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平 周海建:怎样唤起“躺平式干部”
“躺平”作为近年来的热词,本意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身都没有任何回应或反抗,表现为放弃、顺从、妥协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下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存在这种心态的人,我们称之为“躺平式干部”。表现为安于现状、上推下卸,“佛系”心态、自私自利,得过且过、光说不做,脱离实际、漠视诉求。“躺平式干部”人数不多,危害不小,纠治“躺平式干部”刻不容缓。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李景平,西安交通大学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海建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各部门和单位应积极行动起来,掀起纠治“躺平式干部”的热潮,转变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气,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性,激活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工作质效,激励广大干部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躺平”作为近年来的热词,本意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身都没有任何回应或反抗,表现为放弃、顺从、妥协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下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存在这种心态的人,我们称之为“躺平式干部”。这类干部虽然人数不多,但危害不小,纠治“躺平式干部”刻不容缓。要深入剖析干部“躺平”之根源,采取多种措施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奋发有为,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躺平式干部”的典型特征
安于现状、上推下卸。部分领导干部不思进取,庸碌无为混日子,平时不言不语,有事一问三不知,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上推下卸。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挑三拣四、讨价还价,或者遇到问题按兵不动、能拖一阵是一阵,对限时办结的工作不按时限办理,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脱。
“佛系”心态、自私自利。“躺平式干部”作风不实,贪图安逸,暮气沉沉、抱持“佛系”心态,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工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比较关注,见到好处就上,想自己的事比想公家的事还多,甚至存在工作之外干副业的情况。更有甚者与组织讨价还价,想当官不想干事、比待遇不比责任、论资历不论贡献。
得过且过、光说不做。满足于开会了事,表态之后无表现,服务群众全靠表演,面对群众诉求满口承诺,开的却是“空头支票”。往往是火速回应后就没了下文,依然我行我素。表面上态度和气,实质上散漫敷衍,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空喊口号不见成效。
脱离实际、装聋作哑。长期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了解情况主要靠下属汇报、部署工作主要用电话通知、考评工作主要看下级报告,工作安排脱离实际。无视群众诉求,以领导批示为“风向标”,领导重视的工作就快马加鞭抓落实,不怎么重视的工作就选择性忽视,领导没有明确要求、没细化实施办法,就装聋作哑,落实不力。
担当不足、担责不够。怕得罪人、怕出问题、怕担责任,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面对高风险领域工作,有的甚至临阵脱逃;遇到存在一些制约条件的事,谋划不靠前,徘徊不定、畏首畏尾。有的不贪不占,就是不干,甚至不廉不勤,贪了也不干,担当精神和责任心不足。
岗位转换、选择摆烂。在面临调岗转岗时认为自己“花落他家”,要为奔赴下一站积蓄力量,或者提拔无望、临近退休“船到码头车到站”,学习教育请假缺席,重要会议找人代劳,政策落实不闻不问,坚守多干无益的人生信条,摆烂心态作祟。甚至面对“老大难”“硬骨头”,选择撂挑子,一“走”了之。
“躺平式干部”的成因分析
内生动力因素
理想信念缺失。领导干部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躺平”,问题不在于选择方式上,而在于思想根子上出了问题,没有守住党的理想信念。这些“躺平式干部”入党时的初心只是写在了申请书上,宣誓时的使命只是喊在嘴上,却从来没有刻进大脑里、夯实在心中。一旦理想信念失守了,人生观、价值观就扭曲了,也就在思想深处彻底失去了抵制“躺平”的精神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彻底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奋斗激情。
能力素质欠缺。梳理“躺平式干部”的种种表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拿晋升没希望、权责不明确、任务压力大、激励不到位等当挡箭牌,却鲜有反思自身能力素质欠缺的问题。这里的能力素质欠缺并非指进入队伍时就能力不足,而是指进入队伍后,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忙于日常事务,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不再注重能力素质的提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本领恐慌”,缺乏胜任力,逃避式的选择“躺平”。
道德修养不高。“躺平式干部”明哲保身、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言行不一,“庸懒散慢拖”样样精通,不顾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消极形象。这恰恰也是领导干部缺乏道德修养,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抛之脑后,人格魅力低下的表现。“躺平式干部”们不是真正的回归本性、无欲无求而选择“躺平”“不作为”,而是拂逆本性,人为地选择“躺平”,心却不平,满肚子装的都是自私、算计和名利,早已扭曲了人生观、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
担当作为不够。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担当”本应是其基本素养,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趋利避害,毫无担当作为。首先是“怕”,怕担责、怕负责,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无论何事都要层层审批,一旦出问题也和自己没关系;怕吃亏、怕麻烦,斤斤计较,怕做事情没有回报,又怕事情本身麻烦,卷入其中无法脱身;墨守成规,害怕创新,做事以稳为主,安于现状,哪怕没有成绩,也不能因为创新而让自己陷入被动。其次是“慢”,拖拖拉拉,效率不高,遇到事情就有“放”“等”“拖”的惯性思维,做事不积极,推动力度小;推诿扯皮,看人办事,遇到事情先向外推,当下属请示工作时,美其名曰锻炼下属独立思考的能力,实则为了出问题时“摘”清自己,对于上级指派的事情或私事不遗余力,正常工作的事情,凭关系好差冷热不均的处理;不拍板、不决策,遇到问题要么等上级指示,要么等下属想办法,没指示就放着,追责皆因下属执行不力。再次是“庸”,不思进取,思想固化,凭借经验做事,不接受新鲜事物;得过且过,缺少激情,遇到问题时,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只要业绩不垫底,事情总能过得去,不多做,不冒头;遇事不表态,贪功避过,事情做得好,说是自己领导的好,出问题了就是下属自作主张。
体制机制因素
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干部愿意锐意进取的“定心丸”,勇于改革创新的“保护伞”。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容错机制中的细化责任判别和认定的标准还不够统一,容错范围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列出的具体可容错情形和不可容错情形还存在着“一刀切”的情况。纠错机制中的完善澄清保护机制还不够细化,对被诬告干部的有效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采取何种有效方式及时消除负面影响还在比较分析阶段,对恶意中伤、诬告陷害干部的行为追究措施还不够完善等,导致容错纠错机制的保护震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监督问责机制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日常监督和警示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对“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推拖绕躲、偷奸耍滑、担心问责等问题,往往采用谈话、函询等方式,很少真正做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程度。对于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不指名不道姓,没有充分运用监督的作用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往往搞成了“避重就轻”式的问责。对于发现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等问题,多半担心影响考核而眼不见为净。把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巡视巡察、专项督查反馈的问题因工作任务重等原因未结合起来,只列清单不整改。此外,还存在着对老实人“鞭打”使唤,对“老油条”则放任不管,以致忙闲不均、法不责众的“躺平”心态油然而生。
激励机制不明确。毋容置疑,在一些领域还仍然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怪圈,这与激励机制不明确密切相关。一些单位或部门领导不愿得罪人,奉行吃“大锅饭”的老旧原则,每年轮流评选先进,轮流奖励,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久而久之就易于生发“躺平”想法,都不愿担责干事,激励措施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有些是好不容易精挑细选出了先进和典型,就认为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忽视了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和宣传,使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的作用和模范力量的发挥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一些长期扎根基层、踏实苦干、贡献突出的基层干部被上级评选为先进典型之后,一些部门和领导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只得到程序性的奖励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提拔,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让鼓励激励机制成为了不痛不痒的程序性事务,名存实亡。
外在环境因素
工作压力增大。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躺平”现象便是随着工作压力增大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5+2”“白加黑”“996”让一些领导干部身心俱疲,面对工作任务,片面强调“属地管理”,热衷于将责任下移,以压力传导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实则是自身选择“躺平”,却加重了基层负担。而一些基层干部面对分派的任务更是自顾不暇,不堪重负而不得不也采取“躺平”的方式,对于传导过来的压力和任务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以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外,形式主义所带来的大量无谓事务也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压力,成为基层干部“躺平”的外在诱因。部分社区和村干部反映,文山会海和督查检查,占去了他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挫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而不得不选择在一些真正为民服务的环节程序上“躺平隐身”,流于形式。
政治生态影响。在个别地方或一些单位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干事氛围不佳则是有些干部选择“躺平”的客观原因。一些单位盛行多干事容易遭忌妒、多干事容易得罪人被人“穿小鞋”、多干事失误概率大易被追责问责等歪规矩、潜规则,久而久之,在这种“不干事就不会出事”的政治生态影响下,一些想干事的人也没了干劲。有些单位的领导搞“一言堂”“团团伙伙”,只跟所谓“自己人”混在一起,紧紧把握话语权,让其他人没有存在感,被边缘化,想做事又处处掣肘,无法施展抱负,长期承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制而又无力改变,最终也就只好选择庸碌无为的“躺平”状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只唯上、不唯下,眼睛盯着上级看,对下级不管不顾,溜须拍马、欺上瞒下,这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带来的不实之风,也在一点点“榨干”实干者的工作热情。
“躺平式干部”的纠治之策
激活内生动力
理想信念上要加强教育。理想信念缺失,“躺平”浑然不知。激活“躺平式干部”要不断深化党性教育,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以公仆身份积极投入伟大实践。不断改进作风教育,强化群众观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倾听群众意见,重视百姓诉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调查研究原则,对待工作塌下身子,认真落实,不推脱、不敷衍。
能力提升上要聚焦短板。“躺平式干部”表面上看是为了舒适性而“躺平”,实则也是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表现。让“躺平式干部”动起来,解决好“不会干”的问题,要找准短板,精准聚焦,以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只有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刻不停地提高,才能做到用本领说话、凭实干立身。面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应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学党政理论、学党纪法规、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汲取干事创业的能量养分,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道德修养上要自省自励。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德。自查自省、自纠自励是解决“躺平”现象的道德方案。党员干部应该时常反省自己在思想上是否做到了和党中央高度一致,本职工作上是否做到了认真负责,对待群众诉求上是否有过敷衍和得过且过。如果没有这些“躺平”现象,就鼓励自己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如果有,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纠,懂得“自纠就是自救”的道理,敢于正视问题,自觉抵制“躺平”现象,把自纠进行到底,彻底和“躺平”划清界限。坚决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引领自身奋发向上,积极作为。
加强制度建设
考核上要有鲜明的政策导向。优化考核任用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观和政绩观,充分考虑各层级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机制,注重细节完善,以科学性保障考核全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鼓励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原则,以周密细致的保障性政策,根治用人顽疾,真正做到给老实人搭建平台,给实干者提供舞台,让“躺平者”下台,逐步提高各层级领导干部的组织公平感。
组织内要有切实的关心支持。严格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激励政策,提高基层干部各项待遇、破解干部担当作为的后顾之忧;党组织主动与“躺平式干部”深入沟通、耐心开导,找准领导干部不敢为、不愿为的症结,提供敢担当、愿作为的政策支持。减少繁文缛节、建立清晰合理而又具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精神关怀力度、动态调校薪资水平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促使其从内心深处生发想担当愿作为的欲望。
成长中要有明确的方向路径。基层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晋升,要用好干部选拔指挥棒,各层级领导岗位的设置和裁撤要根据所在组织担负的使命任务及时报备、不断优化,公开透明岗位选拔方式和职责落实情况。努力营造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的组织氛围,让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都能在组织的严格管理和关心关爱下茁壮成长,不受打压。捋顺从基层到中央各级的晋升路径,坚持程序的原则性和不拘一格的灵活性,因材施用,让能干事的脱颖而出,让不思进取者淘汰出局。
优化外在环境
净化“佛系”“躺平”之风。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为官避事平生耻”“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等强调担当、敢于担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净化“佛系”“躺平”的社会风气,批判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消极现象,营造让干部愿意干愿意为的社会氛围。各级组织和单位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时刻牢记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相结合,精兵简政,不养闲人,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领导干部自身还应保持初出茅庐时想要干出一番天地的满腔热血,以积极向上、主动踊跃的态度努力工作,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弘扬真干实干之风。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治理“躺平式干部”应坚持重实干、重实绩,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以老百姓看得见的工作成效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在工作落实中,领导干部应充分准备,统筹谋划;做事不拖沓,执行不拖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准重点,先易后难,提升工作效率。有了工作成效反而会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成就感和自信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担当作为——积极反馈——工作成效——进一步担当作为的良性循环。
弘扬担当作为之风。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感,永葆进取心,把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当成一种责任,将“要我作为”变成“我要作为”,主动作为,永葆先进。坚持问题和效果导向,做到眼中有光、耳听八方,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该办的事决不拖延,能办的事决不等待,难办的事决不推辞,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创新、开放、改革为本职,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重点围绕解决突出问题,革新工作机制,以上率下走在攻坚克难第一线。
当前,各部门和单位应积极行动起来,掀起纠治“躺平式干部”的热潮,转变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气,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性,激活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工作质效,激励广大干部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项目编号:22AZD028)阶段性成果】
△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精彩回顾(请滑动查看)
来源 | 《国家治理》2024年第7期
原文标题 | “躺平式干部”成因分析与纠治对策
作者 | 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李景平;西安交通大学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海建
原文责编 | 程静静
新媒体编辑 | 王 洋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