水了吧!

近来,因为研爱读民间说唱文学,就对说唱文学中描写端午的比较留心,发现清末京城曾流行一首岔曲《端阳节》,这样唱道:

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幅。

曲子中所说的“五毒”,指的是“五毒饼”,意思是吃了“五毒饼”,就等于把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这“五毒”都灭掉了,这意头真好!可惜,当年我在京城求学时,竟然不知“五毒饼”长什么样子,吃起来是什么味道,也许很多年前它就失传了吧?


端午节为何又叫“女儿节”呢?我也不甚了了。查阅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如此写道:“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清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也说:“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看来,那时的女孩子过端午节是很幸福的,既有好吃好玩的,还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另外,还可以沐香兰浴,洗得香喷喷的。曾读过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觉得饶有情趣,其词曰: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试想,一群豆蔻少女,玉臂轻缠彩线,云鬓斜挂灵符,嘻嘻哈哈地在兰汤里沐浴,那是一幅何等旖旎动人的风俗画啊!没想到东坡先生也会写这么香艳的词。当然,如果将它与一些咏物喻人的民歌比起来,那就觉得还是民歌更泼辣,更带劲儿。比如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挂枝儿•粽子》,就这么唱道:

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趫。解开香罗带,剥得赤条条。插上一根销儿也,把奴浑身上下来咬。

你看它语语双关,唱得何等熨帖、有趣!难怪冯梦龙喜不自禁地评论道:“字字肖题,却又自然,咏物中最为难得!”


端午节许多地方都会划龙舟。这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歌咏者代不乏人,其中唐代张建封所写的一首《竞渡歌》,绘声绘色,热闹非凡,尤能动人观感: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霓晕。

……

如今,广州每年的端午节也会赛龙舟,赛前还要大吃“龙舟饭”。

每年端午节,广州人都要举行龙舟赛。扒龙舟,已成为广州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龙舟饭”通常用糯米、腊肉丁、虾米、墨鱼丁、香菇粒等混合做成,原先是为了犒劳赛手,为其划船鼓劲,可是后来连看热闹的也可共享此佳肴。因此,“吃龙舟饭”也就变成了一种赛前的盛大仪式。这种仪式对于增强参与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与亲和力,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我住的小区旁也有一条河流连着珠江。端午时节,江水满满的,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地追看几条龙舟在水里一个劲地发飙,锣鼓声、号子声、喧笑声、噼里啪啦的划桨声……,搞得热闹非凡!结果就连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也被它生生地吸引过去了。

除了扒龙舟,广州人还要共享龙舟饭。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围桌而坐,大快朵颐。

端午节本来留给我的印象是很浅的,以前只是吃个粽子,应应景,就算过节了。可是现在不同了,政府为了弘扬本民族的节日文化,端午不仅放假了,还赛起龙舟了,这才使我有了点闲情逸致细细地品味起端午来。在品味时,我才发现,端午节原来也是有很丰富的风情俗趣的,它并不像我们以前感觉的那样平淡如水啊。

【相关阅读】

纪德君:清明节随想

纪德君:欲寄相思意,巧托丝竹声(读稗琐话六)

纪德君:漫谈“书生气”与“书卷气”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