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雪坤:莫愁湖(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四)

古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网 2021-06-29


  这是《桃花扇》第一出《听稗》的唱词,孔尚任自己评点此段“风流蕴藉,全无开场腐套,压倒古今”,开篇便铺垫了几分烟粉气,点出莫愁湖边的富贵繁华,而故事的男主角侯方域自述赶考而来,下第之后恰好寓居莫愁湖,见到了偏安一隅的南明只顾学南朝模样,妆点太平,寻欢买醉。


  下面一段念白讲述了自己的姓名、来历与当下处境,最后叹道“莫愁,莫愁,教俺怎生不愁也!”

  这愁,首先是羁旅之愁,他在唱下这曲《恋芳春》后,又吟了一首《鹧鸪天》“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正是他羁愁的写照。


  第二愁,便是为乡试落第而生。“夷门谱牒,梁苑冠裳。先祖太常,家父司徒”,自己却落第于此,怎能不叫人沮丧羞愧。


  这愁之三,则是客居寂寞无聊,欲还乡,却不知“谁是还乡之伴”。当然,这只是小愁、常愁,是一般人都会有的愁绪,其后还有更大、更深沉的愁绪——“烽烟未靖,家信难通”“独为避乱之人”,这些羁愁喟叹,拌和着对时局动荡的慨叹,在全剧的开头已有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影子。


  “莫愁”之名与主角深厚而复杂的愁情、莫愁湖畔的繁华与主角心底的隐忧交织对比,后来的悲欢离合已经初见端倪。

  结尾处的这一段〔离亭宴带歇拍煞〕唱道:“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是总吊金陵,也是对南明王朝总的吊唁。乌衣巷、莫愁湖、凤凰台,这三处是最能代表南京这座金粉旧都的景观,如今却是人迹罕见,鬼哭狼嚎,凶禽乱飞。由繁华而至倾颓,莫愁湖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但不会因为故事的结束而消亡。所谓物是人非,大抵如此。


  从《桃花扇》整体的文化背景来说,莫愁湖不过是众多地标中的一个,与秦淮河、媚香楼等并无不同。这些都是胭脂佳丽之地,繁华处,解人愁。但无论是从孔尚任自己的评点,还是从莫愁湖的文化背景来看,莫愁湖都有其特殊的内涵。

  在“教俺怎生不愁也”之后,孔尚任评点道“莫愁者,愁种也,或是香君前身”,那么莫愁女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大概有三种主流的莫愁形象:洛阳莫愁、钟祥莫愁及金陵莫愁。


  洛阳莫愁最早出自齐梁时期的《河中之水歌》,其中的莫愁是一位嫁入豪门,但品格高尚没有改变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的感情的坚贞女子。

  钟祥莫愁则出自南朝民歌《莫愁乐》,是一位忠于爱情的歌女。

  而金陵莫愁出现更晚,更像是一个综合体,结合了前两位莫愁以及沈佺期《独不见》中的“思妇”形象。

  洛阳莫愁主要用于比喻青年夫妇的幸福相守,而钟祥莫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其“情痴”和容貌的赞美以及对其歌女生涯与最后消逝的同情和感叹。

      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吟咏莫愁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几个莫愁形象之间的界限也愈发模糊,其中与李香君的相合之处,大抵在于貌美、才高、对爱情坚贞而命运飘零的歌女形象了。

  通过分析吟咏莫愁湖的诗文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孔尚任将莫愁湖作为南明兴亡之见证的原因。明人朱之蕃《莫愁湖》诗尾“吴宫晋苑空云树,斗酒平消万古愁”一句感慨的是六朝风流已不复存在,颇多时移世易之感。


  何良俊的《金陵怀古》其六写“周处台前草长,莫愁湖上云深。不惜英雄代谢,独怜红粉消沉”,诗中将周处台和莫愁湖并列,从变与不变的视角看时间的变换和朝代的兴亡。

  清初文坛更出现一种特殊情况,由于明王朝的覆灭和建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的败亡,在明遗民和其他一些诗人中长期存在着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他们的这种思想感情,常巧妙地正用或反用利用“莫愁”一词的含义,在咏莫愁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如相传流寓莫愁湖畔的屈大均《湖上》诗中“愁心与春水,流满莫愁湖”表现了他反清活动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余怀《金陵杂感》诗中“山中梦冷依弘景,湖畔残歌倚莫愁”则是对南明政权覆灭后的悲伤及复国无望的无可奈何之情的表露。


  余怀的儿子余宾硕《莫愁湖》诗中“闻道南州征战后,至今啼杀白门乌”,表现了他对清兵攻陷南京时进行的野蛮的烧杀行为及其后果的“痛定思痛”的思想感情。


  还有一位诗人马銮,他的《莫愁》一诗写“江南二月花正开,十五女儿花下来。笑向莫愁湖上去,不知何事带愁回?”

      是写正当壮年的自己,本想为明覆灭后及时建立起来的弘光政权效力,但因为看到这一政权的腐败,所以失望而归,通过以“十五女儿”自况,抒发自己对这一段兴亡往事的感慨。

  莫愁湖寄寓兴亡之情的文化意义在后来也得以延续,如郑板桥《莫愁湖》,绘景之后,郑板桥看这莫愁湖的浩渺烟波,联想南京城的兴衰历史,触景生情,下阙转入议论。


  瑰丽的结绮楼和灵和殿今已不知何处,而卢家新妇莫愁的郁金堂却得以存留,虽然海燕和鸳鸯的比翼双飞是可以称得上长久,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君王沉溺声色风流的借口,不然都只能落得“亡家亡国”的结果。


  可见,郑板桥在面对莫愁湖的时候,想到的是六朝历史在这里的兴衰变幻,而不单单是“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的爱情故事,足以证明莫愁湖已成为一个“兴亡”的符号了。因此,这首词的主题也脱离爱情而成为了怀古词,蕴含了词人更深刻的含义和慨叹。

  在有清一代文坛上,吟咏莫愁湖的作品常以眼前之景推想六朝掌故,将二者结合而意在警世,又常有英雄美人的形象对比,既有“英雄美人并立千秋”的赞美,也有“英雄已经消息,而红粉却传千秋”的感叹。

      许崇熙《莫愁湖秋禊》、张鸣珂《寒松阁词》以及李尧栋《乾隆癸丑初夏,重修莫愁湖,作棹歌二十首》大抵类此。


  莫愁湖何以在明清之时承载这样的意义?

      首先莫愁湖是一等的富贵繁华之地,其盛衰最能代表朝代的兴亡。

      其次是在明朝莫愁湖才作为一个正式景点为人们熟知,其湖虽小,而视野绝佳,李尧栋写“东望钟山翠屏开,南看木末雨花台。隔江九里山明灭,也逐风帆叶叶来”正是写莫愁湖的旷览之妙,姚鼐《莫愁湖歌》写“当轩俯仰人间世,莫愁尚得留名字。

  座上山川处处奇,胸中今古时时至”,在莫愁湖座上观奇景,视野开阔,江山尽入眼底,自然触发胸中无限兴亡情怀。

  最后是明清时这里雅集颇多,尤其是清代,有六十人诗社、天贶节雅集等,还刊发过《莫愁湖风雅集》,文人相聚,难免要对眼前之景生发几许感慨,来往几番唱和,便有了诸多写兴亡之情的诗作。

  此时再回看《桃花扇》,侯方域住在莫愁湖边不是偶然,但也不全是孔尚任的匠心独具,应当离不开当时文坛以莫愁湖寄寓南明兴亡之感的风气。而今天的莫愁湖,四周高楼林立,已失却了昔日的旷览之妙,那些过往的风云变幻、朝代更替在这里也不见了踪影。


  如今的莫愁湖更像是融入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在这里散步、遛鸟、下棋,俨然已成一处休闲场所,只偶尔从导游口中听闻莫愁女的美丽传说或徐达的英雄事迹了。

  另有今人一首歌唱道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其所体现的莫愁湖风貌已与明清之际大为不同,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兴亡”吧。



报告人:白雪坤

小组成员:杨自娟 ,王文琢 ,

郭惟楚 , 杨雪梅 ,赵全杰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