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镍币影院的衰落与电影宫的崛起

王写写 论戏书影 2024-02-10

承接上文:电影初期的放映和镍币影院的兴起



1905年镍币影院诞生,随后在几年的时间内风靡全球。


在1908年的时候,镍币影院在北美已经达到8000多家。人们在这里仅需支付5美分,就可以看上几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的电影。后来门票涨到了十美分,相应的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镍币影院每周都会上映三到七部新片,座位大多数都在一两百个之间,许多镍币影院也只有一台放映机,在换片的时候,会有流行歌手或杂技演员上台表演。此外,镍币影院的节目更新更有规律,在一开始并没有报纸刊登新片预告,所以多数影院都在门口立了展架和告示。


由于影院集中在商业区和居民区,因此许多上班族在每天下班前或中午休息时就可以很方便地去看场电影。由于票价低廉,镍币影院也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和移民,同时女人和孩子也成为了城市观众群体的主要部分,他们在购物逛街时都有时间顺便去看电影。


渐渐的,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产业,看电影也在后来成为大众主要的消遣形式了。所以我们说,是镍币影院开启了电影的第一次黄金时代。

 

在电影工业的中心转移到好莱坞之后,美国的那些大制片厂开始对产业进行垂直整合。电影产业链无非就是三个环节,制发放,即制片,发行,放映。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也是为了争夺电影产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好莱坞的那些大公司利用正在扩张的连锁影院将制片和发行结合到了一起。


1917年的时候,为了挑战好莱坞的权威,一些地方连锁影院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他们更狠,直接将制片、发行和放映三条线都归到自己的业务范畴下。所以,拥有的影院数量就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发行范围,一家公司影院数越多,他们的电影发行范围就越广。这个时候派拉蒙坐不住了,在1920年开始购买影院。


1925年,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公司并购之后,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影院公司成为了第一家拥有制发放业务的全国性连锁院线。1930年代,它在北美已经有了1200多家影院,在国外也有不少影院。这几乎要变成垄断了,于是派拉蒙成为了政府反托拉斯调查的目标,预示着电影产业的结构和大制片厂制度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镍币剧场渐渐不能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大制片制度的兴盛,以及垂直整合体系的形成,电影的观看体验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随后,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纽约自由剧场上映,这部高规格的,长达四个小时的史诗巨制彻底引燃了电影市场,也标志着简陋的镍币影院走向灭亡。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刺激的观影体验,好莱坞各大公司开始建造大型影院,这就是1920年代兴起的电影宫(Picture Palace)。这种影院有的模仿古典式的豪华宫殿,配有意大利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精美装饰。有的则以营造氛围为卖点,布置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灯光,大型的落地窗和移动装饰,观众进入到这里犹如置身在广阔的宇宙中,被繁星包围,也有的会利用投影模仿出国外的一些旅游景点,异国情调十足。


此外,数千个座位,服务员全部统一制服,由管弦乐团给电影现场配乐,让广大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总之,电影宫在建筑面积和装修风格上,极尽奢华之能事。上图就是1928年建成的布鲁克林派拉蒙影院,是当时非常有人气的电影宫。

 

电影宫时代确立了许多影院的设施标准,比如现在前低后高的体育场式座位就是那个时候投入使用的。但是,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击垮了许多富丽堂皇的电影宫。有声片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电影放映形式。这些都让电影宫这种成本高昂的影院衰落下去了。


为了维持经营,许多影院经理引进了糖果、点心等食品拿去售卖,其中最有标志性的食物就是爆米花了。爆米花最初是从墨西哥传入北美的,并很快作为许多娱乐场所的食品。



但在镍币影院的时代,影院内部是不让售卖食品的,他们害怕食物掉在豪华的地毯上难以清扫,所以许多个体户自发在影院门口贩卖爆米花,一般人们准备进电影院时,都会在门口买上一桶爆米花,而影院内部也会贴着寄存衣物和爆米花的告示。


但观众们不管这些,往往会偷偷将爆米花带进影厅。久而久之,吃爆米花看电影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观影习惯。后来,大萧条的冲击让影院不得不自己开始出售零食,爆米花也就逐渐成了影院的标配,并一直延续至今。

 

爆米花与电影就如此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但这还不够,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实在太大,许多二三线的电影院为了吸引观众,开始采取双片连映的制度。当时由于经济危机,大多数观众的消费能力已经很低了,放映商于是就在播放正片结束后,会继续放映第二部甚至第三部影片。


随后放映的这些电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B级片。这种放映模式不仅让观众觉得物有所值,同时还能让影院在两片连映的间隙出售零食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它催生出了B级片文化。



前面讲到,派拉蒙当年并购了很多连锁影院,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院线。其他好莱坞公司也争相模仿,最终这些大制片厂扩张成了寡头垄断。


于是在1938年,美国司法部起诉好莱坞五大和三小共八家公司垄断电影行业,违反了反垄断法。这五大是派拉蒙,华纳,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和雷电华,三小是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


五大拥有院线,包档发行影片,并将独立电影排斥在影院之外,三小没有院线,但也被指控排挤其他独立公司进入市场。最终这场官司持续了10年,在1948年的时候,最高法院下达判决,判处八家好莱坞公司剥离自己的院线,结束包档发行以及其他有碍独立放映商的做法。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派拉蒙法案”。这场官司导致的结果,就是好莱坞大厂卖掉了自己的院线,只管控制片和发行渠道。院线经营真正的实现了独立自主,院线制也就真正意义上的得到了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独立制片商成几何级增长,许多明星和导演也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包档发行的结束,意味着制片方需要更吸引眼球的影片才能获得足够的票房收益。


于是,好莱坞开始进入大投资大制作的生产模式,并将这股风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镍币影院的衰落与电影宫的崛起

王写写 论戏书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