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展MENU|项目:乘客您好,本次地铁开往艺术方向

Curator to go 藝術外食研究所
2024-09-07

✎✎✎

策展人探展清单





使用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出行,最初是乘坐,后来是站立。当然,作为在都市上班的合格打工人,最频繁的用词莫过于“挤”地铁。偶尔在上下班高峰期,也几乎能修炼到“悬空”的地步。除了利用同乘陌生人手臂间的空隙安放自己的手机屏幕外,我们也在透过车窗观察途经站点时,记住了各站台不一样的色彩与设计。

巴黎地铁


地铁,作为现代社会公共出行的一大发明,是多数城市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环节。每一个具有地铁承载力的城市都有着独特的人工系统,我们不曾看到过同样的地下轨道规划图,也不曾看到一模一样的地铁车厢外形。很多时候,地铁系统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签,以至于每每说起伦敦、纽约、巴黎或是上海,人们对于地铁的想象和记忆都是各有千秋。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伦敦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通车于1863年,蒸汽驱动的列车在第一年就承载了950万名匆匆旅客,自此打开了人类工程技术对于地下交通的研究。而现在,地铁空间更是各式各样艺术项目的培养皿,让艺术多彩的风格野蛮生长。



1

1

1

伦敦地铁溯源


伦敦地铁:Jeremy Deller ,城市不就是其中的人吗?,海报


伦敦的地铁以“The Tube(管道)”之名被人所熟知,近年15年来最主要的艺术策划委任于Art on the Underground项目,目标是将当代艺术带入古老的运输系统中。项目的灵感,不仅体现在对地铁站建筑内部的装饰改造,也体现在不惹眼的地铁线路图上。每隔一段时间,伦敦地铁路线图的封面就会由不同的艺术家进行设计,旅客们在不同时间,总能收集到不同的艺术碎片。

  


过往伦敦地铁地图封面设计

 

如今,在看不见的地方,英式幽默也存在于艺术中。观念艺术家Jeremy Deller 在他2009到2011年的艺术项目“城市不就是其中的人吗?(What is the City But the People?)“中,就制作了一本护照大小的同名小册子。




册子中摘要了一些颇具深意的名人名言,诸如印度民族领袖甘地的“生活比一味增速有着更多东西(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increasing its speed)”;德国诗人歌德的“没有什么比今天更有价值(Nothing is worth more than this day)”;瑞士自然疗法医生沃格尔的“人类可以提供医药和指引方向,但是只有自然才能真正治愈人类(Man can provide medicine and show direction, but on nature can truly heal)”等等。

 
Piccadilly线地铁司机正在播报册子中的句子摘要


这本册子被分发给地铁Piccadilly线上的地铁司机,并鼓励司机们在与乘客的广播交谈中多使用的其中的句子。伦敦百万人口流动的线路上,从此多了一些关于生活哲学的轻松感。与此同时,著名英国街头艺术家Banksy的幽默涂鸦也时常出现在地铁内部的角落中,将地面上的“街头”带到地下。

 

英国街头艺术家Banksy在疫情期间创造的老鼠喷绘(现已被清除)



1

2

1

纽约大都会地铁标配


纽约地铁:小野洋子,天空,2016


大西洋另外一边,同样有着一座依赖于地铁系统运转的大都市纽约。纽约地铁从1904年开始建造,现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系统。纽约市在1999年启动了Percent for Art(“艺术百分百”)计划:在政府出资的建设项目中,至少有1%的资金必须用于安置艺术。这个计划涵盖了纽约市所有的地铁站点,也使得这里的艺术装置更加趋向于永久,让作品本身成为每个站台的一部分。


纽约地铁的艺术,往往目的明确:他们或是谈论了站台所在地的历史、人文,又或是围绕着特定的当代艺术风格,例如曼哈顿中国城的站内瓷砖拼贴,就充满了东方的想象。 


纽约曼哈顿中国城Grand St. Station


第八大道14街地铁站中,雕塑艺术家Tom Otterness在站台角落放置了各式各样提着钱袋子的小铜人,讽刺了纽约文化中对金钱的崇拜和权利的冲击,以可爱的风格讲述了成人世界的刻薄。



纽约地铁:Tom Otterness, Life Underground(地下生活), 2004

 

游客如织的时代广场站台,美国波普艺术之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设计的壁画铺呈在53英尺的墙面上。糅合了装饰派(Art Deco)、漫画书与后未来主义(Retro-futuristic)的画面,在两层站台的楼梯接口,等待游客们抬头发现。


纽约地铁:罗伊·利希滕斯坦, Times Square Mural(时代广场壁画), 2002


美国摄影师William Wegman的宠物狗形象以玻璃拼贴画的形式出现在23街的地铁站出口。马赛克的画风和拟人化的面部表情似乎在表达着一些不满,仿佛正在等待一辆纽约永远在迟到的地铁。


纽约地铁:William Wegman, Stationary Figures(静止的形象), 2018


而在2016年新建成的世贸中心地铁站Oculus,则是由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设计。这个建筑作品直译名称为“世界之眼”,其纯白色骨骼结构寓意着“9·11”事件后曼哈顿的愈合与新生,也将这个地铁站本身变成一个宏伟的纪念碑。

  

纽约地铁:Santiago Calatrava, Oculus(世界之眼),2016

 


1

3

1

巴黎站台的浪漫主义



再次回到欧洲,另一个大都市巴黎的地铁建设虽然晚于英国,但是其颇具童话色彩的进站口设计却让每个去过巴黎的人都津津乐道。初期,巴黎地铁站入口由设计师赫克多·吉玛德(Hector Guimards)设计。19世纪末,法国的新艺术风格追求梦幻美学,设计师也将自然花园的风格意向带到地铁栅栏上,为巴黎地铁镀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Hector Guimards设计的巴黎地铁入站口


从站外到站内,工艺美术站(Metro station Art et Metiers)将地铁空间变成了一场盛大的艺术创造。1994年,比利时籍漫画家弗朗索瓦·史奇顿(Francois Schuiten)将地铁翻修成类似潜水艇的模样,梦幻的想象来源于法国作家贝涅·彼特(Benoît Peeters)的漫画《朦胧城市(Les Cités Obscures)》。地铁站内整体的金属材料,以及齿轮、舷窗、站牌设计,都呈现着一种未来科幻的穿越感。


巴黎地铁工艺美术站(Metro station Art et Metiers)



1

4

1

上海地铁玩儿点新花样


看过了三个历史悠久的西方城市,再来看看相对年轻的上海地铁。中国的地下轨道建设起源于1965年的北京,直到1990年初,地铁才在经济重心上海兴建。充足的城市建设力量以及成熟的工业技术,已然让如今的上海地铁成为世界运行线路最长的地铁系统。在每个停留的站点中,人们常看到不同的画面设计,例如如龙华站的书法字体与鹅黄色背景。

 

上海地铁龙华地铁站


传统的上海地铁艺术作品以浮雕画为主,在地铁站内部的墙面呈现,时常有着历史性的主题。近年来,在现代化的地铁站内部空间,新媒体类型的艺术作品也以隧道中的投屏形式存在于人们快捷的都市交通中,将艺术与商业价值相结合。

 

相比起较为老旧的地铁系统,新媒体、光影和平面设计类的艺术媒介在上海地铁崭新的空间中似乎占领了主导地位。如由660张与上海地铁有关的照片组成的《印象地铁》在龙阳路站组成一个注视着行人的观察者,照片画面也将随着时间不断更换增减。

 
上海龙阳路地铁站


在徐家汇地铁站,站内的灯光装置通道也为原本规整的现代墙面带来了对于光影的多维度体验,变换的色彩让踏上旅途的乘客感受到多样的空间。

 

上海徐家汇地铁站




结语


纽约地铁:Whirls and Twirls, Sol Lewitt, 2007


巴黎地铁


距离第一趟地铁通车时间过去将近160年,地铁已然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逐渐将地铁空间作为艺术项目的产出地,让实用创造与美学趣味并存。在运营地铁这一城市隐形脉络机制的过程中,人类创造力依旧有着广阔的发展与想象空间,相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视觉惊喜将为打工人的日常带去活力。

 

最后,外食研究所提醒您,在乘坐地铁发现艺术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护哦。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撰文 / Hongyi

统筹 / Mandy

排版 /Roxann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藝術外食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