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许强: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巨大势能,是“撬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的新支点,可以带动和引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理念创新、目标升级、技术迭代、应急转型。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所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能够加速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来新机遇和有利条件。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许强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高等院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应当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牢记“国之大者”,深刻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为防灾减灾救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相继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入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和社会安全发展的关系,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专业学科优势,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阐释,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提供更为牢固的安全保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做好灾害的“防”“减”“救”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要科学把握自然灾害防治规律,从源头上减轻灾害风险;要强化综合减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持续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加强公共安全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生产力演进对社会全貌影响的直接反映,也能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加强和创新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从监测预警到应急救援,从物资保障到群防群控,从灾前预防到灾后救助,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更科学地调配和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提高是以信息化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推进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推广使用,坚持智能驱动、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构建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支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传统的防灾减灾救灾模式也需要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守正创新,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可持续应对防治自然灾害的必然选择。资源统筹配置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系统的优势蓄能。我们在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可以组织动员防灾减灾救灾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优化资源结构布局、统筹资源配置,按照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凝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体合力,共同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生动体现了我们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们要在“大应急”体制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积极性,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防灾减灾救灾领域顺畅流动,更加注重灾前预防、综合减灾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和科技创新,让防灾减灾救灾的方向更加坚定、思路更加开阔。科学数据共享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丰富的数字源泉。科学数据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科技资源之一,科学数据共享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开放兼容,耦合了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团队的科研优势,具有巨大的应用和开发价值。2019年,为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认定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涵盖了高能物理、空间科学与天文、生物基因、环境与生态、地质与地震、农林、气象等领域,负责我国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的汇交与共享、科学计算、数据技术研究等工作。截至2021年底,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汇集的数据超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