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上过天堂,也下过地狱——蜘蛛侠影视形象的变迁

王写写 论戏书影 2024-02-10

月黑风高之夜,纽约市从喧嚣中渐渐沉寂。刚下班的少女,从打工的餐馆出门,她来不及换下工服,看了眼没有路灯的街道,无奈地叹口气。少女精力憔悴地拖着身躯往家的方向走去,丝毫没有察觉到前方的危险。罪恶在黑暗中滋生,流氓们手持利刃垂涎着猎物。她被堵在逼仄的巷道中,像只受惊的小鹿,等待着恶魔审判自己的命运。


月光下闪过一个身影,流氓们还来不及反应,武器便被某种黏状物牢牢粘在墙上。他们只惊慌失措了一下,便被彻底激怒。他们挥舞拳头,却什么也没打到,只看到一个模糊的残影,时而空中腾跃,时而匐于墙壁,犹如一只人形蜘蛛。电光火石之间,流氓们来不及反应,便被不知哪来的充满力道的拳脚接连打昏,只剩下一名瑟瑟发抖的朋克青年。



借着月光,他看清了面前的敌手:一个穿着红蓝紧身衣,蛛网花纹,身材略瘦,肌肉线条却很硬朗的蒙面人。“你的穿衣品味真令人咋舌。”年轻的声音说道。青年反应了一秒钟,才意识到是面前的蒙面人在说话。他顿时吓得屁滚尿流,却还没来及转身逃跑,便被一张巨型蛛网悬吊在半空。刹那间,蒙面人也消失了,只剩下惊魂未定的少女呆立在原地。伴随着由远及近的警笛声,她发现地上多了一张纸片,上面写着:“你友好的邻居,蜘蛛侠。”


以上场景是蜘蛛侠留给我们的经典回忆。这个真名叫彼得·帕克的高中生,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婶悉心照料。他平时戴着眼镜,不善社交,在心仪的女孩面前总是哑巴。经常遭受同学欺负,运动能力为零。唯一的长处就是自己的脑瓜,学习成绩不错,对科学极其痴迷,爱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小发明。一次意外,彼得被放射性蜘蛛咬伤,从此获得超能力,开始行侠仗义的双重生活。这名高中生的故事始于1962年的《惊奇幻想》杂志,很快便俘获了全球无数漫画读者的心。



我第一次遇见蜘蛛侠,已记不清年份。残留的印象是电视上播放的一段动画片,蜘蛛侠抓在一架飞机上,试图进入机舱,挫败恐怖分子的阴谋,解救人质。后来开始大量接触美漫,最先看的就是《惊奇蜘蛛侠》系列。DC漫画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蝙蝠侠,漫威这边,小虫(蜘蛛侠的昵称)则首当其中。这是两个各方面完全迥异的角色,都被塑造得非常迷人。


蜘蛛侠是漫威公司长盛不衰的明星角色,也是复仇者联盟的元老级人物,在漫威宇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蜘蛛侠》系列漫画的成功,离不开斯坦·李撰写的脚本,以及史蒂夫·迪特科的非凡画功,他们精准抓住了所有青少年读物应该具备的元素。人气如此之高的角色,自然很快被改编成广播剧、动画片、真人电影电视剧等产品。其中良莠不齐,有许多值得讨论回味的东西。



蜘蛛侠的许多衍生作品都非常成功,但真人电影之路却命途多舛。在漫威影业开启宏大的电影宇宙版图后,蜘蛛侠本应成为其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却受到版权拖累,直到今年才得以推出单人电影。掐指一算,这已经是小虫大银幕上的第三次重启了。


既然如此,那就趁着《蜘蛛侠:英雄归来》登陆国内的契机,来聊聊这位超级英雄在影视界的黑历史和辉煌期。我无意在这里细数所有蜘蛛侠的衍生作品,因为网上已有许多相关文字。本文也主要凭借记忆撰写,难免挂一漏万,重点在于那几部认知度较高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作品,顺带说一些看法。


一、70年代哈蒙德版:看上去不像一位光明正大的英雄



彼得·帕克扮演者:尼古拉斯·哈蒙德


如果你是资深影迷,关注过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影视,一定会像海盗找到奇珍异宝一样手舞足蹈。那个时候的美国电影电视界佳作(奇葩)频出,剥削味儿浓烈,每一部都能满足你的猎奇心理。就拿漫画改编的影视剧来说,1966年的《蝙蝠侠》电视剧,1975年的《神奇女侠》电视剧,1978年的《绿巨人》电视剧,1979年的《美国队长》电视电影,均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鲜明风格,有些早已演变成亚文化的邪典作品。


我们的好邻居蜘蛛侠自然也不能免俗,一头栽进了真人改编的大坑中。1977年9月14日首播的《惊奇蜘蛛侠》剧集,依靠其夸张的表演,蹩脚的动作戏,拙劣的特效,脑洞开歪了的剧情,一播就是三年,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电视剧。当然,以上评价绝不是站在现代人的眼光去说的。对比同期其他的剧集,这部《惊奇蜘蛛侠》无论从诚意还是制作水平来说,也难称得上用心。


这角度,会显得我很高大


最牛的地方在于,制片方还将剧集素材组合成了一部电视电影,并接连赶工了两部续集,在海外大规模上映。它们分别是《惊奇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蜘蛛侠的复仇(Spider-Man Strikes Back)》以及最著名的《蜘蛛侠:龙之挑战(Spider-Man: The Dragon's Challenge)》。奉劝各位粉丝,见到了这几部一定要绕着走!


必杀技:尼龙蛛丝盘绕


剧集和电影是由尼古拉斯·哈蒙德来饰演彼得·帕克。哈蒙德形象还不错,但他明显超龄了。放到现在,如此多的演员都诠释过这个角色之后,哈蒙德可能仍然是最老的彼得·帕克。哈蒙德版的蜘蛛侠,在继承了原著的超能力之外,还拥有变身前的透视眼能力。每次要开启透视眼,画面均会定格,然后两只眼睛闪烁金光,画面再切换到彼得的主观镜头,好让观众看清一些匪夷所思的内容。完美诠释了“闪瞎狗眼”四个字。


哈蒙德版蜘蛛侠还带有许多惊悚元素,主要集中在片头字幕环节。纽约市的空镜头,配上况叽况叽的音乐,然后突然从电视底部出现一张硕大的蜘蛛侠脸,眼眶还是黑的。半夜看绝对恐怖感十足。


信不信我吓死你


喂,快递吗?


除此之外,这一版里的蜘蛛侠,身材也很平庸,跟我们平时在漫展上看到的那些平民Cosplay没什么两样,想必哈蒙德是嫌健身太累吧。影片大部分紧张情节,都是在刻画蜘蛛侠如何像小偷一样猫腰前进——翻越栏杆后猫腰,登上屋顶后猫腰,踢完敌人裆部后继续猫腰,总之就是相当的做贼心虚。这要放到现在,早被当成变态跟踪狂打死在街上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哈蒙德版的蜘蛛侠可以飞天!不是挂着蛛丝荡悠,是像超人一样飞行。我印象中这应该是彼得·帕克发明的某种神奇装置而得到的能力,但也太不科学了,而飞天的时候,那画面质感,仿佛将纽约变成了一个赛博朋克风的城市。


高级电动耳挖勺


而最有趣的一部,就是终结篇《变态跟踪狂……喔不对,是《蜘蛛侠:龙之挑战》。听名字就跟中国有关。果不其然,这部电影的故事舞台是香港,讲述了一名被诬陷贩卖军火的官员,求助于《号角日报》协助调查取证。《号角日报》是什么地方?蜘蛛侠打工的单位啊。所以任务自然就落在一张老脸的彼得·帕克身上了。我们能在这部影片中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香港风土人情,比如塑料泡沫搭建的牌楼,古天乐肤色的妙龄少女,半年没洗澡的黑帮老大,以及穿着清朝服装的外国老爷爷。这位老爷爷一出场,除了让人想起林正英,并无其他作用。


中国功夫?且慢!


彼得·帕克只身前往香港,对抗黑社会和林正英(并没有)。影片奉献了许多足以载入史册的动作戏码,比如蜘蛛侠与坏人互扔报纸,最后当然扔赢了。还有蜘蛛侠大闹地铁站,并且不会蛇形走位躲子弹,被击中后背,又及时醒来惊险逃脱,令人大呼过瘾。为了让观众看清硬桥硬马的打斗,蜘蛛侠与敌人的徒手格斗都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动作速度特别缓慢,犹如舞蹈般优美。结尾的压轴戏也拍的非常先锋,是反高潮的设置。蜘蛛侠只需要用蛛丝拉开屋门,大反派就歇菜了。



怎么洗也洗不白,这就是小虫最黑的黑历史。


二、东映版蜘蛛侠:蜘蛛克塞,前来拜访!



拉风的海报


70年代末的日本影视界,正在实行全民特摄。《奥特曼》、《恐龙特级克塞号》、《哥斯拉》、《秘密战队五连者》、《假面骑士》等特摄片大行其道。期间东映公司看中了蜘蛛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人气,于是花大价钱向漫威租借了三年的蜘蛛侠版权,准备拍摄自己的作品。于是就诞生了经典的“四百大妈”(日语 Spider-Man 的谐音,后来成为东映版蜘蛛侠的昵称)。


看我信仰之……啊


如果说哈蒙德版是地狱的话,那么东映版《蜘蛛侠》至少脱离了地狱。本剧由竹本弘一指导,香山浩介、三浦リカ等本土明星出演。作为特摄片大厂,东映公司自然要本土化蜘蛛侠。在这个版本里,蜘蛛侠所面对的敌人与咸蛋超人、克塞号并无太大区别,也是一些造型诡异,非人非兽,或大或小的怪物。因此,蜘蛛侠来到日本后,先是有了自己的日本名山城拓也,为了增强机动性,有了自己的战车。为了对付体型巨大的怪兽,也配备了一台名叫“雷奥帕顿”的高达。可以想见,这是怎样一番热闹的场景。


雷奥帕顿


我从奥特曼宇宙而来


“四百大妈”共演了41集,也算是长寿剧集了。虽然与原著设定相差巨大,以现在的审美来说,也难免令人接受不能。但这个版本并不是一味的胡搞瞎搞,其成品质量还是蛮不错的,并且在日本特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蜘蛛侠与敌人一对多的群斗戏,拍的相当有水平,一看就是仔细排练过的,武术指导肯定也吃到鸡腿了。


蜘蛛侠与假面骑士


片中战车可以合体为巨型战斗机器人,蜘蛛侠每次坐上去都要摆个类似克塞号的POSE。剧集的配乐冥冥中受到《哥斯拉》的影响,尖利刺耳的声音烘托着命悬一线的氛围。这部剧集的历史意义在于,启发了后来特摄片主人公驾驶巨型机器人战斗的设定模板,最明显受到影响的作品就是90年代热播的《超级战队》系列。


我也从奥特曼宇宙而来


与楼上一样


东映版《蜘蛛侠》的剧情完全原创,主人公山城拓也不再是上高中的书呆子,而是一名帅气的赛车手。这次他成为蜘蛛侠也不是单纯地直接被咬,而是受到了来自蜘蛛星王子的召唤,并接受王子注射的蜘蛛提取物,从而化身蜘蛛侠。看起来有一种浓烈的日本奇异科幻风。


对于原教旨主义的蜘蛛侠粉丝来说,这种故事改编纯粹是噩耗。但在路人眼里,尤其是当年对蜘蛛侠了解不多的日本人眼里,这个故事还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影片的动作戏和一些新奇设定确实比较吸引人。就连斯坦·李在看完这版蜘蛛侠后,都笑的前仰后合,大加赞赏,只是老爷子也不能接受蜘蛛侠驾驶高达的古怪设定。


来日本也得猫腰前行


爬上去好像有些困难


二元对立的作品能否吸引人,很大部分靠的是反派的塑造。“四百大妈”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出色。铁十字军团、乌龟人、元祖怪兽,其造型和技能都具有当年特摄剧的顶级风范。


总之,东映版《蜘蛛侠》虽然槽点很多,够奇葩,但也有着别具一格的观赏性,比哈蒙德版的好太多了。


三、其他小众版蜘蛛侠:满满的都是爱


除了70年代末的这两个版本,许多人还拍过蜘蛛侠的同人作品、恶搞作品等。有一些资料已经不可拷了,图片也找不到,就不说了。目前还算为人所知的,有杰克·布莱克的《杰克·布莱克:蜘蛛侠》恶搞短片,憨豆先生的《蜘蛛植物侠》,菲律宾的《蜘蛛侠百战曱甴(yuē yóu)精》以及《意大利蜘蛛侠》。


先说杰克·布莱克的,这位美国演员自小便是摇滚迷和漫画迷,但他的身材导致他可能一辈子拍不了超级英雄电影。于是他应电视台邀请,拍摄了一部时长五分半钟的《蜘蛛侠》恶搞短片。


快递到啦!


短片巧用剪辑,将托比·马奎尔版的第一部《蜘蛛侠》与杰克·布莱克自己的素材拼搭起来,完全复刻了山姆·雷米的首部作品。短片从彼得·帕克和玛丽·简参观奥斯本科技展览开始,彼得要给玛丽拍照片,这时的彼得还是以托比·马奎尔的形象示人。被蜘蛛咬伤后,彼得随即变成了杰克·布莱克的模样。别看这个情节很胡扯,实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咬伤他的蜘蛛就长着一张杰克·布莱克的脸!


我感觉自己变帅了


长着杰克·布莱克脸的变异蜘蛛


《杰克·布莱克:蜘蛛侠》是一个插入大量美式幽默和黄暴段子的版本。但是其中一些点子还是比较有趣的,例如设计蜘蛛侠战衣的时候,莫名其妙设计出一个大力水手;与玛丽·简倒挂接吻时,还在嘴上画了一个史莱姆。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女主角扮演者莎拉·米歇尔·盖拉真的太漂亮了,结尾她还以美少女变身的形式,化身为神奇女侠,与蜘蛛侠开启了没羞没臊的新冒险。


大力水手


可爱的蜘蛛胖侠


杰克·布莱克恶搞过很多电影,有段时期奥斯卡的开场恶搞短片都有他的参与。蜘蛛侠这部短片拍摄于2002年,是他比较早期,质量也比较上乘的作品。当杰克·布莱克穿上胖胖的紧身衣后,莫名显得挺萌。但只要他摘下头套,那一身猥琐之气便呼之欲出,尤其是吐蛛丝的时候,其表情很容易令人想到不好的东西。对,片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那段蜘蛛胖侠在城市荡秋千的段落,特效做的相当不错,毫无违和感。


我射!我射!我射射射!


下面要提到的是一个相当神奇的电影,请做好心理准备。


拍摄于2004年,由菲律宾大导艾力·麦迪指导,本土巨星瓦洪·纳瓦罗倾情出演的蜘蛛侠衍生电影《蜘蛛侠百战曱甴精》,是影史上最特别的版本。再次标注,曱甴读音yuē yóu,多数时候为“蟑螂”的意思。看到这个片名,你就会想起《关公大战外星人》这类电影,确实风格类型都差不多。


菲律宾蜘蛛侠


这部片子,我其实了解不多,但应该跟漫威一毛钱关系没有,英文名也不叫Spider-Man,而是Gagamboy。千万别小看这个版本,它并不仅仅是简陋的山寨版本,而是一个宏大的超级英雄宇宙的一部分,那个神奇的宇宙名为Pinoy Superhero Universe,他们的画风是这样的:


我们亲爱的蜘蛛男孩在左下角趴着


我是在若干年前机缘巧合的看过一套VCD,里面有七八部片,应该都是东南亚的漫画改编电影,其中一个就是《蜘蛛侠百战曱甴精》,后来才意识到,那套VCD搞不好就是Pinoy 超级英雄宇宙的套装。那个版本的字幕根本是瞎翻,台词也听不懂,动作场面也一般般,所以看了个把分钟就放弃了。但影片的服化道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当时从未见过如此个性十足的蜘蛛类英雄。冲着主人公胸口上的大蜘蛛图案,就姑且当是同人作品看好了。


蜘蛛侠与蟑螂侠


影片虽然拍的很烂,但与朋友一起看应该会非常欢乐。故事讲述两名工作中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情敌,没事儿闲的吞下了基因变异的蜘蛛和蟑螂,然后分别化身蜘蛛侠和蟑螂侠。蜘蛛侠开始惩恶扬善,蟑螂侠则只是想追求美女。影片在一种无厘头的曲线中推进着,台词充斥着自嘲和恶搞,影射了大量美式超级英雄电影。并且夸张化了许多不合理的情节,故意自黑。里面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行为处事古灵精怪。影片结尾,正义的化身大战女僵尸,好不热闹。


2005年,憨豆先生罗温·阿特金森,伙同一众英国明星,为了做慈善活动,而搞了一部喜剧短片《蜘蛛植物侠》。影片讲述一个名叫彼得·佩伯的摄影师,来到某处实验室拍照,不幸被变异植物感染,随后全身的细胞分子都变成了原谅色,并获得超能力,化身为蜘蛛植物侠的故事。


罗宾、蜘蛛植物侠和蝙蝠侠


西蒙·佩吉和尼克·佛洛斯特这对黄金搭档都有出演。影片中的大反派是吉姆·布劳德本德饰演的老年蝙蝠侠,造型取自1966年的电视剧版本。同时也出现了蝙蝠侠的干儿子罗宾。憨豆在里面扮演的蜘蛛植物侠,有着一袭亮绿色战衣,防止夜晚被车撞到。


因为是以慈善活动为动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爱的蜘蛛侠同人版本。里面频繁提到的 Father 4 Justice,是英国一个维护父亲权益的民间组织。这可能也是短片选择蝙蝠侠作为反派的原因。


当然选择原谅你啦


整体来讲,短片还是很搞笑的,但是女主选的不好。


下面又来了一个奇葩版本,出自嗜美食与足球如命的意大利人。他们在2008年搞了一个《意大利蜘蛛侠》,是一个十集的迷你剧。这部剧的诞生来自于一个网络恶搞事件,源自当年在Youtube上一段号称60年代意大利蜘蛛侠修复版的预告片。我只看过半集,剧情梗概摘自豆瓣:


意大利蜘蛛侠的好友贝纳提博士从一颗陨石中提取出一种能生物复制的药水,但因为怕这技术会被坏人利用,所以将陨石交给意大利蜘蛛侠保管。得知此事的极限队长绑架了贝纳提博士,并且开始追杀意大利蜘蛛侠。于是,围绕着一颗陨石的战斗开始了……


意大利蜘蛛侠,更像是蒙面枪手


这一版的蜘蛛侠由于源自网络恶搞,画面质感故意做旧成六十年代的样子,意大利人的自由精神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片中的彼得·帕克接近于杰克·布莱克的版本,一身红衣,头戴佐罗面罩,善使重型武器,非常喜感。后来还出过相关的漫画,想必画风也是扯着来的。


黑影:我无人能挡


四、索尼的两次重启:山姆·雷米不知比马克·韦布高到哪里去了


最后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两版蜘蛛侠,全部出自索尼之手。它们是从2002到2007年出品过三部的山姆·雷米版《蜘蛛侠》,以及2012年到2014年出品了两部的马克·韦布版《超凡蜘蛛侠》。


90年代中期漫威濒临破产,没办法只能开始卖孩子。蜘蛛侠及其相关角色,几十个X战警,夜魔侠、惩罚者、死灵骑士、还有神奇四侠这种人气组合,全部打包甩卖掉了。如今的漫威很后悔,虽然一些角色版权已经回到漫威手中,但像蜘蛛侠,X战警,神奇四侠这种一线角色,仍然漂泊在外无法回家。


是时候放出这张南方公园风格的老图了


幸亏索尼的眼界、魄力和拍摄水平极不稳定,才得以松口,以合作的方式将小虫送回漫威宇宙,也就有了今年第三版蜘蛛侠银幕形象《蜘蛛侠:英雄归来》。无论片子拍的好坏,至少在设定上,这应该是最接近漫威心目中的蜘蛛侠了。当然,既然成了钢铁侠的干儿子,在战衣等方面做出改动也是在所难免。


促成小虫回归漫威大家庭的,就是马克·韦布那两部全面失败的《超凡蜘蛛侠》。而让马克·韦布如此失败的原因,又是因为山姆·雷米版在当年无人能敌的成就,不得不让人先入为主地对待马克·韦布。


经典场景


山姆·雷米的版本是真正的天堂级作品。这位鬼才只用了两部电影278分钟,便将蜘蛛侠的人物弧光完美地定格在银幕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山姆·雷米的操持下,托比·马奎尔的彼得·帕克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三部曲也吹响了漫改电影黄金岁月的号角。


这一版的《蜘蛛侠》与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在不符合原著设定的前提下,精准提炼了人物的灵魂。虽然诸如取消蛛丝发射器,以超能力取而代之,以及绿魔的形象等设定与原著背道而驰,但彼得·帕克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却体现的非常生动到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恐怖片出身的山姆·雷米对彼得·帕克这个人物有着非常清晰的创作思路,他紧紧抓住其身上最吸引人的特质:平凡。山姆版的彼得·帕克,已经从高中步入大学了,但在学校的处境与漫画里并无二致。仍然饱受欺凌,仍然腼腆害羞,虽然有哈里·奥斯本这样的富二代朋友,也能时常得到玛丽·简的关心,但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备胎。最初哈里与玛丽将他当做朋友,更多是出于类似对流浪宠物的怜悯和关爱。《蜘蛛侠》第一部前半小时的戏,就将这种微妙的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获得超能力之后,彼得·帕克也并非摇身一变做主人,而是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他有着青春期所有不可避免的烦恼,还比常人更多。在获得超能力后,他并不是一上来就去打抱不平,而是经过了很长篇幅的内心挣扎,直到叔叔的死,才将他点醒,也就使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成为影史经典台词,指导着无数后来登上大银幕的英雄们(误)。


Uncle Ben & Aunt May


这一点的处理也与布鲁斯·韦恩有着相似之处。正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阐述的那样,山姆版《蜘蛛侠》与《黑暗骑士》都是经典英雄故事原型的再现。彼得·帕克最初只能想到通过超能力去打黑拳赚钱,因为贫穷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当他因为赚钱而放走劫匪,导致叔叔被杀后,他也并非立刻成为行侠仗义的英雄,而是由复仇的怒火驱动去追击恶人。对于彼得来说,这些事件就是对他的启蒙和考验,犹如布鲁斯·韦恩目睹双亲被杀,而走上流放之路一样。


第一部《蜘蛛侠》在最后三分之一才不疾不徐地让彼得·帕克穿上真正的战衣,就是因为山姆·雷米认为这个角色的启蒙和考验阶段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物本身能否立得住,只要人物形象成立,影片情节自然会水到渠成。可见山姆对蜘蛛侠的理解有多么深入。



三部曲中,彼得·帕克的生活处境从未有过大的改变,因为主创知道平凡是蜘蛛侠不可丢弃的特质。打工被老板欺压,爱情的一波三折,房东对他冷眼相待,抓坏人的时候也总会错过人生大事,甚至因为缺乏睡眠而成绩下降。电影是现实生活的投射,这些情节的编排足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共鸣。不成功才怪。


第二部是山姆·雷米版的巅峰,无论场面调度还是节奏掌控,都在第一部坚实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彼得·帕克面临着新的考验——友谊崩塌,家庭危机,甚至一度失去超能力。在这些段落中,无不蕴含着更深一层的启蒙。这些都是英雄成长不可或缺的阶段,导演很清楚他的创作重点在哪里。


经典场景


但是到了第三部,整体质量稍有滑坡。随着制片方的干预,反派一下变成三个,故事线也被安排的非常满,这就导致影片节奏彻底凌乱,也能看出山姆对群戏的把控有些力不从心。即便如此,《蜘蛛侠3》仍然维持在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准,客观来说,也让三部曲善始善终了。


至于马克·韦布的《超凡蜘蛛侠》,只能说除了演员选的还不错,其他一无是处。前面也提到,正邪对立的电影,反派是否优秀,对作品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两部《超凡蜘蛛侠》,无论是蜥蜴人、电光人还是小绿魔,除了造型拉风以外,人物极其扁平,脸谱化严重。看看山姆版的章鱼博士、沙人和绿魔父子吧,高下立判。


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蜘蛛侠外形气质也不错,但受故事拖累,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魅力。马克·韦布根本不知道启蒙和考验为何物,除了在动作戏之外填充烂俗的校园爱情故事,什么也不会干。


其实加菲是一名挺好的演员


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期待荷兰弟的少年蜘蛛侠吧。至少,小虫在《美国队长3:内战》里的亮相,称得上是“艳压群芳”呢。也衷心希望今后小虫的银幕之旅,不再那么坎坷。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论戏书影


电影是温柔的流氓
音乐是浪漫的疯子
游戏是严肃的小丑
文学是高雅的娼妓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上过天堂,也下过地狱——蜘蛛侠影视形象的变迁

王写写 论戏书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