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勇往直前》:灾难结合传记的经典范式

王写写 论戏书影 2024-02-10

首先,《勇往直前(Only The Brave)》的质量值得肯定,也算得上有能力角逐奥斯卡的作品。虽然它走的是非常规矩的灾难加传记的创作模式,但技巧很娴熟,完成度很高。但是,我并不建议国内观众去影院欣赏本片。目前来看,国内上映版本存在大量删减,这次大概不是审查因素,据同行说是片方认为影片前半部分节奏过慢,出于商业目的而进行的删减。


本片于10月份在美国及部分海外地区上映。目前IMDB得到8.1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89%,观众好评93%,Metacritic媒体评分72,用户评分7.5,豆瓣8.2,口碑很不错。对于热衷真实事件改编的观众,和喜欢看灾难传记题材的人来说,本片绝不容错过。



《勇往直前》的演员阵容也比较抢眼,乔什·布洛林和迈尔斯·特勒都是又有型又有演技的明星,“督爷”杰夫·布里吉斯在本片中也饰演了一名串联线索的关键人物,此外詹姆斯·戴尔也是熟脸。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女神詹妮弗·康纳莉也出演了一位心理变化非常多的角色。我似乎在主流故事片中很久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了。


故事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美的亚利桑那大火,此次火灾成为911之后消防员牺牲最多的事件。影片从“花岗山先锋队”的建立伊始,到最后奔赴雅纳尔山火灾现场,详细描绘了消防队中几名主要角色的日常生活。剧情一直以流畅的节奏推进着,在各种火灾和生活中频繁切换,以至于结尾的壮烈和悲恸,足以令人泪崩。



这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灾难传记电影,是经典创作范式的再次体现。它没有丝毫求新求变的企图,但并不妨碍其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这种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往往比那些纯虚构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它默认与观众订立了一个契约,即银幕中的演出是过往现实的忠实复现,因此更容易博得观众的信任。



这让我联想到同样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传记片《至暗时刻》,从而对这类真实底色的题材有了一些感想。我们应该注意到,传记电影是奥斯卡最为青睐的一种体裁。我虽然对《至暗时刻》的观感一般,但不可否认加里·奥德曼成功令自己隐身,复活了丘吉尔,于是他成为了本届奥斯卡影帝的大热门。


当然《勇往直前》并不是纯粹的传记电影,它的质感更像彼得·博格的“真实事件三部曲”,即《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和《爱国者日》。通过参与事件的真实人物的视角,去复刻事件原貌。但是《勇往直前》的时间跨度更大,为的是拉长人物弧线。有趣的是,《至暗时刻》、《爱国者日》和本文的写作对象,基本集中在同一时间于大陆上映。



如果我们将事件本身称为“原文本”的话,那么据其改编的作品便是“后文本”。我们会发现,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后文本”往往比“原文本”更具有传播度和影响力。这从侧面体现了真实改编电影的审美价值。


一直主张实体美学的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应当亲近物质现实,也就有了大名鼎鼎的“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一说法。因此,像《勇往直前》、包括前后脚上映的《至暗时刻》、《爱国者日》这类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此主张长期践行的结果。


奥斯卡的口味很容易琢磨。学院派青睐传记电影,自然是他们认为传记片有着亲近现实的气质。进入媒体时代后,这种贯彻写实主义的电影在接受度上就更享有优先权了。但是要认清的一点是,此类电影与观众之间缔造的契约,是一个空中楼阁。也就是说,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故事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忠于事实,它们仍旧建立在高度的艺术加工之上。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历史极富弹性,本就无法原原本本地复现。



归根结底,《勇往直前》之所以是一部佳作,也不仅仅是运用好了陈词滥调的创作手法。本片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


因为影片聚焦的是野火消防队员这样一个群体,因此相比于那些描写建筑火灾的电影,其视听方面显得不再那么局促压抑。本片刚开始,便是几个非常大气的航拍镜头,展现亚利桑那群山之貌。而野火消防队员,看起来也比建筑消防队更时髦有型。他们不会穿着严严实实、又厚又大的消防服,反而更像一个个极限登山运动员,一身登山装备,言谈举止间也是豪放不羁。极富动感的镜头,让影片前半段的许多户外戏甚至有种登山电影的磅礴氛围。



相对常见的建筑物消防员来说,大多数人对野火消防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影片通过对他们事无巨细的呈现,也会催生出一些猎奇之感。不仅在装束上有别于建筑物消防员,他们在对抗火灾的方式上也相当特别。山火犹如脱缰的烈马,是极难控制的一种灾害。一道闪电就有可能引发毒燎虐焰的山火,茂密的山林则会加速火势蔓延。当大火在肆虐过山峦之后,往往会一头冲向山脚下的城市,造成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野火消防队员更像一支边防部队,在火势到来时,他们需要尽快挖出一道道防火线,这就是他们的战壕。而在危急关头,野火消防员不惜以火攻火,亲自点燃一片区域,阻止烈火的进攻。


《勇往直前》的视角特点,让它有别于其他充满对社会警思、对科技恐惧的思辨式灾难片。本片中一场场无情的烈焰,完全都是纯粹的天灾。每次救灾场景,电影不会费力刻画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而将全部镜头对准这群不畏牺牲的英雄,表现他们在遮天蔽日的火灾现场制定方案、砍树、挖道、人为造火的过程。合格的镜头语言,将每一次救灾戏都拍的紧张生动。



而在火灾与火灾之间,影片用了几名角色的家庭戏去进行情感积累,也在整体上达到了效果。其中,队长埃里克和迈尔斯·泰勒扮演的布伦丹是着墨最多的两位。埃里克相对脸谱化一些,主要表现的是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关系,但是布洛林和康纳莉的演技撑起了这条线。布伦丹的戏份则很足,从瘾君子到令人敬畏的救火英雄,从被队友排斥到与队友一起照看孩子(这场戏表现力极强),角色的成长弧线被展现得很完整。这个人物是全片的亮点。



而让本片成功的最关键一处,是在结尾雅纳尔山大火过后,我们见证了一场超越了银幕叙事力量的内景戏:布伦丹推开中学体育馆大门,里面聚集着死难者的家属。此时布伦丹心情复杂,带着愧疚和恐惧进到体育馆。他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显得痛苦而迷茫。画面一转,我们看到家属见到布伦丹之后,脸上随即露出的那些震惊、绝望、悲伤、甚至是麻木的表情,一一被镜头捕捉放大。这场戏料太足了,观者很难不为之动容。它足够震撼人心,是前面长期情绪沉淀后的大爆发,催泪效果满分。


影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将埃里克对火灾的恐惧以梦中野兽的具象形式表现出来,个人认为在写实主义如此突出的作品中,效果并不好,至少在视听上极易产生矛盾。而碍于篇幅,电影自然无法对“花岗山先锋队”的每一名队员进行详尽刻画。但目前这样的取舍,还是欠缺推敲。



瑕不掩瑜,《勇往直前》再次证明了真实事件改编的高效率创作范式。它的文本与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在观者的心理上率先建立了真实感。因此更具感染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论戏书影


电影是温柔的流氓
音乐是浪漫的疯子
游戏是严肃的小丑
文学是高雅的娼妓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勇往直前》:灾难结合传记的经典范式

王写写 论戏书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