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远去的书香——话说读书与淘书
说到书这个字,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别的,而是层层叠叠堆在地上的半屋子书,这些都是近期新买的和朋友惠赠的,还没来得及上架,也没想好怎么上架,书房里实在放不下了,这样凌乱地堆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一种逃避。
来不及上架,只好凌乱地堆在一起
书对我来说,已经浪漫不起来,成为现实的苦恼。想要一套放书的别墅,这是我经常开玩笑说的话,其实也是真心话。买书并不算很难,更难的是为书找到摆放的空间,不知看着电子书长大的同学们能否理解这种苦恼,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些书一个移动硬盘就可以装下,这种苦恼纯粹是自找的。
但问题是,满满一套房子的纸质书和装在一个移动硬盘里的电子书感觉能一样吗?
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有一间书房自然是人生的一大梦想,幸运的是,我经过努力做到了,而且不是一间书房,是一套书房,一套带有小院子的书房。尽管院子很小,房间也只有两间,不过六十平米左右,面积还抵不上人家的一间大书房。
房间里已经尽可能多的放满了书,两间屋子不用说,通常房间都是三面放书,经过努力,自己做到了四面墙都放书,狭小的阳台和客厅都充分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各放一个书架。有的书架更是直通天花板,有的书架的顶上也都堆满书籍。
我和我的书房
至于摆放,可谓全方位立体型——里外放两层,每一层都上下放满。如果要拿里面一本书,必须把外面的书一层层拿出来。实在没地方放,有些就放在箱子里堆起来,桌子低下、角落里,到处都是装满书的纸箱。
有人问你到底有多少藏书,这个问题实在回答不上来,因为没数过,这是一件非常麻烦也很耗时的事情,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而且这个问题有些含糊,是藏多少种还是多少册?比如那些丛书,算种数的话就是一种;算册数的话,则有十几册或几十册乃至上百册。再比如期刊,《明清小说研究》我有全套,如果按种数算,只是一种,但如果按册数,则有一百多册。
我得书后一般都登记,前几年曾粗略统计了一下,藏书有一万多种,至于具体的册数,就不知道了,至少有个两三万册吧,也许更多。且不说这几年又增加了不少。
父亲为笔者整理的藏书目录
说到藏书,自然会想到读书。来我书房的人几乎每个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些书你都看过吗?连我的父母也都这样问。我的回答是:这些书我没有都看过,事实上也不可能都看过,但是我都翻过,需要的时候我可以随时知道需要去找哪本书。
当然,这里面带有吹牛的成分,否则也就不会去买那么多复本书了,在我单位的办公室里摆放的书大多是复本,一不小心买重了,这样也好,家里和单位一边一本,用起来更方便。
我买的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己教学科研需要的,另一类是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教学研究需要的,主要是小说、戏曲、说唱等通俗文学作品及研究论著,还有中国古代文史哲方面的书籍。自己感兴趣的,则五花八门,比如书话、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数量最多的是专业书籍,这方面的收藏就完备程度而言,和一般的图书馆比如单位的图书馆相比,不比他们少,当然前提是只比平装书,不比线装书。
书房小院门口
我个人研究的兴趣在文献学及学术史,因此本专业的书搜罗面比较广,不是只挑精品买,而是全都买回来,见书就收。有人到我的书房后嘲笑我的书里有不少学术垃圾,这是他们不了解我的研究情况,不了解我买书的路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的。
就阅读而言,自然是尽可能多的去读,读的书越多越好。比如作品及研究资料,要多读细读,对一般的研究论著,则可以挑选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比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就要反复阅读,重要段落达到背诵的程度。
至于一般书籍,翻翻就可以了,等到使用的时候再去详细阅读其中的某个章节或段落。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即便是专业书,也无法做到每本书都读,只能采取精读和泛读结合的方式。
精读的好处不用说,我特别愿意说一说泛读。
萝卜发芽了,埋在院子里,开出了萝卜花。
我喜欢把泛读说成翻书。拿到书之后,看看前言、后记,看看目录、作者简介之类,这样比从别的地方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要好很多。书翻过之后,会留下较深的印象,等到将来需要的时候,一下就可以想起来。
古代小说、戏曲、说唱方面的著述,我没有全部通读过,但我能见到的差不多都翻过。一般情况下随便说出一本书的名字,我基本可以说出这本书的作者、内容及特点等。
翻书还可以建立全局观,把一个行当的书全部翻过一遍之后,可以对整个领域的研究情况有个系统的了解,其热点何在,薄弱环节何在,心里是有数的,做研究时找题目就容易得多。
总的来说,买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的方便,也是一个爱好,但是随着图书电子化的趋势,电子书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接受,纸质书将逐渐被电子书所替代,将来也许会成为纯粹的文物。这个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此当说到买书藏书这个话题时,会带有一丝惆怅和伤感。
书房小院里盛开的土豆花
随着电子书的普及,纸质书的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讨论买书、藏书,也就带有一丝怀旧色彩。
带有怀旧色彩或者说有些伤感的还有淘书。淘书的乐趣就在一个“淘”字,从旧书堆里苦苦寻觅,忽然找到一本自己渴望已久的书籍,那种欣喜若狂的乐趣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如果财大气粗,到书店一通乱买,藏书数量一下可以暴增,但这不是淘书,是买书。
我的藏书大部分都是自己从旧书店一本一本淘来的。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的,在北京上了十年学,也整整淘了十年书,特别是当地最大的旧书店中国书店,其在北京各个地方的分店全部跑过多遍。
小书的撰写得益于自己的藏书
当时已经养成一种生活习惯,每到周末的时候,至少用一个下午或整天,或者琉璃厂,或者小西天、新街口、西单、灯珠口、隆福寺,或结伴,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去书店淘书。那时候没有挣钱能力,学费生活费完全靠父母,稍微贵点的书就不舍得买,因此也买了不少残书,后来再一本一本配全,有些一直到现在还没有配全。
就这样,日积月累,还是搜罗了不少书,本科毕业离开北京的时候已经有三十多箱子书,博士毕业再次离开北京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三十多箱,运到南京的时候,那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毕业之后到南京,正赶上金陵旧书业最后的繁荣,也见证了本地的旧书业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那个时候,夫子庙、仓巷、朝天宫、南京大学一带有很多旧书店。一到周末,朝天宫到仓巷一带到处都是书摊,不花上一天时间是看不完的。仅仅是南大周围的旧书店,没有一天时间也是看不完的。我的藏书有相当多是在南京淘到的。
另一堆凌乱摆放的新书
其后,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随着电子书的出现,买书变得越来越方便,淘书的乐趣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到孔夫子旧书网、京东、当当、亚马逊一搜索,自己需要的书就出来了。至于配书,也不过是敲击几下键盘的事情。容易自然少了意外,也就没有多大的惊喜。
在此期间,实体旧书店受到严重冲击,因房租、人工、水电等成本过高,无法生存,纷纷倒闭,剩下的一些实体店,也多是靠网络销售维持生存。
如今在南京,淘书已经变成一种怀旧之举,实在淘不到什么书了,只能安慰愁眉苦脸的老板几句。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倒闭的旧书店将越来越多,乃至逐渐消失,这是可以预言的。
旧书店越来越少,很多书就淘不到,淘书的人就越来越少,旧书店的生存就更加困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目前这个问题还无解。
《远去的书香》讲座海报
网络和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传播的渠道,而且改变了我们淘书、藏书乃至读书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
我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深深怀念那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书香已逐渐淡去,但当下流行的手机阅读这种碎片、肤浅、浮躁的阅读方式就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找到适合这个时代新要求的理想读书方式了吗?
对于淘书、藏书和读书,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有很多话要说,也有很多事情要做。
附 记
2017年11月23日,应南京大学出版与阅读学会、悦读书社之邀,我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名为《远去的书香:话说读书与淘书》的讲座。此前多是讲古代小说,没有讲过这类内容,因此很认真的做了准备,写了一个提纲。现场所讲与此有比较大的出入,现刊出,聊博诸君一笑。
【相关阅读】
苗怀明:琉璃厂的黄昏——对一处人文风景的怀念(淘书看世界之六)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