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白水墨写素衣,草木入染总相宜

2017-02-27 少府 还原社

现代印染所用染料均为化工合成,其实,中国最初的印染只用草木染色,简单的蓝与白,却让华夏之美摄人心魄...

一袭素布为躯体,天然草木为血液,一抹靛蓝,朴实绽放。

这些扎染而成的美物,只用蓝白二色,却有水墨写意的禅境。没有化学合成染料,尽显草木入染的古朴宁静,温婉慈悲,深藏“天青色烟雨”般的清新隽永。

就是源于中国的

古老手工技艺

扎染

扎染,又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将织物扎结成绺,以天然草木做成染料,通过浸染技艺在布匹上印染花纹。

色技:醉心之蓝 繁复臻品




采蓝

诗经·小雅《采绿》有云: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采蓝采的是蓝草,一般是天然生长的蓼兰、板蓝根、艾蒿等等,尤其板蓝根使用最多。


图案

扎染的图案取材,一般为当地的山川风物,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


技艺

《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

“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工艺包括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繁复流程,其中最主要的当属扎结和染色。

扎结,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扎花愈紧、愈牢,印染的效果才会愈佳。

浸染,也就是上色,经手工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撷结、整合熨平,方能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

在蓝靛溶液的浸润下,图案会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蕴含一种无法言语的拙趣。



历史:一抹靛蓝 流传千年


扎染在中国其实约有1500年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而古籍中关于扎染的最早记载则来自汉朝:

“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先民在汉朝就懂得“染采纹秀”。

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衣着。在《搜神后记》中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


扎染到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以穿绞缬服饰为时尚,那时候流行的装扮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日本将中国扎染工艺视若国宝,至今还保存有唐代的五彩绞缬。

北宋时,经南诏、大理国的不断发展,扎染成为西南民族颇具风情的手工印染技艺。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扎染技艺达到更高水平,当时的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大理布都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居家扎染极为普遍,云南周城、喜洲等乡镇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如今,返璞归真的扎染又开始受到部分设计师的青睐,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时尚元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43pvnie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扎染,从里到外浸染着质朴无华的中国性情。

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





老板,来个肉夹馍!

宋代娱乐圈第一大V:秒杀"国民老公"的"柳屯田"

被遗忘的中国印记:瓦当

处女座祖师爷:中国文艺界第一"怪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