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咖啡的文学想象|CUISINE

. SoFigaro 2023-08-01

LITERARY IMAGINATION OF COFFEE



文坛上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咖啡馆,海明威就写不出《太阳照常升起》”。虽然是一句略带有戏谑口吻的评价,却从侧面验证了咖啡馆对海明威的深刻影响。自咖啡馆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作家和艺术最爱去的地方,和海明威一样,不计其数的文学艺术创作者,都是咖啡馆文化的忠实体验者。



咖啡馆与文学之间,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咖啡这种饮料的本身,它自带活跃思维的功能,于是成为了数位文豪作家写作时的必备饮品。其次是因为咖啡馆营造出的自由氛围,自 17、18 世纪开始,咖啡馆就成为了文豪们交流思想、独思写作的专用地界儿。甚至在当时,有很多报社也会将自己的工作区域搬到咖啡馆中。时至今日,依旧有非常多的作家喜欢去咖啡馆写作,虽然当下的咖啡馆已然不能够成为“主流”文学思想的交流地,但它仍保留着令人放松、激发写作灵感的特性,成为了与万千著作相伴而生的灵魂之地。


从咖啡馆文化起源时,

它就是一个能够让人自由出入、畅所欲言的休闲社交场所,

久而久之也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放松的文化氛围。




文学写作圣地

专访意大利文学研究专家文铮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意大利文学研究专家文铮,一同来和我分享咖啡馆与作家之间的关系。作为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的他,有着多年研究意大利语语言学与意大利文化的经历,也曾长期在意大利学习和工作,深切地感受欧洲的咖啡文化。意大利虽然并不种植咖啡,但却成功地将咖啡文化以及咖啡馆文化传递全球,直至美国、日本和中国。文铮接受了本刊专访,将从作家与文学的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一下咖啡馆何以成为激发写作灵感的。


So Figaro:为何由古至今作家都喜欢在咖啡馆里写作?


文铮 :首先是因为作家们都很喜欢咖啡这种饮料,因为它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会让他们的思维一直保持活跃的状态。其次在欧洲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时,很多文人、艺术家等都会去咖啡馆交流思想,于是他们愿意走进咖啡馆去获取当下最前沿的思想文化,以便于后续的写作。


So Figaro:咖啡馆为何能够让作家更专心地搞创作?


文铮 :因为从咖啡馆文化起源时,它就是一个能够让人自由出入、畅所欲言的休闲社交场所,所以当时无缘上层社会沙龙的文化人总会去咖啡馆相聚,久而久之就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放松的市民文化氛围,以致于现在很多人都会对咖啡馆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既可以凝神静气地独饮,也可以与意气相投的朋友高谈阔论。



So Figaro:法国的作家与意大利的作家去咖啡馆的状态是一样的吗?


文铮 :不一样,首先两个国家对待咖啡的认知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意大利人最喜欢的咖啡是 Espresso(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快速”),一小杯浓缩咖啡,从机器萃取出来之后,大多数意大利人会站在吧台一饮而尽,然后离开。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有一次去美国访问时,就对当时美国咖啡馆咖啡菜单上各种新奇的咖啡饮料表示过不理解。因为在意大利人眼里,只有 Espresso 和以它为基调的衍生品才是能够入口的咖啡。与意大利人相比,法国人更注重喝咖啡的环境和过程,从 18 世纪起,作家们就愿意带着笔和纸去咖啡馆一边吃喝一边创作,时至今日,欧洲的很多著名咖啡馆都保留着给客户提供纸和笔的习惯,如果你向侍者索取,他们会立刻为你提供。


So Figaro:为何咖啡馆能够超越其他社交场所,成为作家们最爱去的地方?


文铮 :在欧洲咖啡馆文化流行前,当时的作家文人都会去沙龙交流思想和创作,但是沙龙的门槛相对较高,且还会要求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着装的品味。这其实无形中阻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因为仍然有很多作家的经济状况处于窘迫的状态。而后当咖啡馆出现时,才得到了好转。因为咖啡本身就不是一个高价的饮料,它属于大众消费品,所以咖啡馆的门槛也低,仅需要一杯咖啡的钱你就可以在咖啡馆里坐上很久。慢慢地,越来越多不同流派的人都汇集在了咖啡馆中,而咖啡馆也成为了无可替代的文化交流场所。



So Figaro:咖啡馆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学的?


文铮 :现在大家似乎都以连锁咖啡馆为主,遍地都是星巴克、Manner 或者其他连锁咖啡馆。其实早在民国时期,上海就有几百家咖啡馆了,当时也非常流行去咖啡馆聚会和写作。鲁迅先生在他的日记本里就提到过自己喝冰咖啡的经历,他在上海一共待了九年,当时最爱去的咖啡馆就是位于上海北四川路和多伦路交界处的公啡咖啡馆。这个咖啡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鲁迅先生去过,像冯雪峰、田汉、翟秋白、茅盾等上个世纪初文学界最闪耀的人物,都曾去过,甚至“左联”的一些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他们经常会在那里交流思想,甚至到最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专属座位”。


So Figaro:你如何看待现在比较流行的,将咖啡馆开在书店里的举动?


文铮 :咖啡和书、和文化的渊源本来就比较深,所以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了一种非常具有文化气息的氛围。有意思的是,如果只是一家书店的话,可能进去深度阅读的人会比较少,但将它与咖啡结合后,这个店整体的功能就变多了,于是进去喝咖啡的人也多了,喝的时候也许就会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去读,或者走的时候也会买几本书带走。咖啡和书是绝佳的搭档。



So Figaro:你有没有因为一部文学作品特意去某个咖啡馆的经历?


文铮 :有的,很早之前因为读到过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的意识流小说《微型世界》,作家以一家叫圣马可的咖啡馆为全书的起点,展现了他的家乡——的里雅斯特的风物和往事。由于喜欢这部小说,我就在一个周末从罗马于做火车去到了的里雅斯特,按照书里的线索,先去了圣马可咖啡馆。我因为一本小说爱上了一家咖啡馆,继而爱上了一座城市。那个咖啡馆的布局和装潢与小说中描写的二战前的场景一模一样。所以我进去喝咖啡的时候,仿佛有穿越的感觉,就像作者马上就会走进咖啡馆,在我临近的小桌旁坐下一样,这种感觉真的很有意思。




文学思想交流地

论咖啡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一家和自己气场合宜的咖啡馆,确实能为作者迸发无限创作灵感。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曾经在波尔图居住过一年多的时间,当地知名的 Majestic Café 正是J·K·罗琳当时常来的咖啡店,如果说哈利波特是在 Majestic Café 创作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也邀请到了六位国内知名的作家,一起来听听他们和咖啡馆的那些事儿。


作家

包晓琳


代表作《阴阳》《红豚》

之前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去咖啡馆写作,我认为咖啡馆就像作家寻找灵感的“别处”,每当我写作缺乏灵感的时候,就喜欢扎进一家环境舒适的咖啡馆。虽然有的咖啡馆中声音比较嘈杂,比如邻桌友人交谈的声音、咖啡杯撞击托盘的声音、音乐的声音,但那一刻仿佛都成为了暂时让我放飞思绪的“灵感音”。想象力也跟随着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声音,慢慢地打开了很多。而后,就发现自己的思绪被完全打开了,那些灵感犹如雨滴一般丝丝缕缕地进入脑海中。


虽然去那么多咖啡馆写作过,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那些装修考究、服务卓越的咖啡馆,而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暖手的外卖咖啡。2019 年春,我在慕尼黑旅行时,遭遇了一场扎扎实实的倒春寒,几乎把行李箱里所有的衣服都穿上身也缓解不了中欧早春的寒意。和家人去玛丽安广场游玩当天,更是下起了雨,我们忍住牙齿的咯咯打颤,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冲进广场上的咖啡屋, 人手一杯热乎乎的焦糖拿铁。那家咖啡屋其实在慕尼黑实属普通,名字也很随意,叫 Rischart,就位于广场上钟楼的对面,但橱窗里暖光下刚出炉的面包金灿灿的,实在太诱人了。


作家、翻译家、时尚博主

顾晨曦


作家、翻译家、时尚博主,

译作《格蕾丝传》《比利时时尚设计》

《香水:一个世纪的气味》

我试过很多次,无论是在伦敦读书时,或是在旅游时,或是在上海的生活,我都无法在咖啡馆里敲键盘写字 —— 因为我太容易被周围人的谈话吸引注意力,但我喜欢去咖啡馆,它是一个小小的浓缩的世界 —— 在美好的热饮与食物的气息的环绕中,我们会看到、听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如果有机会穿越到过去,我最想去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的那些咖啡馆逛逛,据说当年两大音乐人瓦格纳和威尔第两人“王不见王”,虽然两人几乎每天去的咖啡馆,瓦格纳还在咖啡馆谱曲,并且两人常去的咖啡馆是圣马可广场上的邻居 —— 才子们的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圣马可广场的各大咖啡馆们最喜欢,也许是最头大的客人大约是卡萨诺瓦(Casanova),据说他最喜欢在圣马可广场上的咖啡馆流连,为了邂逅咖啡馆里的美人们 —— 这才是我们喜欢去咖啡馆的原因吧,因为气氛令人愉悦,因为能遇到想见的人,以及不用我们自己费力去做出一杯热乎乎的咖啡。


作家、翻译

张朴


代表作《孤独要趁好时光》

《巴黎的前后时光》

译著《流动的盛宴》等

之前因为有翻译过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于是萌生了想去他当年写作的丁香园咖啡馆看看,汲取文思和创作灵感。当你坐在他曾坐过的长椅上时,仿佛能感受到曾经他写作时的氛围,这也许就是跨越时空的思想交融吧。如今,丁香园咖啡馆的名气比它的咖啡和餐食的名声更响亮。如果是想追溯旧时光,感受文学中的巴黎,可以去那里坐坐。


前段时间 Maison Margiela Café 在成都远洋太古里开业,去的时候我感觉更像赶赴一场约会,我穿上了二十年前的 Maison Martin Margiela T-shirt,似乎还可以感知到 20 年前滚烫的 print 字体。三五好友就这样坐于户外,饮啜 Maison Margiela 咖啡,聊到关于马吉拉的往事情怀。喜欢 Maison Margiela Café,不仅仅是因为时装回忆满怀,还在于它印刻了自我生活的阶段式转变。由写作时装,潮流风格到写作生活、记录城市文化嬗变,写作旅行与人生五味杂陈的时日,包括这些细碎味觉的感知 :美食、咖啡与人情冷暖—我感受到自我的成长,但我亦深知内核没有改变,我依然还是那个二十年前会穿马吉拉的人吧。


作家

曾焱冰


代表作《没完没了的好时光》

《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我不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去咖啡馆,倒是经常带着一个真的笔记本。准确来说,是一个 MOLESKINE 的单色笔记本,一只我喜欢的英国老牌 SMYTHSON 的笔袋,里面是一支中等软硬的铅笔、一支钢笔,有时候也会有一支四色笔。当然一定会有一本书,小说,或艺术类的书籍。


一个角落,一杯黑咖啡,可以坐上两三个小时。写写画画,有时候会走神留意旁边的对话,或偷偷观察咖啡馆里来来往往的人。在我的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素材,有的只是此类形形色色琐碎的记忆。詹姆斯·乔伊斯说 :“所谓想象力就是记忆。”咖啡馆里那些奇特的人、有趣的穿着、让耳朵被吸引过去的对话、背景音乐、咖啡的香气和窗外的天气,都在某些时刻,会被莫名地串起。毫无脉络,但鲜活无比。


传媒人士、专栏作家、

情感专家

庄雅婷


代表作《我有一个朋友》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

我喜欢书店里的咖啡馆,尤其是有很多旧书的。去年在昆明的时候,我走进东方书店,在楼上喝一杯咖啡,你知道吗?这里曾经流连过闻一多、汪曾祺、钱穆……半部西南联大历史扑面而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在故纸堆里体会当下生活,这仿佛是一种时间对生活方式的复刻,那感觉真是令人难忘。走之前,我也在这里买了很多书快递回北京,在书店喝咖啡就是这样,身心都愉悦。我和全国各地的咖啡馆都有很多故事,难以一一讲述。但这里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一些精神和气韵的传承与连接。


去咖啡馆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也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暂停”,我除了会在其中思考自己的作品,也会思考当下的人生。你无论在哪里,随时抽离出来十五分钟,坐在一个刻意营造了与“日常”不同的空间里,或者坐在一个刻意营造了“正常生活”的日常中间,那一刻的你不是蝇营狗苟的。若在陌生城市中,咖啡馆会让你找到安全感,若在熟悉的地方,咖啡馆会让你跳出来看自己的生活是否按惯性在滑行。


作家、艺术策展人、

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

祝羽捷


代表作《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

《世界从不寂静》

之前住在伦敦的时候,一直都是在咖啡馆中写作,点上一杯咖啡,一坐就是一整天。我也会观察在咖啡厅中来往的人群,并将他们的状态以及容貌都写在我的作品中,好像他们本来就生活在我的作品中一样,虽然是非常凑巧的,但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我去每个城市前都会先研究一下当地有哪些好玩的咖啡馆,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一天去好几个,去感受不同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柏林的 Ora Cafe,这个咖啡馆很有意思,它的前身是个药店,后面改造成了一家极具特点的咖啡馆。你坐在其中,周围都是曾经还是药店时留下的瓶瓶罐罐,非常治愈。过去的人需要来这里抓药看病,现在的人来这里安抚情绪。虽然它的形式改变了,但是它治愈的功能一直都在。为何会对 Ora Cafe 的印象极为深刻呢,是因为我从小就对玻璃的瓶罐子非常感兴趣。小时候家里人要是生病,就会有很多放药片的玻璃罐子,我特别喜欢摆弄它们,总觉得这种玻璃制品特别的浪漫和梦幻。



编辑 & 撰文 / 边缘

新媒体编辑 / Arya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请戳↓

陈剑莹 在戛纳之后|COVER STORY


独家专访:李家和 小成本与大梦想|PORTRAIT



斜纹软呢进行时 | MOD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