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挺好》到《破冰行动》,“情绪”成就上半年五部剧“破圈”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说真话和笑话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犀牛娱乐
犀牛娱乐原创
文|肉狗 编辑|朴芳
播放量被“谋杀”的2019,“破圈”成了一部爆款剧的关键标识。
制作公司对剧集的目标要求从数据演变为对话题数量和传播度的追求,剧集登上微博、豆瓣、知乎、虎扑等社交平台热门搜索榜单的频率和内容,播出期间剧集微信指数、微博指数、百度指数的峰值多少、涨幅多少,非行业亲友朋友圈里的讨论量和传播度,以及豆瓣评分和评分人数成为一部剧“破圈”的主要论证依据,
按照这个标准,《破冰行动》《都挺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东宫》《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这五部不同类型的剧集都算得上是2019上半年的“破圈”剧。它们能在这四大维度都取得斐然的成绩,情绪则是关键。
情绪触发了话题热度
回顾近五年的剧集市场,不难发现,2017年前绝大多数观众对于剧集的需求以消遣、娱乐为主。2015、2016这两年里,收视、播放量TOP3的剧集集中在古装、仙侠、言情,诸如《武媚娘传奇》《亲爱的翻译官》等。这些剧集虽在品质上有争议,但凭借各自的宫斗、玛丽苏、偶像等元素,依旧博得了超高的话题讨论度和播放成绩,相较之下,《小别离》等同期播出的现实题材剧集大都稍显暗淡。
但2017年,《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相继走红,让更多制作方看到了现实题材潜在的巨大话题效应,也让观众对剧集的审美态度发生变化,不再唯爱古装宫斗、偶像仙侠、都市言情,呈现“雨露均沾”之态。
再加上政策风向转变,大IP失灵、流量明星失效的趋势增强,现实题材剧在2018年全面“回春”。今年《破冰行动》《都挺好》《知否》《东宫》播出后接连引发的话题讨论,进一步提高了现实题材的关注度,更凸显了触发观众情绪对一部剧集的重要性。
依据微博指数(5月1日—5月30日),《破冰行动》指数趋势的四大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7日、5月10、5月24日以及5月30日;微信指数上(5月1日—5月30日),《破冰行动》指数趋势的三大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19号、5月26号、5月30日。这些峰值与《破冰行动》情绪触发点的释放基本吻合。
5月7日、5月10分别为《破冰行动》在爱奇艺和在央八的开播日。早前,剧方发布预告片、举办超前观影会等“前置营销”方式已经精准传达了《破冰行动》的调性、风格、特点,《破冰行动》开篇的快节奏叙事和烧脑、大尺度剧情,恰恰迎合并满足了“前置营销”给观众形成的期待。如此一来,情绪被触发的首批观众自然就成了“自来水”,心甘情愿为《破冰行动》“破圈”贡献话题和热度。
《破冰行动》微信指数和微博指数的最高峰值出现在5月30日,也是如此。《破冰行动》故事结局触发了观众的情绪,只是,从30日#赵嘉良死了#登顶微博热搜榜一位、其他社交平台上的观众反馈以及其豆瓣评分下滑综合看,这种情绪更多源于《破冰行动》结局设置带给用户的落差感。而导演傅育东的公开道歉,又给这种情绪的发酵添了一把火,进而导致《破冰行动》在结局当天迎来了自己的热度顶峰。
同样的,这种“情绪”触发话题热度的现象,在《都挺好》《知否》以及《东宫》《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这两部2019上半年的热度网剧身上,也有明显体现。它们触发的观众情绪虽有正、负向之分,触发点的数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在靠故事和“痛点”养成和发酵用户情绪。
“痛点”和故事养成了情绪
以社会痛点代替娱乐消遣,已是影视综市场话题制造的大趋势。
《我不是药神》《前任3:再见前任》能先后成为2018年电影市场的现象级“爆款”,《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映期上映的黎巴嫩小成本电影《何以为家》,能以黑马之姿赚得3.68亿票房,都离不开故事对社会痛点的刻画;《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妻子的浪漫旅行》等情感类节目能迅速占据综艺市场的半壁江山,频频造出话题,同样是它们的主题和聚焦内容中有大众的“痛点”。
这种现象在《都挺好》《破冰行动》上尤为显著。前者不必多说,关于其“痛点”对应的具体社会问题以及“痛点”营销方式的分析早有一箩筐。而《破冰行动》能切中“痛点”,原因主要在题材类型。
公安缉毒悬疑类题材在国产剧集市场并不是罕见,尤其是这两年。但诸如《猎毒人》《橙红年代》《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大都存在节奏拖沓、情爱过重、故事逻辑严密性不足的问题。受此影响,剧播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观众对这类剧集也失去了信心。
正因如此,《破冰行动》前期的快节奏叙事、烧脑情节设置以及大尺度内容,才会赢得观众一片叫好,前两集出现的基本警务bug甚至结局走向失控等不足,大部分观众也给出了包容态度。
而《破冰行动》收官当日,导演傅育东借用微博对逻辑bug、人设和细节失控进行检讨,并在其他采访中承认加入感情戏是对年轻观众的误判,是其重视观众反馈和自我反思的一种表达,也不失为迎观众“痛点”而上,为《破冰行动》增添话题热度的一种方式。
《破冰行动》结局走向失控、陈珂戏份过多等问题,实际上又涉及到了养成“情绪”的另一关键——故事。
“痛点”能养成观众的“情绪”,而故事则养成了“痛点”。简而言之,想用剧集包含的“痛点”,去持续触发观众对剧集的正向情绪,故事必须要精彩。这种精彩主要靠剧情人设符合现实、符合故事主题,叙事逻辑严谨、节奏清晰,“痛点”剖析精准深刻、呈现方式”润物无声”来构建。
可复制的情绪式“破圈”有门槛
多部作品的接连成功已经证明,情绪式“破圈”具备可复制性。可想借“套路”成功,需要门槛。
一方面,做到故事精彩不是易事。《破冰行动》外,《都挺好》《我的前半生》《欢乐颂》包括2017年度“剧王”《人民的名义》也都被贴上过“结局走向失控”的标签,豆瓣分开播高开,收官“滑级”,由8分档变为7分、6分档等。今年上半年,诸如《我的真朋友》《我们都要好好的》《逆流而上的你》等同样试图走情绪式“破圈”路,却连高开都无法做到的剧集更比比皆是。
原因很简单,观众对剧集故事内容的鉴赏能力,对剧集社会价值情感含量、叙事节奏以及演员演技呈现等方方面面的要求都在提高。但早前“IP+流量”创作手段的盛行以及资本大量涌入造就的“快钱”风气,对编剧市场地位和能力的提升以及部分编剧创作心态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扭转。
另一方面,“情绪”式“破圈”能成就不少作品,与90后、00后成为剧集市场的主力观众密切相关。这些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年轻人,接受的信息面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因而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也极其乐意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观点、发起讨论;其次,他们的成长环境大都较为优越,物质生活方面的无压力让精神消费成了他们的主需求点之一。但这些新一代年轻人的意识更独立,刻意渲染的“痛点”呈现、说教式“痛点”的反思很难打动他们。
同样是“痛点集大成者”,踏实“摆事实”,把“痛点”传递融会贯穿于具体情节表现中的《都挺好》,成功“破圈”;专注“讲道理”,借角色间大量生硬的台词对白和戏剧化人设表达“痛点”的《我们都要好好的》,止步“圈层”,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主流受众对“爽剧”依旧有需求,古装传奇、都市言情、青春甜宠等题材在市场上的比重依旧较大。但同样可以明确的是,故事好、能感受到某种情绪且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剧集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讨论意愿,以享受剧集的故事和情绪为主、期望将更多的情感通过剧集释放的观众,已经诞生并正在扩张。
他们或会进一步带动剧集类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也会成为倒推剧集创作质量提升的主动力,让国产剧集市场的“内容为王”更务实、发展更理性。
END
欢迎添加微信120165518
犀牛娱乐诚招记者、实习生、兼职若干名,要求对泛娱乐领域产业报道有态度、有热情、有文笔,善于观察和思考。有媒体经验者优先,财经和新闻相关专业优先,对影视、网生内容有较深入了解者优先。
简历或作品请投递至邮箱309795777@qq.com或加工作人员微信联系。
点击阅读往期热文↓↓↓
扫码关注犀牛娱乐
(ID:piaofangtoushijing)
犀牛娱乐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 | 新浪看点丨一点资讯
猫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天天快报 | 界面 | 钛媒体 |百家号
牙牙丨微博 |虎嗅 | 36氪 | U C头条
雪球 | 知乎 | 淘票票| 搜狐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