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育儿篇】孩子咳嗽快好时,总咳几声,怎么办?

2017-04-08 妇幼健康与经络食疗


纠结


孩子感冒咳嗽吃药之后,身体也恢复差不多了,但是偶尔总会咳嗽几声。再继续吃药,担心用药过度;不吃药,放松警惕,容易遗留外邪引发新一轮感冒。
答案
这个时候可以用罗大伦推荐的“止嗽散”泡脚,“止嗽散”中的药物都是辛温、宣肺散邪的,可以帮助身体继续排除外邪,不把外邪留在体内,造成反复感冒咳嗽,让身体彻底恢复。
止嗽散配方:荆芥3克、陈皮6克、桔梗6克、白前6克、紫菀6克、甘草6克,这是5岁以上孩子的量。
做法:熬水,开锅十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兑入温水,给孩子泡脚,一天泡两次。每次泡十五分钟。一般连用两三天即可。

叮嘱:此方必须是孩子在感冒痊愈的情况下使用如果仍在感冒,则不能用这个方子。有的孩子还在感冒,家长就急于使用此方,这是没效果的,记住,一定是在仅剩余一点咳嗽的时候才可以用。
食疗
感冒快好时,孩子仍有寒咳嗽,寒咳症状是舌苔白、流清白鼻涕、痰白色。配方:苏叶、橘红各3克做法:橙子皮切成条,和苏叶混在一起,用开水泡来当茶饮喝。
感冒快好时候,孩子仍有热咳。热咳症状:1、没什么痰,或者痰很少,但是很黏稠,往往是干咳。2、舌质是红的,大便容易干,手脚容易发热,尿容易黄等。
配方:川贝粉3克,白梨一个做法:1、把白梨的上端切开,挖去梨核,把川贝粉放入,然后盖上。2、把梨放入一个碗里面,添些水,让入蒸锅内开始隔水蒸三十分钟左右。3、最后,把碗拿出来放温,吃梨喝汤。 


寒热夹杂有的时候,因为用药比较杂乱等原因,在感冒过后,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处于一个严格的寒或者热的状态,而是寒热错杂,就是寒与热并存的状态。如何辩证,就是上述的热咳和寒咳的症状都有一些。
配方:雪梨一个,花椒30粒做法:雪梨去核,切成小块,放入花椒、两杯水、冰糖一两块同煮,开锅十分钟即可。喝汤,每天早晚餐后各饮一次。
原理:花椒,性味辛热,温中散寒,有振奋身体阳气,祛除外寒的作用,而梨具有凉润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缓解花椒的温燥,保护津液,另一方面又润燥止咳。它们配合起来,一凉一热,寒热并调,所以效果特别好。

特别提醒
当孩子还有一点咳嗽时,忌口,忌口,忌口,重要事情说三遍。好多父母因为孩子感冒时,吃的清淡了,心疼地不要不要的,担心孩子营养缺乏,所以,看孩子刚一恢复,就开始大鱼大肉、水果冷饮伺候,然后咳嗽又复发了,即使没有马上复发,也不利于身体恢复,让身体处于虚弱的状态,差不多一个月后,又生病了。 现在的孩子无饥寒之灾,却有饱暖之祸,三分饥和寒,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小儿咳嗽难以搞定?实用妙方得记好!

小儿疾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医者,都是一种考验。每当看着平日活蹦乱跳的宝宝,因为疾病的困扰而一言不发、无精打采的样子,当父母的可是焦急万分,内心煎熬!随着天气渐渐变凉,咳嗽在一众小儿疾病中,越是常见了,小儿咳嗽该怎么办?实用妙方且看且收好!


咳嗽是一个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证候名。凡外感、内伤或内外合邪诸因所致肺气宣降功能失调,均可产生咳嗽,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不离肺也。《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由此可见,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而两又多并见,故多合称“咳嗽”。

本证候是以咳嗽症状命名的,凡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如西医学之咽炎、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均可参照本证进行辨治。



临证思路

一、病机辨识



外感咳嗽,起病多急,病程较短,初起多有发热、微恶风寒、流涕、喷嚏等症,临床以表证、实证居多。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或因乳食所伤,起病缓急不一,以缓多见,往往有各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而无邪犯肌表之症状。故内伤咳嗽,多属里证,且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日久不愈。



1.外感咳嗽



风寒犯肺,多见于冬春之时,或天气变化,或起居不慎。初起一二日,喷嚏流涕,恶风恶寒,咳嗽,是风寒初犯表,肺气不宣。头痛身楚,发热恶寒,是风寒束表较重。肺行清肃之令,肺气宣邪于外而作喷嚏、咳嗽,若清肃有力,则邪去而嚏止咳停。若清肃乏力,邪竟不去,更深入闭肺,则咳嗽加重,咳声重浊深沉,紧闷不爽,痰少,恶寒发热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此即风寒束肺。恶寒发热,头痛干呕,咳吐痰涎,舌淡苔滑,是外寒里饮。发热,咳嗽,痰黄稠,舌质红,又恶风寒,流清涕,苔白,脉数而紧,是内有肺热,外感风寒,即寒包火。

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可现风热犯肺,症见咳嗽,咳声高亢洪亮,咳痰不畅,舌转红,苔转黄,脉转数,伴发热,流浊涕,面赤唇红,干咳,多为有热。

夏季感受暑湿,犯于肺卫,其证绵缠,必见暑湿的特征,如身热不扬,痞闷困重,纳呆乏恶,痰多,舌苔厚腻,脉濡。

感于秋令之燥,则津液干燥。初秋暑热未尽,表现为温燥,症见干咳少痰、声嘶犬吠,口鼻干燥,或发热恶寒,舌红,苔白干,脉数。深秋冬寒渐至,多表现凉燥,症见干咳少痰,口鼻干燥,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



2.内伤咳嗽



咳嗽日久,多伤肺脾,有实有虚,病程较长。肺中素有内热,或外感化热,其证不解,可致痰热壅肺,以咳嗽势剧,痰黄稠,或发热烦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痰热不解,久则损伤肺阴,久咳不愈,痰少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久咳不愈,又易致肺脾气虚,表现为咳嗽绵长,声怯痰稀,神疲气短,舌淡脉弱。咳嗽日久,正气渐亏,热痰也可寒化。热象不显,痰声辘辘,色白清稀,纳少神倦,舌淡苔腻,属痰湿阻肺。若反复易感,畏寒背冷,或夜咳痰稀,属肺虚寒。

久咳不愈,除肺脾虚外,尚有肺中伏饮、痰瘀交结。

食积咳嗽,见于咳嗽病程的中后期,有脾胃运化失司症,以咳嗽有痰,五更或晨间咳嗽,痞闷,口臭,苔腻脉滑为特征。痰黄稠,口秽便秘,舌红苔黄厚,是积滞生热。

肝火犯肺,咳引胁痛,嗳气叹息,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心经蕴热犯肺,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咳痰不爽,夜寐不安。



二、症状识辨
1.咳嗽



小儿咳嗽,可从咳嗽的久短、深浅、松紧,咳声的轻扬重浊,咳嗽的时间,以及其他兼症来加以辨识。

就病程而言,咳嗽病程短、发病急,多属实证、表证,如外感六淫、饮食停滞、肝火犯肺等致肃降失司,多咳嗽急起;咳嗽久,多虚证、里证,如肺脾肾虚弱、痰湿阻滞等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缠绵。

就咳之深浅而言,咳声浅,多为邪在卫,致肺失宣降,多兼肺卫表证;咳声深,则多病在肺,致肺被郁闭,多伴抬肩作咳。

就咳之声音而言,时间频急,声音重浊,多为外感风寒或痰湿咳嗽,多系外邪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咳嗽频声音清亮,多为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嗽,多因热邪犯肺。

就咳之时间而言,晨起咳嗽,阵阵加剧,或食生冷后咳嗽加重,多为痰湿咳嗽;午后或傍晚咳嗽,声音清轻短促,多为阴虚咳嗽;夜间睡卧咳嗽加重,声音喘促少气,多为虚寒咳嗽;夜间或清晨咳嗽,伴口臭,手足心热,苔腻或厚腻垢浊不化,为食积咳嗽。



2.咳痰



咳痰的识辨,应注意分辨痰的色、量、质的变化和咳出的易否、味感等,来鉴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

痰色白,属风寒或湿;痰色黄,属热。痰质清稀,属寒或湿;痰质黏稠,属热或燥;痰清稀多沫,属湿或脾肾虚。痰中带血,属燥或热或阴虚;咯吐血痰,为肺热或阴虚;痰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咳而少痰,不易咳出,属燥热、阴虚;咳痰量多、白滑,易于咳出,属痰湿。有热腥味为痰热;味甜淡为痰湿;味咸属肾虚。



三、治法与处方原则



临床应本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去其咳嗽之因,则咳嗽自止。小儿咳嗽的治疗,法在宣肺、顺气、化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咳嗽论》曰:“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风则散之。”此咳嗽治疗原则。

外感之咳,治以疏散为先。肺欲辛,辛味药能开泄肺气,肺气宣畅则咳嗽可除,用药虽不外辛凉、辛温两类,但因小儿“阳常有余”,故实证、热证较多,辛凉清宣最为常用。不可早用敛涩滋补。内伤之咳,总宜扶补正气,但须分脏腑阴阳。临证治法各不同,但总不外湿甚健脾、食积导滞、实火清热、虚火滋阴、金虚补土、肺寒温散等法。

若虚实夹杂,则“更量虚实,以意增损”(《小儿药证直诀》)。同时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解表不宜过于发散,泻热要注意存阴。有可下之证,也只宜轻下,而不要峻下。

治法运用时,应注意脏腑相关。治肺的同时,应注重治脾。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反过来又影响肺气,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因此,必须肺胃兼顾,还要照顾到脾,除清热而外,还须除湿豁痰。

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重对脾的调理。因为久咳不止,肺气必虚,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脾虚而痰湿阻滞,又反过来影响到肺的肃降,因此,肺脾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

除肺脾外,还可以出现肺虚及肾而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而形成肝火灼肺,逆传心包而形成心火伤肺。又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也会使传导和排泄失调。因此,凡是表现以咳嗽为主症的疾病,必须注意到其他兼症,从而考虑到肺和其他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才能不会顾此失彼。而在治疗方法上,仍然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而泻不单纯是泻肺,如有心火则泻心火,如有肝热则泻肝热,如有肠热则泻肠热。补亦如此,不是单纯地补肺,而是脾虚兼顾补脾,肾虚兼顾补肾。



四、用药式
1.外感咳嗽



外感犯肺,肺失宣降,治宜疏风散邪,宣肺化痰。初起风寒犯于肺卫,卫表症状明显,重在散邪,用荆芥、防风、羌活、前胡、白前、旋覆花等。如风寒束肺,则重在宣肺散寒,用杏仁、苏叶、桔梗、麻黄、桂枝、细辛。风热犯肺,治宜疏风散热,宣肺止咳,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芦根、薄荷、款冬花等。暑湿犯肺,理当清暑化湿,宣肺利气,用滑石、薏苡仁、扁豆、厚朴等。若外兼风寒,里湿偏重,则宜温化之,用藿香、佩兰、白芷、苏梗、旋覆花、茯苓、桔梗等。燥邪为患,则宜温润或凉润,应避免辛温或苦寒过度。董廷瑶在使用麻黄汤时,如咳嗽咽痒较剧,必加百部,再加桔梗、前胡开泄肺气,止咳效果较佳;在使用三拗汤时,多配以百部、川贝母、天竺子润肺止咳,再加桔梗、桑白皮、紫菀升降互施。

表里同病宜表里双解,宣肺止咳。如肺卫表证与饮食停滞双伤,用药多疏风散邪与消食导滞同用,加入神曲、山楂之类;表里俱热,以防风、麻黄解表发汗,荆芥、薄荷清上通鼻,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滑石、栀子利水祛邪。



2.内伤咳嗽



痰浊阻肺,治宜泻肺化痰。肺热偏重,则宜泻肺泄热,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之属。桑白皮治顽固性久咳效果较好,配伍得当,亦可用于寒性咳嗽。必要时可用宣肺通腑法,使痰热从大肠而降,用大黄、瓜蒌之类。宣肺行痰一般用桔梗、枳壳,其他如瓜蒌、厚朴、杏仁、麻黄均可选用。化痰之品,寒痰,轻则用陈皮、半夏,重则用胆南星、皂荚、清礞石、枯矾;热痰,轻则用瓜蒌、贝母,重则用胆南星、天竺黄、竹沥之类;顽痰老痰用黛蛤散、海浮石、枯矾之类。一般不要见咳止咳。止咳药物用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之类,有温润肺气的作用,主要用于剧烈咳嗽和久咳,不要过早应用。若痰多黄稠,加苇茎、桃仁、胆南星、浙贝母等,以豁痰排痰。痰热俱重,可用蒿芩清胆汤。若痰稠难咳,加黛蛤散,或用皂荚、鹅管石等量研末冲服,每次0.5~1g

肺虚久咳,用药应分清脏腑、阴阳。如肺阴亏虚,宜养阴润肺止咳,用沙参、麦门冬、百合、枇杷叶、款冬花之类;肺脾气虚,则益气健脾,补肺止咳,用人参、茯苓、白术、橘红、姜半夏之属。若正虚肺伤,则宜补肺敛肺。

久咳伤肺,肺气已伤,不可再予宣散,应根据邪正消长予以扶正祛邪,佐以敛纳肺气,属气阳亏虚用马兜铃、诃子之类,属气阴不足用五味子、乌梅。若兼有瘀血表现,可加用桃仁、赤芍;痰瘀两兼,合用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剧咳



对于剧烈的频繁咳嗽,甚至咳剧兼喘,应重用宣肺化痰,结合解痉,药用麻黄、桑白皮、瓜蒌、桔梗之类,重在宣开肺气。若呈呛咳兼喘,可加用虫类息风解痉之品,药如僵蚕、蝉蜕,甚至蜈蚣、全蝎。对于咽痛干咳之咽性咳嗽,治疗时除散邪宣肺化痰外,还应利咽。初宜辛凉宣透,用薄荷、牛蒡子、桔梗等;继以解毒消肿,用马勃、山豆根、蚤休之类;后以养阴滋润,用玄参、知母等。桔梗虽可宣肺利咽,其用量不宜大,一般5g左右,太大恐致呕吐、汗多。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先声咳喘宁



口服,每次5~10mL,每日3次。功能宣肺散邪,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证。



2.橘红痰咳液



口服,每次5~10mL,每日3次。功能理气祛痰,温肺止咳,用于寒痰咳嗽证。



3.鲜竹沥水



口服,每次5~10mL,每日3次。功能清化痰热,用于肺热痰多。



4.猴枣牛黄散



口服,1岁以上每次0.36g,未满周岁每次0.18g,用于咳嗽气喘,痰涎壅盛。



二、单方验方



1.紫苏、陈皮各9g,白萝卜片12g。用水一碗,煎成半碗,加红糖一匙,热服。用于风寒咳嗽。

2.冰糖15g,杏仁9g,雪梨1个,去核,炖服。用于肺热咳嗽。

3.川贝母6g,雪梨1个,冰糖15g,蒸服。用于咳嗽时间较长之阴虚燥咳。

4.核桃仁20g,蜜炙后趁热服。用于久咳。



三、外治疗法



1.麻黄12g,百部12g,冬花15g,苏子10g,白芥子10g,葶苈子10g,杏仁10g,桃仁10g,生半夏10g,生南星10g,生附子5g,牙皂3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地龙10g,麝香1g。按传统油膏制作工艺熬制收膏备用,每次取红枣大小摊于布上,外敷膻中及双肺俞穴,3日一换。治风寒咳嗽。

2.牙皂120g,冬虫夏草90g,肉桂9g,生半夏9g,天南星9g,铅粉220g,芝麻油500g。按传统膏药制作工艺熬制收膏备用,每次取红枣大小摊于油纸或棉布上,外敷膻中穴,3天一换。一切咳嗽,无论新旧,内伤或外感,一般用药2~3次即可收效。

3.吴茱萸30g,生白矾30g,白芥子15g,生半夏15g,生南星15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3~5g,以蒜汁调糊,外敷双足涌泉穴,睡前贴,次日晨起揭去,每日一次。本方具有温中降逆、豁痰定喘之功能,用于小儿久咳、痰饮及呕吐。

4.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上药共研细末,用时以葱白1~3根捣烂,加入药末,以醋或鸡蛋清少许调匀即可。睡前取药膏敷双脚心,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用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

5.青黛3g,冰片3g,麻黄9g,桔梗6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适量,以热醋调敷天突、定喘、涌泉穴,每日1次

6.白芥子、枯矾、牙皂各等分研末,每次取5g,加30%二甲基亚砜溶液调成软膏,分做成2个药饼,每晚洗脚后敷贴两足心,连用三晚。治风痰咳嗽。

7.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g,捣烂敷胸部,以纱布包扎。用于痰热咳嗽。

8.丁香、肉桂各3g,共为末,以温水调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肺虚寒咳。

9.用麻黄、桂枝等药物适量,水煎,每天给小儿用中药药浴或泡脚。用于小儿风寒束肺咳嗽。



四、针灸疗法
1.体针



取穴:天突、曲池、内关、丰隆。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天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用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



2.耳针



主穴:肺、气管、神门。配穴:枕、下屏尖、耳迷根。

每次选3~4穴,毫针刺双侧耳穴,每日1次。压豆法取单侧,隔日1次,两耳交替,并嘱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1~2分钟。



3.手针



主穴取肺点、咳喘点,咽喉痛痒配喉点,寒热配体穴大椎。治外感咳嗽。



4.艾灸



主穴取膻中、肺俞、膏肓、奇穴赤穴等,艾条灸3~15分钟,艾罐灸15~30分钟。



五、推拿疗法



穴位推拿疗法:清肺经,按天突,推膻中,开璇玑,揉乳旁,揉乳根,擦背。外感咳嗽,加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黄蜂入洞、拿风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拿合谷,以疏风解表;内伤咳嗽,加揉二马、按揉气海、揉肺俞、揉肾俞,以补脾养肺益肾。



六、刮痧疗法



对于2岁以上的小儿可采用刮痧治疗,用牛角刮痧板对后背穴位进行刮痧,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理脾胃,平衡阴阳,增强体质。



七、拔罐疗法



1.取肺俞、身柱、风门、外关,单纯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治疗风寒咳嗽。

2.取风门、肺俞、孔最、外关,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手法叩刺穴位,然后拔罐,每日1次。治疗风燥咳嗽。

3.取天突、肺俞、大椎。大椎穴采用刺络法,用梅花针以轻手法叩刺大椎穴,以稍有出血点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少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去掉罐具。天突和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用于风热咳嗽。



八、雾化疗法



1.用板蓝根注射液1mL,鲜竹沥2.5mL,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疗程3~5天。

2.双黄连粉针剂0.6g,蒸馏水20mL,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疗程3~5天。



九、拍背疗法



家长在孩子咳嗽时,抱起患儿,用空掌轻轻拍孩子的背部,上、下、左、右都拍到。如果拍到某一部位时孩子就咳嗽,说明孩子的痰液就积在此处,应重点拍,多数在孩子肩胛下的部位,也就是肺底部。只要有痰的刺激,孩子就会咳嗽,一旦痰液排出,咳嗽就能暂时缓解。所以拍背能起到宽胸理气、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



孩子咳嗽别急着止咳,治疗冬季咳嗽10个小偏方!

寒冷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它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近距离接触传播,少儿因缺乏免疫力,尤易感染。孩子咳嗽了,不要急着止咳,为什么?来看看了解下吧~





孩子咳嗽别急着止咳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咳嗽了,就赶紧给孩子服止咳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一是会掩盖病情

咳嗽多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再加上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很不成熟,若使用了止咳药,有痰液时又没有办法有效咳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他部分,加重病情或引起并发症。


二是使用消炎药往往病不对症

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其实这会对小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儿咳嗽不单是上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刺激引起的,过敏、烟尘、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咳嗽,如果不能对症,服用消炎药不仅对咳嗽的治疗无益,而且还会产生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

对症止咳,先分清类型


不要一听见孩子的咳嗽声就是消炎药、上医院,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怎样辨别咳嗽的类型?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舌苔和痰液。


1、风寒咳嗽——舌苔白,痰稀、白黏,并伴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


2、风热咳嗽——舌苔黄或红,痰黄稠、不易咳出,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的食物。


3、内伤咳嗽——多为久咳和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的孩子舌苔几乎是白苔,胃口较差、没有食欲。这时父母首先要调理宝宝的脾胃,提高宝宝的身体素质。


10个小偏方轻松止咳


一、风寒咳嗽

1、蒸大蒜水

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一粒冰糖,半碗水,加盖隔水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晾温热后让宝宝喝水,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


2、烤橘子

将橘子在小火上烤至橘皮发黑,晾温热后让宝宝吃桔肉,一次2~3瓣,一天2~3次。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


3、麻油姜末炒鸡蛋

将一小勺麻油放入锅内,油热后入姜末,再打一个鸡蛋炒匀。晚上睡前趁热吃,坚持吃上几天,效果明显。


4、香菜黄豆汤

黄豆10克加水煮15分钟,再加入香菜30克煮15分钟,去渣加少许盐,每天给宝宝分几次服用。


二、风热咳嗽

1、川贝冰糖蒸梨

把梨横断切开,去核放入2~3粒冰糖,5~6粒碾碎的川贝,把梨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分两次食用。此方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2、白萝卜水

白萝卜洗净,切4~5薄片,放入锅内,加大半碗水,烧开后改小火煮5分钟,稍凉后饮用。此方治疗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干咳少痰的效果是不错的,两岁以内宝宝效果更好。



3、马蹄水

3~4 颗马蹄去皮切成薄片,加一碗水煮5分钟左右。给宝宝喝水,马蹄也可以吃。可清肺热,有生津润肺化痰作用。


三、内伤咳嗽

1、山药粥

山药去皮搅成粉,加半碗水加工成稀糊状,倒入锅中烧,烧开即可。一碗山药粥分2~3次空腹食用。山药健脾胃、补肺气,不但能止咳治哮喘,还对小儿厌食、虚汗多、流口水、气虚胆小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要注意山药不能煮久,否则成分会流失。


2、红枣白果水

红枣3粒、白果3粒,加大半碗水,中火烧10分钟,临睡前给宝宝饮用。此方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食用。红枣性温、益气补气,健脾胃;白果性平敛肺气,定咳喘,固肾,对久咳不愈、反复感冒、咳嗽、发烧的患儿很有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治疗遗尿症。



3、核桃芝麻养生膏

核桃仁半斤,黑芝麻2两,红枣半斤,碾碎成粉放入大碗中。加蜂蜜1 勺、水3 勺搅拌均匀。碗加盖,在大锅中蒸,水烧开后转小火蒸40分钟。每天早晚给宝宝吃一勺。核桃、芝麻、大枣都是增强体质的食物,蜂蜜清润,对宝宝久咳、支气管炎、哮喘都有一定作用。(一岁以内宝宝可用白糖代替蜂蜜)



治疗小儿咳嗽七分靠“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如果宝宝的咳嗽经诊断为呼吸道感染,那么,除了应按医生的指导用药外,粑粑麻麻还要注意做好家庭:


1、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如果孩子咳嗽伴有发烧,过高的室温不利于身体散热,过低的温度又容易使孩子着凉加重咳嗽症状。保持室内25-28℃,可使呼吸道粘膜收缩,减轻充血、肿胀,保持气道通畅,缓解咳嗽。另外,过于干燥的环境,宝宝痰液不易咯出,因此,气候干燥时,麻麻可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地上洒些水,即可增加室内湿度。


2、及时增减衣服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比大人怕冷。恰好相反,孩子新陈代谢比大人快得多,而且活泼好动,往往蹦几下跳几下就一身汗,静下来的时候被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因此,家长切记不要将孩子捂得过厚包得过严,还要关注冷暖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


3、保证充足

尽量让孩子多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因为睡觉时,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有利于各种器官机能恢复和疾病的康复。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家长可用枕头将其后背和头撑起,以防痰液滴落到喉咙里,造成窒息。


4、保持空气清新

孩子咳嗽时不要带孩子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在家里要保持空气清新,避免污浊的空气对呼吸道粘膜造成刺激,从而加重咳嗽。


5、注意饮食调节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孩子咳嗽时更应避免食用荤腥、油腻、辛辣等“重口味”食物,而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


提示:上述十个小偏方值得收藏,但并非“圣经”,切莫无原则盲信。一旦孩子咳嗽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嘴唇脸色变暗变紫,高烧不退,精神萎靡或咳嗽时间过长等严重症状,家长一定要果断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更多偏方及养生知识请关注微信xiaominjys或QQ38142804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