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立群:小说中的观音形象(观音题材小说的类型及演变之三)

罗立群 古代小说网 2021-01-21

张大千绘观音

衡量一部小说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作品有没有塑造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决定一部作品有无生命力,能否永久流传。

考察观音题材小说创造的观音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个从虚幻到实在、从模糊到清晰、从概念化到形象生动的过程。

在早期的观音题材小说中,观音形象虚幻、不清晰,且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虽然每个故事都是写观世音救苦救难,但对其形貌缺乏明确的描绘,或只有感应,没有形体出现,或化为僧人,或变作老翁,甚至化作老虎、白狼、白鹤。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

在有的故事中,当事人看见了观音,如萧齐时代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第十九条,盖护“至心诵《观世音经》,三日三夜,心无间息,忽于夜中眼见观世音”;第二十条写李寡妇陷身牢狱,“至心诵《观世音经》,得十余日,欻白昼见观世音”29。但观音的样貌究竟如何?小说中没有具体描写。

刘宋时期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中第五条,僧人道泰在病床上“忽于帏下见光世音从户外入,足趺及踝间金色照然”;第九条写一士人在狱中见到观世音,“仰向见一道人甚少,形明秀,长近八尺,当空中立,目己微笑”30。

这两条对观音形貌有所涉及,尤其是第九条描述了相貌、身高,但明显过于简略了。这类小说对观音外形极少叙述,更遑论性格描写,观音在小说中只是一个普度众生的宗教意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观音形象最早出现于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如此描述观音形貌: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辟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

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31

经中描述的“实为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奇异、伟岸、光明、慈悲、庄严,具备无上智慧和殊胜功德,如此庄严妙相是虔诚玄想而生成的一种宗教意象。

《法华经•普门品》

另据《法华经·普门品》和《大佛顶首楞严经》记载,观音于种种国土,现种种身,应众生根性化益众生,故有三十三应化身。因此,在各种观音题材小说中,观音之形象应化无方,相状颇多。

明万历年间朱鼎臣创作的《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叙观音菩萨系男身投胎转世,成为兴林国妙庄王膝下三公主妙善。妙善心定志坚,不愿婚姻,只愿修行,虽历经苦难,却心性不移。后经佛祖指点,往南海香山普陀岩修行,九载成道。成道后收善财童子和龙女为弟子,为疗父疾,自愿断手剜目,使庄王痊愈。

妙善后来平定兴林国叛乱,收服下凡为害的青狮、白象,被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

这部小说对观音形貌很少涉笔,着力描述的是观音一心向道、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极力彰显其善良的本性与慈悲的襟怀。观音男身投胎转世,是奉道教神祗玉皇大帝的旨意;断手剜目疗救父疾,体现出中国孝道伦理精神;平乱救国、为民除害,则浸透着儒家匡扶天下、拯救黎民苍生及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这部小说依据旧本编撰,在佛教信仰的平台上,观音披上了三教合一的外衣,但其形象仍缺乏丰润的血肉和独特的个性,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概念化。

明代万历年间问世的《西游记》,对观音的外在形象始有详细描述。第八回佛祖如来想在东土传授三藏真经,劝化众生,需要一位助手前往东土,找寻心纯志坚、信奉佛法之人徒步西行,求取真经。观音自愿承担此重任。小说如此描绘观音菩萨的形貌:

电视剧《西游记》观音剧照

 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蕙性爱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32

这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具体而细腻地描述观音形貌。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此回的观音身处佛祖讲经堂上,自当以本身实相出现,与佛经描述的观音实相比较,小说里的观音外貌没有了奇妙伟岸的宗教异相,却平添了几分妩媚、温柔的女性风采,宛如一位慈祥、美貌的贵族妇人,宗教性减弱,文学性增强,而慈悲、庄严、智慧的神性品格依旧保留。

第四十九回的观音形貌又别具一番情调。此回叙述三藏在通天河被金鱼精擒住,孙悟空赶往南海珞珈山普陀崖向观音菩萨求救。

观音早知情形,清晨未及梳妆即走入竹林编织擒妖的渔篮。悟空救师心切,闯入竹林,寻觅观音:“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双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33

《绘图增像西游记》

此时的观音菩萨脱去了神圣的外衣,不施脂粉,素颜面世,外在形貌便如同世俗社会一位平凡的女子,美丽、文静、勤劳、善良、纯朴,表现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就艺术形象而言,“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34。人物形象是否生动、丰满,是否具有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外形描绘还不是主要因素,重要的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个性化。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有神性也有人性,如何正确把握并运用好这两种特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

黑格尔在论述希腊文学艺术形象的神性与人性时说:“神的内容必须同时是个别人物本身固有的内在实质,这样,一方面统治的力量就显现为本身是经过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这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却同时显现为人的心灵和性格中所固有的。”35

《西游真诠》

观音是救世的菩萨,神性自然是其“固有的内在实质”,小说对此有多方描述。

第二十六回观音自叙曾与太上老君打赌,将杨柳枝放入老君炼丹炉里炙得焦干,拿回来插入净瓶一昼夜,青枝绿叶,完好无损。

第四十二回观音将宝珠净瓶投入海中,一巨龟驮瓶上岸,观音吩咐孙悟空去拿净瓶,悟空“好便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摇得半分毫”?观音道:“净瓶抛下海去,这一时间,转过了三江五湖,八海四渎,溪源潭洞之间,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你那里有架海的斤量,此所以拿不动也。”说毕,自己上前伸手轻轻提起净瓶,托在手掌上36。

任重绘观音

此外,诸如长安城立云端显圣,黑风山收服熊罴怪,五庄观救活人参果树,火云洞智缚红孩儿,通天河竹篮擒鱼精,麒麟山降服金毛犼等,都描绘了观音菩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充分展现出其神性的一面。

但是,神性的描写是无法使观音形象生动可爱的,因为神性毕竟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品性,只有进行相应的人情世故的描写,才能突出其人性色彩、个性特征。

《西游记》通过观音为唐僧师徒排难解纷的具体情节以及观音与唐僧师徒的亲密无间,来展现其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郎世宁绘观音

首先,观音形象有着伟大的母爱精神。唐僧师徒及白龙马都是触犯了天条的“罪人”,或在下界受罚,或“不日遭诛”,观音慈悲为怀,给了他们将功折罪、西去求法的机会,使他们有了光辉的前程。

从此,观音对这支取经队伍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关照,或设置障碍考验其定力和决心;或直接出面,施展法力,降妖捉怪,帮助其解脱困境,确保取经事业获得成功。尤其对孙悟空,观音更是表现出母性的慈爱、关心与管教。

唐僧师徒对观音十分虔诚,一路上唐僧总是撮土焚香,望南礼拜,口诵菩萨名号,感念圣恩关怀。

明早期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孙悟空神通广大,豪气冲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甚至西天佛祖都不放在眼里,但在观音菩萨面前,却像一个极顽劣又敬畏的孩子。第四十二回观音接受孙悟空请求,去降伏红孩儿:

 孙大圣十分欢喜,请观音出了潮音仙洞……菩萨道:“悟空,过海。”行者躬身道:“请菩萨先行。”菩萨道:“你先过去。”行者磕头道:“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37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孙悟空对观音的恭敬。

西行途中,凡遇艰难,孙悟空第一个想到的准是观音菩萨。第二十二回路阻流沙河,悟空对八戒说:“这取经的勾当,原是观音菩萨;及解脱我等,也是观音菩萨;今日路阻流沙河,不能前进,不得他,怎生处治?”38

教园禅师绘观音

可以说,唐僧师徒,尤其是孙悟空,对观音有着一种深深的母性依赖心理。

其次,小说通过对话和行为来彰显观音形象人性化、个性化的一面。第四十二回观音对前来求援的悟空说道:“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什么东西做当。”又笑骂悟空:“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39

第七十一回观音收服了金毛犼,向悟空索要金玲,悟空矢口否认,观音骂道:你这贼猴!再不拿出来,我就念紧箍咒了。慌得悟空忙道:莫念,莫念,金铃在这里呢。

李巍松绘观音

当听说红孩儿变成自己模样去骗人时,观音心中大怒,恨骂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吓得那行者毛骨悚然”。她又变成婆婆摸样,教唐僧哄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便于管教;有时生气,她甚至会骂出“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这类俚言俗语。

作者借这些戏虐的语言和常人的行为,使观音与世俗生活不再隔绝,于神性中表现出凡人的本性。同时,在观音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小说轻松、幽默、诙谐的美学意蕴。

唐卡四臂观音

《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是集神性、人性与民间性于一体的艺术形象,既有外在形貌的具体描述,又有丰富多彩的性格展示,在她身上凝聚了民间的虔诚信仰、劳动人民的想像与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观音形象塑造的最高成就。


注 释:

31《中华大藏经》(1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5-666页。

32、33、36、37、38、39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1-92页,第638页,第544页,第545页,第284页,第544页。

34、35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0页,第288页。


【相关阅读】

罗立群:观音题材小说的四种类型(观音题材小说的类型及演变之一)

罗立群:观音题材小说的演变(观音题材小说的类型及演变之二)

罗立群:谶应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