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社区治理温度的意蕴与提升进路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展现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社区治理温度是城市温度之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社区治理温度只能提升,不能下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副主任吉启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芝健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要深刻认识社区治理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立足不同社区治理实际情况,聚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温度提升社区治理温度;与时俱进更新社区治理理念,持续深化社区治理温度的学理性研究;夯实社区善治人才保障,厚植社区治理温度的文化生态;健全社区治理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夯实社区治理温度的利益基石等四个关键领域靶向发力,真正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展现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社区治理温度是城市温度之基。如果社区治理缺乏温度,城市温度就无从谈起,城市现代化就失去了根基。进入新时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人员构成、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建设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社区治理温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需要日益强烈。当前,要深刻把握社区治理温度的战略意蕴,探究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有效路径,努力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不断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层基础。
深刻把握社区治理温度的战略意蕴
社区治理温度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社区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社区治理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温度是衡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社区治理缺乏温度,从短期看,会降低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参与度、满意度;从长远看,会弱化、淡化甚至虚化社区治理功能和职能,极大地削弱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长此以往,社区就会陷入治理无效的困境,社区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必将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之基。因此,提升社区治理温度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之大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社区治理温度是事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安全的“党之大计”。如何实现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安全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执政兴国、治国理政的价值遵循。社区治理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根本宗旨的实践场域,社区治理温度是党的基层组织关爱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如果社区治理缺乏温度,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本身的短板与不足,更暴露出社区基层党组织没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全面贯彻人民至上理念、没有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离间党群干群血肉联系,败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形象,损害党的执政公信力,侵蚀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自觉站在实现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安全的“党之大计”这一政治高度,深刻把握社区治理温度蕴含的鲜明的政治意蕴。
社区治理温度是破解新时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2022年第三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城乡社区约60.6万个,其中农村社区约48.9万个、城市社区约11.7万个。《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将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由此可见,我国社区面广量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社区治理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文件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社区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但优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优秀社区治理人才队伍、可持续的社区治理保障体系等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此同时,一些社区的治理理念落后、手段简单粗暴、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严重降低了社区治理整体效能。破解这些难题既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更需要从提升社区治理温度入手。牢牢把握社区治理温度这个“金钥匙”,有助于从根本上厘清社区为谁治理、社区靠谁治理、社区治理什么、社区治理成果如何共享等基础性问题,进一步激发社区治理动力、整合社区治理资源、增强社区治理信心、提高社区治理质量、彰显社区治理品质。
社区治理温度是构建新时代社区情感共同体的“牛鼻子”。社区是由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等人员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及其他自治组织、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构成的微缩型社会。多元主体在社区这个地理空间相对有限的区域内,在社区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共同利益的直接引导下,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赋能的共同体。面对社区治理现代化新要求,如何在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区共同体发展空间、提高社区共同体发展能级、提升社区共同体发展韧性、增强社区治理共同体发展引力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现代化又一重要课题。社区治理温度以其独特方式链接了社区治理体制、治理制度、治理规定等刚性要求,塑造出的社区情感共同体让社区更具人情味、更能打动人、更能留住人,为构建更加温馨、更加亲和、更具烟火气、更具吸引力的社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多元共同体奠定了更加厚实的情感基础。
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四重进路
社区治理温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社区治理温度只能提升,不能下降。但是,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进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少数人坐在书斋中苦思冥想得来的;既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重点。要深刻认识社区治理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立足不同社区治理实际情况,聚焦四个关键领域靶向发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温度提升社区治理温度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升社区治理温度,关键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以党建温度提升社区治理温度。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正确方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建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是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基本前提。社区党组织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等关于基层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社区党组织要认真履行领导社区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的政治责任,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坚定支持和有力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等依法行使职权,保持社区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各项行为依法依规,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温度提升社区治理温度。党建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社区治理本质上也是做人的工作,两者具有本质一致性。没有党建温度就没有社区治理温度。坚持党建引领,首先要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既做锦上添花的喜事乐事,又做雪中送炭的暖心事,努力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优质服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温度。要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既善于在领导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处理复杂矛盾中增强党建工作实效,又敢于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勇于自我革命,解决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锻造更加强大的社区党组织,建强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主心骨。要创新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资源整合功能,坚持基层治理一盘棋,跳出社区看社区,统筹社区内外支持社区发展的若干资源,有效增强多元主体向心力、凝聚力,促进构建更加和谐的邻里关系、党群关系、社群关系,汇聚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持久动能。
与时俱进更新社区治理理念,持续深化社区治理温度的学理性研究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科学理念是成功实践的基本前提。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离不开广泛的治理共识。
一方面,与时俱进更新社区治理理念,提高社区治理温度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从历史来看,社区治理概念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1949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成立中国第一个居委会——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基层管理服务。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社区治理”第一次被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从提出“社区治理”概念至今的近12年时间里,我国社区治理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治理理念已经被大众熟悉,而社区治理温度这一十分重要但常被人忽视的重要理念仍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当前,提出社区治理温度的实践根基、现实需要和学理基础等各方面条件日臻成熟。要加强对社区治理温度的宣传和普及,追求更具人情味、更能打动人、更能留住人,更加温馨、更加亲和、更具烟火气、更具吸引力的新时代社区治理图景,提高居民等多元社区主体对社区治理温度的知晓度、认同度,努力让提升社区治理温度成为全体社区主体的共同心声,不断夯实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民意基础。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社区治理温度的学理性研究,不断夯实科学理论根基。厘清概念是深入研究的前提。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现有一些社区治理文献提到了“社区治理有温度”,但大多属于政治话语的简单引用,缺乏学理层面的深入分析。事实上,如果不从学理层面搞清楚、弄明白“社区治理温度”真正是什么,就无法处理好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关系,也很难写好“社区治理有温度”这篇大文章。持续深化社区治理温度的学理性研究,亟待回答以下基本命题:社区治理温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是什么?社区治理温度的丰富内涵与广泛外延是什么?社区治理温度的核心要义与主要内容是什么?社区治理温度的战略地位与核心功能是什么?社区治理温度的逻辑结构与基本特征有哪些?……要以社区治理温度的若干基础性问题研究为学术牵引,从学理维度对为什么要研究社区治理温度、研究社区治理温度什么等作出精准回答,不断夯实社区治理温度概念的科学理论根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区治理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理论自信,为提升社区治理温度提供科学理论指引。
夯实社区善治人才保障,厚植社区治理温度的文化生态
提升社区治理温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社区党组织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才队伍优势,厚植社区治理温度的文化生态。
一是锻造有温度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构建强大的社区治理人才队伍。人是社区治理最活跃的因素,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支有温度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就不会有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当前,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治理温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不断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要进一步改进和健全社区工作者选拔方式,把真正热爱社区工作、对社区治理和群众充满感情的人才选拔到社区管理岗位上来,锻造一批政治过硬、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与此同时,要把严格管理与充分关怀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有效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保障社区工作者能够安心、定心投身于社区治理工作,打造更加温馨团结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是营造良好的社风民风,厚植社区治理温度的文化生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没有文化作为深厚根基,社区治理温度终究不会长久。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会、居民议事会,评选社区好人、最美邻居、最美家庭和开展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等方式,努力在社区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发挥优良家风激励人、鼓舞人、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构建邻里和谐、家庭和睦、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社区治理文化生态,让社区治理温度更加醇厚。
健全社区治理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夯实社区治理温度的利益基石
社区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在处理利益关系,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突破点和主攻方向也在处理利益关系。马克思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没有利益做铺垫的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温度不可持久。
一是要妥善处理利益冲突,构建更加包容的社区利益共同体。社区是多元主体的利益交汇点,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一些社区之所以深陷“社区治理冷漠症”等治理困境,说到底就是未能协调好社区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社区治理结构遭到破坏,社区治理团队威信受到怀疑,必然降低了社区治理温度。这就要求社区治理团队不断提高处理复杂利益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既引导各利益相关方提高政治站位、发扬风格、相互谦让,尊重多元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又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等复杂关系,努力在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中找准利益最大公约数、绘制共治同心圆,努力把利益冲突维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构建更加包容的社区利益共同体。
二是要让多元主体公平共享社区治理成果,增强多元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区治理依靠大家,社区治理为大家,社区治理成果由大家共享。社区治理温度不是锁在文件柜里的文字,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头表态,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虚假承诺,而是建立在共享社区成果基础上的社区主体的真切感受。离开了公平共享社区治理成果,提升社区治理温度就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构建社区治理成果共享长效机制,让多元主体共享社区治理成果,让多元主体在成果共享中加深互相了解、增进彼此感情,为提升社区治理温度营造更加祥和的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项目号:22AZD02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论述研究”(项目号:20MLC002)和2023年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思政课名师金课互动培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杂志
△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精彩回顾(请滑动查看)
来源 | 《国家治理》2024年3月上
原文标题 | 社区治理温度的意蕴与提升进路
作者 |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副主任 吉启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田芝健
原文责编 | 程静静
新媒体编辑 | 王 洋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