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中(南大往事之十四)
三、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李瑞清是教育救国论者,他在《与张季直书》中说:“中国前途,除办学外,更无第二条生路,公不可不一注意也。”(P179。“季直”,张謇字)
李瑞清塑像
其《与伍仲文书》复云:“救社会,舍教育外,更无他法。惟一二英杰投身教育,不但不可有富贵思想,即名誉思想亦不可有。当如老牧师,除救世外,无他思想。”
“吾辈果能舍身教育中,牺牲富贵名誉,无论国不亡便可致富强,即便亡,亦有翻身之一日,不能尽铲除吾人之爱国心也。如无教育,便无人,安有国?吾教育诸人,人人皆有此责,愿以此贡之。”(P180)
他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地整顿了三江师范学堂的校风与教学秩序。
三江师范学堂合影,前排左边为两江总督张之洞。
1905年8月的《中外日报》以《整顿三江学堂新计划》为题作了报导:“三江师范学堂规模既大,用钦浩繁,教习委员,不下百人之多,滥竽充数者,既不乏人。兼差支薪素不到堂者,亦复不少。代办监督李梅庵观察,特订新章。各委员所司之事,无论其冗滥与否,暂不予以裁汰。惟须终日在堂,不准无故擅离。倘有自旷职守者,一经查明,立予撤差,断不姑容。至各教习亦悉仍其旧,但属令自认愿教何许学科,设认定后如不切实教授,亦即屏退,已分别传知各委员教习遵照。”
接着,李瑞清于1906年3月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并选聘日籍教师。
李云麾称:“兄受命严加整饬,学风倏肃。部署粗定,自请东渡日本考察,兼别求彼邦硕彦备改聘,所订条款至严,且声明无关国际交涉,开前所未闻之创格。归国之日,江督已易端方,聆悉始末,顾同座曰:‘吾以李道为文学教育家,今乃知其复为外交能手也。’由是大见倚任。”(P274)
三江师范学堂校园
李瑞清赴日本考察的事,1906年5月份的《时报》以《两江师范学堂续聘东教习(南京)》为题作了报导。
王德滋主编之《南京大学百年史》对聘请日本教习的情况也作了简要的叙述:“1906年3月,李瑞清带着修改后的聘约章程亲赴日本,通过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聘请了总教习松元孝治郎和另外两名教习。松元总教习4月抵达两江后,又增聘小野等3位日本教习,加上留任的2人,改制后的日本两江师范学堂聘请10名日本教习。”
顺便说一下,周馥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还将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并任命三江师范学堂代理监督李瑞清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李瑞清手书两江师范学堂校牌念牌
三江师范学堂的校名是张之洞取的,他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所呈《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称:“兹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堂受学。”可见“三江”即指上述江南三省。
以张謇为代表的江苏的官绅们认为既然名为两江总督,当然应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于是两江总督周馥顺应众议,依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于1906年5月将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并任命李瑞清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周馥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调任闽浙总督的,端方上任后,李瑞清给他写过一封信,1906年12月5日《时报》以《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观察上端午帅禀》为题作了报导,略云:“职道接办两江师范学堂一年于兹矣。战战栗栗,常惧不称,今大帅节钺来宁,学界人士莫不欢呼。”
两江师范学堂师生合影
从文章的题目与内容来看,李瑞清在周馥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于1905年12月份之前,已被任命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李瑞清从日本考察教育回来,首先改变了学制,开办优级本科之“公共科”与“分类科”。“公共科”主要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逻辑、算学、体操等通识课程。“分类科”包括理化数学科、农学博物科与图画手工科。
其中图画手工科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首创,对我国现代美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弟子姜丹书在《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科之一页》一文中指出:“监督李瑞清眼光远大,且自己擅长书画,故提出主张,同时学生竭力争取,于是呈准学部,特别添设了国画手工科。”
李瑞清书法
据《两江师范同学录》记载:1906年6月,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甲班入学,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毕业。李健(仲干)、吕浚(凤子)、桂绍烈(氶之)等三十三人在册。
1907年9月,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乙班入学。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毕业,姜丹书等三十六人在册。
此外,1907年,图画手工科还招收预科甲、乙两班学生一百零六人,栁肇嘉就是预科甲班的学生。
这批学生堪称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他们除创办了首批美术专科学校外,还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担任美术教员,培养出了潘天寿、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等著名画家。
李瑞清到上海后,也收了一些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大千。所以说李瑞清为现代正规美术教育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教学要靠老师,李瑞清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如上所说,李瑞清除亲自到日本选聘日籍教师外,对国内教师也认真选拔,聘请地理学专家姚明辉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当时,地理教员学非专门,对学生提问往往答非所问,学生意见很大。
李瑞清书法
李瑞清获悉此情况后,经江苏提学使樊恭煦介绍,特地派人专程往嘉定聘请姚明辉(1881-1961),姚氏是经学与地理学方面的专家,着有《大学姚氏读本》、《禹贡注解》、《蒙古志》等著作。
姚氏到校后,李瑞清亲备筵席为之接风,而姚明辉也不负众望,上课时讲得头头是道,妙趣横生,对学生提问,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学生们对姚先生心悦诚服,学习积极性很高。
李瑞清对教师非常尊重,如果请学者来校讲演,他总是亲自到场聆听。
柳诒征的女儿栁定生在《魂依夭矫六朝松——记先父柳诒征先生》一文中谈道:“出于对(柳诒征)先生人格的尊重……凡遇先生到校讲演,李监督必亲自聆听,如因有事不能来听,则必请先生改期讲演,期能恭听。我至今尚留有近一百年前李梅庵(瑞清)监督请先生讲演的亲笔信:‘诒征先生教席:今日堂中开讲演会,敬求大教育家临堂演说,近日学风日见退步,如各处毕业考试,竟先知题目,到处求人代作,闻有寄信至江苏镇江求助者,良可痛哭。故养成学无求学问之心,而单要求范围,要求分数,中国前途尚堪设想乎!乞提起其知耻心,以不欺为本。傍晚在堂恭候,敬请翼谋吾兄先生。弟瑞清。初二日’。”
柳诒征
李瑞清平时也注意与教师交流沟通,据孙玉声《退醒庐笔记》卷下记载,李瑞清“任江宁提学使时,纵教员往谒,翌日必亦殷殷答拜,其谦恭下士可见。”栁定生还说:“梅庵与(柳诒征)先生宾东之谊甚厚,并请先生到他家中,请看所藏《张迁碑》,乃何子贞所收剧迹。”
《劬堂日记》也记载了这件事:“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临《石门颂》两纸,《张夫人》一纸。李梅老约观何子贞所藏《张公方碑》,纸墨纯古。”李瑞清还专门为柳诒征的母亲写过墓志铭。(P299)
正如赵玉麟《桃李无言下成蹊》一文所说,李瑞清在担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期间,“以‘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为办学宗旨,全力以赴,始终不渝。”他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同学录序》中号召同学们“一志力学,为中国之培根、笛卡儿。”(P43)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在学校中涌动,处理不当便会引起学潮。李瑞清进京赶考时曾参加过康有为所组织的“公车上书”,因此对思想激进的学生能给予同情、理解与支持。
李瑞清与曾熙、陈三立合影
如杨向时《熊琢如先生寿序》云:“江西籍的熊恢(1894-1963以后)于1910年考入两江师范,不久参加共进会,率先剪去发辫,曾在月夜里登钟山,习兵法,慨然有革命之志。事闻于官吏,几乎遭到拘捕入狱,‘以师校监督李瑞清之庇而获免’。”
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一书还提到“汤增璧(1886-1948)入学前就已参加革命活动了,后来也获得李瑞清之保证,以官费留日。”
李瑞清还经常深入课堂,坐学生间,认真听讲,并作笔记。既检查了教学质量,亦沟通了师生关系。
据何开庸《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李瑞清》记载:“一天下课后突逢大雨,李瑞清和学生一道冒雨离开课堂,校役要替他打伞,被他拒绝。他说:‘学生淋雨,我不能例外’。”
李瑞清在教学方面也以身作则,他负责图画手工科中国书法的教学任务,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据曾迎三《清道人年谱》记载,李芳同学收藏书画纱扇一柄,题曰“先师梅庵公于光绪三十四年赐纱扇一柄,为课艺奖品,藏行箧走四方,五十有五年矣。公书名满天下,流传至广,而画殊罕现。此扇书画兼备,极可宝爱,不惟个人感知,拜惠之也。壬寅(1962)仲春,门人李芳谨识。时年七十有四。”
李瑞清书法
李瑞清也承担着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清道人遗集》还保存着《诸生课卷批》,如谓:“此卷颇喜其有言论自由、学术独立之概,故尤乐与详论之。”“文笔沉痛,识解超越。所云秦汉而降,专制习深,此未为知言也。秦为法家之一完全专制政体,明亦实行专制者也。汉唐宋皆带有杂质者也。”(P87)此类批语当然能对学生起鼓励与指导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注意在阅卷时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胡小石的助教郭维森所撰《胡小石先生传略》说:“小石师以其家传的书法和深厚的旧学功底,引起了梅庵先生的注意。有一次,李先生出题测试学生,题目出于《仪礼》,小石师曾读过家藏的张惠言的《仪礼图》,所以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李先生的激赏,成了李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1910年2月,师从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因梅庵先生之介,留校任附中教员。李先生还同时介绍他与同学胡翔冬拜于陈三立(散原老人)门下,学习诗学。”
胡小石
后来胡小石与胡翔冬都成了南京大学历史上研究古代文学的著名教授。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还有个南京学生叫张通之,喜欢临摹晚清书法家张裕钊(号濂亭)的书法。李瑞清看到后,称赞他临到神似,并说:“学校饭堂里的‘规则’是我用濂亭体写的,但远比不上你。”
他每次遇到张通之,都用手作写字状,并问道:“课后还写张濂亭字吗?”通之说没有写,他总是鼓励道:“写写写,毋懈毋懈。”张通之着有《庠序怀旧录》,第一篇写的就是李瑞清。张通之在书画方面颇有成就,与李瑞清的鼓励与教诲是分不开的。
胡小石书法
李瑞清办学成就显着,正如栁肇嘉《清道人传》所说:李瑞清“以身作则,视诸生若家人子弟,提倡科学、国学、美术,不遗余力。
中外教授及江南弟子千数百人,服其诚悫,教育成绩,评者推为东南冠冕。”(P95)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亦云:“它不仅是江苏省的最高学府,其规模可与京师大学堂比美,日本东亚同文会就说这是‘清国之两所大学校’。”
四、李瑞清在辛亥革命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的阴历六月,李瑞清赴北京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八月初回南京,已经是风起云涌。
据《清代职官年表》(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记载:11月6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并成立江苏都督府,自任民军都督。驻江宁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也率军起义,并和来援之苏浙等省民军组成联军,于11月22日,进攻南京城。
吴白匋手迹
李瑞清见形势非同寻常,赶紧安排全家至沪,独留宁,誓以身殉职。侄儿李健与一仆留下来照顾他。同时,他还自出路费安排那些家有老亲及道远欲归者先回家,而自己与留下来的学生继续按课表上课,也有原先准备回家而又继续留下来上课的。
蒋国榜记述道:“总督张人骏、提督张勋,方治军北极阁。战比捷,俄报将军铁良、藩司范增祥,正任官以下多逃,全城震惊,相与咨叹无策。忽然风送校舍振铃声,以远镜下窥,盖两江师范学堂弦诵未辍也。张人骏喜曰:‘李某果不去,好男子!是诚可寄命任重者。’立遣使迓公,一见即离席拜曰:‘樊山行矣,顷已电保公授宁藩矣。’”(P99-100。“樊山”,范增祥字)
李瑞清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宁布政使,原布政使樊增祥携印而逃,所以李瑞清在围城中行文只好依赖一枚木印,刘成禺《世载堂杂忆·逋臣争印》提到了这件事:“辛亥革命,张勋守南京,范樊山为江宁布政使,携印渡江潜逃。李梅庵时为提学使,奉张命署理藩司。”“但布政使铜质印钤已被樊山携走,不得已刻一木印,执行藩司职权。”
李瑞清绘画作品
据李云麾介绍,李瑞清“念守城必先安民,安民必先足食,集米业者议予以便宜运米三十万石间道入城,开办平粜,救济失业难民,人心顿安”(P277)
当时提督张勋下了道“剪辫者杀无赦”的命令,“视青年学子皆革命党奸细,将穷搜骈戮。兄抗颜力争,谓‘生皆为我留,若戮一人者,请先戮我,第二人乃及其他’。张以重兄故,假兄以符曰:‘凡为公留者,趣纵之。’兄日夜遣送青年俊秀,皆得乘机出城,其有征象特殊者,至载以己舆,全活殆不可数计。”(P277)
李云麾还谈道:“洎事亟,张勋率兵退江北,张人骏亦走,全城官无大小皆走。独兄所委江宁县知县陶某踉跄趋谒,誓死共维秩序。美日领事均自驱车迎兄避领事署。美教士包文慈善任侠,素敬兄,敦劝尤力曰:‘炮火无情,徒为牺牲,无谓也,但入安全地,仍得治事守土如故也。’可谓善为之词矣。兄迄不为动,曰:‘炮火无情,尤应与众百姓共之,同成齑粉,吾份也,使吾世世子孙出入此城而无惭焉,亦足矣。’乃公捧印坐堂皇,炮弹落堂前轰发,左右震栗,欲挟兄移坐厅后,兄怒斥诸人,使远无敢动者。”(P277-278)
据李云麾介绍:“苏抚程德全以苏军都督偕镇军都督林述庆先后入城,驰使迎兄,推崇备至。兄不应,使曰:‘劝公不行,将以兵来,不死且辱,奈何?’兄咄曰:‘吾死不惧,辱将安施?能促吾行者,一人手一枪足矣,不则千万人何为?’”(P278)
程德全
程德全想聘请李瑞清担任顾问,遭到严词拒绝,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程都督辞顾问官书》:“本月十二,江宁城陷,自谓当即时伏显诛,引领端坐,待膏斧钺。”“傥缘宽假,使清黄冠归卧故里,俾孱弱之躯得遂首邱之志,诚冥目至愿,土灰极荣。如必相迫胁,义不苟活,虽沸鼎在前,曲戟加颈,所不惧也。”(P118)
布政使是专管一省财赋与民政的官员。李瑞清在离宁赴沪前对所经管的藩署与两江师范学堂的财产都一一作了交代。
蒋国榜称李瑞清“乃召宁中父老缙绅而告之曰:‘余不死,黄冠为道士矣。库之财,宁之财也,幸尚保之。’皆涕下莫能仰视。时藩库尚储数十万金,及两江师范清册,移交无一介苟。”(P100)
李瑞清书法
不过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清道人与郑苏龛》所述更符合实际情况:“辛亥,南京城将破,(胡)小石住城北,急往城南,谒梅翁于藩署。梅翁预备离南京,办清经手事项,洁身而去。草数函,皆交清银钱手续公函。中有与程雪楼一函,用虎皮黄色笺纸,字写锺太傅体,函首书‘某某顿首死罪,致书于雪楼中丞,都督阁下’:内述藩司库内存现款若干,毫无沾染,并有‘愿中丞善事新国,己则从此为出世人’之语意。”
“程雪楼”即程德全,时为江苏民军都督。
关于两江师范学堂的财产交接问题,他专门在1912年2月21日《时报》上发表过一则《李瑞清启事》:“瑞清曾任两江师范历有年所,今春委属监学李君鸿才兼办,关于财务文牍账册,克尽其职。至于银钱帐据仍由陈、萧二君任之。瑞清黄冠以来,久将本堂三万馀金折据,交代财务公所在案,凡本校银钱帐据,李君毫无责任。特此声明。”
李瑞清绘画作品
李瑞清将公家的钱财账目交代清楚后,已经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李云麾谈到了他易道士服离宁赴沪的情况:“事少平,谋之沪,顾不名一钱,兄曰:‘此去作逋客,无用舆处。’货舆得资整装。适方外友度道人者,自鄂来视。”“兄曰:‘子来大佳,吾今已无累,正好从子游。’度欣然为兄结发,遂易黄冠为道士,并为易名永清。”事毕,李瑞清,以道士身份与侄儿李健,以及一名仆人前往上海与家人团聚(P279)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