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7-05-09 罗鹏 菲凡烽火台
2017-05-09   第18期报告分析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起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之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


消费金融概念及意义


狭义的消费金融概念指的是通过消费性贷款形式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它具有无担保、无抵押、用户范围广、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效率高、贷款期限短、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


广义的消费金融不仅仅局限于消费性贷款,还涵盖了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便利高效的支付手段、风险管理等功能,对消费市场的促进作用。


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消费金融对金融行业及经济发展体现出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1、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


信贷消费模式的普及使得消费者在住房、汽车等中高档消费品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多样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换代。


2016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6%,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最重要的一环。


2、优化资产结构、分散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来源与运用渠道单一、期限错配等多种矛盾,其中构成长期资产的主要是对企业的贷款,而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赖于居民储蓄存款,这种不平衡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


消费性贷款具有覆盖面广、借款对象分散、借贷资金小额分散的特点,有助于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散信贷资产风险。


3、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消费金融市场使得信用消费这一概念被消费者普遍接受,有助于增强个人信用意识。


在消费金融服务中,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商户建立起的信用关系,能够丰富信用主体的资料来源,进一步完善社会征信环境体系。


同时,消费金融服务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覆盖区域和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2009年7月银监会颁布实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消费和消费信贷的政策措施。


同时,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都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7年4月,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达到20家。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2008年到2016年,我国消费性贷款余额从2008年的423946.93亿增加到2016年的2641675.4亿,增长接近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6.01%。


而在2010年,受到政策利好的刺激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增长率更是高达48.69%。

▲2008-2016年间消费性贷款余额及增速

 

从消费金融市场上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来看,目前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


银行系无论是从覆盖区域、人群,资金来源、规模和成本,以及风控体系,都占据较大优势,是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导者(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15家由银行主导),而电商系则凭借其完善的消费业务生态链来进行市场布局(例如苏宁、阿里和京东等)。


消费金融风险及防范

随着消费金融参与机构的不断增多、消费金融场景不断普及、消费人群的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9月,我国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达到4.11%,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1.81%的不良贷款率。消费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及防范能力值得各消费金融机构警惕。

▲2012-2016Q3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率


目前消费金融服务主要分为有场景消费分期服务和无场景消费信贷服务,相比于无场景消费信贷,有场景消费分期由于结合了线下场景,消费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和借款人接触,其风控相对好做而且风险控制能力较好。


但线下场景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我国征信体系的缺失、诚信教育的缺乏,以及利益的驱使,各种骗贷、套现等欺诈手段层出不穷,如中介或商户以各种利好欺骗客户填写分期申请表,而后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甚至关闭门店跑路的情况屡有发生。


场景和中介、场景和用户的勾结,导致有场景消费分期的风控弱点被无限放大,更不用说在这个个人信息裸奔的时代,单纯依赖线上审批的无场景消费信贷服务的孱弱风控。


1、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实现黑名单共享


信息完整、更新及时的信用记录能帮助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在建立信贷关系时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简化交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消费信贷业务办理效率。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已取得较大发展,个人征信牌照亦在筹备考核阶段。


未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应当继续加强个人信用相关信息整合度(在社保、公积金、执行等公共信息下,可考虑增加金融资产交易记录、投保情况等),继续扩大信息共享与信息采集范围,继续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


另外各金融机构应当加强黑名单共享,以避免一人多贷的情况发生。


2、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由于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起步晚、发展快,导致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各消费金融机构风控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专业的风险量化分析研究团队、对接央行征信、和第三方征信数据机构合作显得十分必要。


针对不同的消费金融业务,结合应用场景、金融机构自身特点等,基于原始数据进行专业的聚合、分类、算法和建模(logistic、C5.0、决策树、神经网络等)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及时准确的发现消费金融业务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能较好的预测风险的发展。


同时鉴于中介、用户、场景和内部人员勾结的骗贷欺诈行为,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素质筛选,制定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来规范其行为。


3、健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欺诈行为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消费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


如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消费金融市场起步发展阶段,制定了以《消费信贷保护法》为核心,包涵《诚实借贷法》、《信贷机会平等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公平环境、借贷关系、信息披露等各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消费金融市场创造了良好环境。


我国在消费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上,可针对市场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信贷关系原则、流程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制定信息披露制度,增加金融机构在定价信息、产品结构等方面的透明度,改变消费者相对于金融机构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弱势地位,同时加大对骗贷、套现等消费金融欺诈行为的惩处。


消费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消费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必然加深,大数据将驱动消费金融实现创新型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使得各消费场景的用户数据被实时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涵盖了用户行为、交易记录、位置变动等方面。


消费金融公司依赖这些用户历史信贷交易数据,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取得的其他机构的客户逾期、违约数据,用户授权的通信、学历、央行征信等数据,经第三方征信机构采集的电商交易数据、社交数据、银行卡消费等数据,分析提炼风险评估及定价模型,并根据模型及数据从多纬度为用户刻画一个立体化的征信画像。


因此,基于数据而形成的大数据风控模式将是未来消费金融风控的核心发展方向,数据+模型则是消费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核心工具。


消费金融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要求其产品不断从行业和用户进行垂直划分,最终带来消费金融产品的行业垂直化和用户层级垂直化。


一方面,消费金融领域横跨众多产业,如汽车、医美、教育、旅游、3C等,各细分领域之间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格局对消费金融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单一细分领域的垂直化耕耘更适合于中小型消费金融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覆盖人群广,在职业、年龄、收入等方面差异化程度较大,因此需要将用户人群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人群来明确自身的目标市场定位来展开消费金融业务。


根据4月份各公司发布的年报信息显示,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捷信金融实现净利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7倍,银行系旗下消费金融公司均实现盈利,只有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因进一步的“跑马圈地”而导致亏损。


在政策利好背景下,以及目前较低的消费金融行业渗透率,消费金融领域未来潜力空间巨大。

 

声明:烽火台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不做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供参考。

版权问题、商务合作、读者投稿

联系方式:微信号 3201568881




往期精选调查曝光

  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演变成庞氏骗局?

  上班族互联网金融理财如何不踩雷

➂   “鸟巢大会”每人领5万是骗人的

➃  央视曝光新骗局:账户本没钱 骗子盯上消费贷

... ...(更多内容 查看历史消息 即可)




菲凡烽火台用户防骗咨询群!

个人金融产品信息核查;

企业风险程度、业绩等专项委托调查;

一般欺诈行为的数据分析、搜索、知识普及

... ...


 善念 犀利  洞悉 灵敏  

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反金融欺诈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