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日思君十二时:时辰古韵

2017-03-13 钦天 还原社

十二时辰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天色变化而独创于世,将一个昼夜划分为十二时段,每个时段即为一个时辰(2小时),除用地支命名外,十二时辰其实还有诸多美称。


子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子时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间23时-次日凌晨1时),又称“夜半”、“子夜”、“中夜”。

最早的“夜半”之称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

“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丑时




丑时思君枳壳怜,

橘红灯挂蛇床前。

——清·周莲仙《十二时思君》


丑时指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凌晨1时至3时),又称“鸡鸣”、“荒鸡”。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曰:

“守夜不失时,信也。”


寅时




深夜湓浦月,

平旦炉峰烟。

——唐·白居易《题浔阳楼》


寅时指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即天刚蒙蒙亮的那段时间(凌晨3时至5时),又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

“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见于《孟子·告子上》:

“平旦之气。”

这里的“气”指“天空的云气”。


卯时



日出红光散,

分辉照雪崖。

——唐·李白《早望海峡边》


卯时指太阳刚刚露脸的时段(清晨5时至7时),又称“日出”、“日始”、“破晓”、“旭日”。

“日出”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辰时



朝食有麦饘,

晨起有布衣。

——唐·皮日休《三修诗三首》


辰时指旭日东升,即吃早饭的那段时间(上午7时~9时),又称“食时”、“早食”。

“食时”一词,最早在《礼记》中出现:

“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巳时




巳时红日过山坡,

孤单只影泪如梭。

——民歌时调·清·华广生《白雪遗音》辑


巳时指艳阳高照,即临近中午的那段时候上午9时~11时又称“隅中”、“日禺”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

“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




暑烦人困妆时午,

午时初困人烦暑。

——宋·王齐愈《菩萨蛮(初夏)》


午时指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正午的时辰(上午11时至13时)又称“日中”、“日正”、“中午”。

古人将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汤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未时




未时思君叹独居,

文君久不见相如。

——清·周莲仙《十二时思君》


末时指太阳过了中天,即太阳偏西的那段时间(下午13时~15时),又称“日昳”、“日跌”、“日央”。

《说文》释为:

“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

“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又见《汉书·游侠传》: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



申时



整履步青芜,

荒庭日欲晡。

——唐·杜甫《徐步》


申时指太阳偏西,即古人吃第二顿饭的时候(下午15时至17时),又称“晡时”、“日铺”、“夕食”。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

“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酉时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四》


酉时指太阳落山,即夕阳西下的那段时间(下午17时至19时),又称“日入”、“日落”、“日沉”、“傍晚”。

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戌时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唐·冯延己《清平乐》


戌时指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晚上19时至21时),又称“黄昏”、“日夕”、“日暮”、“日晚”。

《说文》曰:

“黄,地之色也”


又有:

“昏,日冥也。”



亥时




人定月胧明,

香消枕簟清。

——唐·白居易《人定》


亥时指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即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晚上21时至23时),又称“人定”、“定昏”。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

“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孔雀东南飞》有诗句: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往期精彩

满园春色关不住,百首诗词来倾诉

假如中国是一个班级,各个城市的表现如何?

干一行爱一行:魏晋首席淡定哥

"深度"八卦:李白与王维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