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师生同考”风波:教育创新的尝试还是折腾?
在12月7日的清晨,随州市的教育界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全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
在这场会议上,随州市教育局宣布了一项旨在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即将在本学期期末统考期间,开展全市首届高中“师生同考”活动。
这项活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和实施细节。
考试时间与全市高中学生统考完全同步,考试科目也涵盖了高中教育的所有主要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参与人员则是市教科院50岁及以下各学科教研员,以及全市高中学校45岁及以下各学科任课教师,这一庞大的群体构成了此次活动的主体。
考试的形式也颇具新意,教师与学生使用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考试,并遵循相同的评分标准。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师生的试卷将混合同改,这无疑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同时,为了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还设置了标准化教师考点,教师将在集中地点进行考试。
而教师的考试成绩,将作为教学能力评价、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如预期般受到广泛欢迎。
相反,它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质疑。
有人指出,“师生同考”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前些年,安徽六安就曾尝试过这一做法,但最终因争议过大而不了了之。
如今,随州再次拾起这一做法,并且还要“动真格”,这无疑让许多教师感到压力山大。
面对这一举措,教师们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满。
他们质疑教育局在做出决策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教师的意见和感受。
更有教师直言不讳地提出,如果市教育局领导、教科院院长、各学校校长等领导层也参与考试,那么这一举措或许还能说得过去。
但现实却是,领导们只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考试,而自己却置身事外,甚至还要监考老师像监考学生一样,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羞辱。
领导们出台“师生同考”决策的意图或许很明确,那就是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
然而,这种做法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职责。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拿满分,而是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将教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其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此外,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考试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首先,教师的年龄和思维敏捷度与学生存在差距,这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而不是与学生竞争分数。
如果要求教师必须在所有科目上都考出好成绩,那么他们必然会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其他科目,从而无法专注于自己教授的科目。
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还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更为关键的是,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教师比学生更厉害,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反,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长。
面对随州市教育局的这一举措,我们不禁要问:
教育创新真的需要如此折腾基层老师吗?
难道我们不能从教育工作的规律出发,为教师们创造出更加舒心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专心从教吗?
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职责时,才能找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教育创新之路。
总之,“师生同考”这一举措虽然初衷良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一举措,并积极探索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教育创新之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劳动成果,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