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门 | 跑题造假误导观众,微商范儿的<舌尖3>彻底凉了!


备受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3》,自大年初四播出后就热议不断。一边是造就章丘无锅现象的“带货王”,但另一边,《舌尖3》的槽点却也越来越明显。


▲舌尖3第5集播出之后,豆瓣评分降至5.0分。



槽点一

自制“中药口红”为“三无”代言


22日晚,舌尖3播出了第四集《养》,以“食养”为主题,主要讲述了各种中草药入食的养生菜肴。一经播出,就有网友评论说,之前吐槽早了;还有网友说:“看到今天这集是彻底暴躁了,敢情变成了中医养生了!!!怎样?养生堂吗?BTV logo要不要打一个??”



有网友表示,看这集就像喝了一集中药;槽酒糟芋头面的画风也被吐槽……



例如,该集中的介绍了《中草药炖猪脚》,有网友指出,曾有新闻曝《老汉误用断肠草炖猪脚 一家三口中毒殒命》,指出草药的风险……因为普通人没有分辨草药的能力。


而让人质疑最多的,就是片中名为一位女子自制中药口红。


其实,自制口红自己用用也无妨,但拿品牌口红的外包装来盛放,就立马有了一种三无产品既视感。



此外,还有网友微博评论:这一集的导演怕不是微商吧……



况且,一档美食节目,插了这样一段,这题跑这么远是要闹哪样?怪不得网友不买账!



槽点二

常识性错误:错将大口黑鲈当成花鲈


第三集播出之后还引发了诸多关于常识性的吐槽。例如,这两天讨论比较多的鲈鱼话题,节目中错将大口黑鲈当作四鳃鲈鱼。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是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口黑鲈


四鳃鲈鱼


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视频中太湖渔民打捞上来的是大口黑鲈,而不是节目所要表达的花鲈。“视频想要表达的是花鲈,更确切地说视频想要表达的是养殖花鲈,但此时视频中太湖渔民鱼兜里显示的是大口黑鲈。”


同时,该专家质疑视频中部分文字表述,认为将花鲈冠以“太湖鱼中之冠”有点过头,表述不切实际。该专家认为太湖中被大众认可的是“太湖三白”,没有“太湖鱼中之冠花鲈”之说。



槽点三

只讲器具不见美食:全是锅碗瓢盆


比起前两季,舌尖3第一集就让大家有点失望。毕竟,讲了半天没记住几道菜,倒是被安利了一堆厨具,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



例如,经12道工序、7道冷锻、5道热锻,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一千度高温冶炼,三万六千次锻打才能锻造出的“章丘铁锅”。

对此,网友表示:



此外,万万没想到,这集最大的赢家是章丘铁锅,淘宝还立刻出现同款,飙升到700元。有人忙着下单,有人则对营销表示质疑,还有章丘网友表示不知道当地铁锅这么厉害……



很久未联系的小伙伴,也许会冒出来找你买锅!



槽点四

食物张冠李戴,不正宗


此外,好不容易出现的美食也被网友指出了毛病。有网友表示,节目里推荐的天津煎饼夹火腿生菜,不正宗。



还有网友表示,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钵钵鸡、麻辣烫、串串、冷锅串串真的都有明显区别,各地区别不一样而已,请乐山的同学不要再争啦)



胡辣汤是河南小吃,硬生生放到杭州来?



对此,只想说一句,这集讲的是河南人在杭州打拼,想在杭州寻找家乡的味道,大家也不要太苛刻啦!



槽点五

患痛风父亲煲鸡汤做法被指误导观众


23日,微博认证为“健康博主”,拥有注册营养师证书的网友李捷(微博名为@sarasaralee)发文指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中为痛风的父亲煲鸡汤的做法会对观众造成误导,实在不可取。


记者采访了痛风专科专家了解到,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荤汤”,即使要“吃肉”,也需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适当进食。


在22日晚播出的以“养”为主题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中,家住广州的郑雅甄在父母的叮咛、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养生之道”,通过煲汤来给自己和家人朋友调养身体。在介绍一道具有滋补养颜效果、名为“花胶炖鸡汤”的汤品时,特别提到了“爸妈喝也很好”,不过“做法上要有改变”,原因是“爸爸痛风,喝不了传统老火汤”。


在制作过程中,郑雅甄通过将鸡腿去皮、去脂肪,以及炖煮不超过3小时的方式来降低嘌呤。


第二天一早,微博名为@sarasaralee的网友在发表的微博中提到“给痛风的父亲煲鸡汤,炖几个小时的鸡,那得有多少嘌呤呀!说是把脂肪切了炖,那也没有用。


正确的是急性痛风发作时不要吃鸡。慢性或者平时,去皮,煮,把水倒掉,重复几次。然后只吃鸡肉”,同时指出,“这样播出,痛风病人也按照电视里面炖鸡汤吃,谁负责?”



槽点六

讲人物故事的篇幅远远大过美食


23日,随着第5集的播出,新的槽点又供应上了……


如果说《舌尖3》的前两集还让网友们沉迷于找茬,那到这一集,评论却一致转向了情节。


第五集的主题是“厨人”,说是要“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一个是做摔面的大厨,面啥样还没看仔细,导演组的镜头就跟着大厨去看他的女儿了。


因为平时开店忙,所以只能抽休息的一点时间来看看女儿。


隔着栏杆看着女儿做操,大厨突然就哭了。


然后是天津的一位妈妈,每天早起给女儿和老公做早饭。



作为国家二级营养师的她,做早餐从来不假手他人,自己点豆腐做豆腐脑,自制酵母做薄饼。



最后,节目组告诉大家,这位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妈妈得了重病。


讲人物故事的篇幅远远大过美食,这样的安排让网友们产生了分歧。



喜欢的人觉得很催泪,感人。可不喜欢的人想说……



我就想看点好吃的,种种草……



的确,导演费心找了故事。可你这个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啊,你是档美食纪录片啊!



回应

即使冒险也要创新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强势回归,延续了前两季的高收视率,但和前两季相比,却多了很多的质疑:简直像是网红购物节目和封建糟粕大联欢以及故事大会的结合体,其中鲁菜九转大肠的做法,更是完全不对!


为此,《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于2月24日凌晨转发某媒体一篇名为《为什么要创新?<舌尖3>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的长文做出了回应: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节目组还表示,美食栏目较之《舌尖上的中国1》播出时数量大增,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也不会满足。而之所以将故事穿插其中,是因为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美食的根和魂。


对于节目组的回应,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但也有人拒绝接受:有错就好好认错,别顾左右而言他。



解读

为什么《舌尖3》不好看了?


2012年陈晓卿导演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凭借对中国美食的深刻解读、精致的镜头展现、灵动的配乐和精良的制作,迅速俘虏了全国观众的心,一夜爆火,取得了豆瓣9.3分的超高成绩,让纪录片这一种影视形式走进了主流观众的视线里,被网友评论道为“下饭神器”,足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


而两年后原班人马的第二季,在展现美食之中尝试加入一些生活故事,探讨人和食物的关系。虽然在口碑上有所下滑,但还是整体上中规中矩,依然还是熟悉的味道。


但是让人期待久违了四年的第三季,在预告片预热阶段却引发了不少的议论,观众们发现导演和整个制作团队都换人了。


为新一季《舌尖》执导筒的,是1993年开始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从事纪录片创作,制作过《中国人的活法》《中国人在非洲》和《我们这五年》的女导演刘鸿彦。



变换的不光是导演,这次《舌尖3》背后的制作团队也换了,来自于一家新三板影视公司。


正是全新的导演和制作团队,让《舌尖3》区别于以往两季,有优秀出彩的地方,也有不那么让人满意的缺陷,这点从观看体验上可以明显感受出,也正是观众和网友吐槽的重灾区。


不难理解,期待了四年,又赶上春节,全家围在一起看电视的日子,观众自然要求和期待非常高,对于节目的画面内容,剪辑节奏等都是很大的考验。


很多观众都是打开电视,正襟危坐,准备来一场关于美食的视觉盛宴。但是看完节目后,一脸懵逼,先前极高的期望瞬间转化为失落,最大的感受是,美食在哪里,说好的“舌尖上”的中国呢?


看完已经播出的几集之后,留在头脑中唯一的感受,就是贯穿全片的“离题感”。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可以看出,这一季导演希望脱离出前两季单纯围绕美食的框架,着重描绘中华饮食文化对于平凡百姓生活的意义。


本意是寻求区别于前两季的突破,和整个系列内容的升华,但无奈有些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力道使得不讨好了,再加上50分钟不短的片长,缺少着重刺激点的设置,让有些乏味的套路显得更加不够吸引眼球了。



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器具》为例,本意是希望通过中华饮食文化中器具多样性的描绘,凸显人和器具,器具和食物的全新关系。但新的制作团队带来了新的行片节奏,整体给人感觉非常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缺少相对的适应性的叙述铺垫。


其次快镜头的频繁使用,和快速的视角转换等拍摄剪辑手法也给人非常明显的区分感,总感觉导演希望拍很多东西给你看,但你最后却什么都没看到。


观众带着看美食的心情打开电视,看到的却好像是“大国工匠”或者“国家宝藏”类的节目。明白创作团队希望寻求突破,但是《器》显然没有表现出器具和美食之间的共鸣,更多的是讲述手工匠人遵循传统,钻研手艺的匠人精神,对于真正的主角“扣碗条子”、“小酥肉”等菜肴的镜头却是一带而过,给人一种是来看碗的而不是菜的错觉。


后面几集也有类似的问题,过于寻求田园牧歌似的角度。由一个故事和人引出一道菜是《舌尖》系列的一贯传统,但是最重要的是那道菜,是美食。显然有些混乱的剪辑和叙事手法,对于美食的刻画比重显得有些不足,无论是食材或是制作手法,《舌尖3》都没有彻底的讲好一道菜。


这让不少网友都在吐槽导演功底、文化底蕴不足。不仅摄像上滥用大光圈和微距而且跟焦还一直跟不上,剪辑也是一片混乱,不知所云,让观众看的头昏眼花。


而对每一个菜,每一个宴,都没有说好说透,对于前面铺垫的人物故事倒是占了巨大篇幅,但这铺垫的故事跟后文的菜其实也没有多大联系,菜的烹饪方式全都是一笔带过,明明很多菜都可以仔细品味,但是却详略失当。




END



本文来源:北京时间综合



往期精彩

热门 | 地下“黑电台”:话题淫秽露骨,推销药品暴利500%

防骗 | 紧急通知!一次朋友圈集赞,足够把你的银行卡刷光!

曝光 | 云集品事件愈演愈烈!消息称竟要闹出人命?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项目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